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子庵野的《真·哥斯拉》果然没有让我失望。身高过百米的巨兽狂虐东京,核威胁笼罩下的日本国民心态,在臃肿的官僚机构运作下可见一斑。内心恐惧从核战恐惧延伸至政治环境的停滞不前,对当今日本社会而言极具社会批判性。
哥斯拉,战争的产物
哥斯拉这个巨兽的诞生,源于日本对核弹的恐惧。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遭受过核弹攻击的国家,二战后的日本对美国为首的世界形势都保持着极大的抵触。而广岛长崎两地的毁灭性打击更让曾经叫嚣吞并世界的大和民族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哥斯拉这个臆想出来的巨兽,因核能而被唤醒,联系到战后日本的具体情况很明显反映除普通民众对核威胁的恐惧。从1954年第一代本猪多四郎版哥斯拉开始,这个称霸影坛的巨兽一面攻城略地迎来山呼海啸的票房与掌声,另一面又时刻提醒日本人应远离核战争的阴云。可以说,哥斯拉本身就意味着战争,哥斯拉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战争的代名词。
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哥斯拉的形象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从最初彻底的反派形象到后期的逐渐多元,甚至开始帮助地球人反击外形入侵。其形象定位也从核战代言人也顺利过渡到反战代言人。北村龙平版本更是让哥斯拉一挑N,把艾默里奇版本狠揍一顿。想必日本影迷一定开心得很。至于哥斯拉斗金刚什么的,也姑且算是日美两国的文化较量吧。
庵野秀明版,胜在剧情
影迷看哥斯拉,一定是看这家伙怎么虐东京,虐日本,虐世界的。多少部哥斯拉下来,特摄风格毁天灭地已经成习惯了。到庵野秀明手里,哥斯拉就成为一个时代背景。痞子庵野习惯性的反集权反政府,终于有机会借哥斯拉来黑日本政府一次,上至首相下至基层公务员一个不放过,延续了《蓝宝石之谜》和《EVA》的个人风格。
鉴于大家都知道本片主角是哥斯拉,所以庵野秀明并没有故弄玄虚,影片刚开始就让哥斯拉小露峥嵘。游艇上突遇事故,海湾大桥及隧道发生崩塌,大量血浆涌出,海水喷薄而出,做足了噱头。紧接着是日本政府的全方位“应对”。为什么要加引号呢?就因为政府应对措施实在是徒然无功。从发布信息告诫市民不必惊慌,到认定巨兽不会登陆,每一次最高长官信誓旦旦后,哥斯拉必定玩一把黑色幽默。直到它开始变异发展,体型越发庞大,政府才认定我们被这小畜生耍了。
影片中的日本政府堪称笑柄。面对哥斯拉日益硕大的身形与越来越大的威胁,首相等人争论的却是这家伙该怎么称呼,它属于陆地生物?海洋生物?还是有可能进化为两栖动物。在下属急于寻求解决方案的时候,领导层却在一次次会议上讨论些支持率和首相面子的问题。日本人的谨慎是出了名的,但政府机关的过分谨慎就演变成碌碌无为的呆板。权力机构自上而下的迟缓应对,坑了国家毁了民族害了民众。
美国VS日本,强烈的政治隐喻
二战后日本对美国有着极强的依附性。被彻底打怕了的日本政府凡事必以美国政府马首是瞻。《真·哥斯拉》中美方代表颐指气使的样子或许也是现实生活的缩写。张嘴闭嘴美国如何,言必称五角大楼和美国总统,着实是要压制日本政府一头。而连续发动的几轮攻击中,美军B2轰炸机-无人侦察机-无人轰炸机等连续亮相,都侧面反映出军事防御方面日本对美国的依仗。
此外,日本政府对五常的看法也很有意思。影片里中国和俄罗斯明显是排斥在日美同盟之外的,英美两国又是绑定一起的。所以要争取的竟然是欧洲第一陆军强国:法国。我们不知道假如日本真的发生大型战争中国是否会落井下石,但从本片中还是能感觉到日本政府和民众对中国的怀疑。毕竟我们的抗日神剧太多了,横店一年要杀一亿多日本人。
拯救日本者,绝不是政府
影片中最终拯救日本的,不是政府官员,也不是邪恶美帝,而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作为世界政坛最短命的职业,日本首相被哥斯拉的背鳍光束直接轰得渣都不剩,那从各行各业调集过来的专业技术人才就充当了拯救日本命运的那批人。动植物学家、生化学专家,年轻有为勇于担当的政坛新秀,是他们成为了日本的希望,哥斯拉的终结者。
干掉哥斯拉的不是美军的轰炸机,也不是恐怖的原子弹,而是日本的新干线。作为日本的象征之一,新干线已经成为日本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论是猫站长的设立,还是柯南君的铁路情怀,新干线已然成为日本民族复苏的象征。最后载满爆炸物的新干线集中火力攻击,借助日本人研究出的凝血剂最终制服了哥斯拉,从根本上告诉影迷,日本的问题还要日本解决,日本的团结协作远胜科技发达的美利坚。
从动画到特摄,初心不改细节为证
当我得知庵野秀明要拍摄《哥斯拉》时,内心的激动恐怕只有远在山西的洪爷能想到。作为痞子庵野的脑残粉,我无时无刻不在想他会如何将特摄片拍出动画片的味道。剧场版中细腻的人物刻画放在电影中肯定不会留有太多时间,唯有在细节处保留自己的风格才会让我们看到大神庵野的影子。
果然,不论是哥斯拉屠城时的背景音乐,还是每次政府开会调研时候的节奏处理,我们都能感受到动画片中惯有的庵野风格。上级长官对下属的劝诫,女同事风轻云淡提醒主人公该换衣服洗澡等,更是之前版本中不曾有过的细腻。新政府的上台,巨兽带来的民众恐慌,都借哥斯拉这个形象来传递当今日本社会光鲜亮丽下的惴惴不安。或许《菊与刀》中描述的那个民族似乎在渴望着什么,期盼着什么,当然肯定不是哥斯拉。
本片用极简的镜头来刻画哥斯拉毁灭东京,却用繁复的镜头去刻画政府的臃肿与行政效率的迟缓。在怪兽特摄片之下反应日本社会的激变,庵野秀明版《建国大业》果然有点意思。最后聚焦在哥斯拉尾巴上的类人造型,仿佛告诫我们广岛与长崎两地葬送在核弹下的不散幽魂魄,始终警示着战争的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