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泰国广告却是个例外,你不会把它“静音”,甚至还会主动去搜,只需三分钟就会让你欲罢不能。前一阵子,泰国的一支香水广告冲上微博热搜榜第五,超过5万人参与了“泰国广告又对童话故事下手了”话题,浏览次数高达1.6亿。
泰国广告作为“广告界的泥石流”,几乎每支获奖作品都像一部大片。而那些低成本、小制作的广告,也让很多广告界人士赞不绝口。
到底是什么,让泰国广告收获了众多网友和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在研究了上百条泰国广告之后,我终于摸清了它的“套路”。
因为,足够的时长才能容纳一个完整的故事,刻画出一个出彩的人物,承载足够丰富的情绪和情感。
泰国的广告之所以承包了无数观众的笑声和眼泪,也正在于它会讲动人的故事。没有妆容精致、魅力无限的超级大明星,也没有狂拽炫酷屌炸天的特效,泰国广告就是用走心的方式做营销,用一个个简单而有新意的小故事感染消费者。
泰式广告喜爱并擅长用平民语境去讲述产品故事。短片大多选取关于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故事,围绕真实、朴素、平凡的人物展开创意。与刻意渲染奇特场景的大片以及闪耀明星光芒的广告不同,它们主张的是去功利化,关照普通人的生存真相。
据《曼谷邮报》报道,泰国广告使用平民的商业广告占到85.25%,而使用明星与社会知名人士的仅占3.12%。平民化的广告首先可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呈现真实与真相,更易于接受。其次是可以冲淡其商业气息,同时展现更多的人文关怀。平凡有味接地气,广告会自然深入人心。
《无名英雄》的主人公是一个平凡的泰国男人。
他每天会为街边的植物浇水,帮摆摊的阿姨推车,喂养可怜的流浪狗,资助因贫穷失学的孩子……日行一善不会让他变得有钱,也不会让他出现在电视上。但他也有自己的幸福:流浪狗选择陪在他身边,摆摊的阿姨因为感恩对顾客很好,失学的孩子背起了书包……
《无名英雄》没有人物原型,它只是把那些很普通的、就发生在人们身边的感人小事做一个整合。这支短片用人性的温暖, 唤起观众的强烈情感共鸣。它告诉观众,“善”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每个人都能够从生活中获得温暖。
首先是因为它的类型就像影视作品一样,恶搞的、恋爱的、公益的、励志的……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繁多的品类迎合了观众多元的审美趣味,每一个观众都能找到对自己胃口的广告片来欣赏。
在这支香氛广告中,“灰姑娘”把水晶鞋让给了继母,“白雪公主”逼着“王子”吃下了毒苹果。这两位泰式童话中的公主,叛逆并且有主见,就是要打破规则,认为“我的故事由我来书写”,凸显品牌理念。
《打不倒的小女孩》的主人公是一个总被欺负的女生,她看到镜子中自己无助、狼狈。但是身边还有人爱她,给了她一张纸巾。后来,她决定变得强大起来,跑去MMA的训练室,开始热爱并享受运动。她没有去报复恶者,而是选择在赛场上向那些施暴的人证明自己的力量。
在6分钟的时间里,广告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女孩,她就像观众身边的人,甚至是观众自己,把女孩的命运和观众关联在一起。让观众幻想,似乎在记忆中,有一个女孩也是这样,不被困难击倒,一次次站起来。
不管是笑哭还是痛哭,流泪的瞬间让观众的情绪达到峰值。经常搜罗泰国广告来欣赏的观众会发现,脑洞大开、五花八门的泰国广告总是可以做得有情有味,成功地撩拨到观众的情绪。当观众深深被广告吸引并打动时,品牌就神不知鬼不觉的进入到用户的心智,并在用户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美国《大西洋月刊》中的一篇报道指出:在“催泪+疯转”广告短片这个细分领域,泰国广告业已悄然成为世界领头羊。
极致情绪首先来源于煽情路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共通的,不论是亲情、爱情、友情还是共情都能够通过泰式广告这一影像化的载体激起广泛的共鸣。温馨的小感动也好,感天动地的大爱也罢,泰国广告总是以最纯真的温情打动观众。
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姐妹自小就摩擦不断,甚至某个时候都希望对方在自己的生活中消失。妈妈去世之后,姐妹二人相依为命,不懂事的妹妹却一直为姐姐制造各种麻烦。但最后,曾经被认为是负担和累赘妹妹,却成为了重病中的姐姐的唯一依靠。
在《姐妹》的故事中,观众看到了姐妹两人的冲突与和好,情绪在细节中升温。
不知姐姐病情的妹妹扯下姐姐的头巾,看到姐姐几乎掉光的头发,激动的抱住姐姐大哭“我只有你这一个姐姐呀!”妹妹给生病的姐姐洗澡、穿衣服就像小时候姐姐为妹妹做得那样。妹妹将自己的长发剪去,精心的给姐姐做了一个漂亮的假发发套。 每一处细节都能迅速点燃观众情绪,直击人心。
泰国广告故事中无厘头搞笑路线更加深受观众喜爱。泰国奥美广告公司首席创意总监科恩在谈及创意时说到,为什么泰式创意愈来愈受世界各地的欢迎?因为泰国人面对现实逆境,却能以幽默超越,从自卑、自嘲而到达观。
在街上跌倒了,不会埋怨路不平,就只是笑笑自己,先有苦难,然后我们用幽默活下来。
小女孩向小男孩表白,小男孩却说自己已经有喜欢的人了。
然而没想到,小男孩喜欢的竟然是小女孩的妈妈,而妈妈如此漂亮动人的原因是因为用了某某品牌的护肤品……
“我想做你女朋友,你竟然想当我爸爸”,奇葩剧情让观众忍俊不禁。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不到最后,你永远猜不到结局。这就是它的神奇之处。
情景反转是泰国广告中独有的一种反转模式,即广告看似展现的是A情景,其实是B情景,或者短片中首先出现A情景,最后反转为B情景。情景反转的妙处在于有层次,富于变化,给人带来一种出其不意的奇妙感觉。
在广告片《分手》中,女士走到男士卖油炸食品的摊位前,满目愁容的对男士说:“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了。对不起,我变心了。”而男士则难过又无奈的表示:“我知道,我早就发现了。” 然后二人开始经典的分手对白,互相指责、争吵、流泪,再到女士发问“我们还能做朋友吗?”于是我们接受剧情,深信不疑的认为这是典型的情侣分手桥段。
只不过后来,她喜欢上了某某品牌的健康食品,于是决定不再吃不健康的视频,要和卖油炸食品的摊贩“痛苦”告别。
男子顶着满脸的奶油、向大家展示他已经洒了一半的汤,委屈的表示:“其实我之所以在人行道上骑车那么急着回家,是因为我要回去照顾我生病的母亲,想要和她多些时间在一起。” 围观群众被这动人的说辞感动的流泪。本以为那名女士会因此为自己刚才的行为表示歉意,向男子道歉。
结果女士拒绝了男子打出的“感情牌”,并将另一份蛋糕再次拍到男子脸上,“国家不能进步,就是因为有你这种人,做错了事还找借口的人。”
主人公爱慕隔壁的盲人姑娘,想代替姑娘哥哥成为姑娘身边的人,最后却在三明治的差异上暴露了自己。
《我不是包租婆》是一部半公益性的广告。在短片前半段,老板娘富有(坐着豪车,拥有地产)、蛮横(随意指责摊贩)、凶狠粗暴(砸坏摊贩的电子秤),每一处特质都是现在在互联网上不受欢迎的。突然有一天,老板娘的“恶劣行径”被上传到网上,无数“键盘侠”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侮辱、谩骂以及采用各种形式的暴力惩罚老板娘。
但事情的真相果真如此吗? 影片后半段向我们展现了不为“正义”的网民们所看到的一面。老板娘收留无处可归的摊贩,帮助有难处的租户,痛斥用假秤坑害顾客的行为,一切都不像网民们想的那样!
短片前半段好像是在鞭挞以“包租婆”为代表的行恶的强者们,但看到后半段才会明白,这是一个反思性质的广告: 首先我们不该将“包租婆”等任何一类人污名化,网民们也不应该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就向当事人施加任何形式的网络暴力。
泰国广告同样喜欢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比较和对照。对立双方一前一后出现,也会产生极大的反差,使观众的感官和感受都遭到强烈的冲击。
正当我们猜测:孩子可能已经不在父亲身边,所以父亲才会如此怀念的时候,成年之后的女儿突然出现在画面里。
比拟指的是利用心理联想机制,把A事物当B事物来写。
短片中将人体的肠道比做高速公路,而减肥胶囊则摇身一变成了交警。
满载汽车的肥肉不能进肚子,加满油的摩托车也不能开往大腿方向,甚至满脸是油的摩托车手也因为“脸油油的”而不被允许通过。委屈的汽车司机和摩托车手被交警无情阻拦。
短片正是通过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将减肥产品发挥功效的方式与过程展现的淋漓尽致,既形象又充满趣味。
夸张是泰式广告常用的表现手法。
高尔基曾指出:“夸张是创作的基本原则。”夸张作为一种广告设计的手法,通常取材于现实生活,通过语言、画面、图像的设计与运用将事物形象典型特征明显地表达出来。在泰国广告中,夸张是一种典型的表现幽默的手法。它可以产生风格迥异、幽默滑稽的人物以及极具戏剧性的情节,从而产生新颖奇特的效果,娱乐观众。
其实,他们是有原则的。
泰国广告《无名英雄》的导演在接受采访中表示:“如果我们想要推销产品,就不得不呈现现实”。 广告人赵栩也认为:”注意与网友、观众的情感联系很重要。泰国广告十分注重抒情与故事完美结合,不仅对消费者的情感诉求拿捏到位,还很好实现了品牌宣传诉求。
夏日嘈杂忙乱的小吃摊里,丈夫忙着做菜,妻子忙着传菜。慌乱中,妻子手里拿着一瓶汽水。
妻子:“百乐是谁叫的?”丈夫:“我叫的。”妻子:“叫给谁?”丈夫:“给你的。”妻子:“叫给我干嘛?”丈夫:“因为看你累呀。”
两人的快问快答瞬间结束,妻子被突如其来的爱意惊得目瞪口呆。
数英用户原创,转载请遵守规范作者公众号:网易H5(ID: wangyi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