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西北边陲,有一条边防线,表面看似平静,却暗藏着巨大的挑战。这里并非战场,却比战场更加艰难。蚊虫成群,士兵们每天要忍受蚊子的叮咬、发热和失眠,甚至有的因此留下终身的伤痕。
有人称这里是中国最为严酷的边防线,但为什么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士兵们依然坚守这里?
蚊子王国的致命日常
在新疆哈巴河县的北湾边防连,战士们的日常任务并不是巡逻,而是与蚊子“作战”。这里的蚊子数量惊人,每立方米空气中,蚊虫的密度最高能达到5200只。一巴掌下去,能轻松拍死百只蚊子。尤其是夏天,北湾的蚊子像黑压压的乌云,笼罩在天空中。
每当战士们巡逻时,防蚊服上很快就会爬满密密麻麻的蚊子,连面罩都被它们挡住,视线完全模糊。站岗半小时,防蚊服的重量就能增加半斤。这里的蚊子不仅多,而且非常“毒”。如库蚊和按蚊叮咬后会留下又红又肿的包,而伊蚊更为可怕,能传播致命的乙型脑炎。
即便战士们夜晚裹着三层蚊帐入睡,蚊子依旧能够钻进来,半夜被蚊子叮咬惊醒已经是常态。第二天醒来,脸上和手上往往都被蚊子咬得血印斑斑。甚至在上厕所时,都得“速战速决”,因为一蹲下去,屁股上立刻就会被咬出十几个包。
不仅人类如此,军犬也是蚊子的攻击对象。2024年夏天,7条军犬在巡逻后因蚊虫叮咬致病相继死亡。无法穿戴防蚊服的军犬,其暴露的面部成了蚊子的“重点攻击区”。它们的牺牲让战士们深感痛惜,但也更加坚定了他们守护边疆的决心。
如今,战士们专门为军犬研制了透气性好的防蚊服,采用牛津面料与网状内层,配有头套和尾套,确保这些忠诚的伙伴能够继续并肩作战。
与蚊共舞的生存策略
面对蚊子肆虐,战士们想出了种种办法,从“原始操作”到高科技手段应有尽有。最初的防蚊服又厚又闷,穿在身上如同裹着棉被在蒸笼里奔跑。但如今的第七代防蚊服已经大大改进,采用了双层网状面料,重量不到1公斤,并且添加了驱蚊药物,蚊子根本无法靠近。
营区内也专门设立了“防蚊公寓”,窗户装上了特制的细孔纱网,室内安装了太阳能灭蚊灯。每晚,灭蚊灯都会“收获”大量蚊子,甚至填满半个垃圾桶。此外,点燃牛粪和艾草驱蚊,虽然气味刺鼻,但效果显著。每天,太阳能灭蚊器和紫外线灭蚊灯不停运转,消灭蚊子成群。
科研人员还尝试用“沃尔巴克氏体”细菌注射公蚊,使母蚊无法产卵。虽然在广州的试验中效果良好,控制率高达98%,但在北湾推广的成本较高,加之当地高温环境可能削弱细菌效果,因此这一方法尚未广泛应用。
现代科技也大大提升了战士们的作战效率。无人机可以实时监控边防区域,智能监控系统24小时不停运作,确保没有任何异动能够逃脱监视。卫星通信设备确保信息传递畅通无阻,即使在无人区,战士们也能与指挥部保持联系。
巡逻前,战士们还要相互检查防蚊服的密封性,连头发丝大小的缝隙都不能放过。巡逻过程中,一旦停下,就会立刻被蚊子围攻。吃饭时,战士们还得戴着防蚊面罩,夹菜时要迅速掀开面罩,趁蚊子还没钻进来赶紧吃下去。
守护这片“蚊子窝”的意义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死守这片蚊子肆虐的边防线?难道不可以换个地方吗?然而,北湾的战略意义远超你的想象。
北湾位于阿尔泰山南麓,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接壤,是中国西北唯一与俄罗斯接壤的地区。它是阻止蒙古和哈萨克斯坦直接接壤的关键地带,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枢纽,保障着中亚跨境贸易的安全。若北湾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北湾的额尔齐斯河是中亚重要的水源,滋养着下游数千万人口。河流全长4248公里,年均流量119亿立方米,其中60%的水量流入哈萨克斯坦的布赫塔尔马水库,支撑着该国30%的GDP。如果这里的生态遭到破坏,不仅会影响周边国家,还可能引发国际争端。
边防战士们不仅仅在守护国土,更是在守护着整个地区的生态平衡。近年来,连队还积极参与额尔齐斯河的生态保护,实施全年禁渔政策,曾经濒临灭绝的东方欧鳊和白斑狗鱼等珍稀物种,已重新在水中游弋,种群数量比禁渔前增加了40%以上。
坚守的意义
北湾边防连的存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捍卫边疆的决心。2025年,来自全国的教师代表穿越4500公里,来到北湾,与边防连结成“双拥共建”单位。一位教师表示:“战士们用生命守护边疆,我们能做的,就是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故事。”
在北湾边防连的荣誉室中,6代防蚊服整齐排列,讲述着战士们与蚊子斗争的历史。从最初的“用棉衣裹全身”到现在的“科技防蚊”,他们用智慧与汗水,在蚊虫肆虐的“王国”里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