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 规章范本》(2015年第19修订版)(简称《规章范本》),按危险货物具有的危险性或**主要的危险性分为9个类别,类别分列如下:
第1 类:爆炸品
第2 类:气体
第3 类:易燃液体
第4 类: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第5 类: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
第6 类:毒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
第7 类:放射性物质
第8 类:腐蚀性物质
第9类:杂项危险物质和物品,包括危害环境物质
注:类别和项别的号码顺序并不是危险程度的顺序。
区分每个危险类别需要掌握哪些关键信息?
第1类 爆炸品,如硝铵炸药等
①第1.1 项具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如高氯酸。
②第1.2 项有进射危险,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
③第1.3 项具有燃烧危险并有局部爆炸危险或局部进射危险或者两种危险都有,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如二亚硝基苯。
④第1.4 项不呈现重大危险的物质和物品,如四唑并-1-乙酸。
⑤第1.5项有整体爆炸危险的非常不敏感物质。
⑥第1.6项无整体爆炸危险的**不敏感物质。
第2类 气体
①第2.1 项易燃气体,如乙炔、丙烷、氢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甲烷等;
②第2.2项非易燃无毒气体,如氧气、氮气、氩气、二氧化碳等;
③第2.3项,毒性气体,如氯气、液氨、水煤气等。
第3 类:易燃液体
区分是否为易燃液体主要看液体的闪点(闭杯),当闪点≤60℃且沸点>35℃的情况下,该液体即为易燃液体。
表1 按易燃性划分的危险类别
第4类: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鉴别是否为第4类危险品需要相应的实验数据。如果没有数据则不能进行直观的判断。
第5 类: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
本项货物系指处于高氧化态,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和热量的物质。包括含有过氧基的有机物,其本身不一定可燃,但能导致可燃物的燃烧,与松软的粉末状可燃物能组成爆炸性混合物,对热、震动或摩擦较敏感。
下表列出部分氧化剂物质名称,表2:
第6 类:毒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
第1项 毒害品 确定是否为毒害品需要提供半数致死量,如急性毒性(经口)LD50、急性毒性(经皮)LD50、急性毒性(吸入)LC50的数据。
表3 经口摄入、经皮接触和吸入粉尘或延误的包装类别表
第8 类:腐蚀性物质
腐蚀性物质是指通过化学作用使生物组织接触时造成严重损伤、或在渗漏时会严重损害甚**毁坏其他货物或运载工具的物质(酸性、碱性及其他腐蚀品)。
本类包括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物质:
1)使完好皮肤组织在暴露超过60 min、但不超过4h之后开始的**多14d观察期内全厚度毁损的物质;
2)被判定不引起完好皮肤组织全厚度毁损,但在55℃试验温度下,对钢或铝的表面腐蚀率超过6.25mm/a的物质。
通常情况下,pH≤2的酸或Ph≥11.5的碱可划分为腐蚀物质,对金属腐蚀的物质需要有具体的实验数据才能确定其是否为腐蚀物质。
第9类:杂项危险物质和物品,包括危害环境物质
1. 本类是指存在危险但不能满足其他类别定义的物质和物品,包括:
a)以微细粉尘吸入可危害健康的物质,如UN 2212、UN 2590;
b)会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如UN 2211、UN 3314;
c)锂电池组,如UN 3090、UN3091、UN 3480、UN 3481;
d)救生设备,如UN 2990、UN3072、UN 3268;
e)一旦发生火灾可形成二噁英的物质和物品,如UN 2315、UN 3432、UN 3151、UN3152;
f)在高温下运输或提交运输的物质,是指在液态温度达到或超过100℃,或固态温度达到或超过240℃条件下运输的物质,如UN 3257、UN 3258;
g)危害环境物质,包括污染水生环境的液体或固体物质,以及这类物质的混合物(如制剂和废物),如UN 3077、UN 3082;
h)不符合第6.1 项毒性物质或第6.2 项感染性物质定义的经基因修改的微生物和生物体,如UN3245;
i)其他,如UN 1841、UN 1845、UN1931、UN 1941、UN 1990、UN 2071、UN 2216、UN 2807、UN 2969、UN 3166、UN3171、UN 3316、UN 3334、UN 3335、UN 3359、UN3363。
2. 危害水生环境物质的分类
水生环境危害的分类是第9类危险品常见的分类,确定该分类需要知道鱼类、甲壳纲动物,和/或藻类或其它水生植物的LC50(或EC50)数值(急性毒性LC50(或EC50)、慢性毒性NOEC(或ECx))及BCF等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