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为何能在关税战中获胜?
从全球贸易的角度来看,美国无疑是全球最大的超级市场。它不仅规模庞大、客流稳定,而且客户的购买力极强,支付也极为迅速。在特朗普发起贸易战之前,各国进入美国市场销售商品,并不需要支付太高的费用,或者所需支付的费用极低。然而,特朗普上台后,他认为各国进驻美国市场,必须遵循美国设定的“规则”,并支付相应的“上架费”。在特朗普看来,关税就是这种“上架费”的政治经济学表达。
从第三方的视角来看,如果某国不认为这种规则公平,它完全可以选择不进入美国市场。然而,欧盟、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区,最终还是选择与特朗普签订贸易协定,因为他们认为进入美国市场依然有利可图。而那些不愿签署协议的国家,如巴西、印度等,则是因为不认为这样做能带来足够的利益。
当然,如果所有国家都不愿意进入美国市场,美国也将面临缺货和通货膨胀的风险,这也会引发美国民众的不满,特朗普也可能因此下台。因此,特朗普的关税战并非没有经过深思熟虑。
特朗普敢于发起关税战,主要是因为美国市场本身具备巨大的体量和强大的韧性,同时美国的规则也能主导全球供应链。
美国之所以能如此自信,核心在于其是全球最大的消费终端,是全球供应链中利润的终极来源,也是价格决定的关键区域。在这个全球十大经济体中,除了美国,其他国家普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换句话说,市场在哪里,议价权便在哪里。
美国为何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
1. 经济体量巨大,购买力强大
截至2024年,美国的GDP总量约为28.8万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一,人均GDP超过8.5万美元。最为关键的是,美国的经济结构以消费为核心,居民消费长期占GDP的比重约为70%。这个比例远高于其他大多数经济体。美国市场需求层次丰富,从日常消费品到奢侈品都能在美国找到稳定的消费群体。
2. 财富分配合理,中产阶级强大,金融体系完善
美国依托其强大的工业化、科技创新、教育扩张与政策保障,曾在1971年让中产阶级占据了全体人口的61%。虽然这一比例在近年有所下降,但在2024年,美国的中产阶级依然占据约50%的比例,人口总数达到1.6亿至1.7亿,形成了强大的消费能力。美国完善的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释放了居民的消费潜力,支撑了消费的持续增长。
3. 开放的进口市场与“美元红利”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净进口国之一。2023年,美国进口额达到了3.83万亿美元,出口额为2.53万亿美元,贸易逆差约为1.3万亿美元。由于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美国能够以较低的融资成本进口商品,强势美元周期进一步降低了进口商品的价格,使美国对全球商品与服务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4. 互联网与线下零售平台的便捷
沃尔玛、亚马逊等零售巨头建立了遍布全国的高效供应链体系。加上电商的普及,使得美国市场的商品流通变得极为便捷。对供应商来说,通过这些零售平台进入美国市场,意味着能直接接触到数以亿计的消费者。规模经济、数据驱动的库存管理与需求预测,使得美国成为“卖货效率最高”的市场之一。
5. 人口规模大且年轻
美国有约3.3亿人口,2024年的平均年龄为38.7岁,相较于大多数发达国家,美国的年龄结构更为年轻。这一年轻化的群体带来了更多的消费需求,同时移民的持续流入也扩大了市场的多样性和潜力。
综上所述,凭借其巨大的经济体量、强大的消费占比、低关税与强势美元等优势,美国成为了全球商品的“最终目的地”。这一切的背后,不仅是规模的胜利,更是制度和生态的胜利。
特朗普如何利用美国市场的优势进行关税战
1. 美国市场独一无二,其他市场无法替代
全球消费市场中,尽管欧盟也很大,但它的市场碎片化,语言和文化差异较大,且增长动力不足。对于多数跨国公司来说,保住美国市场的份额几乎等于保住全球市场的利润。美国市场一旦调整“上架费”(即关税),供应商为了保住市场份额,通常会选择降价、重构供应链或将部分利润转移。
2. 超级买方的议价优势
在微观层面,关税的负担通常由供需双方共同承担。美国市场供应渠道多样,不依赖单一国家,因此其可以通过转移订单、替换供应商或搬厂来调整供应链。而许多出口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高,且没有替代市场,出口方的供应弹性较小,往往被迫接受降低利润或迁移产能。
3. 强大的规则执行能力
美国不仅能够通过关税“收取上架费”,而且还具备将“上架规则”嵌入到供应链合同和平台治理中的能力。通过原产地规则、技术合规、海关管理等措施,美国可以通过一整套政策体系实施关税,形成完整的执行闭环,进一步增强其规则的效果。
特朗普关税战的结果
1. 进口结构显著变化
自2018年起,美国对中国等国家征收关税,导致从这些国家的进口份额显著下降,同时墨西哥、越南等国的进口份额大幅提升。这一变化反映出,美国市场的供给方选择调整供应链和产地,以应对美国的关税和合规要求。
2. 消费韧性与通胀控制
尽管加征关税使得部分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但由于强势美元、供应链转移以及零售平台压价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美国的整体消费保持了韧性,通胀压力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3. 关税收入与政策工具的联动
美国通过关税获得了显著的财政收入,这部分收入不仅作为谈判的筹码,也成为了产业政策的补充工具。配合制造业补贴等政策,美国加速了对新兴产业的投资。
4. 反制措施的局限性
虽然中国和欧盟等地区尝试对美进行反制,但在农业、航空、汽车等领域的反制效果有限,未能显著影响美国的整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