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西西里岛在地中海商业贸易路线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在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具备重要战略意义的地方。这里辽阔而富饶,气候温暖风景秀丽,盛产柑橘、柠檬和油橄榄。由于其发展农林业的良好自然环境,历史上被称为"金盆地"。
它是意大利南方的"珍珠"之一,自然似乎将它所有的奇迹都赋予了这片土地:山,丘陵,最重要的是地中海那令人难以置信的色彩,水晶般清澈的海水和美丽的海床。在这里,地中海上许许多多的小岛屿,散落在西西里岛的海岸边,给予了它独特而密集的自然景观、气息和风味,而这里也还从未受到过污染。西西里岛最高的山是埃特纳火山(3323米),它也是欧洲最大、最活跃的火山。
西西里岛埃加迪群岛(Egadi)、利帕里群岛(Lipari)、佩拉杰群岛(Pelagie)和潘泰莱里亚岛(Panteleria)一起组成意大利的一个自治区。首府巴勒莫(Palermo)。距突尼斯(北非)东北160公里(100哩)。正南不远为马耳他。西西里岛位于亚平宁半岛的西南,面积为2.5万平方公里,也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岛。
由于许多世纪以来与不同血统和身体形态的种族相接触,西西里人成了一个多样化的民族。尽管处于地中海许多种文明的交汇点,但与意大利半岛隔海相望,所以西西里仍旧保留着许多较为农村化地区的特点。大多数西西里人说意大利语的西西里方言。有时这个方言也被认作是一个独立的语言。少数人说阿尔巴尼亚语或希腊语。大多数人信天主教。人口过度密集、浪费、贪污、环境污染、缺水还有国际性的非法组织黑手党。
地理位置
西西里大部分为山地,地震和火山活动相当频繁。埃特讷火山(Mount Etna,海拔3,261米〔10,700呎〕)是欧洲最高的活火山。唯一的宽阔谷地是东部卡塔尼亚(Catania)平原,土地肥沃。具亚热带和地中海气候特征。春秋温暖,夏季炎热,冬季潮湿。平原地区年降雨量为400到600毫米(16三4吋),山地为1,200ㄢ,400毫米(4755吋)。有丰富的地下水和泉水。由于人的影响,自然植被大大减少,森林覆盖率仅为4%。西西里岛周围的岛屿有乌斯蒂卡岛、利帕里群岛、潘泰莱里亚岛、埃加迪群岛、佩拉杰群岛。
历史沿革
距今1000年前,西西里已有人居住。该岛处于地中海中心,其 战略位置使其成为历史的交会点、征服和建立霸权的工具以及来岛上冒险的武士和商人所属十几个民族的大熔炉。希腊人来到岛上时,有三个民族占据着西西里:东部为西库尔人(Siculi或Sicels),虽然他们的名称用来为该岛命名,但却被认为是来自意大利的迟到者;杰拉斯(Gelas)河以西为西坎人(Sicani);最西部为伊利米人(Elymian),他们被认为具有特洛伊人(Trojan)血统,其主要中心在塞杰斯塔(Segesta)和埃里切(Eryx或Erice)。西库尔人说一种印欧语言。另外两个民族的语言没有留下遗迹。岛上还有腓尼基人居住。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人来西西里岛上的城镇定居。多山的中心地区仍为西库尔人和西坎人所据。其观念和物质文化日趋希腊化。
前3世纪,成为罗马的第一个省。公元535年,在与意大利的东哥德人开始敌对行动时,拜占庭将军贝利萨留(Belisarius)占领了西西里。不久之后西西里被拜占庭统治。965年,该岛被来自北非的阿拉伯人征服。1060年,落入诺曼人之手,后逐渐被拉丁化。12ㄢ3世纪,该岛成为两西西里(或那不勒斯)王国一部分。18世纪西西里被波旁家族统治。19世纪,成为革命运动的主要中心。1860年,加里波底(Giuseppe Garibaldi)的起义使该岛从波旁家族手中解放出来。次年并入意大利联合王国。1947年,西西里获地区自治权。
前8世纪--希腊人来到西西里岛。
前550年至前450年--迦太基占领西西里岛西部。
前415年至前413年--锡拉库萨战胜雅典。
前264年至前241年--第一次布匿战争,罗马占领西西里岛西部。
前227年--在西西里岛西部第一个罗马的省被建立。
前218年至前201年--第二次布匿战争,西西里岛完全被罗马占领。
前136年至前132年--第一次西西里奴隶起义。
前104年至前101年--第二次西西里奴隶起义。
440年--汪达尔人来到西西里岛。
535年--拜占庭占领西西里岛。
827年--阿拉伯人来到西西里岛。
902年--阿拉伯人的统治结束。
1091年--诺曼人开始统治西西里岛。
1139年--西西里王国成立。
1265年--安茹王族。
1282年--阿拉贡王族。
1412年--西班牙统治西西里岛。
1713年--萨伏依王族。
1720年--奥地利统治西西里岛。
1735年--西西里岛重归西班牙。
1816年--波旁王朝。
1982年--巴勒莫总督被谋杀。黑手党问题受到重视。
1986年--黑手党科萨诺斯特拉成员被大审。
社会状况
西西里岛以及其周围属意大利的岛屿一起组成西西里地区。这些岛屿包括埃加迪(Egadi)群岛、利帕里(Lipari)群岛、佩拉杰群岛(Pelagie)和潘泰莱里亚(Panteleria)岛。其首府是巴勒莫(75万人)。其它重要城市有卡塔尼亚(40万人)、墨西拿(27万人)、锡拉库萨(11万人)、特拉帕尼(10万人)、卡尔塔尼塞塔(8万人)、阿格里真托(6万人)和拉古萨(6万人)等。主要港口为巴勒莫、卡塔尼亚与墨西拿。西西里岛与亚平宁半岛之间的海峡叫墨西拿海峡。首府:巴勒莫。整个地区分九个省。
黑手党
西西里生活与世隔绝的一个特点是它仍然有黑手党存在。这是一种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组织,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超越法律的帮会犯罪组织。它使该岛的某些部分实际上有两个政府、两套行为准则和执法系统--一个是合法政府;另一个是影子政府,是一个无所不在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网,通过暴力维持其权力。一手遮天的"影子政府" 如今在西西里岛,黑手党隐藏得更深,他们保持低调,尽量不引起媒体和公众的注意。所涉足的产业也越来越高端:除了贩毒、走私军火、银行洗钱等"传统业务",他们还参与了地产、石油、金融等行业。至于街头火拼、暗杀、收取保护费等工作,基本已经销声匿迹了。众多对黑手党充满好奇的游客,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因为在岛上根本找不到任何黑手党的踪迹。西西里岛的小镇柯里昂,因为黑手党电影《教父》而声名鹊起。在现实生活中,这座小镇的确是黑手党传奇头目"野兽里纳"的家乡。镇上依然保留有里纳为自己修建的养老庄园,不过他从来没在里面居住过一天--里纳于1993年被捕,并被判终身监禁。柯里昂镇约有1.2万人,却有着与人口不相称的众多教堂。据镇上的资料记载,这是因为镇上的许多黑手党成员在挣钱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捐钱给教会修教堂。在镇上,黑手党式的家族式管理依然盛行,但镇上居民却不愿家乡与黑手党联系在一起,他们甚至曾打算更改镇名。如果被问及黑手党这一话题,当地居民都会无不自豪地说:"柯里昂已经没有黑手党了"。活在火山阴影下的卡塔尼亚 拥有大量希腊神殿的"人间最美的城市"西西里岛在历史上受到多种文化影响,岛上至今还散落着各个时期各种风格的古迹。名列世界文化遗产的陶尔米纳小镇犹如西西里岛东岸的天然阳台,它位于西西里岛东北海岸,西南面便是埃特纳火山。小镇一面是悬崖,一面临大海,小镇建筑在层层山石之上,形成它那上接青天、下临大海,岿然耸立的气势。
文化
意大利抒情诗的发展和现代作家维尔加(Giovanni Verga)、皮兰德娄(Luigi Pirandello)和莎沙(Leonardo Sciascia)的作品以及大量据传始于西西里的流行歌曲可以反映出西西里强烈的文化传统。其他民间艺术--如刺绣、绘画和傀儡戏--和流行的宗教节日,反映出西西里对意大利文化的贡献。
人文
民俗
餐厅
在陶尔迷可以吃到口味不错的海鲜料理,而且有一些餐厅提供旅客套餐,对于观光客而言是比较划算的。通常,套餐包含一道意大利面、一道主菜(海鲜、牛肉或是鸡肉),还有口感不错的面包,至于饮料就要另外点了,不收Table费及服务费,大多数的餐厅都接受信用卡。
故土情节
与中国人相同,西西里人十分重视"根"的概念。他们的根深植于对家乡满怀的激情与热爱中:阴郁的暴雨云里时隐时现着易变的群山;盛开的柠檬和橘树林香气袭人;如茵草坡上,撒满片片雪绒般细小的野花。人们顽强地保持着历经变革沿袭下来的宗教传统,而一切西西里人传统的核心便是家庭观念。年轻人远走他乡,并不疏离家庭。他们认为,家庭成员应该亲密无间,哪怕不住在一起。单枪匹马行事的风格在西西里人看来是奇怪而不可思议的。
圣周
复活节前的"圣周"仪式是西西里岛隆重的节日。老老少少全加入到和戏剧演出的热潮中,纪念耶稣的死亡和复活。仪式从圣星期五下午5点开始,空气凉爽,树影婆娑。扛着棺木的男子沿那条窄窄的石径缓缓走近,葬礼的哀歌从随行乐中沉沉升起。抬棺者们眼中满含泪水。"耶稣的死对我们来说是重大的时刻,抬起棺木,我们就找到了表达痛苦的方式"。夜色渐重,气温也有些寒冷。戴着帽子的男人们点燃火炬--五颜六色的用电池充电的灯笼。队伍上山后返回城里,一声鼓响,仪式结束。瞬时间,高悬在阳台四周的霓虹灯串瞬间将广场照得通明。
葡萄酒
西西里岛盛产葡萄,葡萄园处处可见,但大多数葡萄酒却名不见经传。60年代末,卢齐奥的父亲朱贪佩伯爵着手改进葡萄品种和发酵技术来酿造"好酒"。在卢齐奥和他31岁的儿子带领下,庄园每年出产240万瓶各类葡萄酒,其中1/3出口。1991年,他的"加登内"酒被评为"意大利最佳白葡萄酒"。葡萄园面积:133,518公顷。葡萄品种:白葡萄品种包括尹卓莉亚(Inzolia)、Cattarratto;红葡萄品种包括Nero d''''AvolaFrapatto、马斯卡斯奈莱洛(Nerello Mascalese)。
木偶戏
来西西里,千万别错过了这里的木偶戏。首府帕勒摩(Palermo)有许多木偶剧场。舞台上灯光,布景都很讲究,木偶比我国一般木偶戏的木偶大些,服装都比较漂亮。古代武士们的满身盔甲都是用亮晶晶的金属薄片缀成,配上色彩鲜艳的战袍,显得既威武又华丽。剧场没有乐队,剧中所有歌曲和配乐伴奏,都是由磁带录音放送的,效果很好,简直就像真人在当场演唱一样。西西里木偶用提线操纵,动作自然、流畅,表演者皆具有高超的技术。木偶是西西里岛的旅游纪念品,在商店和摊头都可以买到。它们制作得都很精美,造型各式各样。其中尤以顶盔贯甲的古代武士最多。他们头盔上缀着各种颜色的羽毛或绒缨,手里拿着宝剑、盾牌,在商店和摊头上长长地排成几排,五彩缤纷,闪闪发光,确实相当好看。如果去西西里岛,千万别忘记带一个小木偶回来啊。
巴洛克建筑风格
古建筑"教父" 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建筑师的后期罗马建筑为先驱并通过天主教的组织耶稣会,传遍了整个欧洲和拉丁美洲。西西里巴洛克风格是17-18世纪期间,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大地震后,在重建城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建筑风格。西西里巴洛克风格以意大利内陆发展起来的巴洛克风格为基础,设计更为大胆奔放,并与西西里当地的建筑特色,如彩色大理石的拼贴、火山熔岩石的应用、古典主义的装饰图案等结合在一起。代表作 圣保罗大教堂、巴黎凡尔赛官、西西里岛诺托壁垒。
陶尔米纳最为出名的是一座建在悬崖边的古希腊剧场。剧场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典型的马蹄形剧场。公元200年,罗马入侵并占领了西西里岛,这个古老的歌剧院成为当时古罗马上流社会人物的聚集地,他们在表演区域挖了水槽,用于上演罗马人喜欢观看的海战游戏。
从山脚仰视,剧场仿佛一只悬吊在半空中的巨碗;而站在剧院的高处放眼看去,近景却是有两千年沧桑历史的残垣断壁,中景是半山腰的中世纪小城陶尔米纳,远景是山下大海和远处的火山,使人抚今追昔,浮想联翩。
在埃特纳火山的另一面是西西里岛第二大城市卡塔尼亚。由于距离埃特纳火山仅29公里,卡塔尼亚城在历史上曾经屡遭浩劫,曾9次被火山灰掩埋,但它总是顽强地从灰烬中重获新生,正如卡塔尼亚大时钟上的铭文"我从我自己的灰烬中再生"。
"活在埃特纳火山的阴影下"的卡塔尼亚因为地理位置重要,成为西西里岛最早被古罗马占领的城镇,之后又相继被拜占庭人、阿拉伯人、诺曼人占据过。多种元文化曾在这里激荡融合,给卡塔尼亚镌刻上了不同时期的印迹。古希腊剧场、古罗马浴场、中世纪教堂和古城堡等古建筑遗址就是卡塔尼亚历史变迁的见证,更为世人留下了一个罕见的巴罗克艺术之城。埃特纳火山熔岩形成的坚固黑色岩石,普遍被用作各类建筑物的基石,而产于附近的白色岩石,最适合于巴洛克艺术建筑物的装饰雕刻。在市中心,各种气势雄伟、内外装饰华丽的宫殿和教堂鳞次栉比,宛如一座巨大的巴洛克艺术露天博物馆,令人留恋痴迷。
虽然希腊与西西里岛相距甚远,但实际上,除了希腊以外,最重要的希腊神殿遗迹都在西西里岛,其中绝大部分都集中在"人间最美的城市"--阿格里真托。阿格里真托位于西西里岛的南岸,早在公元前581年就已建立,但昔日的繁华化为云烟,只留下许多古希腊神庙的遗迹。遗址大多集中在神殿谷,虽然名为"谷",其实是一座山岗;而神殿绝大多数也只剩下了断壁残垣。世界上最大的古希腊式神殿--占地6000平方米的宙斯神殿,如今只留下一尊后世复制的巨型石像。
巴勒莫市的机场名叫"法尔科内-博尔塞利诺",听起来像是70年代美国警匪片中警界双雄的名字,若是你不晓得这两个人名的来历,也没有人会怪你无知。这二人生前是两个不怕死的地方官,曾试图铲除西西里岛由来已久的有组织犯罪,最终都被暗杀。这里的人不愿跟外人谈起黑手党,毕竟家门不幸,也不必旁人来操心。西西里岛是个暗藏玄机之地,在首府巴勒莫发黑的巴洛克风格的街道上,你能时刻感受到这种神秘气息。这里戒备十足而不失阳刚之气,风景秀丽却发展滞后。
西西里岛历史上的苦涩与血泪,不亚于欧洲任何一个地方。直到20世纪50年代,岛上的农民还处在西方世界最穷困者的行列。数百年来,他们艰难度日,勉强求生,还要经受无休止的世族仇杀、不公平待遇、剥削和黑道的屠戮。弥漫岛上的柑橘和香烛的芬芳从未消散,人们铭刻在心的往往却是世代相传的仇恨。
巴勒莫的嘉布遣会修道院外观平平,不事张扬。它坐落在一个寂静的广场中,旁边挨着一座墓地。城市的另一头,就是1992年黑手党跟博尔塞利诺治安官清算旧账的地方。修道院门外的角落里,几个小贩正在兜售明信片和导游手册;门内,一名修士坐在桌后卖门票,同时还卖更多的明信片和礼器。这一天游人稀少,修士读起了报纸。
走下一截楼梯,经过一座木雕圣母像,就来到了地下墓穴门口。房间惊人地宽敞,屋顶很高,呈拱形,一条条长廊互成直角延伸开去。屋内空气凉爽潮湿,有股又酸又呛的味道,来自尘土和腐烂的布料。窗口开得很高,把阳光漫射成缕缕苍白的亮色,荧光灯噼啪闪烁,更是给这里蒙上了一层太平间般的阴森色彩。将近2000名死者就安歇在这里,或挂在墙上,或摆在椅子上,或躺在陈旧的棺木里。他们穿着生前最好的服装,标示出在人世从事的行当。除了我,这里空无一人。
旅游胜地
西西里岛范围广大,但有三处是最好的移动据点,一是首府帕勒摩,往近郊的Monreale或Segesto遗迹都很方便;二是卡塔尼亚(Catania),有南意米兰之称,意大利作曲家贝里尼出身此地,且北有陶尔迷(Taormina)小山城,南有萨拉库撒(Siracusa);三是阿格利真托(Agrigento),神殿之谷绝对值得一访,有诸神的居所的美称。
巴勒莫
巴勒莫(Palermo)是西西里岛的第一大城,也是个地形险要的天然良港,歌德来此时曾称赞巴勒莫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海岬"。随着统治者改朝换代,巴勒莫历经多种不同宗教、文化的洗礼,因此市区建筑呈现截然不同的风貌。曾有一位地理学家这样形容巴勒莫:"凡见过这个城市的人,都会忍不住回头多看一眼。"这里的古迹建筑虽然没有金碧辉煌的傲人外观,但都已经与巴勒莫的公园绿地、市街广场融为一体,因此丝毫不显得突兀。巴勒莫市区很大,主要的景点都集中在火车站往西北方向的区域,两条最主要的大街向北延伸,东是罗马街(Via Roma)、西是马克达街(Via Maqueda);而从四角区向西的艾玛纽大道(Corso Vittorio Emanuele),则通往大教堂及王宫这两个最重要的景点。
阿格利真托
阿格利真托(Agrigento)意思是"诸神的居所",希腊抒情诗人品达尔(Pindaros)曾称赞阿格利真托是人间最美的城市!城市早在公元前581年就已建立。公元五世纪起先后被迦太基人、罗马人占领,后来又历经拜占庭、阿拉伯王国统治,但后来阿格利真托的重要性被西西里岛东岸的城市所取代,昔日繁华忙碌不再,只留下许多神庙的遗迹。这些神庙是今日阿格利真托最重要的观光资源。
阿格利真托可游览的景点很集中,最重要的神殿之谷(Valle dei Templi)距离市中心及火车站约三公里,而餐厅、购物区则都在火车站广场旁斜坡上不远。两个区域之间可以步行,也可以搭乘巴士,车程只要十分钟。阿格利真托往南七公里有个很受当地人欢迎的圣雷欧海滩(San Leone),可以游泳及进行水上活动,一到夏天总是人潮汹涌,搭乘巴士约半小时可到达。
屡次从火山浩劫中重建的卡塔尼亚(Catania),是西西里岛重要的工商大城,经济繁荣,有南义米兰之称。意大利作曲家贝里尼出身此地,更增添它的旅游价值。卡他尼亚的火车站在市区的东南角,沿威玛努二世街(Via Vittorio Emanuele II)西行,便是市区最重要的大教堂广场(Piazza del Duomo)。从教堂广场向北延伸好几公里长的艾特街(Via Etnea),是市区最主要的街道,所以餐厅、商店都集结于此。
陶尔迷
小镇陶尔迷(Taormina)也是西西里岛的一个重要景点。这里一面是悬崖,一面临大海,城市建筑在层层山石之上,形成它那上接青天,下临大海,岿然耸立的气势。夜晚,远远望去,它的点点灯火和天上的繁星完全连成一片,使人分不清哪是天上,哪是人间。陶尔迷那一向以火山和海滨浴场著名,这里气候常年如春,风光旖旎,山城不仅有古希腊、罗马的古迹,而且有现代化的旅游设施。全城15000人口,全部依靠旅游业为生。一个小小的城镇就有100家旅馆,上万张床位。为旅游者服务的餐馆,咖啡店、各种商店……更是布满了大街小巷,生意非常兴隆。走在街上,时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景象:市民聚集在金色阳光下沐浴的广场上;青少年嬉笑着从街这头儿溜到那头儿,然后像回游的鱼群一样又从那头溜到这头。60岁以上的老人们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穿着仔细熨烫过的衬衫,戴着羊毛绒帽子。
西西里在古中国称为斯加里野,在《诸蕃志》中这样描写到:“斯加里野国,近芦眉国界,海屿阔一千里,衣服、风俗、语音与芦眉同。“西西里岛是地中海上最大的岛屿,也是意大利面积最大的省份,的确是一块巧妙的土地,这里迷人的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景非常的和谐地融合为一体,自然有从古至今曾经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为证:这里曾经居住过希腊人、古罗马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诺曼人、施瓦本人、西班牙人等,他们的文化已然印证在这里了。
踏著充满情欲诱惑的高跟鞋,来到了西西里岛上宁静的阳光小镇。她的一举一动都引人瞩……”她就是西西里美丽传说里的:马莲娜!
在炽热的阳光下,地中海吹来的海风夹杂着咸咸的味道,玛莲娜不紧不慢地平静地走在砂石路上,阳光打在她的发梢,海风吹动她的裙摆,一群少年坐在围栏上毫不掩饰地用目光跟随着她的身体...
OK!幻想暂停一下,途小风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并不是电影和马连娜而是为这部电影和人物提供场地支撑的“西西里岛”
估计很多人跟途小风一样是通过电影才了解到这个地方,氮素!西西里绝对不只有玛莲娜!格斯说:“如果不去西西里,就像没有到过意大利,因为在西西里你才能找到意大利的美丽之源。”
西西里岛(意大利语:Sicilia)位于意大利南部,地中海中部,形状类似一个三角形,冬季温暖潮湿,夏季则干燥炎热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
西西里岛被誉为是意大利南方的“珍珠”之一,自然似乎将它所有的奇迹都赋予了这片土地,因为这里从未受到过污染。所以地中海那令人难以置信的色彩,水晶般清澈的海水和美丽的海床,在这里,你都能一览无余。
辣么,作为意大利的魅力宝岛,西西里岛到底有啥好玩儿的?途小风今天就来为你揭开西西里很多不为人熟知的梦幻面纱来了解一下传说中de西西里的那些美普罗托利亚喷泉。来到西西里,行程第一站一定要选择首府巴勒莫,巴勒莫的古迹建筑特色是诺曼、拜占庭及伊斯兰三种风格的建筑物并存,一些建筑物还具有浓厚的阿拉伯色彩,比如圆柱及墙壁雕刻,意大利文豪但丁称赞这里是“世界上最美的回教城市”。
巴勒莫老城区有1897年建成的“马西莫”歌剧院,它是意大利最大的、欧洲第三大歌剧院,也是电影教父3的拍摄地。
马西莫歌剧院
其次,巴勒莫也是意大利黑手党诞生地,在西西里首府帕勒莫的方言里,mafioso(黑手党成员)本意是大胆、自信、美丽,mafia就是指大胆自信的人。随后你可以漫游著名四角街区,观赏巴勒莫地区文艺复兴时期唯一留下的普罗托利亚喷泉。喷泉由4座桥梁,楼梯和围栏环绕,雕像刻画了奥林匹亚众神和巴勒莫的四条河流。
普罗托利亚喷泉
在整个18世纪和19世纪,由于这些表情暧昧的裸体雕像,这个喷泉被看作是堕落的象征,巴勒莫人将广场称为“羞耻广场”。
当然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及各个种族文明痕迹的巴勒莫主教堂及广场,还有象征着西西里的曾经辉煌的建筑诺曼王宫更是不容错过 。
埃里切小镇
埃里切位于西西里岛海拔800米的山丘上,整座小镇至今仍然保留着中世纪风格;远离城市的喧嚣,狭窄的街道、中世纪的青石板路以及自给自足的生活,是一个归隐的最佳去处。这里还是爱神维纳斯(Afrodite)和布特(Bute,是雅典国王 Pandione的四子之一)私奔的地方哟!
此外这里还有一个名叫Scopello的小镇,它附近的自然保护区景观犹如一颗珍珠隐藏在西西里,不管您是行走还是驻足,都将情不自禁的融入进那片海天之间!
神殿谷&土耳其台阶
阿格里真托位于西西里岛的南部海岸山坡之上,这里曾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城镇之一,也曾是西西里最辉煌的地方。希腊诗人品达尔(Pindaros)曾盛赞阿格里真托为“人间最美的城市”。距离阿格里真托城镇2公里开外的古希腊神殿谷,是阿格里真托昔日古老灿烂文明的真实重现。
神殿谷
神殿谷其实并不是谷,而是一片高地。由高向低分别为:赫拉神殿、协和神殿(目前古希腊遗迹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战神神殿、宙斯神殿、双子神殿(卡斯托和波拉克斯的神庙)。远处,我们还可以看到火神神殿、医神神殿、得墨忒尔岩石神殿。
土耳其台阶也是阿格里真托极具特色的景点之一,层层叠叠的白色巨石,在金色的夕阳照耀下,惊艳至极!
土耳其台阶
同时,土耳其台阶也是“西西里美丽传说”的取景地之一,影片中小男孩“雷纳托”就是趴在这个巨大的白石上,给美人儿“玛莱娜”写情书。
古罗马庄园
阿尔梅里纳附近的世界文化遗产古罗马庄园的马赛克拼图 ,也是必游之处。每个大厅及房间里的地上,都拼饰着不同的故事。
那绚丽的颜色及栩栩如生的人物表情,会令您浮想联翩!尤其是回廊里那些呈现了古罗马人征战世界的画面。 美的不可思议!
马赛克拼图
圆形罗马剧场
锡拉库萨圆形罗马剧场是西西里岛上最大的罗马剧场, 建于公元前2世纪,古罗马时期被用于格斗和赛马,全部用白色岩石建造。
圆形罗马剧场
可惜的是西班牙人在16世纪破坏了这里,将它用作建设Ortygia城墙的采石场。现在,从外观上看依旧很震撼!
埃特纳活火山
埃特纳活火山
埃特纳活火山是意大利著名的活火山,也是欧洲最高的活火山,它在过去的2000年中一直断断续续地爆发着,每隔几年就会爆发一次。其中一次爆发发生在2010年4月。它也是西西里岛旅游行程里必不可少的景点。
埃特纳火山最为罕见和奇怪的现象:朝天空喷出烟圈,并且这种现象每发生一次可持续15分钟之久。
西西里岛与意大利
第一站 巴勒莫Palermo
罗马、伊斯兰、拜占庭三种建筑风格并存的海滨城市。
【老城中心四角场】巴勒莫是西西里岛的首府城市,位于岛屿的西北部。作为天然良港,歌德曾经称这里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海峡”,但丁也称赞这里是“世界上最美的回教城市”。四角场位于巴勒莫老城区二条主要的Emanuele大街和Maqueda大街交叉口,老城的名胜古迹因此被分割成了四个区域,一面一个喷泉+雕塑也就是四个角,四个雕塑。
交叉口的四角分别是半弧形的巴洛克建筑立面,每座建筑都有三层。从下至上分别是代表四季的喷泉雕塑、西西里的四位西班牙国王以及巴勒莫的四位守护者。建筑形式整体相似,但细微处又有些许的差别,是欧洲城市规划设计的一个典范。
【独修者圣约翰教堂】巴勒莫有很多阿拉伯-诺曼风格的建筑,包括诺曼王宫和帕拉提娜礼拜堂、独修者圣约翰教堂等。他们见证了西方文化、伊斯兰文化以及拜占庭文化在西西里的完美融合,以及来自不同地域、持有不同信仰的人们共存于此。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N38 06 34.46 E13 21 16.68(Church of San Giovanni degli Eremiti,独修者圣约翰教堂)
【阿巴特利斯宫】
Palazzo Abatellis尤其被认为是斯卡帕的最杰出博物馆改造实践之一,用创造的抒情的方式接触历史老建筑。建筑师将这种宫廷式的建筑语言,从平面布局和装饰细部上,将西西里阿拉伯建筑和同时期西班牙统治的影响因素,综合在严格的文艺复兴抽象构图逻辑里。
第二站阿格里真托Agrigento
【 神殿之谷】神殿之谷(意大利语:Valle dei Templi)是意大利西西里岛阿格里真托市南2公里处的一座山丘,地势险要,一面可远眺阿格里真托市区,一面坐拥山谷的绿地,眼界十分开阔。山头排列着赤色的古希腊神殿遗迹,神殿高大,气势非凡,虽累遭天灾、战火及早期徒教基督的破坏,但保存相当完整。1997年神殿之谷以“阿格里真托考古区”的名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神殿之谷已经被辟为“阿格里真托神殿之谷考古景观公园”
【 宙斯神庙】占地长112米、宽56米,有20米高的圆柱。它从来没有被完全毁坏过,却是神庙之谷中最大的废墟,圆柱间是巨大的雕塑(Telamoni),其中之一已被修复陈列在考古博物馆中,雕塑修建于公元前480年,可能在前406年迦太基人入侵时被毁。宙斯神庙是损毁最为严重的,断垣残壁中躺着长达七米多的巨人神像,该神像为石柱的复制品,真迹存放于考古博物馆。
【土耳其阶梯】土耳其阶梯由于常年接受热情的地中海海浪的冲击和烈日炎炎的暴晒,在悬崖表面形成了一片片、一级级波浪形的白色纹路,远观确实好似一片白色的阶梯建在悬崖上,让人惊艳。沙滩上也不时露出白色的大理石般的礁石,颇为特别。乳白色旁的碧海蓝天让西西里的调色板又多了一抹难忘的色调。
第三站锡拉库萨Syracuse
锡拉库萨(Syracuse)是意大利西西里岛上的一座城市,又译叙拉古,位于岛的东岸,约有12.5万居民。面积204平方公里。
西塞罗称锡拉库萨为“古代世界最美丽的城市”
【奥尔提伽岛】Ortigia岛是Siracusa的一个岛屿,位于其东南部,被一条狭窄水道与锡拉库萨城分开。因其面积狭小故名字是源于古希腊语ortyx“鹌鹑”之意,它是Siracusa市第九区也是最后一个区。
它从青铜器时期起这里可能就有人居住,并长期作为城市的中心,Ortigia还曾经历了拜占庭时期、阿拉伯时期、西班牙殖民时期、那不勒斯王朝、萨沃依王朝等。直至今日并入意大利共和国的版图。奥尔提伽岛的风貌有着西西里风格和西班牙风格融合成加泰罗尼亚式建筑的巴洛克梦幻。
【考古公园 】锡拉库萨考古公园(Archaeological park)位于市区以北约两公里。这一片区域在希腊时期也是叙拉古人的主要活动区域。
锡拉库萨考古公园被称作是世界古建筑学者的胜地之一。坐落于其中的古希腊圆形剧场建于公元前5世纪,是西西里岛最大的古希腊剧场,水平径长130M,呈扇形,设计者将67排座位划分为9个部分,确保观众视角在任何角度都能够看到舞台。
【锡拉库萨大教堂】
锡拉库萨的主要教堂,位于奥提伽岛isola di Ortigia,原本是雅典娜神庙,7世纪时这座神庙被该市主教改为教堂。教堂为拜占庭式建筑,保留了神庙外墙的柱廊。教堂遭地震损坏后在十八世纪重建损坏的教堂立面时才改为巴洛克建筑风格。
第四站那不勒斯Napoli
那不勒斯是意大利南部第一大城市,该城风光绮丽,是地中海最著名的风景胜地之一。火山附近建有观测站。那不勒斯最秀丽的地方是风光明媚的桑塔露琪亚海岸,这里的日出景色十分美丽,隔着那不勒斯湾,可以眺望到维苏威火山。
那不勒斯城古建筑的风格特点
哥特式风格的建筑 这些建筑的建造年代大多为13--14世纪时。如玛斯其奥城堡(13世纪末)、多米尼克。玛乔累教堂(约为14世纪)、加尔默罗圣母教堂(14世纪)、圣加拉教堂(14世纪初)、圣洛伦佐·玛乔累教堂(13世纪中)和主教堂(始建于13-14世纪)等。
希腊式和巴洛克式风格的建筑 这些建筑多始建于16世纪以后,如皇宫(17世纪初)、圣保拉教堂(19世纪)以及普莱比斯托广场的柱廊(19世纪)等。之所以那不勒斯哥特式建筑较多,原因是该城在12-15 世纪时,处于法国的统治之下,此时期的那不勒斯王多是由法国王室的成员担任。由于法国是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发端之地,所以那不勒斯此时期的建筑风格及形式也以哥特式为主。而15一18世纪时,那不勒斯又转手于西班牙人,故那不勒斯此时期的建筑风格又以地中海区域的建筑风格为主(希腊和巴洛克风格的起源地意大利均处于地中海地区)。
【那不勒斯历史中心区】该市的宗教和世俗的建筑物表明了不同风格的承继,包括罗马风格、守旧的哥特式、卡特兰、托斯卡纳式、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古典和新古典风格。在内部具有丰富装饰的宗教建筑物点缀下,城市的结构极为拥挤。那不勒斯是最古老的欧洲城市之一,它目前的城市建筑保留了它那发生过很多事件的漫长的历史的因素。其街道的布局和众多悠久历史建筑以及其在那不勒斯湾的地理位置,使它具有了独特普遍的价值。
【那不勒斯Toledo地铁站】托雷多(Toledo)是那不勒斯地铁一号线的一站。这个地铁站可不一般,它被英国的《每日电讯》评为“欧洲最美的地铁站”,也被 CNN 评为世界最美的地铁站。
【那不勒斯Afragola火车站】(扎哈·哈迪德)
这座新的车站综合体建在了离市中心3公里的北面,并且将被设计为一个现代地标建筑,微城市的重新开发起到催化作用。通过混凝土和玻璃的使用,体现出了一种具有动力的建筑语言。它将成为那不勒斯的门户,以现代的交通枢纽形式来连接整个城市的高速铁路网。设计概念是通过一座贯穿于整座车站的桥形成一条人行走道,来连接车站的两面。
第五站庞贝古城Pompeii
庞贝古城(Pompeii)是亚平宁半岛西南角坎帕尼亚地区一座古城,距罗马约240千米,位于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附近,维苏威火山东南脚下10千米处。西距风光绮丽的那不勒斯湾约20千米,是一座背山面海的避暑胜地。
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79年毁于维苏威火山大爆发。但由于被火山灰掩埋,街道房屋保存比较完整,从1748年起考古发掘持续至今,为了解古罗马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在庞贝城的东南角,有两座露天剧场。一座用来演出戏剧,另一座是小演奏厅,专门用于喜剧和音乐演出。这里还有一座宏伟的竞技场,可以容纳两万人。
第六站马泰拉Matera
马泰拉古城1993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这里是《耶稣受难记》外景地,拥有9000年前的石头小镇。
马泰拉对于古建筑保护的方式也是值得借鉴的,他们所采用的方式是杜绝大面积拆除,并在尽量不破坏原始建筑的前提下,对古建筑进行修缮且为现在所用,在修缮的同时保留每个时期修缮的痕迹,把每一次的修缮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现并保留下来,不刻意模仿原建筑,混淆原始与新修复部分,使得部分建筑虽经过多次修复,但依然保持建筑原始的纯粹,加上多次的修复痕迹,更显其悠久的历史积淀。
【马泰拉大教堂】从200万年前人类开始在这里穴居,并逐渐发展。它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且一直有人类居住的岩洞民居。
【石窟民居】马泰拉位于意大利南部马斯利卡塔地区的马泰拉省,自旧石器时代开始有人居住。这里地貌丰富多样,有一条350-400米深的石灰岩地带,有高原区、山谷地带和两处天然地陷,还有被称作“sassi”的窑洞。这些窑洞凿石而成,是早期人类的居所。
【石洞教堂】内部岩石上的彩色壁画令人赞叹。从8世纪到13世纪期间,为逃避伊斯兰势力而来的修道士们就开始挖凿洞穴,色彩浓重的拜占庭风格历经千百年,人物画像依然栩栩如生,并且有着十分重要的考古价值。
第七站阿尔贝罗贝洛Alberobello
阿尔贝罗贝洛的楚利建筑圆顶石屋,意大利语中这种石顶屋叫特鲁利“Trulli”,意思是“单个、圆顶房子”的意思,1996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些无柱无梁,用石灰石砌筑的住所是史前建筑技术中无灰泥建筑技术的典型代表,屋顶成锥形的白色小屋异常坚固,且冬暖夏凉。十分有建筑考察价值。意大利南部的童话小镇阿尔贝罗贝洛同时被誉为“天堂小镇”。
第八站罗马Roman
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的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新创了拱券覆盖下的内部空间,有庄严的万神庙的单一空间,有层次多、变化大的皇家浴场的序列式组合空间,还有巴西利卡的单向纵深空间。
有些建筑物内部空间艺术处理的重要性超过了外部体形。发展了古希腊柱式的构图,使之更有适应性。最有意义的是创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并出现了由各种弧线组成的平面、采用拱券结构的集中式建筑物。
【21世纪国家艺术博物馆(扎哈·哈迪德)】扎哈曾表示,该博物馆“并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个艺术品营地”,人们在这里可以感受到纯粹而空旷的建筑空间。在这里走廊和天桥相互叠加和连接,创造出来了一个具有生机的动感空间。尽管该建筑的功能清晰,在平面上组织合理,但寻求空间的灵活使用性仍是该设计的主要目标。
空间的连续性设计避开了大量的墙体划分和干扰,为建筑内的多样动线和临时展示提供了良好场所。进入博物馆的中庭,混凝土弧墙、悬浮的黑色楼梯和采纳自然光线的开敞天花,这些该建筑的主要元素映入眼帘。借助这些元素,扎哈“力求创造出多视点和分散几何体的新型空间流动性,以此来象征现代生活的纷杂动感。”
【罗马音乐厅(伦佐·皮亚诺)】被称为“高技派”建筑师的皮亚诺,他作品的过人之处是从来没有一个固定模式。他无视成规,发掘材料的潜力,达到设计的自由境界。
在这个项目中,皮亚诺充分利用了空间的升降来开发空间对大尺度场所所带来的优势。三个音乐厅围绕场地中央的下沉场所依次排列,布局统一,动线设计巧妙流畅。
【罗马新城】EUR,除了是欧元的标志,还是是罗马博览会新城Esposizione Universale Roma的简称,位于老城南部郊区。此处是罗马的行政中心和商业区,因法西斯建筑出名。法西斯建筑遵循了古典的比例和尺度,建筑材料和营造品质。
秩序、庄严、整齐,有些冰冷肃穆。街区与老城区的状态完全不一样一切井然有序而又冰冷。新城的城市规划真的印证了那句话“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在这里居住,早上在涛声中醒来,黄昏在鸥鸣里看落日归海,梦里都是碧海蓝天。阴郁的暴雨云里时隐时现着易变的群山;盛开的柠檬和橘树林香气袭人;如茵草坡上,撒满片片雪绒般细小的野花。你会在街头的夕阳下对这个古老而欢快的地方顿生悸动。从古往今,意大利的著名建筑都是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拜占庭式、罗马式、哥特式和巴洛克式建筑是意大利四大建筑,以它们最具特色。春节假期正月初三(02.18)Archiworld将带大家开启一个属于建筑师的罗马假日,让我们一起来畅游意大利美轮美奂的建筑风情吧!
中国典籍中的奇幻世界
1.《山海经》竖起的眼睛像擎天之柱
《山海经》的成书年代历来有争议,或认为是伯益所作,或认为是战国时代的巫书,一般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山海经》分为《山经》和《海经》,山和海的极端地理条件下,狂悖而又怪异的神明遍地奔走,释放出灼人眼目的异彩,读《山海经》,尤其是图像本,无疑是视觉的震荡。我更偏爱《海经》部分,南海中的大蟹,大者有千里,竖起的眼睛像擎天之柱,人面鱼身的鲮鱼在海中乘着波浪上下,又有海外的神异国度,那里面的百姓各有奇怪的貌相,讙朱国人长着鸟嘴,身后有翅膀,他们在海滩中灼食鱼类。又有长臂人,伸出数丈长的手臂,直接从海里捞鱼。还有穿胸国,国人胸前都有一个透膛的大洞,可以把迎面而来的海风阻力化解掉。《山海经》中对海外民族的想象,左右着国人的地理观,直到清末及民国的图像系统,比如《点石斋画报》中的海怪,《大千图说》中对外星人形象,都未离《山海经》的体系。
2.《诸藩志》吹螺号击鼓,冲淡太阳坠落之声
《诸藩志》是南宋的赵汝适在泉州市舶使任上的著作。赵汝适是宋太宗八世孙,博闻强记,颇有才干,他走访来泉州贸易的外商,询问海外风物,每有所得便记下,后来成书。该书记载了东至日本、西至东非索马里、北非摩洛哥及地中海东岸诸国的风土物产及自中国沿海至海外各国的航线里程及所达航期,但也提供了一些来自道听途说的海外经验,充溢着怪异的细节,令人细思恐极。比如其中提到的“中理国”就是一个妖异的世界,国人皆是妖怪,变成水族劫掠往来船只:“中理国人多妖术,能变身作禽兽或水族形,惊眩愚俗,番舶转贩,或有怨隙,作法阻之”。中理国明代又称麻利国,即今东非的索马里,可见这里自古即是海盗泛滥之地。又有“茶弼沙国”,是传说中的日落之地,晚上太阳在这儿附近的海中坠落,“其声极震,洪于雷霆”,国王便命人每天在日落之时,于城头吹螺号击鼓,冲淡太阳坠落之声,如若不然,国中的孕妇和婴孩听到太阳坠落的巨大声响将会被震死。
3.《萍州可谈》取海底泥沙来辨别航路
《萍州可谈》的作者朱彧生活在北宋末年,他的父亲曾在广州为官,有过在海边生活的一段时光。关于宋代海外贸易及市舶管理情况,船舶到港后,有一系列的程序要走上一遭,比如所谓的“编栏”,即派兵监视到港船舶,所谓的“抽解”,即征税,所谓的“呈样”,即给港口官员送礼,所谓的“禁榷博买”,即政府收购专卖货物及确定商人自由出卖者。书中还写到“舟人捕鱼,用大钩如臂,缚一鸡鹅为饵,俟大鱼吞之。”书中记载了宋代指南针的使用:“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朱彧所记除了指南针,还有绳钩取海底泥沙来辨别航路,所谓“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一种神奇的导航方法。
4.《瀛涯胜览》郑和下西洋的见证者
马欢是浙江会稽人,通晓阿拉伯语,虽非科举出身,却因才干出众而被选拔到郑和船队中,是船上的“通事”。郑和下西洋是前所未有的壮举,那个时代能开眼看世界的人是何等幸运,马欢在船队中只是个不起眼的小角色,我们借助他的视角,从亚洲至非洲的海上画卷徐徐展开,占城、爪哇、暹罗、满刺加、苏门答剌、锡兰、忽鲁谟斯、天方,海外的一切都是新异的,传说中的地名均有了亲历的记录,郑和的远航才如此真切。马欢在《瀛涯胜览》的自序中阐发了自己所本的理念:“措意遣词,不能文饰,但直笔书其事而已。”记郑和下西洋的书还有费信的《星槎胜览》,巩珍的《西洋番国志》,费信和巩珍也都随郑和的船队下西洋,但相较而言,还是《瀛涯胜览》更为翔实。
5.《海语》海蜘蛛巨若丈二车轮
明代黄衷的《海语》更像是一部词典,他家在广州,有多次游历南海的经历,耳之所闻,眼之所见,水手舵工之语,都被他记下,每个词条都有简短的介绍,其中的《物怪》篇提到了人面龟身的海和尚,只要它出现,就会造成翻船事件。有一种海驴,与陆地上的驴大致相当,但海驴的皮毛在晴天倒伏,阴天立起,不知此为何物。还有一种海蜘蛛,“海蜘蛛巨若丈二车轮,文具五色”,这是一种可怕的存在。《海语》中还提到了佛郎机(葡萄牙殖民者)对满刺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州)的一次武装侵略,其事在明正德年间,佛郎机准备八艘大船,精兵上万,乘风突袭,满刺加毫无防备,惨遭杀掠,“佛兰机夷酋进据其宫,满刺加王退依陂隄里”,补了正史的不足。
6.《海游记》一番海话荒唐听
清代章回小说《海游记》是罕见的古代海洋文学样本,作者不详,共六卷三十回。主人公在海外异邦游历,针砭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一部寓言式的海洋小说,篇幅较长,文字虽不甚佳,却也有可取之处。书中对海盗生活多有描述,语多诙谐,比如“且自江洋为浪子,让他龟兔做乡绅”,再比如“不愁下海风波险,只恐还乡盗贼多”。作者对小说的认识也到位,比如开篇第一回的诗:“说部从来总不真,平空结撰费精神。入情入理般般像,闲是闲非事事新。哪有张三和李四,也无后果与前因。一番海话荒唐听,又把荒唐转告人。”还有一句,说的是“要知海内奇闻事,须读人间未见书”。
7.《三宝太监西洋记》海洋版的《西游记》
《三宝太监西洋记》是明代罗懋登所作的一部神魔小说,鲁迅曾将其列为《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之后的第三部神魔小说。据说作者罗懋登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落第书生,据小说里使用的方言来看,应为南京人,或是流寓南京。他发此奇想,将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历史事件敷衍成小说,是为了激励时人抗击倭寇,也希望执政者能以史为鉴,重振国威。这部书共一百回,皇皇大观,将历史事件演义为海上降妖伏魔的艰辛之旅,相当于一部海洋版的《西游记》。作者虚构了一个人物,佛界的长老金碧峰,此人法力高强,在郑和船上帮助郑和斩妖除魔,也有观点认为《三宝太监西洋记》是模仿《西游记》的套路,郑和对应的是唐僧,金碧峰长老对应的是孙悟空,此外还有道士张真人,海中有无数艰难险阻,海怪兴风作浪,海外诸国也有法力高强之人,还有航海中遇到的种种困难,都被一一化解,类似于“九九八十难”。
8.《记海错》巨虾的虾须可以做拐杖
清代学者郝懿行是胶东栖霞人,他的《记海错》是一部记山东半岛地区海产的著作,所谓海错,取的是《尚书·禹贡》中的“海物惟错”,即言其错杂难辨,海错可以解释为各种海产。郝是考据学者,当他记起故乡风物时,难免要考据一番,比如胶东的老板鱼,原以为是近年来的俗称,在《记海错》中却发现是“老般鱼”。据郝懿行考证,“般”即是“盘”的音转,因为老般鱼的身形似圆盘。郝懿行的故乡近海,自云“习于海久”,所记下的老般鱼,亦是磨灭已久的海角风物了,今人已经不知其中的关窍,只留下口头的读音,以讹传讹。考据之外,《记海错》中还记到了海上的怪异事件,有一处是关于巨型的虾:“船行海中,或见列桅如林,横碧若山,舟子渔人动色攒眉,相戒勿前,碧乃虾背,桅即虾须矣”,有这样的大虾,虾须像桅杆,虾背像横在海中的青山,此外,还有一种巨虾的虾须可以做拐杖。
9.《靖海氛记》一部海盗之书
《靖海氛记》刊刻于道光十年,袁永纶撰,现藏于大英图书馆。叶灵凤在写《香港海盗张保仔》的时候,曾以未见此书为憾。该书作者袁永纶,字瀛仙,顺德人,其所著《靖海氛记》是一部海盗之书,虽然站在官方角度书写,但史料价值仍是无可替代的。清代嘉庆年间,南海海盗进入全盛时期,涌现出郑寡妇、张保仔、郭婆带、乌石二等大盗,他们骁勇善战,不论是清军水师,还是西方殖民者,都在这些海盗手里吃了败仗。后来海盗联盟内部出现裂隙,郭婆带因与张保仔不和,转而投向了官府,接受了两广总督百龄的招安,由此海盗联盟实力大损,张保仔、郑寡妇等人不久也接受了招安。海盗们打出了海权,可惜清政府仍是农耕思维,不能用这些海盗来固守海疆,并认为海盗即是背弃土地的叛逆。后来西方殖民者从海上蜂拥而至,如入无人之境。书中还提到了海盗所信奉的三婆神,据说是妈祖的三妹,专门保护海盗,张保仔专门建了一条船供奉三婆神。
10.《清宫海错图》工笔彩绘的海洋动物图谱
《清宫海错图》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其作者聂璜用尽一生心血,完成这样一部工笔彩绘的海洋动物图谱,是什么力量敦促他以一己之力完成这部巨著?聂璜的生平已不可考,仅有的信息,也来自他在《海错图》上的题跋。他活跃于明朝末年到康熙年间,据其自序,他曾在台瓯一带居住,后来游历各地,在海滨探访鱼虾蟹贝,后来客居福建,经过六年的系统整理,终于汇成一编,描绘海洋动物二百余种,除了真实存在的物种之外,又有传说中的神异物种,比如人鱼、海和尚、龙等。聂璜对海洋动物的分类,已经接近于现代生物学分类法,他对海洋动物的描绘,更像是标本写生,颇有些科学理性的意识,还有些鱼类画到了结构图。聂璜学识渊博,《海错图》的每一种动物绘像旁边的空白处,都有聂璜的小楷题记,其内容可看做是精彩的博物学文字,这真是一部奇异之书。
“茶弼沙国”本西西里岛
“茶弼沙国”最早出现在《诸蕃志》。茶弼沙国,城方一千余里。王着战袍,缚金带,顶金冠,穿皂靴。妇人着真珠衫。土产金宝极多。人民住屋有七层,每一层乃一人家。其国光明,系太阳没入之地。至晚日入,其声极震,洪于雷霆。每于城门用千人吹角、鸣锣、击鼓,杂混日声;不然,则孕妇及小儿闻日声惊死。
在《异域志》中记载为“沙弼茶国”。沙弼茶国,乃太阳西没之地,有异人名狙葛尼到此,遂立文字。每至晚,日入声若雷霆,国王每于城上聚千人吹角、鸣锣、击鼓,混杂日声,不然则人皆惊死,罕有人至之。
神猜“茶弼沙国”
“太阳没入之地”
宋代记载海外各国情况最重要的两部书无疑是《诸蕃志》和《岭外代答》。《岭外代答》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成书;《诸蕃志》成书于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先从和《诸蕃志》同属宋朝时期作品《岭外代答》寻找答案。
西南海上诸国,不可胜计,其大略亦可考。……于是西有大海隔之,是海也,名曰细兰。细兰海中有一大洲。名细兰国。渡之而西,复有诸国。其南为古临国,其北为大秦国、王舍城、天竺国。又其西有海,曰东大食海。渡之而西,则大食诸国也。大食之地甚广,其国甚多,不可悉载。又其西有海,名西大食海。渡之而西,则木兰皮诸国,凡千余。更西,则日之所入,不得而闻也。
其中,大秦国在北美洲落基山脉以东地区;天竺国、古临国在中美洲、墨西哥海湾沿岸地区;木兰皮诸国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以东。“更西,则日之所入,”:(上述诸国的)西边,就是太阳没入之地。上述诸国'更西’是那?就是科迪勒拉(Cordillera)山系。该山系的北美洲部分称为落基山脉,南美洲部分称为安第斯山脉。
图一
宋朝时期,古人认为,日之所入(太阳没入之地)就是就是科迪勒拉(Cordillera)山系。这样,就容易理解下文:
或云其国(大秦国)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处,几于日所入也。
此处“日所入”也是指科迪勒拉(Cordillera)山系。“大秦国”向西几乎到了科迪勒拉(Cordillera)山系。
“茶弼沙国”“漂移”美洲
科迪勒拉(Cordillera)山系是世界上最长的褶皱山系,纵贯南北美洲大陆西部。北起阿拉斯加,南到火地岛,绵延约1.5万千米。山脉一般为南北或西北—东南走向。由一系列平行山脉、山间高原和盆地组成。
“茶弼沙国,……系太阳没入之地。”“沙弼茶国,乃太阳西没之地,”“茶弼沙国”可能就在此山系的某“山间高原”或“山间盆地”。确定了“茶弼沙国”的大致“经度”,再确定其“纬度”。“其国光明,”:说明这个国家,在太阳直射范围内,即南、北纬回归线范围内。“人民住屋有七层,每一层乃一人家。”:是描述类似“壁龛金字塔”的古代建筑?
中美洲墨西哥国的壁龛金字塔(Pyramid of the Niches)为七层建筑。
图二,壁龛金字塔(Pyramid of the Niches)。
壁龛金字塔建造在方形塔基上,每边长约27米,高约24.5米,共为7层。7层塔身共有365个方形壁龛。365这个数字是太阳历中一年的天数,每个壁龛代表年中的一天,金字塔正面有一条宽大的阶梯通至塔顶。金字塔各层被布置得像楼房的走廊,上边是宽厚的飞檐,下边是凹进去的神龛,飞檐突出在凹进去的神龛上,产生出不可思议的明暗对比效果。据推断,壁龛金字塔具有祭祀和历法意义。这么高深莫测的天文历法知识,在设计和建造中的精确和发达程度当之无愧地被人们视为人类天文史上的辉煌杰作。
壁龛金字塔位于墨西哥埃尔塔津古城(El Tajin)中。所图三所示,埃尔塔津古城(El Tajin)(20°36' 9" N / 97°27' 38" W)在中美洲地形图的位置。(参见图三)
图三
从图三看,黄色“隆起”部分是墨西哥高原。墨西哥高原是科迪勒拉山系的一部分。东、西、南三面为马德雷山脉所环绕。埃尔塔津古城正位于墨西哥高原东侧(距墨西哥城东北约200公里。)。属于“几于日所入也”之地。所以,埃尔塔津古城并不是,所要寻找的“太阳没入之地”的“茶弼沙国”。
丘鲁拉大金字塔(Great Pyramid of Cholula)(19°03′27″N,98°18′07″W),离墨西哥城大约百余公里。是已知的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神庙)。丘鲁拉“大金字塔”是一座寺庙,内外共有7层。比其周围的平原高55米,底部占地400×400米,体积据估计有445万立方米,传统上被认为是祭祀“羽蛇神”。此金字塔的建筑风格和墨西哥谷地的特奥蒂瓦坎金字塔紧密相连。虽然受到了墨西哥湾岸区影响也很明显,尤其是埃尔塔津城。
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9世纪,这座金字塔神庙的建筑共分四个阶段。后古典时期的阿兹特克人认为是薛尔华(Xelhua)建造了丘鲁拉大金字塔。在鼎盛时期,丘鲁拉是墨西哥第二大人口聚居地,估计有10万人居住在这里。虽然丘鲁拉仍有人居住,但大金字塔在8世纪时被遗弃了,当时该城人口急剧下降。但,大金字塔依保留了它在宗教上的重要性。
图四,丘鲁拉(Cholula)城
丘鲁拉(Cholula)(那瓦特语:Cholōllān),是前哥伦布时期中美洲的一个重要城市,可以追溯到至少公元前2世纪,作为一个村庄的定居点可以追溯到至少几千年前。是一个贸易前哨。
丘鲁拉(Cholula)(latitude of 19°4'35.68"N and longitude of 98°18'7.63")位于墨西哥中部高地的普埃布拉-特拉斯卡拉山谷(Puebla-Tlaxcala Valley)。它的西面被白雪覆盖的山峰包围着波波卡特佩特火山和伊斯塔西瓦特尔火山,北面是马林奇。夏季雨季和冬季融雪为灌溉农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还有几条常年溪流与阿托亚克河汇合,这在城市中心的北部和东部形成了一片湿地。这导致了殖民时期丰富而优秀的农业,这导致丘鲁拉被称为墨西哥中部最富裕的农业区。玉米是种植的主要作物,但也收获了龙舌兰,辣椒和胭脂虫红为了染色。土壤富含粘土,这使得制陶和制砖成为他们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纺织品和精致的装饰斗篷也很受欢迎。
乔鲁拉位于墨西哥高地中心的战略位置,使其成为贸易前哨的绝佳位置。在这里,贸易路线通过伊祖卡-德-马塔莫罗斯连接了墨西哥湾沿岸、墨西哥谷、特瓦坎谷和拉米斯特卡-巴哈。从那里,贸易路线到达太平洋海岸,那里有更长的太平洋海岸通讯和贸易路线。
由于其地理位置,丘鲁拉成为主要贸易路线和联盟走廊的连接中心,连接后经典时期的托尔特克—奇奇梅卡人(Tolteca-Chichimeca)诸王国和中美洲的南部。
丘鲁拉在公元600年至700年间从一个小村庄发展成为一个地区中心。在这一时期,丘鲁拉是主要中心和同时期的特奥蒂瓦坎似乎避免了、至少部分避免了,这个城市在中美洲古典时期末期遭受暴力破坏的命运。据估计,在形成时期,该地扩展了约2平方公里,人口为0.5万— 1万。
这古典时期以建造大金字塔。在此期间,至少修建了第3和第10阶段,城市地区的许多其他土丘,如塞罗·可可约(Cerro Cocoyo)、)埃迪菲西奥·罗约(Edificio Rojo)、圣·米格利托(Edificio Rojo)和塞罗·瓜达卢佩(Cerro Guadalupe),也在此时建造,中央礼仪区包括大金字塔,西边的一个大广场,以及作为广场群最西边金字塔的塞罗·可可约。古典时期的丘鲁拉很可能占地约5平方公里,估计人口为1.5万至2万人。
丘鲁拉(Cholula)在后古典时期的面积和人口达到了最大的值。它占地10平方公里,人口3到5万。在这一时期,民族变迁将历史进程分为两个阶段:羽蛇神和丘鲁拉人阶段。羽蛇神阶段(公元700 - 1200年)是以大金字塔命名城市的,因为它被记录在《托尔特克—奇奇梅卡人(Tolteca-Chichimeca)历史》手抄本的民族历史资料中。根据民族历史记载,在这一时期,丘鲁拉被墨西哥湾沿岸的奥尔梅克-西卡兰卡人占领,并将其作为他们的首都。从那里,他们控制了普埃布拉高原和特拉斯卡拉高原。来自丘鲁拉地区的抄本叙述了奥尔梅克人—西卡兰卡有“Aquiyach Amapane”头衔的领主居住在大金字塔。
公元1200年,托尔特克—奇奇梅卡人(Tolteca-Chichimeca)族征服了这座城市。此时,祭坛的庭院被摧毁,仪式中心(“新的”羽蛇神金字塔)被转移到现在丘鲁拉的zócalo(主要广场)。在这整个时期,丘鲁拉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地区中心,以至于在阿兹特克帝国灭亡的时候,阿兹特克的王子们仍然由丘鲁拉牧师正式册封。
在西班牙人到来之时(1519年4月),丘鲁拉是仅次于阿兹特克人的首都特诺奇蒂特兰(现代墨西哥城)的墨西哥中部最大的城市,人口可能高达10万。除了最大的羽蛇神殿和各种宫殿外,这座城市还有365座神殿。
不知是不是也都和大金字塔一样,是七层?……遗憾的是,这些神殿,后期被西班牙占领者改成教堂了。丘鲁拉城也从“神殿之城”变成“教堂之城”。现有的资料倾向于“茶弼沙国”就是“丘鲁拉城”。
“茶弼沙国”文字
“有异人名狙葛尼到此,遂立文字。”狙葛尼:《曼多撒手抄本》上的特诺奇?特诺奇(Tenoch或Tenuch)是阿兹特克(墨西加)传说中的阿兹特克帝国的创立人,当时正值14世纪,阿兹特克人由阿兹特兰(“白鹭之地”)迁徙至特诺奇提特兰(Tenochtitlan)。特诺奇由族中长老所推选出来,是个备受尊敬的酋长。传统的看法认为特诺奇于创立特诺奇提特兰(约1325年)的25年后去世。
阿兹特克文字系统采用了墨西哥中部使用的文字系统,比如萨波特克文字系统( Zapotec writing)。米西特克文字系统(Mixtec writing)的文字也被认为是来自萨波特克文字系统。产生于13世纪。阿兹特克人创造象形文字。是在阿兹特克帝国创立之初?
“日入声若雷霆”
“至晚日入,其声极震,洪于雷霆。”“每至晚,日入声若雷霆,”常识告诉我们,太阳西落,悄无声息。怎么可能会“声若雷霆”?“雷霆之声”,是“波波卡特佩特火山”(Popocatépetl)喷发发出的声音。这个火山是活火山,被印第安人称之为“波波卡特佩特”,意为“烟山”。火山喷发时,烟火冲天、遮天蔽日、声音如雷。恰巧被在此国的古人遇到,由于不见天日,误以为,是“日入”。
图五
图六
难道古人所说的“日入之地”是指科迪勒拉山系的“火山带”?如果,真是这样,那,“日出之地”呢?也是?
“国王每于城门用千人吹角、鸣锣、击鼓”
“每于城门用千人吹角、鸣锣、击鼓,杂混日声;不然,则孕妇及小儿闻日声惊死。”“国王每于城上聚千人吹角、鸣锣、击鼓,混杂日声,不然则人皆惊死,”这个和阿兹特克人的宗教(Aztec religion)活动有关。阿兹特克人信奉多神,主神是战神和太阳神惠茨罗伯底里,其次还有雨神特拉洛克、羽蛇神克茨科拉特(许多中美洲文化共有的有羽毛的蛇神)等等。对于太阳神的崇拜,阿兹特克人认为自己是太阳神的子孙,对于宇宙的延续肩负着巨大的使命。因此常用“血祭”来供奉太阳神。每天夕阳西下,太阳神便死亡,要确保太阳翌晨再升起来照耀世界,必须“血祭”太阳神。血滋养了众神祇,让太阳永远不落。为了保证太阳天天从东方升起,阿兹特克人每天都要进行献祭。
太阳金字塔,塔顶有太阳神殿,是祭祀太阳神的地方。每个大神殿的前面都有一个大广场。广场是大多数崇拜者聚集观看仪式和舞蹈表演的地方。献祭仪式活动过程中,伴随华丽的歌舞团、打击管弦乐团、精美的服装和装饰、鲜花地毯。成千上万的平民人群和所有的精英聚集在一起。
有时使用木鼓、陶笛奏乐,并焚香。常以果品、鲜花为祭品。“国王每于城门用千人吹角、鸣锣、击鼓,混杂日声,”就是国王主持太阳神的祭祀活动。“不然,则孕妇及小儿闻日声惊死。”“不然则人皆惊死,”如果,听不到祭祀仪式上的“吹角、鸣锣、击鼓”的声音,就惊吓于“日入”地下,再不升起,而亡。阿兹特克人的祭祀活动,和火山频繁爆发有关?
元代“茶弼沙国”
“茶弼沙国……罕有人至之。”根据元人周致中的《异域志》描述,元代已有中国人在茶弼沙国活动。,元代人走的是“下西洋”航线。
“茶弼沙国”就是墨西哥的“丘鲁拉城”,宋代的中国人已经初步知道该国,是从来华的阿拉伯商人那知道的吗?还是有中国航海者到过?元代已经有中国的水手到过茶弼沙国活动。带回来有关“阿兹特克帝国”(Aztec Empire)创建、创立文字、祭祀太阳神宗教仪式等信息。估计,此时的中国人没有进入过太阳神殿、并看到“血祭”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