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不可忽视地理关键思维“地理过渡性和区域尺度大小”

(一)地理过渡性思维的产生1.地理学科特征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两大基本特征,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是新课标地理四大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过渡性思维就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两大核心素养结合体,所以在高考中越来越重要。

地理学家运用单项或综合指标来划分区域,从而在地图上确定区域之间划分的界线,对区域界线的理解是区域认知的重要抓手,自然地理界线一般是由重要山脉(界山)、河流等组成。

2.自然地理界线地球表面没有这些界线,界线两侧的地理差异也没有特别明显。

温度带中的亚热带和亚寒带,从上图根本找不到。因为从热带到温带,亚热带只是两者之间的过渡地带;同理从温带到寒带中,亚寒带就是过渡带。

区域界线所处的位置往往表现为具有一定宽度的过渡地带,地理差异具有渐变性。在中学地理课程和教学中,往往突出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而对区域之间过渡性的关注相对较少,甚至把区域界线绝对化。

(二)地理过渡性思维典型案例分析—“秦岭淮河一线”为例要确定一条地理界线并不简单。通过降水量、温度和植被这3个主要指标,才能基本确定“秦岭—淮河”线为我国的南北分界线。

1.降水量通过对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分析发现,“秦岭—淮河”线基本与我国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重合,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指标。下图为四大干湿地区划分标准和分布图。

2.温度(热量)“秦岭—淮河”线也基本上是我国1月份零度等温线,“秦岭—淮河”以南区域1月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上,河流冬季基本上不结冰,而在“秦岭—淮河”以北1月平均气温低于零摄氏度,冬季河流一般结冰,且越往北河流结冰期越长。

3.自然带(典型植被)“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主要以温带落叶阔叶林。

通过以上3个主要指标,才能基本确定“秦岭—淮河”线为我国的南北分界线。但是秦岭—淮河一线不是实实在在的一条线,而是一个呈带状的有宽度的过渡区域。

同样,秦岭不只是东西向一字排列的众多山脉,而是南北纵横数十、数百千米的庞大山系,因此淮河两岸相隔的空间,自然景观、气候、农业等方面并无明显差异。说明我们自然地理界限(地图上显示为一条线)不是一条线,而是明显有过渡性。

(三)地理过渡性思维对于地理高考的重要性

1.过渡性地带成为高考热点区域的原因过渡性地带的区域环境条件复杂多样,能体现出区域内部差异性显著,便于考察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过渡性地区一般人类经济活动方式多样(例如处于农牧交错带);由于热量和干湿的多样性造成生物多样性显著(陆地自然带多样);过渡地带由于自然条件不稳定性,往往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是重要生态治理区,也是选必二和选必三典型案例去区,因而高考命题专家喜欢以地理过渡区为命题背景区域。2.最近几年高考题体现了区域过渡性如2020年全国卷1治沟造地;2020年全国卷2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2020年全国卷三37题毛乌素沙地;2021年甲卷37题祁连山等。

二、地理尺度思维

(一)尺度思维由来

1.尺度概念

在地理学中,尺度是指地理事象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量度,即空间范围大小和时间间隔长短,又可指观察和研究地理事象时所采用的空间和时间单位。“尺度”是地理学重要的核心概念之一,具有层级性、相对性、关联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2.尺度分类

3.尺度思维构成要素

尺度思维是通过尺度的透镜观察和理解地理事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观念, 包括尺度划分、尺度匹配、尺度关联、尺度效应、尺度选择和尺度推绎等思想内容(如图1) 。

(二)“尺度大小”是尺度思维灵魂所在

尺度思维是地理思维中的重要思维,尺度思维可以分为大尺度、中尺度和小尺度。大尺度一般关注整体,忽略细节;注重“普适性”;小尺度一般关注“特殊性”,注重细部特征的探究。

以大气运动为例,按照尺度大小来划分三种类型的大气运动。

1.大尺度的大气运动(大气环流)

大尺度大气运动就是全球三圈环流。三圈环流是全球性大气运动,建立在地球表面是均匀的(无海陆差异),还有太阳直射点永远直射赤道理想的全球大气运动模式。

三圈环流产生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和风带是分析天气和气候特征(气候成因)的最主要因素。气压带和风带是选必一最核心知识点,也是高考选考高频考点,考前复习必须重视起来。

2.中尺度大气运动(季风环流)

季风环流成因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季风环流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包括热带气候(南亚季风)和亚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东亚季风)。在南亚地区由于季风环流产生的洋流季节性变化也是高考常查的高频考点。

3.小尺度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小尺度大气运动就是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例如海陆风,湖陆风,山谷风等。

(三)高中生需要掌握的尺度思维关键点

1.地理规律有尺度大小限制

地理规律是建立在一定尺度大小上才成立的。没有尺度大小的一般地理规律不能解决具体区域地理问题。离开了尺度,区域规律就是错误的。

例如中国降水空间分布规律: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但是福建省降水是西多东少,而新疆则是北多南少。

2.地理解题思想:宏观(大尺度一般地理规律)把握,微观(材料情境设问等小尺度限定词)切入

做题时候,我们同学可以向上(大尺度)去思考,也要学会要下(小尺度)去想想有没有特殊地形,洋流等影响因素存在。

大尺度上的地理事象规律是小尺度上地理事象产生的背景。例如我国北方1月份湖陆风就需要考虑大尺度的冬季风影响,冬季风势力大改变小尺度湖陆风了,造成湖陆风出现没有昼夜差异这一特殊情况。3.审题核心思想:时空位置和时空尺度大小

地理试题审题时候一定要看清楚设问时空位置和时空尺度。地理位置(空间纬度和海陆位置,时间的所处发展阶段)是地理思维起点,是解地理试题第一步,不能犯错,不然后面都错了。

试题设问主语的时空尺度越大,越关注宏观和整体;试题设问主语的时空尺度越小,越突出微观和细节,即就是小切口问题(本公众号全面有文章专门介绍,可以去查看)。

典型例题:

【试题解析】本题组以南美洲秘鲁人口分布图和安第斯山脉东西坡自然带分布图为区域背景,考核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第1小题:人口分布主导的自然因素是气候、地形、水源等。安第斯山脉西侧水源少人口密度高,排除B;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地形均为平原(沿海平原和亚马孙平原)排除A。秘鲁由于安第斯山脉阻挡,再加上西海岸秘鲁寒流影响导致该纬度西部地区形成非地带性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东部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属于亚马孙平原局部)。本组题关键点是要明确南纬10度在南美洲秘鲁西海岸不是地带性热带雨林,而是由于秘鲁寒流形成了非地带性热带沙漠气候。故答案为:1.D   2.A。

(四)非地带性就是小尺度分布和大尺度一般规律不匹配1.局部地形导致的非地带性

地势高度、坡度、坡形、坡向等地形变化→气温或水分或干湿状况变化→矿物及盐分变化→土壤变化→构成因地形变化而产生的植被生态系列。地形导致的一般原理举例:a海拔越高气温越低b谷地山坡晴朗无风的早晨易产生逆温。c迊风坡多地形雨,降水多落在半山腰;背风坡气流下沉较干热,产生焚风效应。d阳坡光热足但蒸发强,阴坡光热少但蒸发弱,土壤水分状先应看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差额。一般我国北方的北坡是阴坡,蒸发较弱,在降水少的情况下,阴坡土壤含水率高于阳坡,植被生长条件好于阳坡

2.小气候因素①坡向、坡度、高度、坡形不同→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湿度、通风条件(山谷风、海陆风,盛行风与热力环流的叠加)差异→水分条件差异植被或土壤差异。②中国南方湿润→南坡光热水足→植被生长优于北坡;北方降水少→北坡阴坡→光热水比南坡少→蒸发弱→土壤水分多→植被生长好。③大湖效应可使运动旳气团变性;④山体效应使同高度山体内部气温偏高,蒸发加强,水分条件减弱。⑤热岛效应⑥两极区域注意冰雪反射率,气候变化对下垫面的改变及产生的效应。⑦绿洲风影响局部热力环流⑧受地形影响,背风地带气流下沉,降水少,形成干热河谷的环境特点。3.岩性和土质因素①岩石风化状况差异→土壤矿物质、土酸酸碱度、土质机械组成差异→生物生境差异。②坡度差异→沉积相差异→植被差异。③土质不同→沉积物机械组成不同→地下水分布差异→土壤性状差异→植被差异异。4.自然灾害因素小尺度时间内的火山、地震、滑坡、泥石流、虫灾等自然灾害使自然环境产生地方性的改变。5.人类活动因素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状况→地貌及水文变化→植被覆盖率、湿地面积、土壤等自然要素改变→形成独特地理环境。例如爱尔卑斯山麓自然段带不是地带性植被而是人工山麓牧场。

6.地理位置导致的非地带性

偏僻、封闭或远离大陆的孤岛,物种传播弱,生物进化慢,物种独特古老。

THE END
0.防汛风险分析汇总十篇触发事件 触发事件是指包括暴雨、洪水、积滞水、泥石流、工程运行险情等防汛应急事件的量级或某一特征值(如发生区域)达到一定标准,需要触发其他功能单元执行相应动作或提请指挥人员采取相应措施。在这一过程中,防汛预案和防汛责任制将起到过程引导作用。 北京慧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完成的镇江防汛指挥系统是该设计思路jvzquC41yy}/z~jujw4dqv3ep1nbq€jp16=1;:3jvor
1.202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通用6篇)为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结合我镇地质环境特征和地质灾害现状,特编制本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jvzq<84yyy4vpsx0eqs0hjsygpqv1<8:47:/j}rn
2.生态环境治理机制(精选5篇)所以生态环境治理的市场调控模式认为,如果将生态环境这一公共物品私有化,使其有了明确的产权界定,就会明确损害责任,实现外部性的内在化,即让生态环境副产品的社会成本转化为私人成本,而不是由社会、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分摊,从而有效抑制生态环境问题。这一特征,也是生态环境治理的市场调控模式得以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jvzquC41yy}/3vnujw4dqv4jcq}fp87337:40qyon
3.农业气象灾害评估12篇(全文)目前我国开展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大多是基于气象和作物资料, 通过计算灾害概率、灾损统计、变异系数等分析灾害的风险性, 没有考虑概率风险模型对灾害不确定性的描述, 在实际风险评估中势必引起一定的误差。气象灾害风险识别研究较多, 气象灾害风险形成机理研究较少;气象灾害风险评价关于自然属性的研究较多, 关于社会jvzquC41yy}/;B}wgunv0lto1y5jmn~f3q|vcpq0jvsm
4.皖教云答:有地壳变形、重力、地磁、地电、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流体(水汽、油、气)动态、应力、应变、气象异常及宏观前兆异常等类别。 36. 地震前有哪些宏观现象? 答:有地声、地光、喷油、喷气、气味、气雾、地下水异常,喷沙,动物行为异常,植物异常等。 37.动物的异常反应能作地震预报吗? jvzquC41{wt/cqjfw0io1NiwTgypw{hg1kteg3rjrEbryBtguuvtlj(oqj>Uyjekcruqyne(ciu?ngy(rfxnq5?38'pn|ukfC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