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难之一,往往在瞬间给人类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震后的应急救援是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地震震后救援的重点对象是被埋压的伤员。
地震发生时,人员受伤的形式以坍塌物的砸伤、跌倒坠落、挤压等引起的骨折为主,这些受伤最终会导致伤员的埋压。
01. 地震埋压是如何形成的?
地震发生时,能量从震源通过P波和S波传递到地表。由于P波的传播速度更快,人们首先感受到P波引起的上下颠簸,紧接着感受到S波引起的剧烈水平晃动,因此P波是造成埋压的根本原因。
当S波到达地面后,受到建筑物抗震级别、地震烈度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建筑物受损情况有所不同。
有些建筑物由于自身抗震结构不足以抵抗高震级地震,发生倒塌、甚至波及其他建筑引发二次倒塌,此时在建筑内躲避的人员会被坍塌物掩埋(非接触埋压)。
而那些未找到躲避点的人员或躲避点选择不恰当的人员,会由于剧烈的摇晃、建筑坍塌等原因,出现跌倒、下坠、物体撞击等接触性伤害,继而与埋压物直接接触被埋压(接触埋压)。
因此,建筑物的坍塌和建筑构件对人员造成的接触性伤害是形成埋压的直接原因。
02. 埋压对人体造成损伤的因素
埋压空间的的影响
活动范围受限
埋压空间的大小限制了伤员的活动范围,对伤员的震后自救和呼救都有影响。埋压空间不够大时,伤员的身体部位无法活动,制约了以手敲击为主的求救方式,加大了救援的难度。
氧气含量受限
氧量直接影响伤员的生命状态。由于埋压空间通风不良,可能造成伤员呼吸不畅;如果含氧量过低,伤员可能在施救之前或者施救过程中发生缺氧窒息,应优先救出。
因此,在展开救援之前,必须进行供氧以确保伤员所在的空间含氧充足,能够保证伤员正常呼吸到救出为止。
埋压深度
埋压深度对救援的展开有很大的限制,埋压越深,伤员的呼救越难被地面收到,救援难度也越大。
03. 地震埋压对人体造成的损伤
生理功能损伤
地震引起的最终损伤可能是致命的,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损伤直接表现为“是否引起死亡”。
生理功能损伤包括各器官及其组成的八大系统的局部损伤,其中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损伤是直接影响伤员生存几率的。
若循环系统受损,最终表现为心脏衰竭而死亡;若呼吸系统功能衰竭,会引起窒息导致脑死亡。
心理意识损伤
心理意识损伤是指伤员大脑神经受损,表现为意识不清、昏迷不醒或者言语不清但仍有生命迹象。
大脑影响着语言功能,震后某些伤员可能会由于大脑遭到撞击引起短暂性的语言功能困难。若伤员无法说话,则不利于救援人员及时了解其状态和生理需求。
感官功能损伤
人体的感官功能决定了感知特性,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其中,分别决定听觉和视觉的耳和眼的损伤是影响地震救援的主要因素。
如果听觉受损,会无法听见搜救人员的搜救声音,无法进行有效呼救,进而加大救援难度;视觉的受损则会使伤员对自身周围的埋压空间毫无判断,直接限制其自救行为。
感官功能的受损同时会引起伤员心理的二次损伤,降低求生欲,不利于救援的实施。
躯干活动损伤
在地震中,人员受伤情况中最普遍的就是躯干损伤。
有研究指出,地震中的躯干受伤主要位于四肢、腰、背等部位,受伤形式以骨折和软组织受损为主,受伤原因以物体击砸、跌倒坠落为主。
四肢的功能损伤对地震救援有很大影响,若四肢可以活动,在条件允许时,伤员可自行爬出埋压空间,或者向外界露出自己的身体部位求救;若手指、手腕关节功能正常,则可以通过敲击物体等方式进行求救,并且可以通过手势与救援人员进行沟通,有利于救援的快速进行。
大地震中被倒塌建筑物压埋的人,只要神志清醒,身体没有重大创伤,都应树立生存的信心。要妥善保护好自己,相信会有救援并且积极实施自救。
参考资料:《地震震后埋压人员伤情程度分级研究》陈长坤,谢明峰,雷鹏,赵冬月;《重大地震震后伤员伤情特点综合分析》陈长坤,王小勇,雷鹏,徐童。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