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

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

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宇宙辐射、赤潮(极少出现,出现了也影响小)等。

中国国土空间上常见的自然灾害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洪涝、干旱灾害,台风、冰雹、暴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是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的异常事件,却成为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

灾害是对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件总称。纵观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出,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因此,通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如地震、风暴、海啸;将以人为影响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交通事故和酸雨等。

影响自然灾害灾情大小的因素有三个:一是孕育灾害的环境(孕灾环境),二是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致灾因子),三是承受灾害的客体(受灾体)。

气象灾害有20余种,主要有以下种类:

(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

(2)雨涝:内涝、渍水;

(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土地荒漠化;

(4)干热风:干旱风、焚风;

(5)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

(6)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

(8)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

(9)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

(10)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

(11)雪害:暴风雪、积雪;

(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

(14)龙卷风:局部毁灭性灾害;

(15)雷电:雷击伤亡;

(16)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

(18)沙尘暴:人畜死亡、建筑物倒塌、农业减产、大气污染、表土流失。

风暴潮的类型:台风型;冷高压配合黄、渤海气旋型;横向冷高压型;强孤立黄、渤海气旋型;强蒙古低压型。

风暴潮灾害的空间分布。我国的风暴潮遍及沿海各地,但主要集中的地段从北到南是:莱州湾;江苏小洋河口至浙江的德海门;温州、台州、沙埕至闽江口;广东汕头至珠江口;雷州半岛东岸及海南岛东北部沿海。

(2)灾害性海浪:在海上引起灾害的海浪叫灾害性海浪。

灾害性海浪的形成:由台风、温带气旋、寒潮等天气系统引起并在强风作用下形成的。

灾害性海浪按天气系统类型:冷高压型(也称寒潮型);台风型;气旋型;冷高压与气旋配合型。

海冰造成的灾害。推倒海上石油平台、破坏海洋工程设施、航道设施、或撞坏船舶造成重大海难;阻碍船舶航行,损坏螺旋桨或船体,并其失去航行能力。海冰封锁港湾,使港口不能正常运作或大量增加使用破冰船破冰引航的费用;使渔业休渔期过长和破坏海上养殖设施、场地等,造成经济损失。

海冰灾害主要出现特点:我国冬季易于结冰的渤海、黄海北部和辽东半岛沿海海域,以及山东半岛部分海湾。

海啸形成的条件:引起海啸的海底地震震源较浅,一般要小于20公里至50公里;震级一般在里氏震级的6.5以上;必须有海底的大面积垂直运动;发生海底地震的海区要有一定的水深,尤其是横跨大洋的大海啸,一般水深都在1000米以上。

海啸的危害:海啸在滨海区域的表现形式是海水陡涨,骤然形成向岸行进的“水墙”,并伴随着隆隆巨响,瞬时侵入滨海陆地,吞没良田和城镇、村庄,然后还海水又骤然退去,或先退后涨,有时反复多次,对人类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赤潮的危害:引起海洋异变,局部中断海洋食物链,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有些赤潮生物的体外排泄或死亡后分解的粘液,翻盖海洋动物滤食和呼吸,从而使其窒息死亡。或赤潮生物所含毒素被海洋动物摄食后造成鱼、虾、贝类等中毒死亡。有的还会使脊椎动物和人类在食用后中毒死亡。在以下几节中,我们将对几种常见的,危害面积大的自然灾害进行介绍,同时介绍一些防灾救灾的措施。

(6)厄尔尼诺现象: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1)暴雨灾害;

(2)山洪;

(3)融雪洪水;

(4)冰凌洪水;

(5)溃坝洪水;

(6)泥石流与水泥流洪水。

自然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诸如滑坡、泥石流、地面下降、地面塌陷、岩石膨胀、沙土液化、土地冻融、土壤盐渍化、土地沙漠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后果,会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将这种现象称为地质危害。地质危害也包括派生的灾害。

(一)泥石流:泥石流是在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泥石流按期物质成分可分为三类: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粘粒、石块、粘度大,成稠泥状的叫泥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水石流。

泥石流的危害:对居民点的危害;对公路、铁路的危害;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对矿山的危害;

(二)滑坡:滑坡上的岩石山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俗称“走山”“跨山”“土溜”等。

滑坡的条件:斜坡岩、土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部连续状态时,才可能具备向下滑动的条件。

滑坡的活动强度:主要与滑坡的规模、滑坡速度、滑坡距离及其蓄积的位能和产生的动能有关。

滑坡的活动时间:主要与诱发滑坡的各种外界因素有关,如地震、降雨、冻融、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等。

(三)崩塌:崩塌也叫崩落、垮塌或塌方,是陡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岩)的地质现象。

按崩塌体物质的组成,崩塌可分为土崩和岩崩两大类。

崩塌的活动时间:崩塌一般发生在暴雨及较长时间连续降雨过程中或稍后一段时间;强烈地过程中;开挖坡脚过程中之中或稍后一段时间;水库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强烈的机械振动及大爆破之后。

崩塌的地域性:西南地区为我国崩塌分布的主要地区。

(四)地面下沉:地面下沉是由于长期干旱,使地下水位降低,加之过量开采地下水等导致的地壳变形现象。

(五)地震: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除了地震直接引起的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之外,还会引起火灾、水灾、爆炸、滑坡、泥石流、毒气蔓延、瘟疫等次生灾害。

(1)构造地震;

(2)陷落地震;

(3)矿山地震;

(4)水库地震等;

(1)农作物病害:主要有水稻病害240多种,小麦病害50种,玉米病害40多种,棉花病害40多种及大豆、花生、麻类等多种病害;

(2)农作物虫害;主要有水稻虫害252种,水麦虫害100多种,玉米虫害52种,棉花虫害300多种,及其它各种作物的多种虫害;

(3)农作物草害:约8000多种;

(4)鼠害。

(1)森林病害:2918种;

(2)森林虫害:5020种;

(3)森林鼠害:160余种。

指空间天体或其状态,如太阳表面、太阳风、磁层、电离层和热层瞬时或短时间内发生异常变化,如强大日冕物质抛射、大耀斑、高速太阳风、磁暴、电离层突然骚扰等,可引起卫星运行、通信、导航以及电站输送网络的崩溃,危及人类的生命和健康,造成社会经济损失。包括小型天体(如:陨石)撞击等,都有可能造成人的身体和财产的损失。

除了地震、洪水、台风、瘟疫等灾害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乃至威胁我们的生命以外,我们对雷电、大雾、冰雹等其他灾害也要不断提高防范意识,加强防范能力。

(一)雷电的形成

伴有雷声和闪电现象的天气,气象上称为雷暴。雷暴天气时,当云层与地面之间的电位差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闪电击到地面或击中某些物体就造成雷击。据研究,雷击的电流强度通常可达几万安培,温度可达摄氏两万度,如此强大的电流和高温,其危害程度可想而知。

(二)预防雷击的措施

1、在雷雨天,人应尽量留在室内,不要外出,关闭门窗,防止球形闪电穿堂入室。

2、尽量不要靠近门窗、炉子、暖气炉等金属的部位,也不要赤脚站在泥地或水泥地上,脚下最好垫有不导电的物品坐在木椅子上等。

3、不要在河里游泳或划船,以防雷电通过水介击中人体。

4、在野外遇雷雨时,尽快找一低洼或沟渠蹲下,不要在孤立的大树、高塔、电线杆下避雨。

5、一旦有人遭到雷击,应及时进行抢救,救护方法同触电急救相同,及时作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按摩等,同时急送医院。

浓雾

在近低层空气中悬浮大量小水滴或冰晶微粒,使人的视线模糊不清,当事人的水平能间距离下降到1000米以下时,就称雾。雾有等级之分,能间距离小于1000米大于500米时称为轻雾;能见距离不足500米时称为大雾;能见距离不足200米时称为浓雾。

雾灾的防护措施:

1、尽量不要外出,必须外出时,要戴上口罩,防止吸入有毒气体。

2、尽量少在雾中活动,不要在雾中锻炼身体。

3、行人穿越马路要当心,应看清来往车辆。

4、驾驶车辆和汽车要减速慢行,听从交警指挥,乘车(船)不要争先恐后,遇渡轮停航时,不要拥挤在渡口处。

自然灾害及疫病

自然灾害破坏了人与其生活环境间的生态平衡,形成了传染病易于流行的条件,因而,控制传染病便成为抗灾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灾害后,随着旧的生态平衡的破坏和新的平衡的建立,灾害条件所引起的传染病流行条件的改变还将存在一个时期,这种灾害的“后效应”使灾害条件下的传染病控制与其他的抗灾工作不同的一个重要特征。当自然灾害的直接后果被基本消除之后,消除其“后效应”将成为工作的重点,而且这种工作实际上将成为灾害条件下传染病控制的主要工作。

为了减轻自然灾害的侵袭,概括成功的经验,面对自然灾害,每个人都应尽量按以下十个字去做:

1.学:学习有关各种灾害知识和减灾知识。2.听:经常注意收听国家或地方政府和主管灾害部门发布的灾害信息,不听信谣传。3.备:根据面临灾害的发展,做好个人、家庭的各种行动准备和物质、技术准备,保护灾害监测、防护设施。4.察:注意观察研究周围的自然变异现象,有条件的话,也可以进行某些测试研究。5.报:即一旦发现某种异常的自然现象,不必惊恐。 但要尽快向有关部门报告,请专业部门判断。6.抗:灾害一旦发生,首先应该发扬大无畏精神,号召群众,组织大家和个人自卫。7.避:灾前作好个人和家庭躲避和抗御灾害的行动安排,选好避灾的安全地方,一旦灾害发生,个人和组织大家进行避灾。8.断:在救灾行动中,首先要切断可能导致次生灾害的电、火、煤气等灾源。9.救:要学习一定的医救知识,准备一些必备药品,以在灾害期间,医疗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及时自救和救治他人。10.保:为减少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损失,除了个人保护以外,还要充分利用社会的防灾保险。 相信随着国家减灾体制的健全,减灾能力的提高,和全民每个成员的努力,一定会大幅度减少灾害损失。

THE END
0.世界海啸日盘点伤亡惨重的事件,海啸如何产生?为何威力如此恐怖每年的11月5日是世界海啸日,旨在提高公众对海啸危害的认识,促进各国在海啸预警、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合作。 印度洋海啸: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海岸发生9.1级地震,震源在30公里深处,引起海啸的断裂带长约1300公里。随之而来的海啸高达50米,到达了苏门答腊Meubolah内陆5公里处。这次海啸造成了约22.6万人死亡,经济损失约100jvzquC415i4djrsc0eun1jhv1gtu1:622789387247722?46:;<8:;80jvsm
1.高三安全教育班会课件突遇疯狂海啸.ppt四、地震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 二、海啸的危害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危害性极大。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十多米至几十米,形成“水墙”,时速可达数百千米,海啸到达岸边能挟着重达数吨的岩石及船只、废墟等杂物,向内陆扫荡数千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的危害。? 海啸实景图 我国jvzquC41o0hpqt63:0ipo8mvon532;712:631>8455725962269267xjvo
2.地壳急剧地升降变动.引起巨大的水体强烈扰动.形成海啸波.危害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壳急剧地升降变动.引起巨大的水体强烈扰动.形成海啸波.危害巨大.对海啸波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是一种复杂的机械波B.是由纵波和横波组成的简谐波C.波长很短的机械波D.是一种传递运动形式和能量的横波jvzq<84yyy422:5lkcpjcx3eqo5h|€q1ujoukhnfacjch?945;i84o>878i5h95c56hd7Bffd
3.自然灾害海啸形成的条件:引起海啸的海底地震震源较浅,一般要小于20公里至50公里;震级一般在里氏震级的6.5以上;必须有海底的大面积垂直运动;发生海底地震的海区要有一定的水深,尤其是横跨大洋的大海啸,一般水深都在1000米以上。 海啸的危害:海啸在滨海区域的表现形式是海水陡涨,骤然形成向岸行进的“水墙”,并伴随着隆隆巨响,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3:3682380nuou
4.注意!台风灾害防范小贴士台风“杜苏芮”会带来哪些危害? 首先,台风“杜苏芮”可能带来强风和暴雨。强风可以引发严重的风灾,如房屋倒塌、树木连根拔起等。暴雨则可能导致山洪、城市内涝等灾害,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其次,台风“杜苏芮”可能引发海上风暴和海啸。海上风暴会给沿海地区和海上交通带来巨大的危害,而海啸则可能对沿海地jvzquC41yy}/z~jzkng/exr1tgjjcwkzwt0e;5378=7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