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记者 杜典韵 石涛 实习生 杨曜萌 何艾蔚)7月26日下午,重庆市摄影家协会、重庆市新闻摄影学会特邀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在重庆市文联四楼会议室举办“为生活而艺术”摄影艺术专题讲座。讲座结束后,触摸心灵——1983-2020“晓果视界”新闻纪实摄影展在重庆市文联美术馆开展。
“想要搞好摄影,首先要热爱生活,要善于用艺术思维面对生活……”为更好地搭建新闻摄影艺术交流平台,进一步提高广大通讯员、摄影爱好者的创作水平,当天下午,李舸以“为生活而艺术”为题,按照“摄影作品的呈现演进”、“摄影数据的美学规划”两个部分,牵动古今中外的多重历史线索,从生活哲学、艺术美学以及摄影与音乐、戏剧、美术之间融合演进的纵向维度;再从摄影爱好、艺术创作、画册展览、生活应用等美学规划的横向维度,探讨如何让影像艺术作品更有效地为美好生活服务。
作为一名亲身见证了许多重大时刻的摄影师,李舸曾主动请缨驻北京非典重症病房,在2020年初新冠病毒肆虐期间带领中国摄协小分队深入武汉为全国各地支援湖北的4万2千多名医疗队员拍摄现场肖像,深入地震、洪水、泥石流等重灾区进行现场报道,也曾数十次登上天安门城楼、进入人民大会堂见证共和国的辉煌时刻,亲历了三十年来中国发生的众多大喜、大悲、大事件。曾获中国摄影金像奖、中国新闻奖、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奥运会体育摄影作品金质收藏大奖等。李舸以亲身经历为例,分享了自己对摄影的感悟、以及自己的摄影思路。
除了新闻摄影,李舸还结合自己的作品以及一些摄影史上的经典作品,分享了自己在摄影艺术创作上的体悟。他将摄影、绘画、书法、篆刻等多种艺术形式与古法定制的文房四宝、木牍竹简、烧陶制瓷等手工技艺巧妙融合,形成了艺术题材独特、书画创作独到、作品材质独创、原作版数独幅的新型跨界艺术作品。“我希望大家在提到摄影的时候,脑子里不要只想着相机、无人机等等设备,而是在摄影艺术创作上多多发散思维。”李舸建议,摄影家们平日里在关照摄影的同时,可以多了解一些戏剧、音乐等其他艺术,在坚持摄影核心是纪录的基础上,开拓思路进行艺术创作。
一位资深摄影记者眼中的37年 李晓果“触摸心灵”专题纪实摄影展开幕
讲座结束后,触摸心灵——1983-2020“晓果视界”新闻纪实摄影展在重庆市文联美术馆开展。展览以“触摸心灵”为主题,用142幅照片呈现了新华社高级记者、重庆市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李晓果在作为摄影记者的职业生涯中所见证的珍贵时刻。展览以13组专题为主要脉络和逻辑框架,分为五个单元,分别是“真情”、“命运”、“生态”、“崛起”、“战殇”。
李晓果在37年的国家通讯社职业生涯中,先后参与了无数国际国内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拍摄,从汶川地震到印度洋海啸,从伊拉克核查危机到朝核六方会谈,从阿富汗战争到伊拉克战争等,他积累了大量震撼人心的影像作品。他用自己独特的经历和视野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这些专题中不仅包含了“汶川地震”、“三峡移民”、“香港回归”等重要的历史性事件,也包含了李晓果冒着生命危险深入伊拉克、阿富汗、科威特等中东战火地区的大量影像,以及讲述人物命运的小专题、小故事等。在他的镜头下,有人们的喜怒哀乐、人间的悲欢离合,人性的善恶美丑。他关注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命运,思考人物变迁中的时代进步,通过影像来展现自己的内心和情感。
“在所有照片中,我最满意的就是1988年在中国浙江省拍摄的《人间自有真情在》其中的小手。”李晓果分享,那张照片表现了一对以捡破烂为生的老年夫妇收养20多个弃儿的感人故事,在成千上万的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此组专题照片获得当年度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同时被收入人大新闻系教材。而这篇报道发出数月后,在当地政府和社会的关心下,故事中的夫妇也得到了妥善安置,过上了正常的生活。“在我的摄影生涯中,人文追求是我前行的灯塔。我始终认为我与我的拍摄对象不仅仅是拍与被拍的关系,其中包含着人类丰富的情绪,倘若我的照片能够帮助到被拍摄者,那是我的荣幸。”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记者 杜典韵 石涛 实习生 杨曜萌 何艾蔚)7月26日下午,重庆市摄影家协会、重庆市新闻摄影学会特邀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在重庆市文联四楼会议室举办“为生活而艺术”摄影艺术专题讲座。讲座结束后,触摸心灵——1983-2020“晓果视界”新闻纪实摄影展在重庆市文联美术馆开展。
“想要搞好摄影,首先要热爱生活,要善于用艺术思维面对生活……”为更好地搭建新闻摄影艺术交流平台,进一步提高广大通讯员、摄影爱好者的创作水平,当天下午,李舸以“为生活而艺术”为题,按照“摄影作品的呈现演进”、“摄影数据的美学规划”两个部分,牵动古今中外的多重历史线索,从生活哲学、艺术美学以及摄影与音乐、戏剧、美术之间融合演进的纵向维度;再从摄影爱好、艺术创作、画册展览、生活应用等美学规划的横向维度,探讨如何让影像艺术作品更有效地为美好生活服务。
作为一名亲身见证了许多重大时刻的摄影师,李舸曾主动请缨驻北京非典重症病房,在2020年初新冠病毒肆虐期间带领中国摄协小分队深入武汉为全国各地支援湖北的4万2千多名医疗队员拍摄现场肖像,深入地震、洪水、泥石流等重灾区进行现场报道,也曾数十次登上天安门城楼、进入人民大会堂见证共和国的辉煌时刻,亲历了三十年来中国发生的众多大喜、大悲、大事件。曾获中国摄影金像奖、中国新闻奖、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奥运会体育摄影作品金质收藏大奖等。李舸以亲身经历为例,分享了自己对摄影的感悟、以及自己的摄影思路。
除了新闻摄影,李舸还结合自己的作品以及一些摄影史上的经典作品,分享了自己在摄影艺术创作上的体悟。他将摄影、绘画、书法、篆刻等多种艺术形式与古法定制的文房四宝、木牍竹简、烧陶制瓷等手工技艺巧妙融合,形成了艺术题材独特、书画创作独到、作品材质独创、原作版数独幅的新型跨界艺术作品。“我希望大家在提到摄影的时候,脑子里不要只想着相机、无人机等等设备,而是在摄影艺术创作上多多发散思维。”李舸建议,摄影家们平日里在关照摄影的同时,可以多了解一些戏剧、音乐等其他艺术,在坚持摄影核心是纪录的基础上,开拓思路进行艺术创作。
一位资深摄影记者眼中的37年 李晓果“触摸心灵”专题纪实摄影展开幕
讲座结束后,触摸心灵——1983-2020“晓果视界”新闻纪实摄影展在重庆市文联美术馆开展。展览以“触摸心灵”为主题,用142幅照片呈现了新华社高级记者、重庆市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李晓果在作为摄影记者的职业生涯中所见证的珍贵时刻。展览以13组专题为主要脉络和逻辑框架,分为五个单元,分别是“真情”、“命运”、“生态”、“崛起”、“战殇”。
李晓果在37年的国家通讯社职业生涯中,先后参与了无数国际国内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拍摄,从汶川地震到印度洋海啸,从伊拉克核查危机到朝核六方会谈,从阿富汗战争到伊拉克战争等,他积累了大量震撼人心的影像作品。他用自己独特的经历和视野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这些专题中不仅包含了“汶川地震”、“三峡移民”、“香港回归”等重要的历史性事件,也包含了李晓果冒着生命危险深入伊拉克、阿富汗、科威特等中东战火地区的大量影像,以及讲述人物命运的小专题、小故事等。在他的镜头下,有人们的喜怒哀乐、人间的悲欢离合,人性的善恶美丑。他关注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命运,思考人物变迁中的时代进步,通过影像来展现自己的内心和情感。
“在所有照片中,我最满意的就是1988年在中国浙江省拍摄的《人间自有真情在》其中的小手。”李晓果分享,那张照片表现了一对以捡破烂为生的老年夫妇收养20多个弃儿的感人故事,在成千上万的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此组专题照片获得当年度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同时被收入人大新闻系教材。而这篇报道发出数月后,在当地政府和社会的关心下,故事中的夫妇也得到了妥善安置,过上了正常的生活。“在我的摄影生涯中,人文追求是我前行的灯塔。我始终认为我与我的拍摄对象不仅仅是拍与被拍的关系,其中包含着人类丰富的情绪,倘若我的照片能够帮助到被拍摄者,那是我的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