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傅祚安 余长通 施友乐
伍定瑞 整理编辑
龙田的大湖洋,是我县有名的产粮区之一。古时,该洋是一片江海,南与港尾港相连,与外海可通舟楫。星移斗换,沧海桑田,大湖洋逐渐与江尾港隔断,形成一片辽阔的海滩。相传唐宋以后,海滩淋浅,滩涂海产减退,群众难以维持生活,沿湖村民开始圩滩垦荒,随后进而围海造田,筑堤养淡,将局部小片的农田连成整体,并修筑长堤以防阻海水的侵没,沿洋农民,在堤内兴修水渠,加强农田垦植、从事农业生产。当时修筑长堤系由福唐、隆仁、时和、临江、井得、化南、化北等七个里份的群众共同兴建的,故称“七里堘”。
至明朝正德年间再度进行一次规模较大围海造田,筑堤养淡,开挖池塘,疏浚河道,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全堘外边,砌石加固,在南厝、东阁、闻读三乡修建水闸,以防旱涝为灾。解放以后又经几次堤堘大事改造,全堘加宽加高加固,全洋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使各面日增完善,农产不断增收。现该为福、龙、高、平潭陆路交通要道,每日车辆来往,络绎不绝。
历史上的大湖洋是多灾多难的,不是受旱涝之灾,便是遭海啸决堤之难。古远不知,无由诉说,兹仅就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惨遭两次特大海啸,不但亲耳所闻,而且亲目所睹,把回忆所及分述于后:
(一)第一次遭特大海啸是在公元一九一九年八月二十五夜。(农历闰七月初一夜)时因连朝大雨,山洪暴发,一夜之间,一片汪洋,加上特大海啸,海潮汹涌澎湃而来,全线堤堘冲塌崩垮,海潮与山洪相交锋,水位高达三四丈,全洋作物,全被淹没,低洼村落,均成泽国。淡水鱼虾,淹死无数,外海船只,也有漂入大湖洋。此后三年,圣洋颗粒无收,损失之重,受灾之惨,前所未闻。环洋村民,迫于生活,流落异方,谋求生计。有的飘洋过海远度印尼星岛谋生。时正值军阀混战,官僚政客争权夺利,哪顾民间疾苦,反而雪上加霜,强派公债搜刮民膏民脂。然就在此时竟有村野微民,闻读村南新厝郑茹粿其人,毅然挺身而出带动民众抗灾。他年逾古稀,自不识丁,一身单汉,家徒四壁,以挑盐卖盐为生。眼看七里长堤被海潮冲垮,大湖洋一派荒凉景象,于心不忍,便亲自前往福清县衙,求见董荣光县知事,痛陈大湖洋海啸决堤,作物淹没,颗粒不收,不能耕种,村民痛苦情况,要求县知事亲自出来主持,重修“七里堘”之事,并号召外出村民回来,再行筑堤养淡,重整农业,重建家园。郑茹粿年过古稀,目不识丁,一身单汉,竟能深明大义,为民请命,精神可嘉。董荣光县知事深为郑茹粿精诚所感动。遂面允所请,亲主其事,郑茹粿为重修“七里堘”,衣不寝席,食不甘味。到处劝捐募款,所募款项点滴归公,一丝不苟。在郑茹粿老人激公好义精神所感召下,在环洋各村民众同心协力苦干下,未及两年全堘修复完竣。为表彰这次修堤的业迹,刻碑勒名于长门桥地方,现在不知石碑埋没何处,无从查考,甚感可惜。
(二)第二次遭特大海啸破坏是在一九四六年九月廿五日(农历九月初一日)。这次海啸与一九一九年海啸有所不同,前次是连朝大雨后发生海啸,而四六年海啸是在久旱不雨,湖洋田地普遍龟裂,河沟干涸,农作物全部晒死枯槁,赤地千里之时,在农历九月初一这一天突然来了特大海啸,汹涌的海潮铺天盖地冲破七里垵,冲进湖洋,顷刻间全洋田野变成了大海洋。由于旱情严重,田地池河全部龟裂,干燥非常,一旦被海水浸渍,淡土变成海土,河沟池塘均是海水。以后连续三四年栽种的作物都不能灌溉,造成沿洋各村农民,十室九空,饥寒交迫,困苦万状。这一年,我县产粮区如海口五龙洋、里美洋,渔溪上迳洋、音西音埔洋、城关松潭洋,龙田大湖洋等粮区都严重遭受海啸破坏,而大湖洋最为严重。
前人曾有打油诗云:“大湖洋,大湖洋,一年可收九年粮,鱼虾有够佐饭菜,稻草足够完钱粮”。但在旧社会里,政治腐败,贪官污吏只知残民肥己,哪顾人民疾苦,遭受特大海啸毁坏之后,国民党政府并没有全力进行修复,只是做些修修补补,不能做到根治,海水经常流入河沟,水质变咸,不能灌溉,有时不得已做一些小规模的修堤,根本无济于事,作物连年损收。本来一年可收九年粮的大湖洋,变为十年九不收的荒凉湖洋。
解放以后,大湖洋也遭到几次天旱与海潮,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广大农民大事兴修农田水利,疏竣河道,使大湖洋面貌大为改观,早在一九五三年以后,逐步将堤堘继加宽加高加固,全洋一切河道池塘全面修改挖深加大,蓄水量比原来增加三至四倍。在一九七三年之前,把南厝、东阁、闻读三处旧式水闸重新改建成新型水闸,闸门宽大,坚实牢固,易于启闭,开放时流速又快,流量又大,虽遇连朝大雨,三处闸门一开,全洋作物不至长时间浸在水里,不似以往旧式斗门,放水快则一天,慢则三四天水才退落,这样就造成农作物不同程度的损失。如今水闸能控制自如,免受灾害。在农田灌溉方面,现在遇有天旱,除了湖洋河沟蓄水应用外,尚有东张水库为支援,确保无虞。全洋处处建立田灌站、灌水槽、排水沟,机耕路星罗棋布,四通八达,纵橫交错,井然有序,真正做到,旱涝保丰收,人人喜洋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农业责任制,农民生产情绪高涨,农村面貌步步改观,农民生活节节上升,家家有余粮,户户谷冒尖,处处建新房,到处呈现欣欣向荣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