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姓名:宋玉莲 单位: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北关小学 邮编:045300 :15934089726 邮箱:469433040@.com一、教材分析:《火山和地震》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火山和地震》属于“地球的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三,为六年级研究《我们的地球》和《探索宇宙》打下坚实的基础本单元顺应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规律,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火山和地震》主要研究地球运动与地表变化在火山和地震现象中火山离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实际都比较远,但地震现象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本课从学生的亲身感受出发,引导学生建立模型研究,知道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知道地震时保护自己的方法二、学情分析: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形状,能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知道科学家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出了地球内部的构造,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能用橡皮泥等制作地球内部构造的模型但是不知道地球内部是运动的,充满了力量另外,学生能针对问题,从更多渠道查阅相关资料,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基于以上分析,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课件展示法:通过视频课件展示,让学生形象地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样子及形成原因;通过影像资料介绍许多科学家为研究火山和地震做出的贡献演示法:通过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模拟实验,让学生形象的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讲解法:学生对火山和地震的资料不是很熟悉,需要教师的讲解;指导法:在做火山和地震的模拟实验时,由于学生不具备探究的基础,都需要教师详细的指导;合作探究法:在探究地震和火山的成因以及自我保护的方法时都采用了此方法,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团体的力量,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探究精神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内力作用的结果2.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知道一些预测地震的方法3.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过程与方法:1、学生掌握避震的技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2、会做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3、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搜集资料、整理事实、研究事实、应用事实和拓展事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教育四、教学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教学难点: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五、教学准备1、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视频。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地球上的板块、现代地震仪的图片2、学生每组准备一根小木棍,一条毛巾3、铁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积木块等教学时间: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地震是非常可怕的,同样危险的还有火山喷发,大家猜想一下,如果发生火山喷发和地震会不会破坏地形,使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课件出示地震和火山喷发的视频和画面,让学生边看边思考火山喷发和地震使地形具体发生了什么变化?(视频:火山地震情景和画面)板书课题2.交流火山、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学生交流,教师点击相关的图片(地动山摇、房屋倒塌、道路断裂、巨石滚落、河流移位、河流阻塞形成堰塞湖、岩浆喷发会形成火山岛、火山锥、熔岩高原等等)3.小结:是呀!火山喷发和强烈的地震都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会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那么,关于火山和地震你都了解哪些呢?〔设计理念〕:通过观看自然现象的视频,使学生了解在自然界中所不知道的一些现象来丰富学生的社会科学知识,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后引出本课课题二、探究新知(一)组织学生探究火山形成及喷发的原因1、引导学生认识火山喷发的成因谈话:下面让我们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亲临”火山喷发的现场,去探究一下火山的奥秘,你们想不想去?(1) 观看火山喷发的视频。
看过火山喷发,结合刚才的录象,请大家再看书说说火山形成及喷发的原因2)用土豆泥和番茄酱模拟火山的喷发你认为哪些现象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同学们,那你们想不想亲自体验一下火山喷发时的惊心动魄的时刻呢?好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吧!①.教师简单介绍实验过程,讲解实验注意事项②.学生分组实验③.启发学生说说每样物品在实验中代表的是什么,认真观察在实验中发生了什么现象; ④.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做报告,填写实验报告单3)小结火山喷发的原因火山石由于地下熔融的岩浆,由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2.了解火山喷发的危害(1)织学生讨论(课件放映):①、火山石如何形成的?②、火山喷发前有什么预兆?③、火山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④、人类能不能从火山喷发中受益呢?⑤、世界上什么地方容易发生火山喷发?(2)火山喷发会给我们人来带来哪些危害?我们会不会从中受益呢?教师介绍维苏威火山:维苏威火山是意大利西南部的一座活火山喷发地处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边缘的维苏威火山,在各板块的漂移和相互撞击挤压下,在2.5万年前爆发形成当时欧洲处于冰河时期,气候干冷、土地贫瘠、林木稀少,只有大片耐寒草原随着欧洲气候的变暖,加上这里肥沃的火山灰,使得火山周边成为植被茂密的富庶之地。
讲解震级是地震的强弱,震源是地球内发生地震的地方,震中是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震中到地面任何一地方的距离是震中距,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做地震波就像水波一样提问:从地震的现象我们可以知道,地震时大地在剧烈地震动,有很大的破坏力是什么力量让大地剧烈震动呢?强烈的地震有着很大的破坏力,对人类造成这么大的威胁,你们知道地震是如何形成发生的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来做个实验2、教师介绍地震的主要类型:火山、塌陷、构造地震构造地震的原因: 地球内部运动产生的力1)模拟岩层褶皱的实验讨论:假如我们想象这一层一层的毛巾就是地层,地层也受到巨大的挤压,你认为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毛巾在力的作用下向上供,想象地壳中的岩石受到地壳内部压力也会发生褶皱变动)(2)模拟岩层断裂的实验每个小组的桌上有一根小木棍,用手握住木棍两端,用力将它压弯、折断当木棍被折断时,你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假如这根木棍是我们想象中的地下的岩层,当岩层受到挤压的力越来越大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木棍在力的作用下被折断,想象地壳中的岩石受到地壳内部压力时发生的断裂,木棍折断时发出的声响,想象到地震时发出的巨大声响;木棍被折断后产生的震动,想象到地震引起的大地剧烈的震动)3、组织学生讨论:地震是怎样形成的?4、研究地震的危害程度:纸箱地震模拟器实验,判断地震的中心与强弱。
讲述: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每年地球上都要发生几百次;只是有的地震较弱,人们感觉不出来;只有强烈的地震才会带来灾害,但一般一年不过只有几次5、指导学生了解地震的前兆1)讨论:地震前兆有哪些?你们已经知道有哪些地震前兆?(2)讲述:地震前兆还有:泉水或河水突然干涸断流;气候出现冷热骤变;地光与地声等由于动物感觉器官特别灵敏,被人们称为一部监测地震的“活仪器”为了便于大家观察动物的地震前兆,课件展示歌谣:震前动物有前兆,发现异常要报告牛马骡羊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冰天雪地蛇出洞,老鼠痴呆搬家逃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设计意图]:本课教学内容有两个,都面面俱到时间不允许,也无必要,地震的研究性学习可简化,主要是讲授其实研究性学习并不排斥讲授,它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比如地震的类型及各自的成因,这是教学的重点并且学生在对火山的研究中已经知道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这也为理解地震的成因打下了基础三、延伸总结(一)读故事说体会,谈谈安全教育:1、过渡:在人类不断认识、改造自然的历程中,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为之奉献一生,为人类的提供大量的科学数据和宝贵经验,还有伟大的发明。
听故事,谈体会:(科学家夫妇献身故事,张衡的研究从这两个故事中,你能告诉大家什么呢?思考:人类为什么要研究这两种自然现象,或者其它现象?2、指导学生在遇到地震时,如何保护自己当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人要立即离开房屋,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去,以免被倒塌的房屋砸死、砸伤如果来得及,最好在离开房屋前,拉断电闸,熄灭炉火,以免造成火灾3、你在其它灾难面前我们怎么办?(二)全课小结1、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内容 谈话:同学们,到现在为止,你们对火山和地震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2、提出再研究的问题:谈话:同学们了解的真多!那么对于这种会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的自然灾害,你有什么想法呢?还有什么新的问题想提出来继续研究呢?3、谈话:看来关于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的问题那就请大家把今天没有完成的研究继续下去,当然你还可以通过查阅课外书籍、实地观察等其它方法进行探究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一个研究火山和地震的专家三)拓展:学了本节课的知识,你能解释汶川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地震呢?(汶川处于我国一个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此次地震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的,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方法继续研究火山和地震教师出示拓展讨论题,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主学习,既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又让学生把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外板书设计:地球内部运动 剧烈 火山 地形发生变化 缓慢 地震七、教学评价设计评价内容:是否知道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是否知道火山、地震现象及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