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美国骗了!美国消费能力其实不如中国,中国才是第一消费大国内需总额

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中,国际舆论场里有一个观点甚为流行——美国是世界第一消费大国,其消费总量位居全球之首,仿佛这已成为了不容置疑的铁律。然而,当我们带着理性的思考和严谨的态度,深入剖析这一观点背后的经济数据与内在逻辑时,就会发现,事情远非表面看起来那般简单,甚至与我们一贯的认知存在着巨大的偏差。

长久以来,部分人存在着一种颇为片面的认知,他们将一个国家的内需消费总额与人口数量简单地划上等号,认为人口越多,内需消费总额必然越高。但只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经济学知识,就会明白这种观点的荒谬之处。内需消费总额是一个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复杂变量,它与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额、经济结构、分配结构等密切相关。人口数量虽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绝非决定性因素。这种仅从单一维度看待内需消费的观点,就如同管中窥豹,只见一斑,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真实的消费状况。

对于美国是世界第一消费大国这一观点,其错误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统计方式的局限性。在评估美国的消费能力时,很多人仅仅依据名义价格来统计消费数额,却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消费商品的总数量。这就好比在衡量一个人的食量时,只关注他购买食物所花费的金额,而不考虑他实际摄入的食物量,显然这种评估方式是不科学、不准确的。

以印度为例,印度的人口数量与中国相近,但印度的内需市场却远不如中国繁荣。再看美国与中国的GDP对比,美国的GDP约为中国的1.4倍,然而其内需并没有呈现出与之相匹配的显著优势。这些现象都在提醒我们,不能仅仅依据表面的数据和单一的统计方式来评判一个国家的消费实力。

不可否认,当前中国的内需市场确实面临着一些挑战,内需相对疲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提振和调整。但从长远的经济发展视角来看,一个国家的消费能力从根本上是由其生产能力所决定的,这就如同家庭的总消费取决于家庭的总收入,而非家庭成员的数量。中国以美国70%左右的GDP,创造出了与美国几乎相当的内需消费总额;在人均GDP不到美国20%的情况下,实现了约美国25%的人均消费额。这一数据对比清晰地表明,单纯从内需消费的角度来看,中国的表现并不逊色于美国,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具潜力。

通过具体的数据对比,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中美两国的消费状况。2018年,美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0364亿美元,中国为38.1万亿元人民币,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约为5.76万亿美元,两者差距仅为5%。2019年,美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至62375亿美元,中国为41.2万亿元人民币,折算后约为6.03万亿美元,差距进一步缩小至3%。

到了2024年,美国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5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0%;中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85万亿美元,按美元计价同比增长2.4%。尽管中国社消总额相当于美国的比例在2024年较2023年略有下降,为80.18%,但从长期来看,中国对美国的追赶态势依然十分明显。

在不同的消费领域,中美两国各有千秋。在核心消费品方面(不含汽车),中国的零售额达到6.14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88.77%,显示出中国在基础消费领域已具备较强的规模优势。然而,在汽车零售领域,中国与美国的差距较为显著,中国汽车零售额仅为美国的43.53%,这主要是由于美国汽车价格普遍较高以及两国消费结构存在差异所致。在餐饮消费方面,中国餐饮收入为7823.72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68.37%,且中国餐饮消费的增速(4.2%)虽略低于美国(4.6%),但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美元汇率走强(如5月平均汇率达到7.1057),对中国以美元计价的社消总额产生了一定的压制作用,而美国的高通胀则推动了其名义零售额的增长。但如果采用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社消总额为137551.45亿国际元,是美国85444.33亿国际元的160.98%,这充分凸显了中国在实际消费规模上的巨大优势。这也表明,单纯以汇率换算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消费能力是不够准确的,购买力平价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一个国家的实际消费水平。

从消费结构的变化来看,中国的网上零售额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前4个月同比增长11.5%,占社消总额的23.9%,成为推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而美国的零售市场则相对依赖头部企业,如沃尔玛的销售额高达5330亿美元,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美国的零售市场格局。这种差异反映了中美两国在消费模式和商业发展路径上的不同。

此外,西方经济体尤其是美国面临着严重的负担能力危机,主要源于房租、医疗、教育和儿童保育等必要服务价格的大幅上涨,而制成品价格上涨的影响相对较小。与美国相比,中国在这些方面的成本虽也有所上升,但涨幅相对较小,且大部分未被计入GDP。这说明中国在保障民生方面采取了更为有效的措施,使得居民在基本生活需求方面的负担相对较轻。

同时,一些分析师认为中国占世界制造业产出的30%,但家庭消费仅占13%,这种观点存在着明显的误区。实际上,中国占全球几乎所有消费品需求的20% - 40%,只是中国消费的大部分服务由于各种原因未被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而且,由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国内购买大多数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远低于美国,其他物价尤其是服务消费价格也相对较低,中国绝大部分服务消费价格可能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

从消费行为的角度来看,美国人的主要消费集中在医疗、保险、法律服务、房租、教育儿保、维修等服务领域,这些服务的成本在美国居高不下。即使抛开医疗、保险、法律服务等被视为“吸血行业”的领域,美国的人工服务成本也远高于中国。而在中国,人工服务成本相对较低,这使得中国的消费市场在实际消费数量上具有更大的优势。这也反映出中美两国在产业结构和消费偏好上的差异,美国的服务业相对发达,而中国在制造业和基础消费领域更具竞争力。

综上所述,仅仅依据汇率换算后的金额来判定美国的消费能力远高于中国,这种观点是片面且不准确的。无论是物质消费还是服务消费的数量,美国实际上都低于中国。在分析一个国家的消费能力时,我们不能仅仅关注表面的数据和传统的统计方式,而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经济逻辑。

THE END
0.全球第二大消费国,中国,消费约占全球12%全球第十大消费国,加拿大全球第三大消费国,日本,消费约占全球8% 全球第一大消费国,美国,消费约占全球29% 对单个人而言,消费额的大小,主要是取决于这个人的财富大小。 那对于一个地方的整个的消费总额来说,取决于这个地方的人口规模和富裕程度。 中国是全球消费潜力最大的国家。欧美国家GDP增长很慢,所以其消费总额虽大,但增长潜力很小jvzquC41ecogwqfq0ggtvvtpg{4dqv4pgyy0497726693:8235?38=78346
1.是啊,我一直说中国早就是世界第一大单一消费市场,只是自给率比较高是啊,我一直说中国早就是世界第一大单一消费市场,只是自给率比较高。很纳闷这么多人居然无此常识,天天拿美国当第一消费国。 中美消费总额的一些对比: 2024年 - 美国:美国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5444.33亿美元,按美元计价,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8508.42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80.18%。若按世界银行最新一轮的购买力平价jvzquC41zwkrk~3eqo574?78:3674885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