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石山地震产生罕见泥石流,村民懵了:超出了几辈人生活经验

12月22日9时,青海省草滩村的气温约零下10摄氏度。

祁继安踩在两米厚的泥地上,鞋底嘎吱作响。“完全变样了。”他抬起裹满纱布的右手,指了指远处的淤泥。四天前,这里还是一片农田。

在积石山6.2级地震中,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中乡村的金田村、草滩村发生了泥石流灾害,事发时许多低洼处的房屋被泥浆掩埋,导致20人失联。

根据无人机影像与专家初步判断,此次泥流是地震震动使黄土液化、滑坡,从而引发的次生灾害。在黄土高原地区,由液化带来的地震滑坡-泥石流“比较罕见”。

22日下午,科研人员穿过泥流区域去滑坡点采样。王倩 摄

“从来没见过”

祁继安是草滩村极少数目睹泥流经过的人。

“隆隆隆”,像火车的声音。19日凌晨,刚刚入睡的祁继安被惊醒。反应过来是地震,他和妻子连忙下炕逃生。

跑到院外,他看见围墙外的田地涌来两三米高的泥巴。几分钟后,又是一阵晃动。

“这下发麻(害怕)”,祁继安听到电线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他用电筒扫了扫远处,原先干涸的沟壑正涌动着泥流,与路面齐平,“从来没见过,太恐怖了。我爸爸86岁了,他也没见过。”

“赶紧跑!”祁继安冲妻子大喊,两人抓了条被子,和邻居一起朝沟壑的另一头跑去,但那头的沟底有水,完全没法过去。

“最后终于找到一条小路可以过到对面,到高台上去。”逃离中,祁继安的右手摔伤骨折。

祁继安走在灾后的泥地里。王倩 摄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析,积石山6.2级地震过程持续仅8秒,中川乡滑坡源面积达11万平方米,泥流最远运动距离约3000米。

该实验室表示,这是一场“地震滑坡-泥石流”,即积石山地震下引发的次生灾害。

“这场灾害比较罕见。”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研究员、甘肃省地震局原局长王兰民感慨。

他指出,地震后由黄土液化引发的泥流,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历史中,只有四到五起。例如在1920年的甘肃海原县8.5级大地震中,黄土滑移了9公里,掩埋两座村庄。而最早的事例,可以追溯到1303年的山西洪洞8.0级地震。“国外相似的(案例)也很少,所以才引发了各方的关注。”

22日中午,王兰民特地从甘肃开车来到草滩村勘查。同样抵村庄的,还有兰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多个科研团队。

“我们想来探究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王乃昂说道。22日15时,他正带着2名研究生,越过宽逾百米的淤泥,来到一处陡崖下。

他们拿地质锤敲开土层,用铲子凿出采样坑,一点一点把大约500克的泥土倒进塑封样品袋里,随后贴上标签。“因为要测含水量,必须密封。”

“这些只是初步的现场考察。”王兰民说,取走的土样要用来做室内的液化模拟实验。钻孔是为了进一步确认土层的位置和厚度,进行数值模拟。

王乃昂团队在取样。王倩 摄

“完整的灾害链”

祁继安侄子祁永海的自建楼房,是两村最先遭遇泥流冲击的房屋。

地震发生时,只有他的父母在家。泥浆将屋子四周捂得严严实实,站在窗户旁边,祁永亮的父亲祁金良发现,有泥在流动。“周围明明都是干土,怎么会有泥?”天亮后,夫妻俩踩着冻结的泥浆逃出家门。

12月20日,王乃昂已经来过一次草滩村。他初步判断,这场灾害不应被单纯称作“砂涌”。他看到,在祁永海家楼房附近,堆积的淤泥呈“泥火山”喷发之状。“不能确定是泥火山,但当地村民形容淤泥是从地下喷出来的。”

据村民祁继安介绍,他家西侧泥流通过区的沟谷里当晚发出“淅淅沥沥”的流水声,音量不大但清晰可辨,其中还携带有厚约15厘米的冰块。

王乃昂感到疑惑,这些冰块从何而来?泥流的力量如此之大,动力源又是什么?他推测,应当有形成泥流的独特水源条件。

祁继安作为向导带着王乃昂团队来到另一条沟壑查看泉眼。王倩 摄

另一头,22日下午,王兰民正走访附近的村庄。他判断,地下水是这场灾害的“元凶”之一。

草滩村、金田村距离黄河3公里,地下水丰富。平日农田的灌溉靠北干渠抽黄河水灌,地震发生时,祁家沟上游村庄正在灌溉农田。

有村民指出,之前在地下挖一到两米的井就能取到水。一位乡干部表示,泥浆来自于村旁一条大部分时候枯水的河沟,地震以后由于地下水位较高,把底下的泥浆全部翻上来了。

经过初步调查,王兰民得出周围村庄的地下水位大概在13米,泥浆滑移区域的地下水位大约在10米至13米之间。

他解释,地下水水位越浅(高),黄土越容易发生液化,形成饱和的土壤层。“如果是非饱和的土层,6.2级地震不足以引发这样的泥流灾害。”王兰民指出,黄土高原地区的地下水位都比较深,具备土壤液化条件的区域并不多见。

但仅仅有水的参与还不够,“要有足够强的地震动作用,地形地貌能让液化区的土层产生滑动。”王兰民说,三者缺一不可,正是此次泥流灾害的特殊性所在。他测量出滑移区的地形,是5到10度的缓斜坡,而砂涌往往发生在平坦的地表。

“这是一条‘地震-液化-滑塌-泥流’完整的灾害链。”王乃昂说。

王兰民描述道,地震震动下,含水的黄沙越晃越软,土体沿着液化形成的缓坡,由高处向低处滑动,过程中不断有水分补给,由此形成泥流。

地面上的“小山丘”。王倩 摄

令多位科研人员担忧的,是这次泥流后果严重、村庄恢复之难。

挖掘机花了祁永海30多万元,去年刚刚还清欠款。祁永海让家里的父亲看看,得知挖掘机已被泥浆淹没。

据村民描述,大量淤泥涌入村庄时,能达到三四米高。整个金田村盖上了平均3米多厚的“泥土被”,最厚的地方可能有6米。

12月21日,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统计得出,泥流共损毁了民房95间,阻断了道路19条。

“被埋住的那个奶奶,我儿子结婚时还来了。”祁继安的妻子提起几户被泥流埋住的家庭,“和她一起被埋住的儿子,之前一直在外面打工,才回来5天,就被压住了。”

祁永海家现状。王倩 摄

祁永海的挖掘机报废。王倩 摄

“比起降雨导致的泥石流,地下水引发的泥流危害更大。”王兰民说,降雨液化的泥土往往在浅表层,但地下水液化的土壤位置更深,上方形成的、运送的土方量也就更大,导致房屋被厚实的泥浆掩埋。一般降雨形成的泥流,掩埋厚度在2米左右。

根据王兰民的考察,在草滩村,泥浆掩埋最厚的地方约有5米。无法回家的祁永海和村里几位年轻人去了村里的救援现场。二三十人抬上木板,给已经到来的救援人员,在淤泥上铺了20多米的通道,“不铺木板,完全进不去。”

在金田村,参与救援的中交建筑集团五建公司的顾俊久表示,“一边挖,一边就又被填满。挖掘机往前多走一点就会陷进去。”两台挖掘机一直保持着6米距离,接力挖土,9小时后推进了150米,终于到达点位。

“液化的黄土在流动之后,需要一个重新固结的过程。” 王兰民说,其间水流会不断渗出,需要一直进行排水,途中会经过很多农田,“修复需要时间。”同时,村庄的灌溉渠道、水利设施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祁永海一家算了算损失,除了挖掘机,两台农用车也被掩埋,养殖的16头猪,只跑出4头。

22日一早,祁继安和妻子从安置点赶回家中。

大门外,砖瓦、柱子碎了一地,混着泥土、生活用品堆成小山,约有半层楼高。过道上满是断裂的家具,铺着碎玻璃无从下脚。

十多串红灯笼和喜字拉花还挂在院子中间。地震发生的10天前,祁继安的儿子刚刚办了婚礼。

祁继安家客厅墙壁被泥流冲垮。王倩 摄

祁继安家客厅隔壁,儿子婚房的墙壁出现裂缝。王倩 摄

“防范存在难点”

“人安全就好了,对吧?”面对眼前的损毁,祁继安嘟囔。几天来,妻子不停地说:“命保住了,但是儿子、女儿回来没地方住。”

“挖掘机埋了就埋了,捞出来维修一下没大问题。”比起车的影响,祁永海更担忧,房屋附近会再次出现滑坡。

“地震和泥石流,是经常会共生的现象。”王乃昂表示,地震往往是灾害链的起点。

他提到,1668年的8.5级山东郯城大地震,是中国东部有史料记载以来最大震级的强破坏性地震。当时,一系列的次生灾害随之而来,最突出的是暴雨洪水和泥石流。据史料记载,地震导致10个州县遭到了洪水的袭击;5个县出现山崩,14个县出现地裂现象。

泥浆冲上原本在修建时就垫高的祁永海家,撞开客厅的玻璃门。王倩 摄

祁永海家中的损毁情况。王倩 摄

2020年.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张令心曾指出,近年来,国内外地震灾害链造成的损失,远超地震本身的损失,给应急救援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这种地震灾害的链式反应,可能造成“小震大灾”“中震、大震极灾”。

在王乃昂看来,群发性地质灾害的研究,可为自然灾害预防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监测、评估,在可能会发生泥石流等地震次生灾害的地区,房屋建造不仅要达到抗震标准,还应做好各种应急预案,给当地居民普及防灾减灾专业知识。

王兰民说,此次黄土液化引发的泥石流,就属于地震和水耦合作用下的极端次生灾害,尽管发生的概率很低,“但是如果我们对它的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和评估,有相应的防御措施,那么我们对于大震巨灾的防御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但王兰民认为,目前从灾后重建向灾前预防转变,“防范存在难点”。

仅是技术手段,他指出,“就包括监测预警、风险评估、预防减轻等等”。这些都需要更系统深入的研究。

22日晚19时,王乃昂和王兰民已坐上了回兰州的车。但工作远未结束,“下一步还要更精确的勘测和实验。”

祁永海的家门前,几天来变成了一个瞭望台。科研人员之外,不断有村民登到最高处张望。

原本熟悉的村庄,一夜间变得陌生。眼前的一切,超出了草滩村几辈人的生活经验。

THE END
0.国际减灾日专访地震专家:地震活断层探测可为城乡规划提供依据我们常看到的“地震预警”和“地震速报”有何区别?马强介绍,地震预警仅能利用震中附近观测台站获取的有限信息,比如在4个站点记录到地震信号时,就要估计地震位置和震级大小,并决定是否发出警报,强调的是“快”;地震速报是通过更多区域的观测站点,记录地震发生、震动的整个过程,需要时间,强调“更准”。 jvzquC41pg}t0|npc0ipo7hp1q532;7/323258iqe/onszxotr85:;;640yivvq
1.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的影响地质(2)灾情变化趋势——地震死亡人数减少(原因:科技进步,防震、抗震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抗震能力提高),经济损失有加重趋势(原因: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 (二)、滑坡、泥石流灾害 1、滑坡: ①定义: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jvzquC41yy}/z~jzkng/exr1zwkykok1fkrj1l;:83:40qyon
2.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灾害链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同济大学召开12月6日至9日,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灾害链专业委员会主办,同济大学承办的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灾害链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四平路校区召开。会议主题为“地震灾害链防灾减灾救灾相关理论研究、技术应用和科普宣传”,旨在通过专题讨论,推动重特大自然灾害防治体系的构建,推动我国应急管理科技的发展与创新。来自国内众多高校、jvzquC41pg}t0}tpilo/gmz0ep5jpot132641A>6;34ivv
3.主汛期来了!四川防汛重点为什么在“三大暴雨区”?—中国新闻网水利行业内部有一个共识:强降雨发生在江河上游,容易对下游形成输入性洪水,导致整个流域处处闻警讯。 其次是容易诱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 三大暴雨区域,皆地处不同地理单元的过渡地带,陡峭地形。青衣江暴雨区和龙门山暴雨区又叠加“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地震、“9·5”泸定地震形成的山体“jvzq<84yyy4te7hjkpgog€x0eqs/ew4ujq{zg8724531965713?1:?>0jvsm
4.中国自然灾害的区域组合规律中国自然灾害多种多样,按直接致灾因子划分为20个基本自然灾害类型,其中旱灾、洪灾、涝灾、地震灾、滑坡和泥石流灾为主要基本自然灾害类型。宏观地貌格局及其引起的自然环境的分异对大多数自然灾害类型的区域分异有决定性影响。自然灾害的区域组合规律反映在自然灾害地域差jvzquC41yy}/inti0eun0ls1EP522763:470zk6;;862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