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地区农业水资源管理策略洞察及研究docx

认证主体:唐**(实名认证)

IP属地:重庆

下载本文档

29/32干旱地区农业水资源管理策略第一部分水资源评估 2第二部分节水技术推广 4第三部分灌溉系统优化 9第四部分雨水收集与利用 15第五部分水价政策调整 20第六部分农业用水监管 23第七部分生态补水策略 26第八部分国际合作交流 29

第一部分水资源评估关键词关键要点干旱地区水资源评估的重要性

1.确定水资源的可利用性,为合理调配和利用提供依据;

2.评估水资源对农业的影响,确保作物生长所需水分得到满足;

3.分析水资源短缺对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提前做好准备。

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

1.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大范围的水资源监测;

2.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详细的区域水资源评估;

3.采用水文模型预测不同降雨情况下的水资源状况。

建立动态监测系统

1.实时监控土壤湿度、降雨量等关键指标;

2.通过物联网技术收集数据,实现远程控制灌溉设备;

3.利用数据分析预测未来水资源变化趋势。

优化水资源管理策略

1.根据水资源评估结果调整灌溉计划,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制定紧急应对措施,以应对突发性水资源短缺事件;

3.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减少非生产性用水。

加强跨区域合作

1.与周边地区共享水资源评估信息,协调水资源分配;

2.在干旱季节联合开展应急供水行动;

3.促进国际间的水资源管理经验交流。

提升公众参与度

1.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

2.鼓励公众参与水资源监测和节水活动;

3.建立反馈机制,让公众参与到水资源管理的决策过程中。在干旱地区农业水资源管理策略中,水资源评估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对该地区可用水资源量的准确测量、评价和预测,以便于制定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以下是关于水资源评估的详细介绍:

1.水资源评估的定义与目的:水资源评估是指通过科学方法对某一区域或特定时段内的水资源状况进行系统性、定量化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揭示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评价水资源利用效率,识别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为制定水资源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2.水资源评估的方法:水资源评估通常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包括但不限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水文模拟模型等。这些方法能够提供详细的水资源数据,帮助研究者和决策者了解水资源的分布、流向、季节性变化以及潜在的风险因素。

3.水资源评估的内容:水资源评估内容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水资源量评估:这是水资源评估的基础工作,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量级估算、水质分析等。

-水资源质量评估:评估水体中的污染物含量、营养物浓度等,以判断水体是否适合人类饮用、农业灌溉或其他用途。

-水资源可利用性评估:评估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的水资源可利用性,包括降雨量、蒸发量、径流量等。

-水资源需求评估:根据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等因素预测未来水资源的需求,为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提供依据。

4.水资源评估的重要性:水资源评估对于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水资源的准确评估,可以明确该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发现存在的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为制定相应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合理的水资源分配和利用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

5.水资源评估的挑战:尽管水资源评估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由于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复杂性,使得水资源量和质量的准确评估变得困难。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数据收集和处理手段,使得水资源评估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受到限制。

6.结论与建议:综上所述,水资源评估对于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水资源评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水资源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能力,运用先进的遥感技术和GIS技术进行高精度的水资源量和质量评估;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监测网络,实时监测水资源的变化情况;加强跨学科的合作,结合气象学、生态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提高水资源评估的综合性和准确性;加强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提高人们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第二部分节水技术推广关键词关键要点滴灌技术在干旱地区的应用

1.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滴灌技术通过精确控制灌溉量,显著减少了水的浪费,提高了作物的水分吸收效率。

2.降低土壤侵蚀风险:滴灌系统能够减少地表径流和深层渗漏,有助于保护土壤结构,防止水土流失。

3.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滴灌技术能够为作物提供更为均匀和适量的水分,有助于提高作物的生长速度和最终产量及品质。

雨水收集与利用

1.缓解水资源短缺:在干旱地区,雨水收集可以作为地下水的补充,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2.促进生态恢复:通过收集雨水用于农业灌溉,可以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同时减轻对自然水体的污染压力。

3.增强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在旱季或雨季之间,通过收集和储存雨水,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额外的水源,增加农业的稳定性。

智能灌溉管理系统

1.实现精准灌溉:智能灌溉管理系统能够根据土壤湿度、天气预报和作物需水量等数据,自动调整灌溉计划,确保水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

2.减少人力资源消耗:自动化的灌溉系统减少了人工操作的需要,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并提高了灌溉的效率和准确性。

3.提升资源管理效能:通过实时监控和管理,智能灌溉系统能够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水资源的使用情况,从而做出更有效的资源管理决策。

节水型农业技术推广

1.创新技术应用:鼓励采用如保水剂、覆盖物等新型节水材料和技术,以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流失。

2.培训农民技能:通过教育和培训,提升农民对节水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使他们能够更有效地管理和使用水资源。

3.政策支持与激励: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多种手段,鼓励和支持节水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水资源循环利用

1.废水处理再利用:开发高效的废水处理技术,将农业、工业和生活废水经过处理后重新用于灌溉、冲洗、清洁等目的。

2.雨水收集回用: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将收集到的雨水用于非饮用水需求,如灌溉、清洗等。

3.污水资源化利用:探索将污水处理后的再生水应用于农田灌溉、城市绿化等领域,实现污水的资源化利用。干旱地区农业水资源管理策略

一、引言

在干旱地区,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然而,由于降水量少、蒸发量大等原因,农业用水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较大矛盾。因此,推广节水技术对于保障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节水技术的定义、分类、应用以及推广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节水技术的定义与分类

1.节水技术的定义:节水技术是指通过改进灌溉系统、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等手段,以实现农业用水的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技术。

2.节水技术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和技术特点,节水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灌溉技术:包括滴灌、喷灌、微喷灌、渗灌等多种形式,旨在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减少水分损失。

(2)排水技术:包括土壤改良、排水沟建设、排水井建设等措施,旨在减少地下水位上升,降低地表径流对土壤的侵蚀。

(3)蓄水工程:包括水库、蓄水池、蓄水塘等设施,旨在储存雨水或地下水,供干旱季节使用。

(4)水质处理技术:包括沉淀、过滤、消毒等方法,旨在提高灌溉水和农田用水的质量,减少有害物质对作物的影响。

三、节水技术的应用

1.灌溉技术:通过采用滴灌、喷灌等先进灌溉方式,可以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减少水分损失。据统计,滴灌和喷灌的水分利用率分别可达60%和80%以上,远高于传统灌溉方式。

2.排水技术:通过对土壤进行改良,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建设排水沟、排水井等设施,减少地表径流对土壤的侵蚀;合理规划地下水位,防止地下水位上升导致的土壤盐碱化等问题。

3.蓄水工程:建设水库、蓄水池等设施,储存雨水或地下水,供干旱季节使用。此外,还可以通过修建蓄洪区、蓄洪堤等措施,提高防洪能力。

4.水质处理技术:采用沉淀、过滤、消毒等方法,提高灌溉水和农田用水的质量,减少有害物质对作物的影响。例如,通过添加絮凝剂、调节pH值等手段,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重金属离子等有害物质。

四、节水技术推广的策略

2.技术研发:加大对节水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节水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培训宣传:加强对农民的节水技术培训和宣传工作,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和技能水平。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让农民了解节水技术的优点和使用方法。

4.示范引导:选择典型区域进行节水技术的推广示范,展示节水技术的实际效果和经济效益。通过示范带动周边地区农民采用节水技术。

5.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参与节水技术的推广工作,形成合力。例如,企业可以通过捐赠资金、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参与节水技术推广;媒体可以通过宣传报道、科普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节水技术的认识和关注。

五、结语

总之,推广节水技术对于干旱地区农业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排水技术、蓄水工程和水质处理技术等手段,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用水的节约和高效利用水平。同时,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各方应共同努力,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节水技术在干旱地区广泛推广应用。第三部分灌溉系统优化关键词关键要点智能灌溉系统

1.集成传感器技术实现精准监测:通过在农田中部署各种传感器,如土壤湿度传感器、气温传感器等,实时监控土壤的水分和温度状况,为灌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灌溉计划:收集历史灌溉数据,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数据模式,预测未来降雨量和蒸发情况,自动调整灌溉计划,减少水资源浪费。

3.发展无线通信技术实现远程控制:采用物联网技术将传感器与中央控制系统连接,通过手机APP或专用设备远程操控灌溉系统,提高灌溉效率和响应速度。

节水灌溉技术

1.滴灌和微喷灌技术的应用:这些技术通过将水直接输送到植物根部附近,显著减少了水的蒸发损失,同时可调节水流大小,适应不同作物需求。

2.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策略:通过建造蓄水池、渗水井等设施,收集雨水用于灌溉,减轻了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依赖,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

3.耐旱作物品种的开发:培育具有较强耐旱能力的作物品种,可以在干旱条件下正常生长并保持产量,减少对灌溉的依赖。

水资源循环利用

1.雨水收集系统建设:建立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屋顶、路面和花园的水,经过简单处理后用于灌溉,有效节约了水资源。

2.废水处理回用技术:采用先进的生物处理、化学处理等方法对农业和生活废水进行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再用于灌溉或其他用途,实现水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

3.海水淡化技术应用:在干旱地区引入海水淡化技术,将海水转化为淡水用于灌溉,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农业用水效率提升

1.灌溉制度创新:根据作物需水量和土壤条件,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避免过量灌溉和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农艺措施改进:采用保水型耕作方式、合理轮作等措施,减少水分蒸发和流失,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

政策法规支持

2.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对于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和实施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项目,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激励企业和个人采取节水措施。

3.强化监管和执法力度:加强对农业用水的监管,确保各项节水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对违反水资源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维护良好的水资源环境。在干旱地区农业水资源管理中,灌溉系统优化是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确保作物稳产高产的关键策略之一。以下是对灌溉系统优化的详细分析:

#一、灌溉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1.土壤和气候条件的考量

-土壤类型: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对灌溉需求有显著影响。例如,沙质土壤需要较少的水分,而黏土则需较多的水分。因此,灌溉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到土壤的物理特性,以实现最高效的水利用。

-气候条件:干旱地区的降水量和蒸发量对灌溉系统的设计同样重要。设计时应考虑可能的最大降雨量和最小降雨量,以及预期的蒸发率,以确保在雨季有足够的水量用于灌溉,而在旱季也能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

2.灌溉方式的选择

-地面灌溉:适用于大面积农田,通过管道将水直接输送到田间。这种方式简单易行,但效率相对较低,尤其是在干旱季节。

-滴灌:通过在植物根部附近安装滴头,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这种灌溉方式可以显著减少水分蒸发和渗漏,提高水的利用率,特别适合于水资源稀缺的地区。

-喷灌:通过高压水流将水雾化后喷洒到作物上。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控制水分分布,减少水分浪费,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3.灌溉系统的布局与管理

-均匀性:灌溉系统的布局应确保整个农田都能得到均匀的水分供应。这可以通过合理规划管道路线和流量分配来实现。

-自动化:现代灌溉系统越来越多地采用自动化技术,如传感器和智能控制器,这些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气象条件等参数,并根据预设的灌溉计划自动调节灌溉量。

#二、灌溉技术的改进与创新

1.微灌溉技术

-滴灌:通过在植物根部附近安装滴头,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这种灌溉方式可以显著减少水分蒸发和渗漏,提高水的利用率,特别适合于水资源稀缺的地区。

-喷灌:通过高压水流将水雾化后喷洒到作物上。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控制水分分布,减少水分浪费,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渗灌:通过在土壤中设置渗水管,让水分自然渗透到作物根部。这种灌溉方式可以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同时保持土壤的水分平衡。

2.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回收利用:将农田中的雨水收集起来,经过简单处理后用于灌溉。这不仅减少了对地下水的依赖,也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废水处理:将农业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后用于灌溉。这不仅可以节约水资源,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3.智能化灌溉系统

-传感器技术:通过安装各种传感器,如土壤湿度传感器、气温传感器等,实时监测农田的水分和环境状况。这些数据可以帮助农民更准确地制定灌溉计划,避免过度灌溉或缺水的情况发生。

-数据分析与预测: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对历史灌溉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这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理解作物的生长需求,从而制定更有效的灌溉策略。

#三、政策与市场机制的支持

1.政府政策支持

-补贴政策:政府可以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鼓励农民采用节水灌溉技术。这些补贴可以帮助农民降低初始投资成本,提高新技术的接受度。

-技术支持:政府可以建立专门的技术支持团队,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和培训服务。这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了解和应用先进的灌溉技术。

-法规制定:政府可以制定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法规,限制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行为。这可以促进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市场需求引导

-产品创新:企业应不断创新,开发更加节水、高效、环保的灌溉产品和技术。这可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价格机制:政府可以通过调整水价、电价等经济手段,引导农民和企业合理使用水资源。这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信息共享: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农业水资源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互通。这可以帮助农民及时获取市场动态和政策信息,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3.跨部门协作

-农业与水利部门的合作:加强农业和水利部门的协调合作,共同推动农业水资源管理政策的实施。这可以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将最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可以提高农业水资源管理的科技水平,推动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农业水资源管理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这可以提升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通过对灌溉系统进行科学规划与设计、技术改进与创新以及政策与市场机制的支持,可以实现干旱地区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管理。这不仅有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还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第四部分雨水收集与利用关键词关键要点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1.系统设计原则-包括高效性、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确保在不增加额外成本的前提下最大化水资源的利用。

2.材料选择与技术选型-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来确保系统的耐用性和效率。

3.系统维护与管理-定期检查和维护是保证雨水收集系统长期有效运行的关键。

雨水收集系统的集成策略

1.集成模式-探讨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的雨水收集系统如何有效集成,以实现水资源的最大效益。

2.技术融合-研究如何将雨水收集与其他农业水资源管理技术(如滴灌、微喷等)结合使用,提高整体灌溉效率。

3.政策支持与推广-分析政府政策如何影响雨水收集系统的普及和应用,包括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

雨水收集系统的经济性分析

1.投资回报分析-通过对比雨水收集系统与传统灌溉方式的成本效益,评估其经济效益。

2.风险评估-识别并量化雨水收集系统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如天气变化对收集量的影响。

3.长期成本预测-预测雨水收集系统在未来几年内的总成本,包括初始投资和运营维护费用。

雨水收集系统的适应性分析

1.地理适应性-分析不同地理位置对雨水收集系统设计的适应性需求,考虑地形、气候等因素。

2.社会适应性-考虑当地居民对雨水收集系统的认知度、接受度及其对社区的影响。

3.技术适应性-确保所选技术和设备能够满足当地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要求。

雨水收集系统的可持续性评价

1.生态影响评估-评估雨水收集系统对当地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包括水质、土壤湿度等。

2.资源循环利用-分析雨水收集后如何转化为其他可利用的资源,如用于灌溉、景观用水等。

3.环境法规遵守-确保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和管理符合当地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雨水收集系统的社会影响评估

1.农民行为改变-观察农民对雨水收集系统的认知程度和使用情况,了解其在提升节水意识方面的效果。

2.社区参与度-分析社区成员参与雨水收集系统建设和维护的程度,以及这如何促进社区凝聚力。

3.教育与培训-评估通过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公众对雨水收集重要性的认识,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效果。标题:干旱地区农业水资源管理策略中雨水收集与利用

一、引言

干旱是全球面临的主要气候问题之一,对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影响。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对于保障干旱地区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在干旱地区,雨水的收集与利用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关键措施之一。本文将探讨雨水收集与利用在干旱地区农业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二、雨水收集技术

1.集雨设施设计

集雨设施的设计应考虑到地形、土壤类型和降雨模式等因素。例如,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可以采用重力式集雨系统;在沙质土壤上,可以使用渗水砖或透水混凝土等材料。此外,还可以考虑使用生物降解材料制成的集雨容器,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雨水收集效率

雨水收集效率是指收集到的雨水量与实际降雨量之间的比例。通过优化集雨设施的设计和布局,可以提高雨水收集效率。例如,在屋顶安装倾斜的集雨槽,可以使雨水更容易流入集雨容器;在庭院中设置雨水花园,可以收集雨水并用于灌溉。

3.雨水收集系统的维护和管理

雨水收集系统需要定期维护和管理,以确保其正常运行。这包括清理集雨设施中的杂物、检查排水系统是否畅通、监测水质是否符合饮用水标准等。此外,还需要建立雨水收集系统的档案,记录其运行状况和维护记录。

三、雨水利用技术

1.雨水渗透

雨水渗透是将雨水直接渗入土壤中的一种方式。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洪水风险,同时增加地下水位。在干旱地区,雨水渗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手段。例如,在城市绿化带中设置雨水渗透井,可以将雨水直接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

2.雨水灌溉

雨水灌溉是将雨水用于农业灌溉的一种方式。这种方法可以节约水资源,提高灌溉效率。在干旱地区,雨水灌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水资源管理方法。例如,在农田中设置雨水灌溉系统,可以利用收集到的雨水进行灌溉,减少对地下水和河流的依赖。

3.雨水回用

雨水回用是将雨水经过处理后重新用于生活、工业等用水的一种方式。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对地下水和河流的污染,同时节约水资源。在干旱地区,雨水回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方法。例如,在城市中设置雨水回用系统,可以将经过处理的雨水用于冲厕、洗车等生活用水,或者用于工业生产中的冷却水等。

四、案例分析

以某干旱地区为例,该地区通过实施雨水收集与利用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来说:

1.集雨设施建设

在该地区,政府投资建设了多个集雨设施,如屋顶集雨槽、庭院雨水花园等。这些设施的建设提高了雨水收集效率,使得雨水利用率达到了60%以上。

2.雨水利用技术应用

在该地区,农民们利用雨水进行灌溉、渗透和回用。据统计,每年通过雨水灌溉作物的面积达到了5万亩,有效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同时,雨水渗透和回用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生活用水。

3.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实施雨水收集与利用措施,该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得到了显著提高。根据统计,每年节约的水资源达到了100万立方米以上,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雨水利用还降低了地下水开采压力,减少了地下水污染的风险。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干旱地区实施雨水收集与利用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优化集雨设施设计和布局、提高雨水收集效率以及建立完善的雨水利用体系,可以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这不仅有助于保障干旱地区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还能够减轻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河流污染的压力。因此,加强干旱地区农业水资源管理,推广雨水收集与利用技术,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五部分水价政策调整关键词关键要点水价政策调整的必要性

1.反映水资源稀缺性:通过调整水价,可以更真实地反映水资源的稀缺程度,促使社会更加重视水资源保护和节约使用。

2.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合理的水价政策能够引导农业生产者采取节水措施,减少水资源浪费,推动农业向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

3.平衡供需关系:水价的调整有助于平衡水资源的供需关系,合理分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水价政策调整的目标

1.促进节水意识提升:通过设定合理的水价,增强农民和企业的节水意识,促使他们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2.保障水资源合理利用:确保水资源在农业、工业和生活等各个领域得到合理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现象的发生。

3.实现水资源公平分配:通过调整水价,使水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用途之间得到公平分配,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水价政策调整的策略

1.分阶段实施:根据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分阶段的水价调整策略,逐步推进水资源管理改革。

2.灵活调整水价:根据水资源供需变化和节水效果,适时调整水价,以适应不同时期的需求和挑战。

3.加强监管和评估:建立健全水价监管机制,定期对水价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确保水资源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水价政策调整的影响

1.影响农业用水结构:水价的调整将促使农业生产者更加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和利用,优化农业用水结构,提高用水效率。

2.改变消费行为:合理的水价政策将引导消费者改变用水习惯,减少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影响社会经济格局:水价的调整将对社会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调整等方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干旱地区农业水资源管理策略》中关于水价政策调整的内容

引言:

在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中,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至关重要。水价政策的调整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调整水价政策来促进干旱地区农业水资源的高效管理。

一、水价政策调整的必要性

1.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合理的水价政策,可以激励农民和企业更加节约和高效地使用水资源,减少浪费。

2.引导节水行为:合理的水价政策可以促使农民和企业采取节水措施,如改进灌溉技术、采用节水型农业设备等,从而降低对水资源的需求。

3.促进水资源保护:合理的水价政策可以鼓励农民和企业采取保护性措施,如建设蓄水池、实施雨水收集系统等,以减少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

二、水价政策调整的原则

1.公平原则:确保所有用水户都能承担合理的水费,避免因水价过高而导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2.激励原则:通过设定合理的水价,激励农民和企业采取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灵活性原则:水价政策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和不同用水方式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情况的需要。

三、水价政策调整的具体措施

1.实行阶梯水价制度:根据用水量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水价标准,鼓励农民和企业节约用水。

2.实行差别化水价制度:根据不同用水户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差异化的水价政策,如对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等进行分类定价。

3.实行动态水价制度:根据水资源供需状况和市场价格波动,适时调整水价,以保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水价政策调整的效果评估

1.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实施水价政策调整,可以有效提高干旱地区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2.引导节水行为:合理的水价政策可以引导农民和企业采取节水措施,降低对水资源的需求。

3.促进水资源保护:合理的水价政策可以鼓励农民和企业采取保护性措施,减少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

五、结论

通过实施水价政策调整,可以有效地促进干旱地区农业水资源的高效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水价政策,激励农民和企业采取节水措施,同时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第六部分农业用水监管关键词关键要点农业用水监管的法规与政策框架

1.制定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确保所有用水行为在法律框架下进行。

2.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整合水利、环保、农业等部门资源,形成合力推进水资源合理利用。

3.实施动态监测和评估系统,实时跟踪水资源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农业用水效率提升措施

1.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高效灌溉方式,减少水浪费。

2.实施精准施肥和灌溉制度,根据作物需水量和土壤状况科学调配灌溉量。

3.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灌溉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降低人力成本。

农业用水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

1.构建全面的农业用水风险评估模型,识别不同区域和作物面临的水资源风险。

2.开发预警系统,通过数据分析预测干旱、洪水等极端天气对水资源的影响。

3.制定应急预案,包括水源调度、应急供水方案等,确保在水资源紧张时能够快速响应。

农户用水行为的引导与教育

1.开展农户水资源管理培训,提升农户对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认识。

2.制定激励政策,如节水补贴、绿色信贷等,鼓励农户采取节水措施。

3.建立反馈机制,收集农户用水数据,为改进水资源管理和提供决策支持。

农业用水的市场调控策略

1.实行差别化水价政策,根据不同用途和需求调整水价,引导农户优化用水结构。

2.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水权交易等方式,促进水资源在不同农业主体之间的合理配置。

3.发展节水型农业,推动节水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升整体农业用水效率。在干旱地区农业水资源管理策略中,“农业用水监管”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环节。这一策略旨在确保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下是关于“农业用水监管”的内容简述:

一、农业用水监管的重要性

1.保障农业生产稳定:有效的农业用水监管可以确保水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和利用,避免因水资源短缺而导致的农业生产波动。

2.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监管措施,可以促使农民和企业采取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浪费。

3.保护生态环境:合理的农业用水监管有助于防止过度开发地下水资源,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和土壤盐碱化等生态问题。

二、农业用水监管的主要措施

2.加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通过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农业灌溉面积和用水量,确保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3.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鼓励农民和企业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

4.实施水价政策调控:通过调整水价政策,引导农民和企业节约用水,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建立用水监测与信息平台:建立农业用水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水资源状况,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6.加强执法监督与处罚:加大对违规用水行为的查处力度,对违法占用、滥用水资源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三、农业用水监管的挑战与对策

1.挑战: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农业用水需求大;部分农民节水意识不强,导致水资源浪费;监管力量不足,难以全面覆盖所有区域。

2.对策:加大财政投入,改善水利基础设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节水意识;强化跨部门协作,形成监管合力。

四、结语

农业用水监管是干旱地区农业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实施水价政策调控、建立用水监测与信息平台以及加强执法监督与处罚等措施,可以有效地保障农业用水的安全和合理利用。面对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加强合作与协调,共同推动干旱地区农业水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第七部分生态补水策略关键词关键要点生态补水策略在干旱地区的应用

1.水资源的合理调配与利用,通过科学规划和调度确保农业用水需求得到满足;

2.雨水收集与利用,推广屋顶绿化、渗水地面等雨水收集技术,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

3.土壤保水能力的提升,实施覆盖作物栽培、改良土壤结构等措施,增强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

生态补水策略中的植被恢复

1.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进行植被恢复,优先选择抗旱、节水能力强的品种;

2.构建多层次的植物群落,通过混交种植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

3.强化植被管理,定期修剪、施肥以促进植被健康生长,同时监测植被生长状况,适时调整管理措施。

生态补水策略与农业技术创新

1.引进和研发适合干旱地区的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系统;

2.应用智能化农业技术,如物联网传感器监控土壤湿度、天气预报信息等,实现精准灌溉;

3.发展生物技术,比如基因工程培育抗旱作物品种,提高作物自身对水资源的竞争能力。

生态补水策略与政策支持

2.建立生态补水项目库,集中展示和推广成功的生态补水案例和经验;

3.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补水项目,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降低投资风险。

生态补水策略与国际合作

1.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生态补水技术和管理经验;

2.参与国际水资源保护和治理项目,推动全球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3.与周边国家共同开展跨境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合作,实现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标题:干旱地区农业水资源管理策略中的生态补水策略

在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中,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产量和促进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生态补水作为一种创新的水资源管理策略,通过模拟自然降水过程,实现农田水分的自我调节和补充,为干旱地区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将详细介绍生态补水策略的内容、实施方式及其在干旱地区农业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一、生态补水策略的概念与原理

生态补水是指在干旱地区通过人工干预,模拟自然降水过程,增加农田土壤水分的方法。其核心在于利用天然降雨或人工灌溉等手段,创造一个类似于自然环境中的水循环系统,使农田土壤能够吸收、储存和再利用水分,从而达到节水增效的目的。生态补水的实施不仅能有效缓解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还能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稳定。

二、生态补水策略的实施方式

1.人工增雨技术:通过高空云层增雨,将水汽输送到干旱地区,增加局部地区的降水量。这种方法虽然成本较高,但对于解决局部干旱问题效果显著。

2.雨水收集与利用:在干旱地区建立雨水收集系统,收集雨水用于农田灌溉。这种方法简便易行,能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但需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收集方式和设备。

3.人工灌溉与排水结合:在干旱季节,通过人工控制灌溉和排水,模拟自然降水过程,使农田土壤保持适宜的水分状态。这种方法既能节约水资源,又能保证农作物的生长需求。

三、生态补水策略的应用案例分析

以中国甘肃省张掖市为例,该地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带,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近年来,当地政府采用生态补水策略,成功实施了一系列水利工程项目。其中,张掖市的“绿洲工程”便是一个典型案例。该工程通过建设蓄水池、水库等设施,有效增加了当地的地下水位,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水源。同时,通过人工增雨技术,增加了局部地区的降水量,进一步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张掖市的农业产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农民收入也得到了稳步增长。

四、结论与展望

生态补水策略作为一种创新的水资源管理方法,对于解决干旱地区农业水资源短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人工增雨、雨水收集与利用以及人工灌溉与排水结合等方式,可以实现农田土壤水分的自我调节和补充。然而,要充分发挥生态补水策略的作用,还需要加强相关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公众对水资源保护意识的培养。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生态补水策略将在干旱地区农业水资源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八部分国际合作交流关键词关键要点国际农业水资源合作项目

1.跨国界农业水资源管理,包括共享水资源数据和信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联合研发节水技术和灌溉系统,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

3.建立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干旱区研究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主编:雷加强 创刊时间:1984年 月刊 国内刊号:CN 65-1095/X 国际刊号:ISSN 1001-4675 邮发代号:58-37 国外代号:BM4927 网址:http://azr.xjegi.com/ 高级检索 信息公告更多 jvzq<84c|t4ylnlk0eun1
1.——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央级科研项目建设纪实大到全球气候变化下的干旱格局演变,小到田间地头的作物需水响应,夯实气象科技装备与科研平台始终是推动干旱气象科学服务社会、保障民生的必要前提之一。 近年来,在中国气象局统筹指导与甘肃省气象局协同支持下,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以下简称“干旱所”)以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改善科研条件专项项目为抓手,坚持完善jvzq<84yyy4rztu0pgz0mssn1mpev87247681}7247682=d93;627@3jvor
2.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强团队凤凰网山西理论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实践。团队针对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短缺难题,研发了智能化人工增雨作业指挥系统。该系统集成了云水资源监测、作业条件诊断和效果评估技术,通过火箭弹和地面燃烧炉相结合的作业方式,实现了对祁连山等重点区域的常态化增雨作业,年增加降水约15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区域水资源紧张状况。 jvzquC41uz4jhnsi0eun1l4:lcNjjcUrtq
3.干旱区研究杂志2022年04期干旱区研究2022年04期 分享 主  办: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土壤学会 ISSN: 1001-4675 出版周期: 双月刊 CN: 65-1095/X 语  种: 中文; 创刊时间: 1984年开通会员,期刊低至5折起 电子版订阅 单 期: ¥ 24.00 全 年: ¥ 115.20 (¥144.00), ¥ 19.20/期,全年jvzquC41ocrm0lsmk0tfv8rcic€jpn4ocigeg}fkn1MISS7244650qyo
4.干旱区研究杂志《干旱区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土壤学会联合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该刊主要刊登干旱区水、土、生物、气候和环境等方面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论文、专论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jvzquC41yy}/i€~qq0ipo8vkmct0|qjpihgxgwxjk1rjuqnfkno0496224545@:650nuou
5.欢迎访问《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在线投稿系统(Welcometo基于双层粒子群优化的多级渠系水资源配置研究 高源,陈伏龙,何朝飞,邵和静,周磊 2025,(4):192-202[摘要]754[PDF]1044 基于CR-CARS-RF的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谱估算 李雨鸿,冯锐,纪瑞鹏,张霞,武晋雯,于文颖,王婷,李晶 2025,(4):203-210[摘要]819[PDF]1032 jvzq<84ijfwo{‚o0kluvtwfn0et0iqisp{k1lm1kpjfz7furz
6.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25年04期基于双层粒子群优化的多级渠系水资源配置研究高源;陈伏龙;何朝飞;邵和静;周磊; 基于CR-CARS-RF的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谱估算李雨鸿;冯锐;纪瑞鹏;张霞;武晋雯;于文颖;王婷;李晶; 耐盐碱土著菌的解钾性能及其对盐渍土钾素的影响研究冉玥;代群威;张永德;郭军;王维富;高俊;山静;蒋瑞阳;谢远杰; jvzquC41yy}/ewpk0eun0ls1Lq{spjq1F/J2/PMFS0nuo
7.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杂志干旱地区农业研究编辑部本刊创办于1983年,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学术类期刊,国内刊号:61-1088/S。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杂志设有旱区作物种质资源、植物抗逆生理、土壤与植物营养、节水灌溉与土壤水分、耕作与栽培、旱区生态及资源利用、旱作农业机械、研究动态等栏目,发行周期刊为双月刊,在国内jvzquC41yy}/{ofdkcu/exr1ijjrp‚~l1
8.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杂志社《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杂志(CN:61-1088/S)内容丰富、思想健康,自1983年创刊起,以双月刊形式发行,刊物对外积极扩大宣传,致力于提高杂志质量与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杂志立足于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易旱地区农业科学研究前沿,兼顾湿润地区季节性干旱农业实际和中国以外旱区农业研究动态,全面反映中国干旱、半jvzquC41yy}/jjtvqwmbq7hqo1mifzs{{l5
9.干旱区特色植物逆境生理生态研究团队干旱区特色植物逆境生理生态研究创新团队是生态环境学院的团队,现有7人,其中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2人。“十三五”期间,团队紧密围绕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在植物抗逆生理生态、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育种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jvzquC41ugk/pz0gf{/ew4kphu0398613::37mvo
10.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为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为共建单位,在原“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融合两单位生物地理与生物资源、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沙漠与沙漠化等三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及干旱区研究相关优势jvzq<84yyy4fir3ecu4dp8~lrv5io‚q|uvmk|mx{ua775<651
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干旱区研究 研究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垂直带的山体效应定量化研究(项目编号:41030528)。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地垂直带谱的高精度提取与坡向效应研究(项目编号:40971064)。 [3]中科院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项目:欧亚大陆山地垂直带数字模拟与机理研究(课题编号:O88RAB0)。 jvzq<84yyy4ji|stt0gd0ls1uq{senid1|}0|swem1812B581v812B5848e2:=77934ivvq
12.中国科学院干旱区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干旱区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于2008年12月获批进入中科院院重点实验室行列。实验室以中亚干旱区特色植物资源为对象,研究植物化学成分与天然化合物结构、生物活性与作用机理、结构修饰与构效关系,为新药研发提供基础;建立功能配套的创新药物研发平台,开展新药研究和关键技术工艺开发,促进干旱区特色生物产业发展和优jvzq<84yyy4ylrue0egt0ls1||phpn|1{lvu1pms|y€z1
13.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以下简称“生态院”)于2022年8月25日揭牌成立,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术水平提升计划”建设依托的实体科研机构,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交叉院牵头建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态学学科评议组成员达良俊教授任院长,以双跨形式聘任3位校内外中青年科研骨干担任副院长,并全职和柔性引进国内外10余名优秀青年博士jvzquC41kkos0fwcv4ff~3ep1klp4ijdmis|ymz{md{s~0jvs
14.世界干旱气候研究动态及进展综述(Ⅰ):若干主要干旱区国家的研究为回顾和评述过去70年来世界干旱气候的研究动态及进展,本综述系列文章(Ⅰ)首先从横向评述了世界若干主要干旱区国家的研究动态和联合国专业机构的贡献。其要点如下:(1)20世纪世界出现了两大干旱事件,即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沙尘暴干旱"和1968-1999年的北非持续干旱。它们灾情重,警示作用强,推进了世界干旱气候研究。(2jvzq<84yyy4h{z}0ce4dp8HP136/9>741l4ju|s03261/9:560813@3222=6
15.西北干旱区不稳定耕地概念与分类研究——以新疆昌吉州为例因此,阐明西北干旱区不稳定耕地的概念,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的不稳定耕地分类体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本研究从确定西北干旱区不稳定耕地的概念与内涵出发,充分考虑影响耕地的生产、生态和社会经济因素,构建不稳定耕地的分类体系。同时,以具备西北干旱区典型特征的昌吉州为具体案例,依据大量地理环境信息和实测数据,分析区jvzquC41yy}/fu~l0ci/ew4EP1710:6:435en‚o242812A98
16.兰州大学研究人员在亚洲内陆干旱区湖泊演化与驱动机制研究中取得近日,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李国强教授研究团队关于冰川融水与西风-季风气候系统驱动亚洲内陆干旱区湖泊水位异步变化的研究成果以“Asynchronous Holocene lake evolution in arid mid-latitude Asia is driven by glacial meltwater and variations in Westerlies and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为题在国际知名地学期刊《jvzquC41iguterjpeg4m|~3gfw4dp8nphq522@=186720qyo
17.内陆干旱区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豆瓣)《内陆干旱区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从定义、研究意义、指标体系、权重标准、评价方法与制图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地下水脆弱性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内陆干旱区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权重标准及评价模型;应用GIS技术完成了脆弱性分区;用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结果或硝酸盐含量对脆弱性评价结果进行了检jvzquC41dqul0mtwdct/exr1uwhkgly16:<:9;8
18.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同时带动了草食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过去连吃饭问题也难以解决的地方,因为粮食稳产、秸秆利用,使畜牧业获得长足发展,成为旱作农业区一大产业,这也是一个历史性进步。实践证明,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实际大力推广的这项技术,是有效抵御干旱、促进旱作农业发展的一条成功之路。”jvzquC41yug/p€xwch4ff~3ep1qy|k4mrjj04:;6224ivv
19.干旱区地理期刊《干旱区地理》杂志是北大期刊CSCD期刊、统计源期刊、,创办于1978年,发行周期是双月刊。综合影响因子2.7,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地理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主管。主要栏目有气候与水文、地表过程研究、地球信息科学、土壤资源、区域发展等。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ISSN:1000-6060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新疆jvzquC41yy}/jofdkcu/exr1ijwen8
20.五种干旱指数在云南省的适用性分析基于文献[19-21],选取1960—2014年云南省的17个典型干旱年(表1),把每个典型年内干旱程度重,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的月份作为典型干旱月(共26个月),在月尺度上分析判断各个干旱指数监测到的干旱等级与干旱事实的吻合程度,以此评价5种干旱指数在研究区的适用效果。 jvzquC41yy}/ipuuzd4dqv4jvor0496919532:<2946/j}rn
21.中文主页风沙干旱区超高空心薄壁墩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点击次数:116 负责人姓名:潘盛山 项目参与人员:覃晖 项目来源: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 项目状态:在研 项目来源单位:中铁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青铜峡镇五大台至西打马井沟农村道路项目三标段项目经理部 项目性质:横向 立项时间:2023-05-25 计划完成时间:2025-06-30 开始jvzquC41hcivn}~0fn{u0niw0et098jaET0m‚}o1;>82>81eqtugwy1767127mvo
22.【案例分享】西北干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研究实践——以塔里木河但西北干旱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本底条件,决定了在该区域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是一项艰巨复杂的长期任务。因此在我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对西北干旱区广泛分布的山地—绿洲—荒漠耦合生态系统的系统治理思维框架与实施路径进行综合研究,对于西北干旱区乃至世界干旱地区科学推进山水林田湖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fup44249.2<2391jpe6no{oilzo9562?5:7xjvor
23.地球环境研究所在中亚干旱区全新世温度和冷事件记录研究方面取得已有研究表明全新世温度的差异不仅存在于海陆记录之间,而且存在于不同区域的记录中。中亚干旱区对于全球升温异常敏感,但是该地区的全新世温度记录还相对较少,其百年尺度气候冷事件的记录稀少且不全面,因此重建该地区的高分辨率全新世温度记录是分析该地区全新世温度变化调控机制以及解析全新世温度谜题至关重要的一环。jvzq<84yyy4jgnhcu0io1wjyu1qzf}4424:148y424:14;7a8;<44=60jvsm
24.2024年度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开放合作课题申请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围绕三大研究方向(干旱区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干旱区荒漠化过程与生态屏障建设、干旱区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依据《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开放合作课题管理办法(试行)》,启动2024年度开放合作课题申报工作。 jvzq<84yyy4oknjt0egt0ls1v|mh1;5462?0v;5462?32h<5898687mvon
25.地理组开展“知识与能力进阶”海淀区研究课活动2018年3月25日上午,清华附中地理组开展以“知识与能力进阶”为主题的海淀区地理教学研究课活动。北京教育学院张素娟教授与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地理教研室李慧敏、吉小梅、赵鹏三位老师应邀参加听课与评课,来自北京市海淀区的200余位教师聆听了地理组五位老师的精彩研究课,获得一致好评。 jvzquC41yy}/sqk|0gjv0ls1kplp1:583199:A3jvo
26.甘肃省连城半干旱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甘肃省连城半干旱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连城森林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连城野外站)是以野外观测、科学研究、教学实习、科研培训、国内外合作与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野外观测站。2009年,在多年观测研究的基础上,连城野外站建立。2018年,连城野外站进入甘肃省首批野外观测研究站建设序列。经过十jvzquC41oey/nƒz0gf{/ew4vck€icwokcppjg87244517;513;<83B3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