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交通行业的飞速发展,无论是长途出行还是短途旅行,白天或夜晚,我们总能轻松找到各种交通工具,方便快捷。现在的交通设施让我们随时能够踏上旅途,享受迅速的出行体验。
然而,在古代,人们的出行方式就显得简陋许多。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出门只能依靠两条腿,少数家庭可能有牛车或者驴车,而马车则是富贵显赫之人的专属交通工具。
对于普通的古代秀才来说,如果他们想进京赶考,通常只能带一个书童,或者孤身一人背着沉重的行囊,靠步行日以继夜地穿行在乡间小道上。即便是乘坐马车,这种旅途也远不如现代旅行那样舒适。古代的路况非常糟糕,很多道路颠簸不平,车内的旅客也常常感到摇晃不止。如今,我们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旅程往往只需几个小时,但古人可能要花费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抵达目的地。
想要在途中住得稍微舒服些也是一件不易的事。很多时候,行人一天走下来,甚至找不到一座能容身的住宅,别说是客栈了。露宿荒野、风餐露宿成了常态。于是,便有了那句耳熟能详的俗语:“宁可夜宿荒坟,不可夜居古庙”。这句话乍听起来或许显得荒谬不合逻辑,但其中却包含了许多古人独特的见解。那么,为什么古人会有这样的说法?它真的没有任何道理吗?
“宁可夜宿荒坟,不可夜居古庙”,从表面来看,这话似乎并不合理。按照古人的迷信观念,坟墓通常被视作鬼魂栖息的地方,而庙宇则由神灵庇佑,是圣洁的地方,显然应该认为古庙比荒坟更加安全。然而,实际上,这句话之所以流传下来,有着更深的文化和现实背景。
在许多志怪小说和话本中,荒废的古庙和夜晚的坟墓往往弥漫着浓厚的阴气,尤其是夜晚,它们的氛围更显得诡异恐怖,常常是故事中主人公经历奇异事件的场所。比如在《聊斋志异》中的《庙鬼》一篇,故事讲述的是一座城隍庙中的泥塑鬼像,不但没有造福百姓,反而祸害无辜百姓的生命。
根据古人封建迷信的说法,人死后灵魂会转世投胎,坟墓只是埋葬尸骨的地方,魂魄如无恶行,自然无法加害生人。因此,许多古人认为,虽然坟墓在某种程度上是恐怖的,但只要行得正、坐得端,孤魂野鬼并不会做出什么伤害。
然而,古庙中的情况则更为复杂。古人依照道家阴阳理论,寺庙和道观通常是用来镇压邪气的。白天,僧侣和道士们在庙里念经祈福,阵阵法力能够制约邪灵,但到了夜晚,尤其是香火已经断绝多时的古庙,庙中的气氛就显得更加阴森可怕,防御最为薄弱,令夜晚居住在此的风险增大。
除此之外,古代人对于夜间睡眠有许多讲究。比如说,睡觉时头不可对着门窗,也不能朝西,否则会引发邪气的侵袭,导致健康问题。而且,睡觉时鞋子必须整齐地摆放在床边,鞋尖朝外,以防止“鬼压床”之类的怪事发生。
这些迷信观念或许并没有现代科学依据,但也体现了古人对夜晚安全问题的重视。若真的无处可住,夜宿荒坟,遭遇恶劣天气的几率可能更大,而古庙至少能提供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然而,古庙之所以成为避讳之地,背后有着现实层面的深刻原因,首先便是由于庙宇年久失修,建筑结构可能极为危险。许多古庙的墙体已然裂开,房梁也可能被虫蛀木腐,稍有风吹雨打,便容易发生倒塌。人在夜间休息时,警觉性最差,突如其来的倒塌常常无法及时反应,可能致命。
再者,由于古庙久无人打扫,卫生环境极差,往往充斥着灰尘和蜘蛛网,再加上木质建筑长年遭受风雨侵蚀,潮湿的环境容易滋生霉菌。住在这样的地方,空气质量极差,稍有不慎可能会感染疾病。而古代医疗条件匮乏,哪怕只是简单的风寒,也可能要了命。
另外,古庙往往位于偏远地区,常常面临野生动物的威胁。露宿火堆旁可能会吸引猛兽的注意,狼群围捕的危险随时可能发生。而虫蛇的叮咬也是不可忽视的风险。
还有一个现实的威胁,是针对匪徒的防范。古庙一旦废弃,往往成为山贼或土匪的藏身之所。这些不法分子可能潜伏其中,伺机劫掠路人。住在古庙中,尽管能够避风挡雨,但由于周围墙壁的遮蔽,旅人很难察觉外界的动静。如果此时有匪徒在庙外,来者不善,旅人根本无力自保,就只能沦为匪徒的猎物。
例如《水浒传》中,鲁智深遇到的一座破庙,瓦罐寺,就是匪徒的根据地。寺内的老和尚已被劫持,匪徒们以此为据点,进行各种恶行,欺压百姓。鲁智深最终火烧瓦罐寺,虽然这样做令庙宇化为灰烬,但也避免了更多百姓遭殃。如果那天进庙的不是鲁智深,而是无辜的旅人,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宁可夜宿荒坟,不可夜居古庙”这句俗语,尽管带有迷信色彩,但背后却有着十分现实的安全考量。
总的来说,这句话也体现了古人对于生命和死亡的独特认知。古人认为死亡是生命的自然一部分,生死循环使得世界永恒不息。而儒家则主张顺其自然,“死者已矣,生者如是”。坟墓中的亡魂已经进入另一个世界,生者无需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