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俄罗斯勘察加半岛附近海域发生了一场震撼的8.7级大地震,成为自1952年以来该地区最强的一次。受到这次震动的影响,太平洋沿岸的多个国家都纷纷发布了海啸预警或警报,场面极为紧张。地震的破坏力是如此惊人,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威力。那么,为什么这次地震的威力如此强大呢?借着这次勘察加半岛的大地震,我们一起来聊聊地震背后的那些科学原理。
勘察加半岛,位于俄罗斯的远东区域,古代中国曾称之为“流鬼国”。这片区域西邻鄂霍次克海,东侧与太平洋以及白令海相接,面积大约为37万平方公里,几乎与日本的总面积相当,是俄罗斯的第二大半岛。勘察加半岛火山活动极为活跃,岛上共有160多座火山,其中28座是活火山。克柳切夫火山,作为该半岛的最高峰,海拔4750米,也是整个欧亚大陆最高的火山。此次地震的发生,直接引发了克柳切夫火山的喷发。由于勘察加半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频发的现象在这里非常常见。
当地震发生时,科学家们首先需要快速测定震级,来评估可能带来的破坏程度。如今,全球各地都有完备的地震监测网络,遍布各地的地震仪实时监测着地壳的活动。当地震波传到地震仪时,设备会立即记录下震动的幅度与频率。科学家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尤其是震动波的振幅与周期,来确定震级。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几种不同的震级标准,其中最常用的包括里氏震级、体波震级、面波震级和矩震级。里氏震级由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里克特于1935年提出,主要依据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振幅来计算。它适用于震中距离30公里到600公里之间的地震。面波震级则是通过面波来测量,适合用于远震或浅层地震的评估;体波震级则是依据地震的P波来计算,适用于各种不同深度和距离的地震。矩震级是根据地震断层滑动的物理参数计算的,它能够更精确地反映地震释放的总能量。
在这些震级标准中,里氏震级无疑是最为人熟知的。我们常听到“某地发生了5级地震”,这些数字大多数都是指的里氏震级。即使是这次勘察加半岛发生的8.7级地震,也是用里氏震级来表示的。里氏震级作为震级标准中的“老前辈”,最大的优势是计算简单,适合评估中小型地震。然而,当地震震级过大时,里氏震级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震级饱和现象。
震级饱和意味着,地震波的振幅随着震级的增大,在达到一定程度后不再继续增大,从而使得测量结果无法进一步反映地震的实际规模。就像一个已满的杯子,再倒水也无法容纳更多一样。当震中距离达到8.3到8.5级时,里氏震级的测量就会遇到饱和,导致震级被低估。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矩震级应运而生,它通过计算断层破裂时产生的“地震矩”,有效避免了震级饱和的问题。
举个例子,1960年的智利大地震,在最初使用面波震级时测得为8.6级,但在重新计算后,矩震级显示该地震的实际震级为9.5级,释放的能量是原来估算值的22.4倍,结果也与地质调查的断层数据完全吻合。虽然这次勘察加半岛的地震以8.7级的里氏震级公布,但未来很可能会有矩震级的数据调整,以更准确反映地震的实际能量。
那么,地震究竟释放了多少能量呢?地震的震级越大,释放的能量就越强,造成的破坏力也就越大。值得注意的是,震级每增加1级,释放的能量并非简单的1倍差距,而是以10^1.5倍的速度递增,约为31.6倍。换句话说,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4级地震的31.6倍,而8级地震的能量则是7级地震的31.6倍。随着震级的增大,能量呈指数级增长,这也正是为什么大地震能够造成如此毁灭性破坏的原因。
对于这次8.7级的勘察加半岛地震,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国际通用的公式来计算其释放的能量:E = 10^(1.5M - 4.8),其中M代表震级。将震级8.7代入公式,计算结果显示,这场地震释放的能量为7.08×10^17焦耳。这个数字十分庞大,可能让人难以直观感受到它的巨大。为了更好理解,我们可以与广岛原子弹的爆炸威力进行对比——广岛原子弹的能量大约为6.3×10^13焦耳。因此,8.7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大约1.12万颗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总能量。这么一比较,勘察加半岛的这次大地震无疑是一次极为恐怖的自然灾害。
考虑到里氏震级可能出现的饱和效应,这次地震的实际能量释放量可能远高于这个估算值。通过对这次地震的详细分析,我们不仅了解了地震震级的测定方法,区分了里氏震级和矩震级,还掌握了震级与能量释放之间的关系。尽管地震如此可怕,但通过科学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它,为未来的防灾减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让我们在面对大自然的强大力量时,能够获得更多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