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形平坦 黄河三角洲地面平坦,海拔10米以下。向东撒开的扇状地形,海拔高程低于15米,面积达5450平方公里。这种平坦的地形使得三角洲地区易于进行农业开发。三、河口湿地 黄河口湿地生态旅游区占地23万亩,都处在黄河三角洲之内。湿地是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生态资源,为众多珍稀、濒危鸟类提供了繁殖和栖息
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是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由于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缓,从而导致泥沙大量堆积。自1855年黄河改道至今,经过100多年的塑造,形成了现今的三角洲格局。虽然近年来黄河的水沙资源有所减少,但三角洲的生长步伐并未停止。
黄河三角洲正在变小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环境变化:河流改道与泥沙沉积变化:黄河作为一条多泥沙的河流,其河道在历史上多次改道。随着河道的变迁,泥沙的沉积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导致黄河三角洲的部分区域受到侵蚀,而其他区域则可能因沉积而扩展。然而,近年来由于河流来水来沙条件的
黄河三角洲总面积近年整体呈缓慢增长趋势,但局部区域仍有波动变化。自然沉积与人类工程共同塑造了这一结果。2023年卫星监测显示,东营市部分区域新增陆地约6.5平方公里,而河口北侧因潮汐冲刷同期缩减约1.3平方公里。这种此消彼长的状态已持续五年,年均净增长保持在1-2平方公里之间。1. 面积变化核心机制
黄河三角洲近20年整体呈萎缩趋势,但局部区域因人工干预出现增长。【面积变化趋势】1980年代鼎盛时期三角洲面积达5400平方公里,如今已减少约三分之一。2023年遥感监测显示,与2003年相比核心区域退缩速度约每年0.5平方公里,不过东营港等人工造陆区实现正增长。【萎缩三大主因】1. 黄河水沙锐减:三峡等水
高考地理试卷中,区域地理和人文地理占据了主要部分,而自然地理的内容则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不同年份,各部分内容的分值比重会有所变化,但整体而言,区域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分值较高。通过认真复习和记忆,你能够在这两部分取得较好的成绩。区域地理侧重于对特定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两者之间
自然条件:地中海气候区,夏季晴天多,阳光充足;海域水静浪小,海滩广布。市场需求:西欧大部分地区多雨,阳光不足,对阳光和沙滩有强烈向往。冰岛大气质量好的成因 自然条件:地热资源丰富,减少石化燃料使用。经济条件:经济结构以旅游、金融等为主,几乎没有重工业发展。俄罗斯海运不发达成因 自然条件:
2. (1)洮河 湟水 汾河 渭河 (2)河口,黄河上中游分界 旧孟津,黄河中下游分界 (3)龙羊峡 李家峡 刘家峡 万家寨 小浪底 3.0)雅砻江 岷江 嘉陵江 乌江湘江汉江赣江 (2)洞庭湖 鄱阳湖 太湖 洪泽湖巢湖丹江口 (3)二滩 溪洛渡 向家坝 三峡葛洲坝五强溪 二、单项选择题 三、综合题 1.(1)D
A 试题分析:酒泉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地广人稀,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距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强劲而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能源需求量小,③④错误。点评:本题为2012年浙江省高考真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我国的区域地理概况,并结合风电基地建设的主要区位条件即可判断。
解析:该题以黄河三角洲为区域背景,综合考查了该区及黄土高原地区的区域整体性特征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第(2)题,考查学生的审题及综合分析能力,黄土高原的气候灾害主要有干旱和暴雨洪涝,但干旱对水土流失影响不大,因此题目应着重分析暴雨洪涝是如何加剧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答案:⑵暴雨、洪涝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
尼罗河三角洲是古埃及文明的文化源地。以下是详细解释:地理位置与形态:尼罗河三角洲由尼罗河干流在埃及北部汇入地中海形成,以开罗为中心,延伸至亚历山大港和塞德港,覆盖了约2.4万平方千米的广阔区域,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之一。文明诞生地:尼罗河三角洲的黑土地滋养了埃及7000年的文明。公元前5000年
尼罗河三角洲不仅景色如画,更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方。它被誉为“尼罗河之花”,从尼罗河谷地伸展出来,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莲花是上埃及的象征,而纸莎草则是下埃及的标志。在古埃及人的想象中,两位河神分别戴着莲花和纸莎草,而Hapi,上下埃及的尼罗河神,则同时手持这两种象征。尼罗河三角洲
古埃及的疆域主要集中在尼罗河两岸,从苏丹北部延伸至尼罗河三角洲,进而触及地中海沿岸的亚历山大港、红海、西奈半岛以及法尤姆盆地。鼎盛时期,其影响力甚至波及至苏丹中部(努比亚)、利比亚东部与巴勒斯坦地区。相比之下,现代埃及的领土范围与古埃及相比,虽然苏丹北部仍属其疆域,但在其它地区扩展不少。然而
尼罗河三角洲是古埃及文明的摇篮,面积约为2.4万平方千米。这片黑土地孕育了埃及7000年的文明,是埃及人引以为傲的丰饶美景。3. 尼罗河三角洲的地理位置与气候 尼罗河三角洲位于埃及北部,临近地中海。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可达48度。尼罗河三角洲是古代欧亚强国争夺的焦点。4. 尼罗河三角洲的农业
尼罗河三角洲是一个地理奇观,它位于埃及北部,从开罗附近延伸到地中海。以开罗为中心,三角洲向西延伸至亚历山大港,向东则至塞德港,绵延230千米,总面积约2.4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之一。这片肥沃的土地承载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人文历史。尼罗河三角洲不仅是古埃及文明的发源地,也是现
1.历史对比: 现代尼罗河三角洲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而两千年前泥沙堆积速度较慢,且部分区域尚未形成。古代三角洲的南缘边界接近现今的吉萨高地,湿地和沼泽占比更高,农业开发主要集中于地势较高的冲积平原。2.地理环境变化: 尼罗河每年泛滥带来的泥沙持续扩张三角洲,两千年来海岸线平均向地中海推
现代的尼罗河三角洲比古代更大。尼罗河三角洲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三角洲之一,其面积和形态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显著的变化。以下是对尼罗河三角洲现代与古代面积对比的详细分析:古代尼罗河三角洲面积:二三千年前的尼罗河三角洲,其面积相对较小。根据历史记载和地质研究,那时的三角洲面积至多是今天的一半,具体
黄河入海的路径按照淤积、延伸、抬高、摆动、改道的规律不断变化,导致黄河三角洲的陆地面积不断扩大,海岸线也不断向海洋推进。经过150余年的演变,黄河三角洲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海河交汇之处形成了大面积的浅海滩涂和湿地。这些湿地不仅成为了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还
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的增减原因主要有:1.自然原因如中游的水土流失和下游的泥沙沉积,不同季节水量大小以及黄河改道等因素。2。人为因素如上中游植被的破坏,水利工程的修建等原因。反映了:1.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变化。2.人类活动对三角洲地貌的影响(主要)。
1. 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归因于黄河的填海造陆作用。2. 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在海水中大量沉积,导致海岸线迅速推进。3. 河道的不断延伸和泥沙的累积,使得河床逐渐升高,比降变缓,泄洪排沙能力下降。4. 每隔大约十年,黄河便会改道,寻找新的入海口,推动三角洲的形成。5. 黄河入海流路的演变,遵循
1. 黄河三角洲的形成是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附近沉积的结果,这一过程不断填海造陆,使得河道不断延伸。2. 河口的侵蚀基准面随着泥沙的淤积而抬高,河床上升,河道比降变缓,导致泄洪排沙能力下降。3. 当淤积达到一定程度时,黄河会发生改道,寻找新的入海路径,平均大约每10年发生一次较大的改道。
1. 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得益于黄河的高含沙量和年输沙量。在河口附近,黄河泥沙大量淤积,使得河道快速填海造陆,河床逐年上升,河道比降变缓,泄洪排沙能力逐年降低。2. 随着淤积的不断加剧,黄河大约每10年就会发生一次较大的改道,寻找新的入海路径。这种淤积、延伸、抬高、摆动和改道的规律,使得黄河
黄河:以其含沙量大而著称,每年携带大量泥沙入海,沉积在三角洲地区,使得黄河三角洲面积不断扩大。综上所述,长江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大小不同的原因主要包括泥沙沉积量差异、形成时间差异、地理位置和气候影响以及河流特性差异。
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是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由于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缓,从而导致泥沙大量堆积。自1855年黄河改道至今,经过100多年的塑造,形成了现今的三角洲格局。虽然近年来黄河的水沙资源有所减少,但三角洲的生长步伐并未停止。
夏季。尼罗河三角洲是由尼罗河沉积而形成的,尼罗河的流量和泥沙含量对三角洲的形态和大小有着重要的影响。夏季是尼罗河的洪水期,由于上游降水增多,尼罗河的流量和泥沙含量都会增加,这会导致尼罗河三角洲的面积扩大。相反,冬季是尼罗河的枯水期,由于上游降水减少,尼罗河的流量和泥沙含量都会减少,这会导致
尼罗河三角洲的变迁并非自然规律的简单演绎,而是人与自然互动的生动例证。阿斯旺水坝的设立,既解决了洪水问题,也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环境效应。这种微妙的平衡,提醒我们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结论与启示 通过尼罗河三角洲的现状,我们可以深刻理解气候变化与人类工程之间的复杂关系。每一个
二、全球气温变暖,地中海海平面升高,三角洲日益被海水吞没。三、农业用水量增多,也导致河流的径流量减少,河流搬运作用减弱。多方面分析,从周围变量分析,却对是没错的。加粗的是要点。
埃及人在尼罗河上修建了阿斯旺大坝,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负面作用,其中比较明显的有:尼罗河不再定期泛滥,尼罗河谷土壤肥力下降;尼罗河向下游输沙量减少,再加海浪的侵蚀作用,尼罗河三角洲有缩小的趋势。
河水中携带的泥沙量减少,使得尼罗河三角洲下游沉积的泥沙量减少,再加上地中海环流把河口沉积的泥沙冲走,导致尼罗河三角州的海岸线不断后退。
尼罗河三角洲萎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阿斯旺水坝的调控:阿斯旺水坝在雨季关闭闸门以控制河水流量,防止洪水肆虐。这一举措减少了河水的流量,进而削弱了其携带泥沙的能力,导致泥沙沉积变得稀疏,三角洲的造陆能力受到挑战。泥沙沉积减少:由于河水流量的减少,以往丰富的泥沙沉积现在变得不足。泥沙是三角洲形
黄河季节性断流后,黄河三角洲地区缺乏足够的泥沙沉积与水量输入,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浸,土壤盐碱化速度加快,生物种群多样化的优势将丧失殆尽。总之,黄河断流使黄河下游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趋向恶化,生态平衡失调,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2.黄河断流对沿岸人类活动的影响因黄河断流,黄河下游地区1972年~1996
由此我们想到河口三角洲的流路问题,它是针对黄河入海问题而提出的。黄河与其他入海河流不同,多沙特性决定了河道在三角洲地区因淤积抬高周期性地变化频繁。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和河道长度在增加,河道变化的起点也极可能上延。河口抬高是河道变迁的主要诱因之一,河口地区的河道演变是整个下游河道变化的反射,并对下游河道整体
黄河三角洲近20年整体呈萎缩趋势,但局部区域因人工干预出现增长。【面积变化趋势】1980年代鼎盛时期三角洲面积达5400平方公里,如今已减少约三分之一。2023年遥感监测显示,与2003年相比核心区域退缩速度约每年0.5平方公里,不过东营港等人工造陆区实现正增长。【萎缩三大主因】1. 黄河水沙锐减:三峡等水
黄河三角洲正在变小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环境变化:河流改道与泥沙沉积变化:黄河作为一条多泥沙的河流,其河道在历史上多次改道。随着河道的变迁,泥沙的沉积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导致黄河三角洲的部分区域受到侵蚀,而其他区域则可能因沉积而扩展。然而,近年来由于河流来水来沙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