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战略的持续落实!各省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陆续出台,浙江湖南同日发布

全国各省市根据《意见》及会议精神,陆续展开省级体育产业等相关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7月22日,浙江省体育局发布《浙江省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同日,湖南省体育局发布《湖南省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其它省市如山东、江苏、广东、陕西等省市已经进入征求意见或者调研阶段。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开端,是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开局时期,也是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关键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转变,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战略的持续落实,居民将更加注重品质化的体育生活。相信年底前,各省的体育产业十四五规划都将发布,可以预见,以建设体育强国为目标,按照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将进一步提升我国体育核心竞争力,推进体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体育新产品、新体验助力体育消费,将有力推动体育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户外运动、休闲体育、康体度假、赛事观赏等体育旅游项目将表现出更强的吸引力和辐射能力,体育产业将迎来升级发展的广阔空间。(刘宏 全民健身我们在行动全国活动办公室主任 华奥中体产业研究院院长)

附湖南省、浙江省规划:

湖南省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依据党中央、国务院总体部署和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从湖南体育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十四五”时期湖南体育发展思路。

一、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体育强省建设的新征程

(一)发展基础

1.《湖南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

2016年以来,湖南体育工作紧紧围绕体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实施“一大两化三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全民健身、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改革、体育文化宣传、法治建设等各项体育工作深入开展,取得良好成绩。“十三五”期间圆满地完成了湖南体育各项工作任务,为“十四五”湖南体育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全民健身蓬勃发展。“十三五”时期,全民健身坚持大体育发展方向,打破行业、部门的思想藩篱,促进体育与多领域、多行业融合,以活动和场地设施建设为驱动,构建共享均等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全省认真落实《湖南省全民健身条例》,实施《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体育健身逐步成为广大群众日常生活方式。截至2020年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2664.28万,比例达38.51%,比上一个周期提高了6.11%。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标准的人数比例为90.30%,与湖南省第四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数据相比提高了4.3%。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达标率为5.33%。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68平方米,较2013年的1.09平方米有大幅提升,全省每万人足球场地约为0.75块。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90.08%,比上个周期提高了48.28%。15分钟健身圈覆盖湖南全省4161个城市社区,占城市社区的93.70%(见图1)。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率为100%,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在节假日、课余等时间段向学生和社区居民的开放率为64.55%,体育彩票公益金投入全民健身经费占比75.62%。

“十三五”时期,湖南省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基本形成,每万人体育类社会组织数约为0.38个。全民健身指导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总人数达到10.44万,每千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约为1.51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在全省各市州的覆盖率为85.71%。

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建成以提供体育健身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含资讯、科普及健身场所、教练预约等)互联网、健身APP、公众号等平台271个。出台全民健身实施计划配套文件和相关促进政策等208个。

“十三五”时期,湖南省持续创建“江、湖、山、道”全民健身品牌活动和“一县一品”特色体育项目县(市、区),积极承办或举办“健康湖南”全民运动会、全民健身挑战日·健康湖南动起来、中国户外健身休闲大会、薪火传承·中国健康跑、“巅峰湖南”六大名山登山赛、“龙腾潇湘”湖南传统龙船赛、“走红军走过的路·徒步穿越大湘西、大湘南、大湘东”等一批亮点频现、内涵丰富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同时,地方性健康长跑赛事精彩纷呈,如:长沙马拉松赛、常德柳叶湖国际马拉松赛、湘西自治州花垣县“湘西十八洞山地越野赛”。全省每年举办县级以上全民健身赛事和活动次数为1372次。

——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湖南竞技体育坚持走集约发展、精兵之路,总共获得世界冠军26个、亚洲冠军55个、全国冠军339个,打破15项世界纪录,整体实力列全国第二集团和中西部领先地位。2016年里约奥运会,湖南15名运动员获得2枚金牌、3枚银牌、3枚铜牌和2个第四名,打破1项世界纪录和1项亚洲纪录。2018年第十八届亚运会上,湖南运动员取得了17金8银3铜的佳绩,是历届亚运会中湖南运动员参赛人数最多,境外亚运会获金牌数最多的一届。

——青少年体育得到加强。全省现有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62所,其中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7所。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41个,其中国家级俱乐部67个,国家示范性俱乐部7个。国家级青少年户外营地5个,国家级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营地1所。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421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市区6个。各级各类体校100所,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86所,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3所,在训运动员人数13460多人,在职在训教练员967人。在第二届全国青运会我省获得41枚金牌、54枚银牌和62枚铜牌,夯实了我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础。此外,全省从事青少年体育培训、赛事、交流活动的企业182家,注册青少年达110万人,每年举办省级青少年体育培训、赛事、交流活动达13000余次,有效地激发了全省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体育产业发展速度快。湖南省2019年度体育产业总产出为1066.89亿元,增加值443.03亿元,从业人数为300872人,体育产业增加值占湖南同期GDP比重为1.11%。相比“十二五”末,体育产业总产出增长了39.37%,增加值增长了48.39%(见表1)。2019年体育服务业合计占比为82.35%,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出租与贸易代理、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体育教育与培训这三大类别排名前三,占体育产业增加值比例分别为42.26%、14.90%、11.47%,这三类占比合计达到68.63%(表2)。截止2019年湖南省体育产业单位总数13191家。其中法人和产业活动单位共计6402家,个体经营户共计6789家。市场主体实力增强,湖南体育产业集团规模逐步壮大,成为湖南体育企业龙头,总资产达45亿,“体育-文化-健康-食品”发展体系初具规模。涌现出优冠、茵浪等一批自主创新本土体育用品品牌。

十三五期间,体育彩票发行总额,2016年60.04亿元,2017年81.92亿元,2018年102.66亿元,总体呈增长趋势,2019年因政策调控,有下降趋势,总额为62.11亿元。

——体育改革稳妥推进。转变政府职能,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实行管办分离。印发《湖南省本级政府购买群众性体育活动组织与承办服务实施办法》《湖南省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实施办法》,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政府购买体育活动组织与承办服务体系。下发《关于推进全省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管理的实施意见》,打破社会组织承办体育赛事的制度壁垒,实现办赛主体多元化。

拓宽竞技体育项目发展渠道。新组建湖南省自行车队和击剑队,与学校、协会和企业组建湖南省空手道队、女子篮球队、女子足球队和男子冰球队。探索职业体育发展规律,积极扶持职业俱乐部的发展,湖南勇胜篮球俱乐部在2018年全国男子篮球联赛(NBL)中获得总决赛亚军。为推动湖南省足球事业发展,以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湖南省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方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同推进足球改革发展。为引导冰雪运动项目发展,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湖南省冰雪运动的实施意见》,积极开展“北冰南移”青少年冰雪系列活动。

体育类社会组织改革有序推进。46个省级体育类社会组织接受省民政厅评估,评选出5A级6个、4A级13个、3A级13个。省体育局主管的42家体育类社会组织按照“五分离五规范”参与脱钩,推动体育类社会组织成为依法设立、自主办会、服务为本、治理规范、行为自律的社会组织。

——体育法治宣传文化工作卓有成效。深化“放管服”改革,清理行政审批事项,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构建“互联网+监管”体系,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实现了网上申办,6项政务服务事项入驻政府服务大厅。强化政策引领,制定了《湖南体育强省建设规划(2020-2030年)》等以省政府名义发文的规范性文件4部,联合发文和本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12部,修正了《湖南省公共游泳场所管理办法》。体育宣传工作机制进一步得到完善,体育宣传经费的投入逐年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得到提升。“湖南体育网”、“红网体育频道”、“新湖南体育”频道等网络宣传平台的作用逐步显现,使湖南体育宣传呈现出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态势,为湖南体育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十三五”期间,“精准扶贫”实施了体育综合体扶贫、赛事扶贫、体育设施扶贫和引导企业扶贫等行动,共计投入8380万元。体育教育、体育科技,以及各项基础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富有成效。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惩防并举,加强专项效能监察,有力保障了体育工作健康稳定开展。

2.《湖南省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人均体育消费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尚有差距,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与人们对体育日益增长的需求还存在差距。全民健身活动开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地市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全民健身的内容结构不平衡。从区域来看,长株潭三市全民健身运动开展明显优于其他城市;从内容结构看,健身休闲活动比竞赛表演活动开展好,体育培训次之。

——竞技体育发展遇瓶颈。竞技体育训练设施条件落后,优势项目偏少,竞争面较窄,优势项目水平滑坡,潜优势项目乏力,高水平教练员缺乏,后备人才建设渠道匮乏,三大球水平有待提高,职业体育发展滞后。部分业训项目和教练员队伍布局上还不够合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体校招生难的问题持续突出,后备人才的培养、储备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大。

——青少年体育发展基础亟待夯实。青少年体育组织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任重道远,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实施滞后,县级业余体校萎缩,业余训练项目发展不平衡,后备人才缺乏,人才流动不畅。

——体育产业总规模和增加值较低,结构不合理。湖南体育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地域分布不平衡;体育产业传统行业优势明显,体育本体产业与相关产业发展滞后;从事体育产业的人数太少,与体育产业发展速度不匹配;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还没有设立,市场管理机构缺位,对社会体育产业的管理、扶持、引导和监督的力度还不够。

(二)发展环境

1.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正处在全球化进程、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全球治理体系及治理规则、人类文明及国际交往模式都将发生重大改变;同时国际关系日趋复杂,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强;全球体育秩序、赛事格局受到重创。面对这一大变局,体育应当变中求进,也能做到变中求进。

2.国家现代化建设蓬勃开展。为正确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我们必须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通过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这一背景下国家高度重视和支持体育的发展,随着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体育应有新作为,也一定能有新作为。

3.“三高四新”战略锚定湖南前进方向。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将其贯穿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必定会为湖南发展打开新局面,迈向新台阶。《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湖南体育强省建设规划(2020-2030年)》为湖南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指南,明确了湖南未来体育发展战略。为此,体育应有新贡献,也一定能有新贡献。

总之,湖南体育发展面临巨大机遇,蕴含巨大潜能。“十四五”时期,湖南体育发展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发展大势,立足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和体育发展的实际,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全面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省建设的新征程中奋勇前进。

(三)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大力践行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总体要求,着眼于健康中国、幸福中国的长远发展目标,立足于增强人民身心健康、促进人民幸福生活的发展宗旨,进一步深化改革,坚持创新发展,努力完善制度,实现依法治体,以全民健身、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为发展主线,全方位推进体育强省建设步伐,为建设现代化新湖南做出积极贡献。

2.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将促进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作为发展湖南体育的总体目标和根本宗旨,并作为具体开展湖南各项体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体育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体育新发展格局,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体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以改革促发展,进一步深化体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更好地发挥政府在湖南体育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与市场在配置体育资源方面的优势,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发展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培育和引导社会体育组织的发展。

——坚持全面创新。紧密结合湖南发展的“三高四新”战略,全面创新湖南体育的发展思路与工作措施,力争在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体育发展上彰显新担当,在坚持与发展体育特色中谱写新篇章。

——坚持科技兴体。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理念。一方面从外部广泛援引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另一方面加强体育科技产品的内部研发,广泛应用于体育各个工作领域,创新体育工作方式,突破体育工作瓶颈,最大程度地提升湖南体育的服务效能。

——坚持综合效益。树立综合效益观,充分发挥体育在增强体质、推动教育、丰富生活、拉动经济、繁荣文化、稳定社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为促进湖南经济社会建设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3.发展战略

坚持“一体两翼四新”的发展战略。“一体”,是指以促进人民的身心全面健康、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世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两翼”,是指一方面以深化改革、科技兴体为主要动力,一方面以制度完善、依法治体为重要保障,两翼并举,为湖南体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四新”,是指围绕健康湖南建设,释放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新动能;围绕开放强省建设,助推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和青少年体育上新台阶;围绕经济强省建设,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突破;围绕文化强省建设,统筹推进体育文化新发展。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新湖南贡献力量。

4.发展目标

按照湖南体育强省建设规划(2020-2030年)战略部署,综合考量湖南体育发展的历史条件与现实要求,力争到2025年初步形成具有湖南特色的体育强省发展格局。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公共体育产品得以丰富,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得到提升,全民健身意识与体质健康显著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稳中有升,项目布局与结构更加合理,在国际、国内大赛中保持靠前水平,职业体育发展有新建树。促进青少年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完善青少年训练与竞赛体系,保证体育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激活体育产业的市场活力,推动体育消费,体育产业总规模明显扩大。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体育文化品牌。体育改革环境进一步优化。使湖南体育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中西部地区领先地位。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优。全民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全省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6500万人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2700万人以上,比例达到39%以上,群众身体素质稳步提高,符合《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标准以上人数比例不少于91.3%。提质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建设农村社区“30分钟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

——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更强。继续深化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创新竞技体育发展方式,不断增强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多元功能与综合价值。进一步优化项目结构与布局,继续在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重大比赛上取得优异成绩。力争10名以上运动员参加奥运会4~8个项目的比赛;在2021年第三十二届奥运会获得1-2枚金牌,2024年第三十三届奥运会获得2枚以上金牌,在2022年第十九届亚运会等其他国际大赛中实现新的突破;在第十四届、十五届全运会中参加决赛阶段的比赛项目数量分别达到18个、20个左右,继续保持全国第二集团和中西部地区领先位置,并迈上新台阶。

——青少年体育发展更好。增强青少年体质,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深化体教融合,贯彻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切实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大力搭建体校、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等青少年体育训练平台,明显提高青少年体育训练水平。

——体育产业发展质量更高。加快发展体育制造业和体育服务业为龙头的体育产业。体育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体育市场活力不断增强,体育产品供给更加丰富,体育消费水平明显提升,体育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到2025年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2000亿元,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7%至1.8%,实现1-2家体育企业上市,体育产业从业人数超过40万人。

——体育文化的影响力更大。大力弘扬以中华体育精神和体育湘军精神为主线的体育文化。发挥体育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传承发展湖湘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加强运动项目文化建设,推进体育科技文化发展。

二、围绕健康湖南建设,释放全民健身运动发展新动能

(一)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大力发展全生命周期的群众体育,开展全体人群参与的体育健身活动。积极推进体育强省、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和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三级联创活动,持续实施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服务,完善科学健身评估体系和个性化运动处方平台。建立较高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区域共享共建。统筹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布局,均衡配置公共体育资源,实现农村、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资源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全面落实《湖南省全民健身条例》,把全民健身事业纳入省、市州、县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全民健身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全民健身经费随国民经济水平提升逐步增长,积极推进健康湖南建设。

(二)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构建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各市州县制定公布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用地、建筑目录,盘活空闲地、边角地等资源,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面向公众开放的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球场等。简化健身设施建设审批,新建居民小区和社区严格落实“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因地制宜补齐社区建设短板。加快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力度,将赛事功能与赛后利用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城市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实现体育资源共享,向社会低收费或免费开放,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逐年提升。加强政策协同,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馆、健身设施和冰雪设施。大力推广以政府出资、社区出地,企业以互联网思维运营的智慧社区健身中心的模式,提质现有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逐年实现全覆盖,建设农村社区“30分钟健身圈”。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监管体育设施,不断提高全民健身设施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智慧健身路径、智慧健身步道、智慧体育公园和智慧社区健身中心的建设,智慧社区健身中心覆盖率逐年增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

专栏1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工程

加快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力度,完善新建体育场地设施的科学规划与布局。

合理做好城乡空间二次利用,积极推广季节性、多功能、可移动、可拆卸、绿色环保的健身设施。

建设一批小型足球、篮球场地,扩大足球篮球场地建设面积。

推动完善湖南体育公共服务平台。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及运营管理。

推进每个市州建设一场多馆的体育中心,每个县市区建有一个以上规模适中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或体育公园,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实现全覆盖。

全省新建或改扩建55个体育公园。

建设2.4万公里潇湘健身步道(详见导图)。潇湘健身步道的整体布局,大体遵循着“三山、一江、一湖”方案。自东向西,由罗霄山脉至南岭,再到武陵、雪峰山脉的“登山步道”;自北向南,由环洞庭湖沿湘江溯源而上的“骑行步道”;以及可连接省内各登山步道和骑行步道,而依当地情况修建的城市“健走步道”,构成我省较完善的健身步道网络。

1、湘江流域以及湘北地区健身步道主要以“环洞庭湖骑行步道”和滨湖、滨江城市健走步道为主;

2、湘东地区健身步道主要以罗霄山脉登山步道为主;

3、湘中地区健身步道主要以湘江骑行步道与湘中城市健走步道为主,辅以利用历史上原有的湘黔古道(湘中段)、湘粤古道(湘中段)一并进行建设开发;

4、湘南地区健身步道主要以南岭山脉登山步道,耒水溯源步道,东江湖环湖骑行步道以及湘南城市健走步道为主,辅以利用历史上原有的湘粤古道(湘南段)、湘桂古道(湘南段)一并进行建设开发;

5、湘西地区健身步道主要以雪峰山脉、武陵山脉登山步道,资、沅、澧水(三江)溯源步道以及湘西城市健走步道为主,辅以利用历史上原有的湘黔古道(湘西段)一并进行建设开发;

6、各县市(区)建设至少200公里健身步道。

潇湘健身步道导图

(三)打造现代化全民健身活动体系

大力开展健身走(跑)、广播体操、骑行、登山、徒步、游泳、球类、广场操舞、啦啦操、街舞、跳绳等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积极培育击剑、汽摩、马术、网球、垒球、射击、攀岩、射箭、电子竞技、轮滑、滑翔伞、运动飞机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健身休闲体育运动项目。大力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龙舟、舞龙舞狮等民间民俗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积极探索以房车营地、航空飞行营地为代表的新兴户外体育休闲运动项目。推动湖南百万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推进“互联网+健身”,丰富线上线下结合的全民体育运动,支持线上平台发展,带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居家健身和网络赛事活动。

创新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围绕“江”(湘、资、沅、澧等)、“湖”(洞庭湖、东江湖、柳叶湖、清江湖等)、“山”(武陵山脉、雪峰山脉、崀山、衡山等)、“道”(潇湘健身步道、茶马古道、岩道水道驿道等),着力打造具有湖湘特色的户外休闲活动品牌。充分利用各地资源和民俗文化,打造“一县一品”特色体育项目,塑造各地专属的全民健身品牌。打造10个以上省级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创建一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县。加强与国际体育竞赛组织的交流合作,打造“一带一路”国际赛事,推动湖南全民健身活动国际化。每年举办县级以上全民健身赛事和活动次数1500次以上。

专栏2全民健身活动普及工程

扩大彩票公益金资助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办赛主体的范围,加大向社会力量购买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服务的力度。

推广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打造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

开展各类业余足球赛事活动和全省业余足球教练员培训。

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完善并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运动水平等级标准。

建立运动处方数据库,培养运动医生和康复师。

(四)健全体育类社会组织

扩大体育类社会组织,健全体育类社会组织网络体系。深化体育类社会组织的“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增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体育类社会组织脱钩不脱管。强化市州、县(市、区)体育总会的引领作用,带动各级各类体育类社会组织发展,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体育类社会组织数量保持稳定增长,省级体育类社会组织达到65家以上,省级体育俱乐部达到80家以上。加强单项体育协会、行业和人群体育协会专业化服务能力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体育社会服务机构。重点培育发展城乡社区群众自发性健身组织和全民健身站(点)。充分发挥体育类社会组织的管理与服务、导向与指导、秩序与发展职能,计划和举办各类体育活动,培养各类体育人才。

(五)推动高品质的社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

构建一体智能化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区优势,建立社区健身服务指导中心,积极推行体育义工制,倡导科学健身理念,通过多种模式、多种载体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开展科学健身知识宣传,指导群众进行科学健身活动。推进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常态化,将国民体质监测指标纳入社会发展综合统计指标体系。积极推动“体医融合”,大力推广“运动方案”,建立运动处方数据库,注重促进科学健身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性研究,研制推广体育健身新项目、新方法,加快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每千人拥有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2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批社区运动医生和康复师。

专栏3体育类社会组织建设与体育志愿服务工程

支持县市(区)依法成立体育总会,实现体育总会全覆盖。

拓展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社区文化室(中心)的体育服务功能。

支持大中小学、厂矿企业等企事业单位发展各类群众性体育类社会组织,组建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俱乐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组织群众性体育俱乐部联赛,并积极承接体育部门赛事活动等公共体育服务。制定政策,推动各运动项目成立省级协会,鼓励地方成立相应的各级协会,扩大体育类社会组织力量。

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建立全民健身志愿者注册、培训与管理体系,形成完善的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服务制度。

完善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志愿者表彰激励机制,推动建立志愿者保险制度。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结合大型全民健身赛事活动,鼓励体育专业学生、优秀运动员到欠发达地区进行志愿服务。

(六)保障各类重点人群全民健身权利

全民健身活动覆盖全人群,重点保障青少年、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全民健身权利,制定实施青少年、妇女、老年人、职业群体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全面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推动社会体育场馆向学生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完善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特殊群体参加体育活动的保障体系,扩大有效供给,提高精准化服务水平。加强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开展体育活动的组织与领导。研制与推广适合特殊群体的日常健身活动项目、体育器材、科学健身方法。加强社区养老公共服务与老年人健身服务的有效衔接。推动残疾人康复运动与健身活动的开展,促进现有终端设备无障碍改造、优化,支持开发残健融合型无障碍智能终端产品,让人人享有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广泛调动社会力量,为特殊群体参加体育活动提供场地设施、科学指导等保障服务。

三、围绕开放强省建设,助推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和青少年体育上新台阶

(一)稳步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1.创新发展思路,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坚持改革创新,更新发展理念,发挥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下结合的制度优势,转变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式,逐步形成具有湖南特色的竞技体育治理体系与运行机制。激发竞技体育发展活力,探索竞技体育运动队与市州、高校、社会组织共建共享等不同办队模式。

2.优化项目布局,加强优势项目集群建设。做强、做实举重、皮划赛艇、柔道、摔跤等优势项目(群),振兴羽毛球、体操、跳水、射击、田径、游泳等湖南传统优势项目,进一步挖掘自行车、攀岩、跆拳道等潜优势项目,继续增加射箭、击剑、轮滑、中国式摔跤、街舞、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适合湖南开展的运动项目,扩充田径、游泳、赛艇、射击、高尔夫球等现有大项中的小项,大力发展足、篮、排三大球与冬季项目。扩大湖南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大赛中的参赛项目面,取得新成绩,实现新突破。

3.加强科学训练,助力运动成绩提高。对标奥运会、亚运会和全运会等重大赛事,借鉴国际竞技体育科学训练前沿科技手段和成功经验,依据我省竞技体育项目运动员的实际,科学制订体能、技能、心理、战术、机能监控等训练计划。支持项目中心和项目协会完善不同项目、年龄特点的训练标准和大纲。加强竞技体育发展规律、训练模式、技战术运用、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理论探讨与创新研究。创新训练理念、训练方法、训练的组织与管理。优化训练环境,实施科技支撑计划。建立多学科、国际化、高水平的科研训练团队和运动训练监控平台,监控训练的全过程,解决运动训练中的关键技术,破解比赛中的心理瓶颈。

4.创新竞技体育竞赛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深化竞技体育的赛制改革,创新以省级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比赛为主的办赛理念与运行模式。充分发挥运动竞赛在运动训练、选材、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作用,对竞赛实施分级分类管理。以全运会赛制改革为标杆,以体教融合赛事改革为内容,创新湖南竞技体育竞赛体系。鼓励社会体育俱乐部参与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畅通社会体育俱乐部参与各种体育竞赛活动和承接政府购买体育竞赛服务的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赛事的运营。

5.依托市场开发,推进职业体育繁荣发展。探索符合湖南实情的职业体育发展模式。大力支持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高尔夫球等项目成立职业体育俱乐部,支持教练员、运动员走职业化发展。重点扶持与支持足球俱乐部、篮球俱乐部的职业化发展,探索电子竞技项目职业化发展道路,逐步发展并壮大湖南职业体育俱乐部的总体规模。积极开展以足球、篮球、排球为主的各项赛事活动,依托长株潭城市一体化发展形成的人口、经济、交通、市场等规模优势,大力开发竞赛市场,致力打造精品赛事,辐射带动全省职业体育赛事的运行。进一步优化与规范湖南职业体育的发展环境,形成政府引导、规划科学、市场运行、管理规范、产权清晰、运转高效的职业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6.多措并举,提高体育运动保障服务水平。进一步健全湖南竞技体育发展的保障制度,提升保障服务水平。树立新型竞技体育人才观,注重竞技体育人才的文化素养,完善运动员文化教育制度与培养体系。做好重点项目、重点运动员信息档案建立工作。切实做好退役运动员的安置与再就业工作,认真落实湖南省退役运动员安置政策,不断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退役安置制度,初步形成职业转换社会扶持体系。加强专业运动员的运动康复与医疗保障服务,与对口的专业高等院校、专科医院进行合作与交流,深入开展运动康复与医疗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升湖南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的医疗服务水平。健全裁判员管理制度,加强裁判员队伍建设,提高裁判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服务意识。

7.坚持科技兴体,提升体育科研攻关服务能力。加强体育科研攻关,提升科研基础条件,优化体育科研服务功能。加强对科学选材和基础训练的研究,着力解决重点运动项目关键技术难题。制定和实施优秀中青年教练员提升培养计划,提高教练员队伍的整体科学素养,加强教练员队伍的科学执教能力。通过“外引内扶”政策,对外筑巢引凤引进科研人才,对内加大科研带头人培养,进一步增强湖南竞技体育科研人才整体实力。完善外聘科研专家服务制度,组成复合型科技专家服务团队,为训练、竞赛服务。充分利用省市体科所和高校科研力量,提倡体育科研开放式合作,提升全省体育科研综合实力。切实加强反兴奋剂工作,建立反兴奋剂工作的科学管理与长效机制,坚决反对和杜绝使用兴奋剂。

8.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促进竞技体育国际交流。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借开放强省的契机,完善体育服务支持体系,推动湖南体育对外开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竞技体育在多领域、多层面的深度合作,制定湖南竞技体育“十四五”国际交流与合作行动方案及合作项目。遵循“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建立健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相关制度,顺畅合作机制。搭建与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训练、竞赛、科研等专门平台。

专栏4竞技体育实力提升计划

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初步建立具有湖南特色的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完善顶层设计。

科学设置项目,优化项目布局,坚持“优势项目优先发展”原则,拓展适合湖南开展的运动项目,拓宽国内、国际大赛中湖南运动员的参赛面。

全面推动足球、篮球、排球项目的发展,积极探索湖南特色“三大球”的发展路径,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三大球”训练、竞赛和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切实加强复合型训练管理团队建设,着力打造“训、科、医、教、服”一体化竞技体育服务团队。

外引与内培相结合,培养优秀骨干教练员,全面加强教练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1—2个复合型科研实验室,并定期指导和服务于各市(州)重点体校或运动队的选材、训练和比赛;支持和鼓励市(州)新建和恢复体育科研实验室。

建立优势项目、重点运动队员训练大数据管理系统和体能训练实验室,科学指导运动员训练和参赛。

与国家队共建国家级训练基地,遴选2—3个省级训练基地,提升软硬件水平,打造智能化科学训练基地。

(二)加快发展青少年体育

1.深化体教融合,完善青少年体育发展体制机制。全面贯彻落实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制定出台《湖南省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实施意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各类体校、社会体育组织三大阵地建设,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合督导机制。积极探索具有湖南特色的体教融合发展道路,基本形成体系健全、制度完善、协同育人、融合发展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新格局。

2.加强学校体育,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完善“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整合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达到1000所。加强青少年健康教育,普及青少年科学健身指导,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与评定,提升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达标率。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学校体育运动队,支持学校结合实际开展足、篮、排三大球以及田径、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武术、游泳、街舞等项目运动,积极推广棋类、龙舟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促进青少年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掌握1-2项运动技能。积极发展幼儿亲子体育,开展“奔跑吧∙少年”青少年体育系列活动,推广趣味田径、快乐体操、小篮球、气排球等一批适合幼儿开展的体育项目,引导儿童少年和家庭广泛参与。发挥好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示范作用,推动普及青少年冰雪运动,鼓励和引导更多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

3.深化体校改革,加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建立以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主阵地,以体育传统特色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抓手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开展新周期国家级、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认定工作,将体校、学校和体育类社会组织纳入评选范围,充分发挥学校普及技能、体校专业化训练、社会组织个性化培训的功能。深化体校改革,鼓励体校与中小学校合作办学,共享资源,夯实后备人才培养基础。鼓励有条件的体校转型发展为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湖南各级各类体校达到60所以上,并且每市州至少有一所体育运动学校,县市区业余体校覆盖率达到30%。积极推行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省队校办”、“市队校办”模式,推动省队与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相衔接。

4.改革竞赛制度,规范管理青少年体育竞赛。改革青少年体育竞赛体制,合并湖南省青少年运动会和湖南省学生运动会,更名为湖南省学生(青少年)运动会,由省教育厅和省体育局联合主办。做好赛事的衔接和整合,教育、体育部门联合举办学校体育赛事和U系列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建立分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跨区域(校、县、市、省)的四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管办分离,培育青少年体育竞赛多元化市场主体,鼓励社会力量办赛,搭建体育、教育、社会相融合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在全省青少年比赛中增加体能达标测试,科学设置体能测试指标,提高参赛质量。严抓赛风赛纪,防止弄虚作假,规范青少年运动员注册、资格审查、交流管理工作,全面加强青少年体育竞赛的反兴奋剂教育与监督检查工作,不断净化竞赛环境。

5.加强规范管理,大力培育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扶持和引导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成立湖南省青少年体育联合会,不断壮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组织,创建青少年体育组织县市区覆盖率达到50%以上。建立社会体育俱乐部竞赛、训练和培训体系,规范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行管理,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级评定工作机制,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提升服务质量和规范化水平。探索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与职业体育俱乐部对接机制,培养职业体育后备人才。积极引导体育协会、俱乐部等体育类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资金补贴等方式,参与青少年体育竞赛、体育活动、各类青少年体育培训服务等,拓展社会资源投入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途径。

6.加强交流,积极拓宽青少年体育国际视野。开展多种形式的青少年体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青少年体育的多领域、多层次合作项目。积极开展与合作国家的青少年体育师资、教练队伍的双边交流与研修计划,互派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进行培养,组织青少年体育友谊赛、邀请赛、对抗赛等赛事活动。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成立青少年体育国际合作基地。

专栏5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

深入贯彻体教融合的青少年体育发展理念,整合各方面资源,构建学校、社区(村)、家庭、体育俱乐部多方联动、合作的形式多样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网络,为开展青少年体育创造丰富多样的活动平台。

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达到14个以上。

精心打造多种青少年体育活动和赛事品牌。

鼓励政府体育部门、社会体育俱乐部以及其他公共体育场馆等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向青少年免费或优惠开放,保证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场地供给。

四、围绕经济强省建设,实现体育产业发展新突破

(一)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体系

推动湖南体育服装、球类制造、运动地板、运动场地塑胶、健身器材、运动穿戴设备等领先企业向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引进先进的体育用品和体育制造企业落户湖南。打造一批在国内领先的体育制造业,提升体育装备制造业和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业在体育产业生产中的比重。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其他体育服务和体育经纪与代理、广告与展会、表演与设计服务四类体育产业增加值占比合计达到20%。促进其他体育服务中的体育金融、体育科技产业、新兴体育产业的发展。重点优化健身休闲产业链、竞赛表演业产业链、智能体育产业链、体育用品制造和服务全产业链、体育培训产业链、体育彩票产业链等六大产业链条。

(二)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湖南省体育产业的空间布局为“一核四区”。“一核”:在长株潭核心增长极重点打造长株潭品牌赛事、体育综合服务、体育用品和体育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四区”:以岳阳副省域城市为中心打造“沿长江—环洞庭湖”生态体育发展示范区及水上运动产业集群;以衡阳副省域城市为中心建设“大湘南”山地户外休闲体育产业集群;在“大湘中”发展高端体育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体育信息技术、现代体育服务业产业集群;在“大湘西”张家界、湘西自治州、怀化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依托生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体育康养、休闲、旅游、会议会展业,打造国际知名的体育旅游目的地。建立长株潭、洞庭湖、湘南、湘中、湘西区域间体育产业联盟,完善体育产业协同合作机制,推动区域间体育产业协调联动一体化发展。

(三)培育体育产业市场主体

扶持优势企业,充分发挥体育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培育1—2家体育企业上市,发挥湖南体育产业集团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打造国内知名的体育航母型企业,到2025年实现资产100亿元。提升民营体育企业竞争力,支持中小微体育企业紧盯细分领域和市场,强化特色产品、经营和服务,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在产业基础好、资源优、创新强的重点区域,选择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关联性大的重点业态,发展一批特色型、专业型,以体育为衍生的金融、商业休闲、大健康、教育培训产业的体育产业园区。创造条件,入选一批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和示范项目。设立湖南省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和示范项目。协同相关职能部门规划建设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建设一批湖南省体育旅游示范区,突出红色体育旅游示范区的建设。

专栏6体育产业项目建设工程

培育3—5家知名体育装备制造企业。

持续增加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示范项目。

设立湖南省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示范项目。

设立一批湖南省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支持长沙市创建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

湖南力争进入国家体育产业创新实验区和国家级体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四)强化体育产业要素保障

充分发挥资本、科技、人才和数据等核心要素在体育产业创新发展中的作用。持续加大政府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进一步提高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效益,规范其使用范围,扩大公共体育设施和服务供给。加强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发展体育产业。加快体育场馆5G网络建设,推动5G与VR/AR、4K/8K超高清视频等技术相结合,形成智慧体育场所。鼓励企业充分利用5G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培育壮大线上赛事、在线健身、居家健身、智慧体育旅游、智慧体育社区、体育媒体融合等新业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托高校培养体育营销、体育经纪、体育赛事管理、体育与互联网科技融合等体育产业人才,在国企和优秀民营企业建立人才培养的实训实习基地,走向市场化道路,激发产业效益,促进体育产业走向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道路。实施“互联网+体育”工程,推进湖南体育产业大数据中心和体育重点领域全产业链大数据库建设,力争湖南进入国家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区和国家级体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五)扩大体育消费市场

支持长沙市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的建设,发挥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的作用,推行省级和市级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工作。设立“体育消费节”,大力发展节日和夜间赛事经济。丰富体育消费业态,打造数字体育商务平台,促进体育产品网络消费,扩大体育消费,提供体育消费空间,提升体育消费品质。实施品牌战略,全方位培育和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全民健身活动品牌、竞技体育赛事品牌、体育用品品牌和体育制造品牌,创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自主品牌。发行居民健身消费券,激发体育市场活力和消费热情,健全体育市场主体结构,提升体育产业竞争力。鼓励体育类社会组织、高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户外营地开展体育运动技能培训。加强体育场馆智能化建设,完善场地预订、门票销售、信息查询、健身指导等服务,实现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鼓励利用APP等手段扩大体育消费。创新体育消费支付方式,支持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体育行业特点、服务中小微体育企业的金融服务产品,围绕体育培训、健身服务、竞赛表演等领域,探索建立网络运动银行、运动虚拟币等模式。创新开发银行卡、移动支付等体育消费支付产品,推动体育消费便利化。建立体育消费数据监测体系。

专栏7竞赛表演产业升级工程

打造2—3项具有较大知名度的国际赛事精品赛事。

加快构建自主品牌体育赛事体系,打造2-3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竞赛表演品牌。

大力推进“三大球”以及市场化程度高的运动项目的职业联赛理事会和事业联盟建立,打造一批具有一定影响、体系完善的职业联赛。

支持羽毛球、乒乓球、网球、高尔夫球等项目成立职业体育俱乐部,逐步发展并壮大湖南职业体育俱乐部的总体规模。

(六)稳步发展体育彩票

体育彩票发行坚持“防风险、转方式、增后劲、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强化“全产品、全渠道、全价值链”的管理思维,优化销售管理模式,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构建多业态协同发展的销售渠道体系,渠道总数力争达到10000个。不断提高网点质量,进一步优化游戏产品销售结构,推动销量结构性增长,年度销售在全国的排名与湖南省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七)促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重点促进体育与医疗、养老、健康与康养、旅游与休闲、物联网、互联网等业态的融合。大力发展康体服务,引进和培育一批康体服务品牌项目。大力推进体育与文化,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建设涵盖“水、陆、空”的龙舟、滑水、骑行、徒步、登山、滑雪、低空飞行等系列运动休闲产品。打造湖南体育旅游品牌,培育体育旅游目的地城市。鼓励可穿戴运动设备、运动健身指导技术装备、运动功能饮料、营养保健食品药品和中医药运动康复服务等研发制造营销。推动体育产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培育壮大体育新兴产业。以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覆盖全省的“智慧体育”服务网络,建设湖南体育信息化平台,提升体育领域的信息化水平。

(八)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探索设立湖南体育产业发展基金、投资基金,出台体育产业财政专项奖励、用地指标奖励等可操作性的政策及实施细则。以产业基金、财政奖励等来撬动社会资本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投资运营。在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与运营、体育赛事活动举办、体育人才培养、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依据国家设立的体育产业发展项目,设立相应的省级项目,以此来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建立体育产业发展保险制度,优化投资环境。制定刺激体育健身消费的优惠政策,制定体育产业行业规范和产品标准,引导和规范体育产业发展。

专栏8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工程

推动校企共建体育产业人才交流基地的建立,完善人才评估体系,研究制定职业操作规范和技能鉴定制度。

开展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多渠道培养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

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体育产业相关专业,加强与体育企业的合作,重点培养赛事策划、场馆运营、体育营销与管理人才,大力培养复合型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和各种实践操作型、技能型人才。

鼓励退役运动员进行再培训就业。

建立体育经纪人管理制度,加快体育经纪人信用体系建设,开展体育经纪人注册登记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

五、围绕文化强省建设,统筹推进体育文化新发展

(一)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体育湘军精神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大力弘扬“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合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发掘湖南文化的体育元素,将体育湘军的不畏强手、敢于拼搏的英雄主义精神,不忘初心、卧薪尝胆的大无畏精神,团结向上、敢于胜利的集体主义精神,刻苦钻研、勇于超越的奋进创新精神,无私奉献、忠于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提炼和展示湖南体育的独特精神标识,树立具有优秀品质和优异运动成绩的体育明星形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推出一批反映体育题材的影视作品,宣传体育精神。

(二)发挥体育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规范体育赛事开闭幕式、开场仪式、升国旗奏唱国歌等仪式感的内容表达,切实将爱国主义、民族情怀、新时代体育精神融入其中。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以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为内容,制作系列全民健身科普宣传片,系列娱乐体育节目。出版图文并茂的体育运动知识儿童读物。鼓励和繁荣体育文艺创作,编写《湖南体育大辞典》《湖南体育年鉴》,挖掘体育文化内涵,提升体育文化软实力。

(三)传承发展湖湘优秀传统体育文化

传承和推广优秀湖湘传统体育项目,保护和开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争取更多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目录,传承体育历史文化。以汨罗龙舟文化为依托,通过国际龙舟赛事宣传中国龙舟传统文化。推动湖湘传统体育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四)加强运动项目文化建设

整理运动项目发展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底蕴,挖掘提炼运动项目特色、组织文化和团队精神,讲好以运动员为核心的项目文化故事,形成具有不同运动项目特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符号,推出反映运动项目文化的精神口号、队歌。加强优秀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保护、推广和创新,重视对武术、气功、体育养生、龙舟、舞狮、棋牌等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的挖掘、推广和创新工作。通过体育赛事、群众体育活动推动运动项目文化发展,普及运动项目知识,展示运动项目的人文内涵,推广运动项目文化。开展以运动项目历史、运动训练竞赛、群众健身活动为主题的文学、摄影、影视、视频创作,推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文化产品。

(五)推进体育科技文化发展

把科技创新作为“体育强省”和“健康湖南”的战略支撑,利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及湖南广电传媒资源对全省体育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进行提质升级,推动体育文化成果向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促进全省群众体育素养和科学健身意识的提升。研发智慧型呈现技术、开发数字化体育文化产品,支持智能技术和创新服务在体育广播影视、演艺娱乐、出版发行、体育广告服务、会展服务等体育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实现服务模式和业态创新。为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提供新动能、为竞技体育高效发展提供新动力、为体育产业跨界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新引擎,促进体育文化内容生产和传播手段现代化、创新驱动湖南体育高质量发展。

专栏9建设湖南体育文化新媒体工程

建设湖南体育文化新媒体工程,借助湖南强势媒体促进体育媒体的发展,用好5G、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成果,提升体育传播形态的全息化、可视化。

推进湖南电视体育频道的建立;建立体育赛事信息平台;建立体育娱乐网站。

在体育公园建设体育文化长廊,在健身路径、健身步道和健身广场等户外运动场所设置科学健身指导标牌,引导人们科学健身。

六、创新管理,保障规划实施见效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加快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规划实施领导体制、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压实各级党组织“一把手”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把抓党建促进地方体育发展、落实规划作为抓基层党建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将体育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体育工作融入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来统筹推进。建立与其他职能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统筹协调、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坚持依法治体

全面落实依法治体,加强体育法治建设,把体育工作纳入依法运行的轨道,构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体育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地方性体育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引导和规范体育市场主体行为,依法对体育市场进行监督管理,营造公开、公平的体育市场准入环境。围绕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发展两个重点,建立体育产业统计和体育消费监测体系,推进体育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提高体育产业标准化水平。完善体育高危项目执法程序规范,将体育执法工作纳入省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统筹实施,推进湖南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

(三)加强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完善规划发展体系。坚持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统筹协调,形成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专项规划、市州规划和年度计划为支撑,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落实资源要素保障。加大资金支持、落实体育场馆建设补短板工程,满足重大工程项目实施资金需求,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支持体育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体育领域资源全面开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四)监督规划落实

做好规划衔接与细化工作,建立目标任务考核制度,分解落实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重大项目,明确职责、明确分工,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拿出可执行,可操作的举措。强化规划评估考核,尤其要对约束性指标和主要预期性指标进行重点评估,对重点领域的突出问题适时开展专项评估。完善规划中期评估和末期全面评估制度。健全动态调整机制,跟踪分析规划实施情况,为调整目标任务和制定政策措施提供依据,确保本规划目标任务的如期完成。建立联合监测、评估、考核机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地、取得实效。

——————————————————————————————

浙江省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我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重要时期,也是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体育强省的关键时期。为应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高质量推进全省体育产业发展,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浙江省体育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总体部署,制定本规划。

一、“十四五”浙江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我省体育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十三五”规划的总体进展超过预期,四大主要目标和九项量化指标全面完成,为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一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15-2019年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从1507.83亿元增至2614.76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4.75%;增加值从463.35亿元增至845.4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6.22%,远高于同期GDP增速。2019年全省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同期GDP比重达1.35%,宁波、温州、嘉兴、金华四市这一占比超过1.50%。体育产业对促进现代化体育强省建设和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贡献日渐突出。二是产品供给更加丰富。以健身休闲和竞赛表演为引领,以体育用品制造为支柱,体育场馆服务、体育教育培训、体育中介、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共同发展的供给体系基本形成。杭州亚运会成功申办,《浙江省户外运动发展纲要(2019-2025年)》出台,全域户外智慧信息服务平台和“政采云”体育装备馆等具有浙江标志的成果涌现。多地创新体育供地形式,不断提高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冰雪运动广泛开展,冰雪场地覆盖到11个地级市,成为“南展”典范。三是市场活力不断增强。社会力量办体育取得突破性进展,民间投资体育产业热情高涨,2019年全省共有体育产业法人单位36600家,其中企业31920家,占比87.21%;以水上运动器材、户外运动装备、家庭健身设备为代表的体育用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四是产业基础愈发夯实。全省体育场地空间稳步扩大,2020年全省共有体育场地19.32万个,体育场地面积14956.52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016年的1.60平方米增至2.40平方米,超过全国均值0.20平方米。“十三五”期间,全省共举办国际性赛事200多场,全国性赛事720多场,省级赛事1200多场,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五是产业综合贡献度日渐显现。亚运城市行动持续推进,体育赋能城市卓有成效。长三角体育一体化发展有序推进,我省率先发起长三角运动休闲体验季、中国·长三角国际体育休闲博览会和长三角体育产业高峰论坛,为长三角体育一体化积极贡献力量。运动振兴乡村稳步推进,“十三五”期间,共培育省级运动休闲乡镇27个,推行“体育+”特色村、体育部门结对帮扶,在探索“两山”转化、践行城乡均衡化发展等方面形成新思路、新路径、新模式。六是体彩销量持续增长。“十三五”期间,全省体育彩票累计销量达到755.95亿元,筹集公益金196.28亿元,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1.62%和10.13%,排名全国前列,为体育事业和国家公益事业做出新贡献。

表1 “十三五”时期体育产业主要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2015年

基期值

2019年

完成情况

2020年

目标值

1.体育产业总规模

1507.83亿元

2614.76亿元

超过3000亿元

2.体育产业增加值

463.35亿元

845.45亿元

3.体育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1.08%

1.35%

超过1.20%

4.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

50.07%

56.74%

超过40%

5.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数

共3个

新增6个

新增2个

6.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数

共2个

新增3个

新增8个

7.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数

新增8个

8.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1.60平方米

2.34平方米

超过2.40平方米

9.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目的地

2个

2个

但总体上看,我省体育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与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体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够,社会力量投资体育产业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体育产业发展效率不高,创新要素驱动不够,产业链还须进一步培育和完善。体育产业发展协同机制不健全,与相关产业融合不深,城市与城市之间、城乡之间联动不强。体育产品与服务供给能力有待提高,体育消费驱动不足与有效需求创造不够并存,体育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在“十四五”期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体育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社会运行和民生需求推动体育产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体育产业发展新领域;加快体育强省建设,推进体育体制机制创新,开启体育产业发展新征程;利用杭州亚运会筹办契机,加速推进城市国际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举措,展现体育产业发展新景象;“数字一号工程2.0版”深度推进,数字经济和科技应用示范引领,注入体育产业发展新动能;长三角一体化大市场的形成,区域优质体育资源共享、赛事共办和人才联合培养等一系列举措加快落实,开拓体育产业发展新空间。

二、“十四五”浙江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体育强省为目标,以杭州亚运会为引领,以提升消费需求为导向,着力建体系、强要素、优布局,持续稳企业、补短板、提供给,进一步争先创优、树典范、促共享,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我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贡献力量。

(二)基本原则

补短板与锻长板齐头并进。破解长期制约我省体育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着力补齐影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短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布局面向未来的要素资源,围绕重点体育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等,寻求关键突破,推动重点领域形成规模效应和比较优势。

强供给与扩需求共同发力。充分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放权利、建规范、搭平台,激发体育产业发展活力与潜力。推进需求侧改革,把握社会、市场、居民体育需求的新变化,引领、创造、满足新需求。

重创新与立标杆相辅相承。继续探索体育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体育产业创新驱动、结构调整、动能转换。加快推动体育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辐射力、影响力,为全国乃至全球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浙江经验、浙江样版和浙江方案。

惠民生与促发展相得益彰。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体育产业为民生服务的长效机制,最大限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康需求。高质量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产业对社会进步和城市发展的持续催化作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三)发展目标

打造更多具有浙江辨识度的发展成果,建设数字体育创新发展示范区、全域户外运动示范区、亚运遗产综合利用示范区、时尚体育消费中心和智能体育制造中心,形成“三区两中心”体育产业发展格局,成为全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标杆省。

产业规模跃上新高地。体育产业总规模和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00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超过2%,体育服务业占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以上。

体育消费迈入新阶段。到2025年,全省体育消费总规模超过2000亿元,人均体育消费支出超过3000元;体育消费基础更加扎实,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3.5%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平方米。体育彩票年度销售额达到600亿元。

产业品牌形成新典范。到2025年,每年举办10项以上国际高水平体育赛事,累计培育100项品牌赛事。共获评30个以上国家体育产业基地、项目或单位,培育体育上市公司、省级运动休闲基地和体育示范企业120家以上。

到2035年,体育产业的辐射和带动效应更加显著,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1万亿元,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以上,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表2 “十四五”时期体育产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十三五”末预期完成情况

2025年

1.体育产业总规模

3000亿元

5000亿元

2.体育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1.4%

超过2%

3.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2.4平方米

2.8平方米

4.人均体育消费支出

2300元

3000元

5.创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项目或单位

25个

30个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1.建设数字体育创新发展示范区。以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为突破,推动数字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以智能技术应用为引领,以智能制造为方向,以体育设施智能化改造为基础,以数字体育服务创新为重点,以整体智治为支撑,打造数字体育创新发展示范区。到2025年,数字体育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成为我省智能技术应用和现代数字政务改革示范行业,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部分领域达到全球领先。

专栏1:数字体育创新发展工程

加强智能技术应用,深化数字科技类企业和体育行业合作,实现运动场景感知化、运动体验数据化、运动展示互动化、运动社交情境化。

建立浙江省体育产业数据统计分析中心。搭建体育产业单位名录库、品牌赛事库、体育产业人才管理库、体育产业重大项目库和国外体育产业动态信息库。

优化服务平台,完善浙江省体育公共服务管理应用系统和“政采云”体育装备馆。

梳理形成体育数字化改革的重大需求清单、跨场景应用清单、重大改革清单,率先探索体育数字化改革标准规范体系。

2.发展现代体育服务业。构建以健身休闲和竞赛表演为核心,体育教育培训、体育场馆服务、体育贸易、体育传媒、体育健康服务、体育旅游等共同发展的体育服务业体系。深度开发从幼儿到老年各个阶段的生活性体育服务,壮大体育金融、体育中介、体育技术转移、体育人力资源等生产性体育服务。推进体育服务业集聚发展,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体育服务品牌。促进各种形式的体育商业模式、产业形态创新应用,鼓励体育服务企业发展平台经济、分享经济、体验经济。

3.打造智能体育制造中心。鼓励体育制造工艺升级,引导企业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鼓励体育企业研发新材料、专研新设计,拓展定制服务。培育智能体育装备本土品牌,鼓励外向型制造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推动产业链核心环节本土化。支持智能体育制造园区建设,支持体育制造企业争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推动形成一批营收过十亿元的智能健身设备、水上运动装备、山地户外装备集群。

专栏2:智能体育制造平台建设工程

建立智能体育装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供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问询”服务,满足家用健身产品、户外用品、可穿戴式智能设备、运动鞋服等领域的中小微体育企业智能研发需求。

支持行业龙头牵头组建企业共同体,打通从基础技术研究、应用研究到孵化中试和产业化的创新链条,培育1-2家“体育装备+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

4.推动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推动体医融合发展,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建设一批体育医院和社区运动健康促进中心。加强青少年体质健康、中老年慢性病等领域的非医疗健康干预。加快体教融合发展,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学校,壮大青少年体育教育培训业,探索建立以赛事成绩积分为基础的青少年运动水平等级认证体系。鼓励文旅体融合发展,挖掘体育在文旅体融合过程中的桥梁和枢纽作用,将体育产业与诗路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生态海岸带、海岛公园建设等重大规划相衔接,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功能复合、业态集聚的文商旅体综合体。

(二)推动创新要素成为体育产业发展新引擎

5.加速科技应用与突破。制定赛事科技创新计划,加强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安全防范等技术在智能化办赛领域的应用,鼓励运用5G通信、超高清、云计算等技术提高赛事制播质量,提升观众观赛体验。鼓励加强运动捕捉技术、3D建模技术在体育教育培训业中的应用。制定推广场馆智能化建设标准,鼓励体育场馆利用AR/VR、全息技术改造沉浸式体验空间。鼓励发展全场景“云上”体育展演。探索健身器材、场地设施物联网智能管理应用。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联合攻关体育产业领域关键技术瓶颈。

6.激发资本活力与潜力。引导体育资本健康发展,鼓励设立由政府出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引导有实力的体育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支持我省体育企业海外融资并购,鼓励和引导体育企业上市融资,新增体育类上市公司2家以上。推动赛事活动承办权、场馆经营权等通过体育产权平台公开交易。开展体育企业应收账款、知识产权等质押贷款创新,加强对先进体育制造业集群、体育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创新增设适合中小微体育企业的信贷品种。

7.加强人才培养与服务。探索“政产学研用”联合培养体育产业人才的方式方法。鼓励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成立体育职业技能提升机构,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创建一批体育实验实习实训基地,认定一批体育人才培养示范机构,做大做强体育产业新型智库平台。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人才交流机制,为高层次人才加入体育行业提供便利条件。开展体育就业形势监测,开展体育就业质量评价。为退役运动员从事体育相关职业搭建平台。

8.强化数据支撑与引领。整合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政务等领域数据,提升体育数字化建设水平。以场馆服务、赛事运营、健身指导等重点领域数据为核心,搭建体育产业大数据中心。加强体育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实现体育产业单位名录库、高危行业监管、体育产业信用体系数据共享。引导企业挖掘体育消费数据,促进供需匹配和精准对接。

(三)形成联动发展的体育产业布局

9.持续优化特色产业布局。完善“四区五带十群”产业总体布局,从新业态、新模式、新亮点着力推动四大都市区体育产业发展,以多元复合和高质量为目标推动五条运动休闲带发展,以科技创新、品牌打造和转型升级为抓手推动十大体育装备制造集群做强做大。推动户外运动“两带三区四网”建设,形成山水陆空户外运动广泛开展,时尚特色户外运动均匀分布,多种项目竞相呼应的户外运动发展格局。

10.重点建设四大体育创新经济圈。发挥杭州都市圈创新创业优势,利用杭州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湖州国家新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和嘉兴长三角现代化体育活力城市的建设机遇,打造杭-嘉-湖“体育数字与智能创新经济圈”,形成智能制造、智能管理、智能创新、智能应用为一体的智能体育突破创新集合体。发挥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的引领作用,打造杭-甬-绍-舟“时尚赛事与消费创新经济圈”,提高承接国际水上运动赛事能力,形成体育赛事引流推动消费城市建设样板区。打造温-台-金“体育智造与贸易创新经济圈”,建设温州民营体育经济活力城,加快发展沿海高端水上用品制造集群,建设台州水上体育用品体验式贸易中心和金华体育制造智能化转型先行区。抓住衢州、丽水“大花园建设”机遇,打造衢-丽“体育生态与旅游创新经济圈”,探索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打造体绿融合、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四)加快形成体育市场主体集聚高地

11.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深化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支持利用市场机制引入社会资本投资赛事。引导各设区市吸引高水平职业俱乐部落地注册并以城市冠名,采用“以奖代补”的政府资助方式给予奖励。支持社会组织承接体育教育培训、咨询等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将评价结果作为选择承接主体的重要依据。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和运营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公园等体育设施,推广优质项目的规划、投资、建设和运营经验。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与管理百姓健身房。

12.培植体育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开展跨界合作,强化联动协作,加快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品牌影响力大的领军企业。积极促进体育资源和生产要素向体育龙头企业、跨国公司、知名体育民营企业等优质企业集聚。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能力强的体育产业项目,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强的体育企业。实施体育“独角兽”企业培育工程,对符合体育产业未来方向的品牌企业进行分类分级梯度扶持。

13.引导发展体育企业联合体。推动形成一批体育、科技、旅游、健康、教育行业融合发展和利益共享协作体。鼓励体育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打造产业发展共同体。发挥龙头企业强链护链的作用,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发展成为“平台型企业”。鼓励中小体育企业以专业化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与大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推广体育用品制造与营销服务“一条龙”运营模式,打造一批户外运动上下游企业联合体。

(五)夯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设施基础

14.加强体育场地设施顶层设计。启动各设区市体育场地设施现状调查,评估场地设施布局与运营管理、开放使用情况,2022年前完成《浙江省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推动各市县政府制定公共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新基建”建设目录,实现“县级场馆全覆盖”。支持建设一批能够承办国际电竞、霹雳舞、滑板、攀岩、冲浪赛事的专业场馆设施。

专栏3:体育场地设施提升工程

完善村(社区)、乡镇(街道)、县(区)和市级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标准,提高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在杭州每个区、县(市)建成1个以上亚运主题公园,每个乡镇(街道)建成1公里以上亚运慢行道。

统筹规划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布局,鼓励通过非标准场地建设或集中建设的方式,打造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

加大农村健身设施提档升级,梯次性推进体育进农村文化礼堂,高质量实现行政村体育设施全覆盖。

开展足球场地建设专项行动,支持浙江绿城足球学校、浙江毅腾足球俱乐部等训练基地的改扩建和新建工程,加快桐庐女足训练基地扩建工程。推进社区配建足球场地设施,形成多层次足球场地供给体系。

15.加快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市场化进程。继续推进体育场馆“改造功能、改革机制”工程,推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第三方专业机构运营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场馆实行集团式管理和管理品牌输出。推进体育场馆运营业态改造,适当增加体育教育培训、健康医疗、休闲娱乐等商业空间。鼓励社会力量充分利用城市边角地、路桥附属用地、建筑屋顶、老旧工厂等空间资源投资建设体育场地。通过适当提高容积率、支持健身设施开放经营等方法,鼓励土地开发企业主动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加快体育空间与城市空间深度融合,鼓励体育服务业态进驻城市商业中心、教育养老设施、文化场馆。支持学校体育场馆进行社会通道改造,鼓励以购买服务方式引入专业机构运营管理。

16.推动体育场地设施运营和服务迭代升级。鼓励大型体育场馆和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经营权通过公开平台招募运营团队。深化和落实公共体育场馆快捷服务、便民服务、硬件改造、公益服务、运营管理、环境改造、文化氛围和智慧场馆八大服务提升计划。支持经营管理类、智能产品研发类、信息服务平台类体育场馆服务企业发展。出台浙江省《大中型体育场馆智慧化建设和管理规范》,力争在2025年前完成全省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智慧化改造。完善升级浙江全民健身电子地图,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全部纳入地图并实现导航、查询等功能。做好体育场地设施与国家社区体育活动管理服务系统的对接。

(六)提升体育产品与服务供给能力

17.丰富体育赛事活动供给。加强赛事规划,做好杭州亚运会等重大赛事筹办工作。加大对引进和申办重大赛事的研究,鼓励举办足球、篮球、排球、田径、网球、电竞等职业赛事。推动阳光联赛以及马拉松、越野跑、自行车、垂直登高、智力运动等群众体育赛事发展。支持举办攀岩、滑板、冲浪、霹雳舞及虚拟体育等新兴赛事。引进、创办水上运动、山地户外、冰雪运动、航空运动、汽车摩托车、极限运动等时尚赛事,举办浙江省户外运动大会。

专栏4:品牌赛事培植工程

培育品牌体育赛事,提升《浙江省重点培育品牌体育赛事名录库》示范引领作用,加强赛事文化挖掘与宣传推广,编制示范案例,2025年品牌赛事达到100项。

建立体育赛事品牌认证制度,通过优化赛事服务保障、赛事营销推广、优先给予赛事专项资金补助等形式提供相应支持。

制定年度赛事活动计划,公布赛事活动资源,通过市场交易方式确定办赛主体。建立多部门一站式赛事活动综合服务机制。

建立品牌体育赛事评估体系,开发赛事引进决策评估系统,搭建赛事管理、评估、扶持和赛事权益交易平台。

18.打造“运动浙江 户外天堂”。推动登山、徒步、骑行、素质拓展等传统型、基础型山地户外运动项目普及化、规范化、全域化发展,打造国家级山地户外运动示范区。依托钱塘江、瓯江、滨海等水域资源,发展皮划艇、赛艇、漂流、垂钓、龙舟、帆船帆板、游艇、浆板、海钓等水上项目,打造国家级国民水上休闲运动中心。鼓励建设一批室内外滑雪场、滑冰场、仿真冰场等冰雪运动设施,重点开展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冰球等冰上项目,推进实施冰雪运动进校园计划。发展滑翔伞、动力伞、热气球、动力三角翼、运动飞机、航模等航空运动项目,加强航空飞行营地建设,支持各类航空小镇和通用机场建设。引导场地汽车、汽车越野、场地摩托车等汽摩运动项目发展,鼓励各地建设汽车摩托车运动场地、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和房车露营地。

专栏5:户外运动提质工程

加大自然资源向户外运动开放的力度,分类制定我省允许开展的体育赛事活动目录。

出台户外运动设施建设标准文件,规范建设要求,发布浙江省户外运动标识标牌。

改进户外运动基础设施,统筹安排资金建设“环浙步道”系统,充分整合山路古道、绿道、健身步道、林道、防火道、户外穿越线路等资源,联通山上运动之道,实现省内闭环、省际畅通,到2025年建成1万公里;规划建设2000个户外运动点;建成向社会开放的航空运动场地100个,汽车自驾运动营地30个。

发挥户外运动在拓展全域旅游中的作用,打造3-5个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体育旅游目的地,10条国家级体育旅游精品线路,100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资生共谱青春曲,环览大学生涯路当然,初入大学,除了追逐梦想的热情,也有对未来的迷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年级是整个大学生涯的入学教育——奔跑吧,骄傲的少年 转眼间,一切都已改变,新的起点新的世界就在眼前,和那个虽然现在还很迎新致辞开篇中,杜院长向同学们介绍了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学科特色与研究方向,强调了学院雄厚的学术jvzquC41utkt0€mw0gjv0ls1kplp1:6:51819=60jvs
1.2022年河南省“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启动省体育局青少年体育处处长马延春介绍:“我们联合教育厅、团省委共同举办2022年‘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带动和影响更多的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我们出台的各种相关文件、制度,以及包括冠军进校园、赛事活动进社区、乡村体育支教等活动设计,也都是围绕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整体需要来规划的jvzquC41yy}/jwyx0v|0tqm/56=58?86485bt}neng521::6::;28?965;;6::97
2.语言的应用病句辨析与修改知识点总结C. 杭州作为一座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城市,凭借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众多的发展机遇,已成为外籍人才眼中当之无愧的魅力之城 D. 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于3月27日拉开正式帷幕,博览会将以茶为载体,以文化为依托,开展为期三个月的茶文化、茶旅游等多项活动 2.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考试焦虑是考生经常出现的一种情绪jvzquC41yy}/vxsi|j{p3950eqs0mwtyngjhg8yguv527A4
3.工口实验室探索未知科学奥秘,揭秘前沿科技,引领创新未来趋势例如,2025年,东莞生产了全球约1/5的智能手机;重庆生产了全球约1/3的个人电脑。 随着新能源汽车强势崛起,上海、西安、深圳都曾轮流“坐庄”,成为年度产量第一的“新能源汽车第一城”。 而最近两年,争夺“第一城”的风口变成了更加激烈的低空经济和人形机器人。 不过,相比人形机器人的频频出圈,低空经济在公众间的jvzq<84o0nhp|3qti4dp8gngpj03:6213885B>a3:9:0qyo
4.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2023年度实事项目为项目化推进《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纵深实施,经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五次全体会议研究决定,现发布2023年度部际联席会议促进青年发展实事项目。 1.优秀青少年读物出版工程 责任单位:中央宣传部 项目内容:重点扶持面向青少年,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jvzq<84yyy4zq~yjvl4ptp3ep1yzu}jo1463585613602<5328:6;7xjvor
5.加强挫折教育培养阳光少年10篇(全文)学习成绩下降、与同学相处发生矛盾、成长中的困惑等等,这些都容易让学生心理产生挫折感,影响到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五年级四班原班长孙飞飞,在本学期班干部竞选加强挫折教育 培养阳光少年 第3篇 一、人文童真, 强调校园环境育人 不同的学者对“阳光教育”的界定有着不同的表述, 有学者认为阳光教育是一种另类的比喻jvzquC41yy}/;B}wgunv0lto1y5gkuj3g7w2g~y0jvsm
6.nba第一直播免费高清在线观看最新版下载nba第一直播免费高清在线观看这个故事的传播,不仅让人们看到了都市生活的多样性,也让我们对职业与个人形象有了更深的思考。或许,未来我们可以以更轻松的态度去面对这些小插曲,同时也能给予职业人士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不久前多方媒体通报重要进展nba第一直播免费高清在线观看jvzq<84o0g7{ƒy0kplp1Jwvkerf1>6263=50Qyo
7.奔跑吧h5婚礼1到9季甜蜜瞬间,经典名场面回顾,重温浪漫与感动时刻其核心优势在于:专注中大型组织协同中枢,深耕复杂组织(政府、央国企)的管理升级与流程再造;构建了覆盖“芯-OS-数据库-中间件-安全”全技术栈的深度适配体系,保障大型系统在信创环境下的稳定、高效运行,是政企信创选型的首选品牌。 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成语故事的由来1、明于言下忽然默契,便礼拜云:“如人饮水,冷暖jvzq<84ycr4ggr~cpi~jfr3eqo5tejqg14637:6187:97>>9a8;847mvo
8.2024新版奔跑吧少年六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JK小学课时天天练6年级当当佳倪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2024新版 奔跑吧少年六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JK小学课时天天练6年级上册科学JK紧扣课程标准突出学科核心素养 53天天练》。最新《2024新版 奔跑吧少年六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JK小学课时天天练6年级上册科学JK紧扣课程标准突出学科核心素养 53天天jvzq<84rtqjve}3fcpmecwl0eqs03:<782<3::70jvsm
9.2024年第四届“山青之星”山东省青少年风采大赛开展全省广大青少年及教育工作者。分为学前组、小学A组(1-2年级)、小学B组(3-4年级)、小学C组(5-6年级)、初中组、高中组、青年组。 三、活动内容 “同心筑梦心向未来”美育比赛“奔跑吧·少年”健康运动比赛 “探寻科学之光,启迪成长之路”科学素养报告比赛 四、活动性质 本活动为公益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 五、评审办法及奖项设 jvzquC41yy}/eww0ep5tf8o{rf5kryujf1814=56355u49762674a>788884;A3ujvsm
10.这才是少年该有的样子作文600字(通用53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这才是少年该有的样子作文6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才是少年该有的样子作文600字 1 jvzq<84yyy4vpsx0eqs0|~tygpqv1;<842
11.小学生星级评比方案(精选20篇)小学生星级评比方案 篇1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校育人的根本目标为导向,促进校风学风建设,发挥典型引路作用,进一步挖掘、宣传在校大学生积极进取、拼搏奋进的感人事迹,在青年学生中树立一批不畏困难、勤奋学习、文明守法、勇于进取的先进典型,引导更多的学生向身边的榜样学习,院团委将在全院范围内长期开展衡水学院大学jvzquC41yy}/fr~khctxgw3eqo5gcw|gp1ifj~fhcpmbp8658;:64;3jvor
12.绿茵场上的追风少年奔跑吧!教练对队员们不仅做了专项的战术训练还悉心疏导队员的心理,最终队员们用一场酣畅淋漓的5:1大胜,顺利进入四强。半决赛对阵本届比赛异军突起的肥西队,小队员们一鼓作气以3:0挺进决赛。 决赛前,教练们除了积极地给队员放松肌肉以外,还带着队员观看比赛录像仔细分析对手,积极安排好热身准备,做好比赛的后勤保障工作。随着巅峰对决的打响,队 jvzquC41pg}trjugt0ng5?:0eqs0jo|d1ri0exsvgpz04972335358hqpvkovh7334?30qyon
13.“奔跑吧·少年”冬令营点燃陕西青少年体育热情西安新闻网2025年1月12日,“奔跑吧·少年”陕西省青少年冬季项目锦标赛暨青少年体育冬令营活动启动仪式在西安盛大举行。如今,近一个月的时光匆匆而过,记者通过一番走访发现:“体育的力量”着实非同一般!参加体育冬令营的孩子们,度过了一个不同以往的寒假,他们在训练场上挥洒汗水、收获成长。 jvzquC41yy}/zrfpep4dqv4eqpzfp}4424;.2;42:1ipp}jpva=18>7350nuo
14.书单2015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推展•第四季因此,我们仍继续发布“2015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推展·第四季”。照惯例,仍按“小说、非小说、商业、文史、社科、科普、生活、艺术、教育、童书”10大类进行分类推展(各类好书以今年10月~12月国内公开出版的新书为主,还收入一些版权页标注2016年1月却已出版的图书),并加入专业社好书推荐。jvzquC41yy}/ey3eqo4dp8Hqpvkov8723752466213;29<64:5:/j}rn
15.奔跑吧·少年2025省青少年体育科学健身指导与普及系列活动在长启动新湖南客户端10月15日讯(记者 胡旻 通讯员 王姣)10月13日上午,2025年“奔跑吧·少年”湖南省青少年体育科学健身指导与普及系列活动试点学校启动仪式在长沙市湘江新区博才西江小学举行。通过科学健身指导,进一步帮助我省广大青少年儿童更好地在运动中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 jvzquC41o0|pe7hqo0io1mp1pkxu87247711<588:?147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