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新山体滑坡遇难人数超2000
5月24日,巴新恩加省穆利塔卡地区发生山体滑坡。联合国巴新国家工作队发布媒体通告说,遇难者的确切人数仍不清楚,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估算山体滑坡后至少有670人失踪。此外,总台记者5月27日获悉,在一封致联合国的信中,巴新方面表示,有2000多人在此前发生的山体滑坡中被掩埋。
一、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地理环境
1.地理位置:
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位于太平洋的西南部,与澳大利亚大陆隔海相望。
一岛分两国:以141°E为界,东部是巴布亚新几内亚,西部是印度尼西亚(伊里安查亚省)。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优质内容值得传播
一国分两洲:亚洲与大洋洲的洲界,从新几内亚岛西侧的海域擦身而过,因此,印度尼西亚是地跨亚洲与大洋洲的国家。
【知识之窗】新几内亚岛的面积约为78万平方千米,是仅次于格陵兰岛的世界第二大岛。
【考点链接】新几内亚岛经度约为130°E—150°E,纬度约0°(赤道)—12°S:位于东半球、南半球、低纬度、热带。
2.地形地势:
新几内亚岛地形以山地为主,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高山,比比皆是,不愧为世界地势最高的岛屿,中部崇山峻岭、连绵延续,中央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平原主要分布在四周。
【知识之窗】岛屿按成因分为:大陆岛(如台湾岛)、火山岛(如夏威夷群岛)、珊瑚岛(如西沙群岛)、冲积岛(如崇明岛)四种类型;岛屿按面积分为:岛和屿,面积较大称为岛(如海南岛),面积较小称为屿(如古浪屿)。曾几何时,新几内亚岛(属于大陆岛)与澳大利亚大陆相连,后来由于海平面上升,两地一水隔天涯。
【考点链接】地球村上面积较大的岛屿,地形多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多是中部高、四周低(如中国的海南岛),或中部高、东西低(如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或中部高、南北低(如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河流多发源于中部的山地、丘陵,向四周(东西或南北)分流。
3.地壳变动:
根据地质学家研究,新几内亚岛地处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频发的地震、火山,导致了山体岩层松散。
【知识之窗】板块张裂的地区(生长地带),常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和海洋(如红海、大西洋),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消亡地带),常形成山脉(如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落基山—安第斯山)和岛屿(如新西兰南北二岛)。
【考点链接】新几内亚岛是马来群岛(东南亚)的一部分,马来群岛位于亚欧、印度洋和太平洋三大板块的交界处,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环太平洋两大火山地震带,是世界上火山、地震多发的地区,有“火山国”之称。
4.气候状况:
新几内亚岛平原地区多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山区属于高原山地气候,气候较为凉爽。
【知识之窗】热带雨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土壤、维护生态、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提供木材等综合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被称为“地球之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但由于人类的烧荒垦地、非法砍伐,加上森林火灾等原因,热带雨林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地球村正面临着生态破坏、物种灭绝、气候恶化等一系列的危机。极端的天气、反常的气象,每每刷新了百岁老人的认知。人类必须正视事实,做到砍伐有度和植树造林相结合,维护有限的森林资源,保护人类的生存家园。
【考点链接】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赤道附近: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的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世界上最大的盆地),马来群岛(世界上最大的群岛)。东非高原虽然位于赤道两侧,但由于地势高,属于热带草原气候。而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澳大利亚的东北部,虽然位于南回归线附近,但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是海陆因素(面临海洋)和地形因素(迎风坡)共同作用的结果。
5.经济发展:
巴布亚新几内亚是世界上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大,经济以出口热带经济作物(初级产品)为主。农村依赖的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生活,贫困问题相当突出。工业以采矿业和石油开采为主,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城市地区的失业率居高不下。
【知识之窗】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国家,农业(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大。发展中国家,科技兴农,任重而道远。
【考点链接】地形崎岖、岩层松散、暴雨连场是巴布亚新几内亚山体滑坡的自然原因,滥砍滥伐、无序开垦、过度采矿,又成为山体滑坡的人为原因;偏僻的山区、落后的设备、陈旧的观念,又进一步加重了救援的难度。
二、山体滑坡如何形成?
【滑坡概念】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运动的岩(土)体称为变位体或滑移体,未移动的下伏岩(土)体称为滑床。
【组成要素】
滑坡诸要素只有在发育完全的新生滑坡才同时具备,并非任一滑坡都具有。
【产生滑坡的条件】
基本条件
1.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斜坡体前有滑动空间,两侧有切割面。
2.具有松散土层、碎石土、风化壳和半成岩土层的斜坡容易产生变形面下滑。
3.降雨对滑坡的影响很大,滑坡具有“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的特点。
4.地震对滑坡也有较大影响。
主要条件1.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岩土类型: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易发生滑坡。
地质构造条件: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地形地貌条件: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
水文地质条件:水可以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潜蚀岩、土,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
2.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
1.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
2.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发滑坡。
【滑坡的形成过程】
①蠕动变形阶段或滑坡孕育阶段。
②急剧变形阶段。
③滑动阶段。
④逐渐稳定阶段。
三、本次灾害为何如此惨烈?
这次山体滑坡发生的原因,目前还不清楚。5月早些时候,山体滑坡发生地以西105公里处发生了4.5级地震。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地质学教授艾伦·柯林斯指出,虽然地震似乎不是这次山体滑坡的直接诱因,但板块碰撞引起的频繁地震可能会导致陡峭的斜坡和高山变得非常不稳定。
柯林斯也指出,事发地点是一个降雨量相当大的区域,降雨可能会改变组成基岩的矿物性质,削弱坡体。
巴新山体滑坡灾害频发,这次特大山体滑坡是近期灾情最严重、最致命的一起。梳理巴新《国民报》《信使邮报》的报道,3月以来,受强降雨影响,该国发生了至少15起山体滑坡。这次灾害之前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3月13日,在高地地区中部省份钦布省造成至少21人死亡。而今年早些时候,这次受灾的地区就发生过一起较小规模的山体滑坡,当地社区领袖史蒂文·坎代说,自那时起村民们就一直担惊受怕,但“他们无处可去”。
英国赫尔大学地质学家戴夫·佩特利指出,之所以山体滑坡会如此频繁地侵袭巴新,当地的地质和气候条件是主要原因。巴新是多山地形,风化严重,且地处热带,降水量大,极易引发滑坡。此外,该国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构造非常活跃,地震频发,削弱了山体斜坡的稳定性。
佩特利指出,人类活动也是巴新经常发生山体滑坡的一个主要因素。巴新资源丰富,不合理的采掘矿石和天然气,以及大面积滥砍滥伐,恶化了自然环境。“这是一片本应植树造林的地貌,而森林却被移走了”。
美国南加州大学地质学家约书亚·韦斯特曾撰文指出自然灾害死亡人数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与许多自然灾害一样,山体滑坡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尤为严重。在欠发达地区,基建落后、应急反应不力、医疗保健服务匮乏以及缺乏预警系统,都加大了自然灾害的破坏力。
韦斯特还提到,发展模式会影响人口分布,这也是贫穷国家自然灾难伤亡人数大的原因之一。巴新城市化程度极低,八成人口居住在农村。近来人口增长迅速,有山体滑坡风险的地区人口密度增加。一旦灾害发生,应急服务也很难及时抵达这些区域。
还有研究人士指出,受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山体滑坡在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的,但其破坏力是可以降低的。佩特利认为,发展巴新的地方经济,重新造林,加强对矿产资源开采的管理,都有助于减少山体滑坡灾害的发生。
四、地理试题中的巴布亚新几内亚
1.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布亚新几内亚是大洋洲多地震岛国。布图卡学园是深圳市政府在莫尔兹比港无偿援建的一所学校,2017年8月开工,2018年8月建成。学园采用了钢结构装配式修建——建筑构件和配件先在工厂制作完成,然后将建筑构件运到施工现场进行装配。这所“友谊之校”的建筑设计融入了中国庭院式建筑布局和巴新传统建筑元素。图左示意巴布亚新几内亚位置及莫尔兹比港气候,图右示意布图卡学园建筑布局和巴新传统建筑。
(1)分析在布图卡学园修建期间,当地气候给施工人员身体及施工进度带来的困难。
(2)与传统建筑方式相比,说明布图卡学园采用钢结构装配式修建的优点。
(3)据材料指出布图卡学园的建筑设计分别体现了两国哪些传统建筑风格。
【答案】
(1)困难:施工前期(2017年8-11月)和后期(2018年6-8月),降雨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烈,灼伤施工人员皮肤(重复晒伤);施工中期(2017年12月-2018年5月),进入雨季,室外工地常积水,加大施工难度,影响施工进度。
(2)优点:项目采用钢结构装配式建造,降低恶劣环境下现场施工难度,施工速度快(缩短工期);减少建筑垃圾;质量可控,抗震性能好。
(3)风格:学园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是合围的中国庭院式建筑风格;同时融合了当地传统建筑斜坡大屋顶、底层架空、坐南朝北的特点。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太平洋西南部群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面积约46万平方千米,人口约600万,多集中在沿海平原。主陆多山,西南部和沿海有平原和沼泽低地,火山、地震活动频繁,森林覆盖率超过80%。目前,该国经济较为落后,以初级产品(矿石、椰油、椰干等)输出为主。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巴布亚新几内亚为了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希望与中国开展多方面合作。
材料二:下图示意巴布亚新几内亚主要岛屿。
(1)说出该国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2)判断甲地和乙地哪一个更适合种植水稻,并说明理由。
(3)海南某企业计划到该国建立椰子种植和加工基地,你是否赞同?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
(1)地处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2)乙地;理由:乙地位于西南部沿海,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人口集中,劳动力充足;甲地地处分水岭附近,地势崎岖。(3)赞同。理由:原料丰富;土地资源丰富,地租低;劳动力丰富;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需要,政策支持。不赞同。理由:当地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较差;当地以初级产品输出为主,没有建立椰子种植和加工基地的必要;发展椰子种植和加工对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影响小。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巴布亚新几内亚(以下称巴新)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除首都莫尔兹比港和最大港口城市莱城,巴新人口集中分布在内陆的H地区。巴新地处板块边界,地形地质复杂,火山地震频发,森林茂密,交通不便,全国97%的土地为800多个文化风俗各畀的土著部族拥有。近期,巴新政府计划在莫尔兹比港和莱城港之间修建一条公路,但遭到国内部分民众反对。下图为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形图。
(1)从气候角度简析巴新人口集中分布在H地区的原因。
(2)分析莱城港成为巴新最大港口的区位条件。
(3)简析航空运输成为巴新各城市间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原因。
(4)巴新政府计划在首都莫尔兹比港和莱城之间修建公路,简述修建该公路面临的困难。
【答案】
(1)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湿热;H地区地势较高,气候较为凉爽;排水快。
(2)莱城港通过公路与中部高地地区相通,港口的腹地范围大;人口多,经济活动规模大,物资的进出口量大;莱城港地处港湾地区面积大,风浪小;港口水深,便于大型船舶的停靠;港区陆域较平坦,便于筑港。
(3)地质地形复杂,公路、铁路等陆地交通线修筑难度大,费用高;巴新地形多山地,主要城市之间公路运输时间长,航空运输速度快;船舶航行速度慢,各岛屿上的主要城市之间交通出行常依赖航空运输。
(4)巴新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缺少修建公路的资金;公路沿线山地、河流多,火山、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施工难度大;沿线地区属于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丰富,公路建设会破坏动植物的栖息环境;土地属土著部族私有,征用土地难度大。
欧美正在大力拆除风机
在我国倍受推崇的风力发电,在一些欧美国家却沦为了“垃圾电”。
有些国家更是下令要将风力发电机给陆续拆除了!
西方国家的“拆除”
人类真正意义上依靠风力发电还得从“童话王国”丹麦说起。
1891年,丹麦气象学家保罗·拉·库尔利用空气学原理,再加上航空领域的旋翼技术,设计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全自动的风力发电机。
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更是在北卡罗纳州的蓝领山上,建造了一台当时全世界最大的风力发电机。
不难看出许多的欧美国家,早在上世纪都已经开始大力发展风力发电了。
然而就是这样在很多欧美国家“居功甚伟”的风力发电机,却在本世纪初以来,面临着被迫“下岗”的命运。
据官方数据显示,预计在2023年年底,欧美国家至少会有1.4万片风力发电机的叶片,将会被宣布报废。
仅美国一个国家就有210吨的风力发电机叶片,被迫沦为了废料垃圾。
就像是当初风力发电机诞生初期,欧美国家争相建设时一样,这些年他们拆除的速度也是一个比一个迅速......
但是不管从哪方面来看,风力发电都是廉价且环保的,为何到了欧美国家口中就成了“垃圾电”了呢?
风力发电机叶片下的“惨案”
如果说世界上谁最希望拆除那些,建造在山顶上、田园间以及海中24小时不停转动的风力发电机的话,众多鸟类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在一部分人眼中,一排排随着大风不停转动的发电机叶片,是一道十分靓丽的风景线,这方面从世界著名的景点“荷兰大风车”便可以看出。
但是这些人类眼中的美丽风景,却是鸟类眼中的“断头台”。
对于在空中飞舞的鸟类来说,风力发电机的叶片,就像是24小时不停歇的三把“大砍刀”。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据美国专业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每年仅在美国的风力发电机叶片下丧生的鸟类数量,便高达57.3万只。
这时有人会问鸟类都不长眼睛吗?为什么会选择傻傻的撞向发电机的叶片呢?
其实大部分因为发电机叶片丧生的鸟类,都是在夜间或者光线昏暗的情况下造成的。
这是因为大部分鸟类和昆虫一样都是有趋光性的。
要知道许多鸟类都是在夜间迁徙,有时会把灯光当成黎明的光线,这种趋光性造成许多鸟在夜间撞上亮着灯光的建筑物或车辆。
而风力发电机的光源,对于许多鸟类来说具有十分致命的吸引力。
这不仅和鸟类的趋光性有关,还被风力发电机光源吸引过来的众多昆虫有很大的关系。
可以说风力发电机既有光源、又有食物,所以鸟类都十分喜欢在风机发电机附近聚集。
并且许多风力发电机的建造地点,都是曾经鸟类的栖息地,而风力发电机运行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噪声,这导致许多鸟类不得不放弃原有的栖息地。
可以说风力发电机的建造,对于野外的鸟类来说的确有些不太友好。
那欧美这些国家近年来大力拆除风力发电机的原因,难道就是因为要保护野外的鸟类吗?
当然并非如此,美国这么做的原因其实另有深意......
被隐藏的真实缘由
这些欧美国家风力发电机被拆除的最主要原因,其实是——“性价比”。
在世界各国眼中,利用风力发电机发电,确实是一个不需要进行大规模投资的发电项目,从不需要投入原料这点就能看出来。
但是风力发电有着一个无法忽略的致命缺点——没有风,就万事皆休。
就像大家所理解的那样,想要风力发电机发电就必须先让叶片“转”起来,而叶片转起来就必须依靠大自然中的“风能”。
可以说用“靠天吃饭”,来形容风力发电机也一点都不为过。
这直接造成了风力发电机产生的电量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甚至出现风电停摆的情况。
自从频繁出现供电不稳定的现象后,欧洲国家对风电的预期值出现了史无前例的降低,于是风力发电这才被一些欧美专家冠上了“垃圾电”的名号。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