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猿博士 | 排版 杳杳
前不久的1月2日,新年的第二天,云南省丽江市的宁蒗县发生了一次5.5级地震。这一震云南省宁蒗县4个乡镇受了灾,还搭上了四川省两个县的4个乡镇。统计下来受灾面积达到了1501平方千米。这种开年形式可着实令人不好受。
导致这次地震的罪魁祸首是谁?它又是怎么难哭考生的?在为灾区人民祈福的同时,咱们一起去看看。
为什么震?
引自新人教版必修一
按教材的说法,这个事其实挺简单的。地面的震动是因为地震波到达后的结果。而地震波是因为岩层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导致积聚的能量急剧释放形成的。而这种断裂和错位是因为岩层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承受限度而导致的。
虽然因果逻辑关系非常清楚,但其中有个关键点——地应力,需要咱们弄清楚。教材是对地应力做了注释的。
当构成地壳的岩石受到外力作用时,其内部会产生一种抵抗力,就是地应力。
这样一来,地震的整个逻辑链就完整了。(见下图)
这个逻辑链往前再推一步,地应力是如何产生的?这需要我们把视角拉到更大的时空范畴来探讨。首先请看下图。
自去年以来丽江南北5级以上地震统计
可以看出,1月2日发生的丽江地震,只是一系列地震活动中的一个。而这个系列的起点竟然远在去年12月初同时发生的印尼赛梅鲁火山喷发和缅甸的5级地震。随后是老挝的连续两次6级地震,而后是丽江,最后是青海6.9级地震。
自南向北,东南亚,中国西南。这几个关键词不禁让人想起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那条消亡边界。(见下图)
来个动图感受下
这条边界是怎么难哭考生的?
那是2014年全国大纲卷的第6题,长下图这样:
从题面上来看,这道题给出的材料那是很有特点的。首先,作为问题主题的K岛面积很小,一眼看上去,海洋与陆地区分清楚,图例也只有两个。纬线两条,经线一条,且两条纬线间只差了一个纬度(划重点)。
左侧是我们熟悉的板块图,空间尺度大、范围广,而右侧的考试图,空间尺度小、范围窄。在如此小的区域内去讨论大空间尺度的地理问题,这种空间感知上的冲突和陌生,会增加我们判断难度。
解析之前,先来个选择题,看看大家基础知识学的怎样,仔细审题哦:
按简单的方式算,应该是3种。分别为:岛屿+海沟(大陆板块的海洋边缘与大洋板块碰撞),海岸山脉+海沟(大陆板块的陆地边缘与大洋板块碰撞)、高原+高大山脉(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这里的K岛,算是第一种——岛屿+海沟,此地为马来群岛南部,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碰撞挤压)。
说得更详细点,是大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海洋部分和大陆板块(亚欧板块)的海洋部分,相互挤压碰撞。由于洋壳更薄、位置更低,所以,洋壳会在挤压之下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方(见下图)。
而大陆板块一侧由于被俯冲,所以地壳得到了抬升。又由于被抬升的是海底,所以,最多就是露出海面变成群岛。放到题目里就是马来群岛。
由于K岛就是从属于马来群岛,可以判定它属于亚欧板块一侧,即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的北侧。(见下图)
这题还有两问,来看看吧~
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下面两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