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与地震》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的第二课时。通过四年级上册第5单元《岩石与矿物》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表面覆盖着岩石。同时经过这一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第一课时《地球的表面》的学习,学生也已经了解地球表面五种常见的地形。本课带领学生研究地球内部力量改变地形地貌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火山喷发,使得学生意识到火山喷发的物质和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为后续学生理解导致地貌改变的内部原因奠定基础。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火山喷发现象,借助图片、视频和资料卡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利用思维导图梳理火山喷发过程与火山喷发前后的现象及危害。第二部分是模拟火山喷发,了解火山的构造,建立火山的结构模型和工作模型,模拟火山喷发现象,帮助学生意识到火山喷发物质和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并能够运用科学语言描述火山的成因。第三部分是总结与拓展,引导学生将课堂探究延伸至课外,收集整理关于火山的知识制作知识小报,同学间进行交流。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地球的概貌已有了初步的探究和了解,从知识和能力上为本课探究活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火山喷发是生活中不常见的自然现象,因此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真实的火山喷发,关于火山方面的知识也了解较少,学生关于火山喷发的已有认识往往来自图书和电视新闻,可能是片面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本课将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帮助学生了解火山喷发的主要表现和危害,并意识到火山喷发物质和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另外,学生对于火山喷发对人们的影响更多地停留在火山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方面,而对于火山喷发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则很少关注到,需要启发他们辩证的看待火山喷发事件。
五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知识面也比较广阔,对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也比较感兴趣,比较喜欢动手操作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可顺利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但部分学生仅仅停留于操作实验,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更深刻的理解知识,提高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实验模拟火山喷发,知道导致火山喷发的物质和力量来自地球内部;
科学思维:在科学探究中,能意识到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通过实验模拟火山喷发,并具有基于证据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乐于辩证看待事件,意识到火山会给人类带来不同影响。
探究实践:能根据简单的器材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通过观察和阅读会描述火山喷发的主要表现和危害。
态度责任: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了解火山喷发的重要特征、破坏能力和成因。
【教学难点】
模拟火山喷发。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教学PPT和相关视频。
学生材料:模拟火山喷发实验器材(土豆泥、番茄酱、铁盒、一次性手套、三脚架、酒精灯、火柴、湿抹布、废物盒、托盘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火山喷发现象
1.大自然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在地球上创造了许多令人震撼的自然现象,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张图片(教材中火山正在喷发、火山喷发后、火山喷发前的图片),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并思考,图片中出现了什么自然现象?
学生汇报:火山喷发。
2.追问:三张图片都是火山正在喷发的过程吗?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学生质疑:第一张图是火山正在喷发;第二张图是火山喷发后(岩浆溢出逐渐冷却);第三张图是火山喷发前(火山灰污染空气的场景)。
3.同学们产生了不同的意见,那我们到底听谁的?别着急,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或许可以帮助到你们,我们一起来看。
学生观看视频。
4.看完视频,我们发现:第一张图是火山正在喷发;第二张图是火山喷发后(岩浆溢出逐渐冷却);第三张图是火山喷发前(火山灰污染空气的场景)。
5.根据刚才的学习和同学们的已有经验,相信大家对火山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请各小组画一画关于火山的思维导图。时间6分钟。
要求:(1)画出火山喷发前、喷发时以及喷发后的现象;
(2)根据现象讨论火山喷发的危害;
(3)小组内进行模拟汇报。
温馨提示: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有困难的小组,及时提供资料卡。
小组讨论、画思维导图。
6.小组汇报。
7.小结:(教材提示)火山喷发前会有火山灰冒出来,污染空气;
火山喷发时会有大量的火山灰、火山气体从火山口冒出来,弥漫空中;会有大量温度很高的红色岩浆从火山口喷溅或溢出;岩浆有的浓稠,有的稀薄,流速也不同;被抛到空中的岩浆落地时会形成火山弹;岩浆会向下流动,会覆盖周边的物体;……
火山喷发后红色岩浆会慢慢冷却变成岩石;灰尘、有毒气体和熔岩会严重影响火山周围居民的生活,如飞机停航、庄稼死亡....当然火山物质也为人类提供了有益资源。
火山喷发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会掩埋城市和乡村,污染空气,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火山的相关图片和视频,组织学生小组交流火山喷发过程、喷发前后现象以及火山内部构造,调动他们的前概念和学习主动性,帮助他们梳理火山喷发过程、喷发后给人类造成的损失和可能的益处。]
二、模拟火山喷发
1.刚才小组汇报时,老师发现你们的思维导图中间圈里是空白的,请各小组在圈里画一画火山的内部构造,并讨论火山为什么会喷发。时间5分钟。
小组绘制、讨论,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3.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看法,那科学家又是怎么定义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
4.火山喷发时,炽热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冲破岩层,从裂缝中涌出或喷出,场面十分壮观,既然没办法实地观察,那么想不想自己做个火山?
生:想。
5.下面就让我们来模拟火山喷发吧!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实验器材(PPT出示),分别是土豆泥、铁盒、番茄酱、三脚架、酒精灯等。
学生根据所给的器材,设计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过程,并讨论土豆泥、番茄酱和酒精灯分别模拟什么。记录单2在抽屉里。
6.小组汇报:番茄酱模拟岩浆,土豆泥模拟火山,酒精灯模拟地球内部巨大能量。
7.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过程:
(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再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把铁盒放到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8.教师提问:在实验过程中,有什么注意事项?
学生汇报。
教师归纳,温馨提示:
(1)严格按照实验步骤,先把放好土豆泥和番茄酱的铁盒放到三脚架上,再点酒精灯。
(2)重点观察土豆泥和番茄酱前后的变化,边观察边填写记录单。
(3)实验过程中,不要触碰加热中的铁盒,以免烫伤!
(4)实验完成后,取出酒精灯熄灭,其余装置不要触碰,静置放凉。
9.学生领取实验器材,分组实验,填写记录单。
10.小组汇报。
实验现象:土豆泥会出现小裂缝,有白气冒出来;盖在上面的土豆泥会被顶起来;番茄酱沸腾并向外溢出;……
11.教师提问:番茄酱将要喷发时有什么现象?
生:土豆泥出现小裂缝,有白气冒出;上面的土豆泥被顶起来;番茄酱开始冒出大泡泡;周边土豆泥松动;……
也就是说火山喷发前其实是有前兆的,可以建立火山喷发预警系统,减少灾害损失。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学生能进一步认识火山基本构造,深化对火山喷发过程和现象的认识。实验中土豆泥和番茄酱的变化,类似真实火山喷发过程,暗示火山喷发物质和力量来自地球内部,有利于学生理解火山喷发可观测可预警。]
三、总结与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我知道了火山喷发的成因……
2.拓展:根据今天学习的内容,请你想一想如果遇到了火山喷发,你将如何应对?课后可以将你收集的资料做成知识小报,与同学交流,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一个研究火山的小专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收获,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了解更多火山知识的机会,将课堂探究延伸至课外。]
【板书设计】
10.火山与地震(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火上与地震》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的第二课时。
本课教学内容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地震现象,借助图片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地震发生的现象,再通过阅读课文文本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以及危害。第二部分是模拟地震,建立地层模型来模拟地震发生的原因,观察“岩层”的褶皱产生,体验“岩层”断裂的震感,观察“地球板块”的错动、抬升。模拟地震的发生,帮助学生意识到构造地震发生的原因来自地球内部的岩层挤压。最后通过图片和逃生口诀来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记忆地震逃生口诀。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四年的科学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在这一课中,学生要学习用建立模型的方法来进行模拟试验,如何准确的模拟对于很多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在模拟的过程中,要符合地震发生的真实情况。学生经历过逃生演习以及安全教育平台了解过地震发生时的避震措施,对此并不是一张白纸,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挖掘文字口诀背后的道理。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实验模拟地震,知道导致地震的力量来自地球内部。
科学思维:在科学探究中,能意识到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乐于通过实验模拟地震,具有基于证据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
探究实践:能根据简单的器材做地震的模拟实验。通过观察和阅读,会描述地震的主要表现和危害。
态度责任: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了解地震的重要特征、破坏能力和成因。
【教学难点】
模拟地震。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教学PPT和相关视频。
学生材料:模拟地震实验器材(多层海绵、薄木片、泡沫板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地震的危害
1.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你们看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看到了地面断裂。
3.教师追问:发生了什么导致了这一切呀?
4.学生汇报:可能是地震导致了这一切。
5.教师追问:你们这么认为的依据是什么呢?
6.学生交流想法。
7.你们猜对了,这一切都是地震导致的,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以图片资料的形式调查学生前概念,勾起学生对地震的回忆,同时认识到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现象。]
二、模拟地震的成因
1.这是原始地层,思考一下,你们认为地震的原因是什么?
2.小组间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汇报。
3.教师出示地震原因,地震是当地壳深处的岩层因受到过度挤压而断裂,会引起大地剧烈震动。
4.真实情况真的会这样吗?想不想来模拟一下?
5.教师出示材料,(泡沫板、塑料小人模型,纸房子等。)该如何模拟呢?
6.学生小组讨论并思考几个问题。(1.如何利用材料?2.怎么模拟地震过程更准确?3.操作时如何分工合作?4.注意事项是什么?)(5分钟)
7.小组轮流汇报,教师补充注意事项。
8.小组阅读记录单要求。领取材料进行模拟实验,并填写记录单。
9.小组间交流汇报:我们在模拟地震发生的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10.小结:我们明白了地震发生的原因,并且发现地震在发生时威力是非常巨大的。
[设计意图:模拟地震的成因是本课的重难点,学生在了解构造地震的成因之后,利用材料来模拟地震的发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观察地震发生时产生的褶皱、断裂、错动或抬升,同时体验地震的破坏力和带来的危害。]
三、学习科学避震的方法
1.师:地震危害这么大,看来我们需要提升一下避震知识。
2.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请同学们观看一下,并思考一下如何避震。(学生观看《唐山大地震》片段)
3.学生小组讨论如何有效避震并全班交流分享。
4.教师出示避震口诀,一起来学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避震方法,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总结与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谈话:其实关于地震现象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能继续研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