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在450℃高温海底火山口附近发现了数量惊人的大虾。怎么煮呢?
自从大虾被人类发现以来,各式各样的大虾就被一群吃货端上了餐桌。连生活在污泥里的小龙虾都被人吃光了,所剩无几。
虽然我们常吃的虾种类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生活在常温的水环境中。
然而,科学杂志《自然通讯》发布了一种新的深海虾,其生存环境颠覆了人们的认知。
在加勒比海的海底,海拔约5000米处,有一座活跃的海底火山。
英国科学家在火山口的喷发范围内发现了一个神奇的区域。该海域海水温度高达450℃,高于火锅中豆油的沸腾温度(230℃)。
理论上来说,生物是不可能在这片区域生存的。毕竟大部分海底生物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而蛋白质在70℃左右就会发生变性,立刻失去活性,也就意味着生物根本无法生存。
然而,让科学家们感到意外的是,在这片温度高达450℃的海域竟然发现了密密麻麻的“无眼虾”。这是一种名为RimicarisHybisae的新虾种。
这种虾的分布密度之高,让有密集恐惧症的人都不敢睁眼。据科学家统计,在这一海域,每立方米的无眼虾数量高达2000只。
科学家们有一个疑问:什么什么样的技能可以让无眼虾在450°C的环境中生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通过仔细研究,我发现无眼虾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为了生存。
海洋世界和陆地世界一样,也有生物链系统。
阳光可以穿透海拔200米的区域。在这里,利用阳光提供的能量,可以养活许多大陆海藻。海藻通过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物,形成海洋生命链的能量基地。
然而,在深海和海底地区,根本没有阳光,更谈不上光合作用。与海平面以下的生物相比,该地区的生物食物非常贫乏。
海底生物的生存主要靠两种:
一种是海洋表面掉落的食物残渣。这种食物残渣的量很少。毕竟海洋表面的食物要经过层层关卡才能到达海底,躲过所有以它为食物的生物,才能到达海底世界。
二是依托海底火山。火山形成过程中,会喷发金属离子、矿物质等。这些物质是食物匮乏的海底生物的金矿。
其实在海底陨石坑附近,有大陆嗜热细菌,它们可以进行类似光合作用的硫化作用,将硫化氢、硫化铁等物质转化为能量和含硫氨基酸。
这种嗜热菌构成了海底生物链的基本生物。
生活在火山口附近的无眼虾,为了生存,只能在海底没有其他食物的情况下,以嗜热菌为食才能生存。
因为食物的缘故,无眼虾的生存范围也是固定的。它们只能生活在火山口附近,因此耐温性和适应性进化必不可少。
无眼虾的身体也是由蛋白质
,70℃的温度会导致身体蛋白质失去活性,可以为什么无眼虾不会死?
无眼虾能颠覆现代生物学吗?
并非如此,无眼虾的身体构成并没有脱离现代生物学。
它身体最重要的成分就是蛋白质,和普通虾的蛋白质没有太大区别。即使只是在50℃的恒温水中,其蛋白质也会失去活性。
然而,科学家们在450°C的水域中发现了无眼虾,因为它们有感光神经,可以根据红外线感知水温。
其实无眼虾生活的水温不会超过40℃。一旦光传感器接收到的信号超过这个温度,它们就会迅速离开。
因此,虽然科学家们在450°C的火山口区域看到了密集的无眼虾,但实际上,它们一直在这片水域游来游去,而不是长期停留。
当然,如果无眼虾的密度太大,有些会被挤到里面,经常会发生烫死的情况。
无眼虾可以吃吗?
既然生活在泥里的小龙虾被吃货们推崇备至,那么这种深海无眼虾在卫生和营养上绝对不差,那它能吃吗?
首先,吃是可以的,但是是有代价的。
前面说过,火山口会散发出大量的金属离子和硫化物,光是铜离子的含量就是普通海域的数倍,会导致无眼虾体内重金属堆积。
不过,重金属对人类非常不友好。无眼虾是可以吃的,但是吃了之后可能会变傻。
另一方面,在营养价值上,无眼虾和普通虾基本一样,只是太难钓了,估计一般人也负担不起这样的捕捞成本。
所以,理论上,无眼虾是可以吃的,但实际上,想吃也吃不到。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