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补偿与民族医药文化传承的思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理论研究

一、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石不同的区域生态环境孕育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地处横断山和龙门山脉的四川民族地区,区域地形的多样化,形成了独特的地理奇观和绚丽的民族文化。( 一) 优越的生态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四川民族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地带,这里汇集了雪山、冰川、高原草甸、高山森林、峡谷河流以及高原草场、湖泊、湿地、温泉等多种自然环境,是世界上罕见奇特的自然风光最为多样的地区,区域内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等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林区之一。四川民族地区也是民族文化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区域内生态环境的优势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孕育了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例如,九寨沟、黄龙、卧龙、四姑娘山、海螺沟、贡嘎山、伍须海、螺髻山等以其植被茂密、景色秀丽、草药资源丰富造就了独特的民族刺绣文化和少数民族医药文化; 若尔盖、红原、塔公、毛垭等大草原以其气候多变、时雨时晴、雨后丛生的生态环境造就了逐水而居的游牧生活与文化; 汶川、丹巴等地的战略地位造就了巍峨耸立的藏羌碉楼,这不仅彰显了藏羌族民族巧妙取材,建筑古朴、简洁的风格,还映射出攻守结合的古代城堡文化; 喜德、照觉等地以其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才优势创造了具有深厚民族、民间特色彝族漆器文化; 色达、德格、木里等地利用自然高原起伏跌宕地形修建的寺庙建筑造就了庄严静穆、处处透着神秘和诱惑的藏传佛教文化; 康定、松潘等地以其交通要塞的优势,造就了便利民族贸易集散地的锅庄文化等等。( 二) 生态环境构成了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基础俄国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说过,“一个国家的地理特征,对民族的历史生活过程有着强烈的影响。”[1]( P. 220)四川民族地区复杂的地形、气候、交通等条件,使得当地少数民族形成自身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于四川民族区域受高空西风环流、印度洋和太平洋季风环流的影响,且山谷高差一般在 1000 ~5000 公尺以上,日昼气温变化差异较大,有着明显的气候垂直性变化,形成寒温带、寒带、亚热带、温带、暖温带等多种气候类型,这为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由于山势险恶,采伐不易,造就了山谷各处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形成“高原草甸与山域文化经济圈”。四川民族地区珍贵稀有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牛羚、野牛、小熊猫、豹、麝、熊、藏雪鸡等; 盛产中药材有贝母、金蝉花、冬虫夏草、雪莲花、大黄、党参、五味子、天麻等等。不同的环境因素与特色构成了少数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居住草原的民族群众最初以逐水而居的放牧方式来维持生存和发展,山区和流域内的民族群众则以自耕自种和养殖来维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随着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实现会盟互市也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四川民族地区的居民在古代便凭借地理条件中优越的资源,开展了对外的民族贸易。从茶马古道大量的良马和兽皮来到川西平原,到公路、铁路、航运输出的原生药材以及牛羊肉、皮源源不断地输入内地,资源优势在民族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支柱的作用。伴随着民族经济的发展,以当地资源为贸易的文化往来也成为当地群众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可见,天赋独厚的生态环境不仅是民族地区资源优势之所在,也是民族地区经济和贸易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基础。( 三) 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复杂的地理自然环境“自然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给人文发展以严峻的桎梏和丰润的机会。”[2]( P. 5)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不发达,这与当地的地形地貌、气温气候、交通条件是相互联系的。同时在地形多变、交通闭塞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当地民族相对独立地发展了自己的经济和文化,使民族经济和文化在自然环境这一天然盾牌的保护下,维系了文化独特的传承和发展方式。四川少数民族有着大量保护生态环境的传统观念、制度和习俗。千百年来当地居民由于对大自然的依赖,在生产和生活中养成了对大自然的崇拜,不仅从意识上自觉地爱护自然环境,还把保护自然、依赖环境作为生产生活活动的行为规范。例如,在四川民族地区的习惯法中,就包含很多禁止破坏自然环境的民约和处罚规定,涉及放牧、采药、打猎以及生活方方面面环境保护的条款。居住在岷江上游的羌族,医药文化中对草药的采集方式,就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和前瞻性; 当地藏族群众对山区植被保护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神山”成了藏族山体保护植被的主要形式。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其文化继承和发展既互相联系,又相互影响。特定的生态环境不仅影响着当时人们生产与生活,还造就了特定的文化传承,并且决定着民族文化发展与繁荣的问题。在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流域森林植被丰盛时期,当地的狩猎文化和医药文化得以发展和繁荣,而当地森林资源遭受破坏时,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到限制。可见,生态环境对具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二、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对民族医药文化的影响一个地区的空间生态环境的好坏是关系到当地自然物质资源和人们生存条件、文化持续的基础性问题,决定着事务发展重大方向的问题; 而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却直接关系到民族医药文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一) 森林植被的砍伐对民族医药文化的影响四川民族地区中药材资源依赖该地区森林植被,民族医学文化发展又依赖药材资源的采集与利用。但 20 世纪 50 年代始,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兴起,国家对四川民族地区原始森林的开发,民族医学文化也由兴旺走向衰弱。新中国建国后,四川民族地区为了经济建设的发展成了提供木材资源的来源地。大规模天然林砍伐,在四川民族地区经历了近 40 年的历史。如 21 世纪 50 年代末的“大跃进”; 60 年代末的“三线建设”; 80 年代后的市场经济都对四川民族地区天然林进行了规模性的砍伐。有学者指出,1958 年~ 1990 年的 30 多年间,四川民族地区流域内森林植被就遭到极大损失,仅大渡河、雅砻江漂送的木材就达 3500 多万立方米。[3]四川民族流域地区生产生活资源保障系统主要是森林提供的木材、药材、动物以及有限的山地来进行种植、采集和养殖等活动。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会了运用身边的动植物来治疗身体健康方面发生的问题,他们将身边的动植物进行辨识和归类,就地取材,选用身边的药物,也采集和保存药材以备不时之需; 有了药物,人类身体就能健康,没有药物,人类就会生病甚至死亡。在民间医生中有这样的生动的说法,“这个地区,有什么样的病,就会生长出治疗这种病的药”,“有病有药”的平衡对于人类的发展至关重要。由此可见,自然生态环境与医药文化具西部经济141有十分重要的关系。但规模性的天然林砍伐,使四川民族流域地区植被遭受了严重破坏,当地水土流失加剧,泥石流等次生自然灾害频发,山体丧失了涵养水源、防风、固土的资本,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出现危机的同时,还给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民族医学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极大困难。四川省中药资源普查表明,民族地区目前多数中药资源有明显减少的趋势,比如冬虫夏草、川贝母、佛手参、羌活、大黄、石斛、重楼、天麻等中药材产量存在逐年下滑的状况。现实也表明流域中药材生态系统近年来正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例如,21 世纪以来四川的麝香资源比 20 世纪50 年代减少 80% ; 冬虫夏草的产量不足 20 世纪80 年代的 10% ,价格由 20 世纪的 7000 / 公斤飙升至 2008 年的 100000/公斤; 川贝母等中药材产量也在不断下降。( 二) 流域水电资源开发给民族地区带来的冲击四川民族流域地区多为峡谷地段,水流湍急,自然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是长江上游水电开发的理想地。水电开发虽然能减少电力系统的碳排放,但也对流域的水文情势和水环境、水生和陆生生态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在水电开发与保护、流域环保工作的统筹和协调、生态保护措施的规划和落实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环境困局。大规模、掠夺式的水电开发造成四川民族地区流域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例如,水量逐年下降且趋势明显,原本汹涌的河水变成了涓涓小溪,有的地方地表水被引入隧道发电,使得江河道出现了季节性和阶段性的断流,[4]坝下脱水现象严重; 流域两岸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日益严重,流域植被退缩,生态功能降低; 水生生物遭受灭顶之灾;水文变化加剧,干旱河谷地带有逐年扩展趋势,水土流失严重。①水电工程的上马对沿岩山体的开挖造成地表植物破坏,山体松动; 大型水库改变了河床的水压分布,岩石原有的应力平衡遭到破坏,更容易诱发泥石流,行洪安全受到威胁。另外,水电开发对水资源进行人为调配,使得水体对温湿度的调节作用发生改变,造成当地气候的改变,原来适宜生活于此的动植物受到气候改变的影响,造成数量的减少,或者性状改变。由于流域上游大量的植被水淹没,加速了流域内中药材资源的日趋枯竭,有的种类甚至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四川民族流域地区的水电开发还给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境。在我们对水电移民区的调查中了解到,淹没区的土地补偿和房屋补偿未能做到占一赔一的标准,许多农民对后期生产、生活都忧心忡忡。例如,补偿中对原有承包土地面积的缩水、个人山地林承包的丧失,对当地土地、山林、草药等的经济价值造成不可挽回局面。水电库区的重新规划和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使得原来分布于农家庭院中的草药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住宅小区化,民族医药的自然生态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由此,许多失地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对今后的生产、生活将往何处发展不知所措。水电库区的失地农民正经受着来着环境恶化和贫困的双重压力。库区生态恶化正在引起新的贫困,而新的贫困又会导致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可见,如果流域水电开发中缺乏可持续利用资源的理念,缺乏有效的环境补偿和监督工作,必将造成流域内生态环境和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状况的恶化,许多民族文化传承受到阻碍,特别是民族医学文化传承由于丧失了基础资源( 中药材资源) 而面临失传和枯竭,这也是四川民族医学文化长期得不到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三、国外生态损害补偿的借鉴美国人类学家索尔曾说: “我们的文明仍然,亦将继续依赖于各民族所获得的,大多数都是在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发现”。从这个意义上看,对四川民族流域地区森林植被损害的补偿是传承与弘扬民族医学文化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 一) 国外生态损害补偿的成功经验建立生态环境利益补偿机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解决生态环境和传承文化的核心问题,这不仅事关一个地区的环境建设和保护,而且事关整个社会与代际的公平。国外生态资本理论认为,生态环境在人类生存环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伴随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生态的破坏,生态产品的稀缺日显突出,生态资本存量的增加就显得越加重要,因此人类不能只对自然进行索取,相反索取者要对自然生态投资,以满足自然生态的恢复和再造,这不仅是开发者的社会义务,更是对社会乃至全人类的社会责任。从国外生态损害补偿的理论方面来看,国外生态补偿研究起步较早,20 世纪初为萌芽阶段; 20世纪 70 年代为应用阶段,世界各国都采用了谁污染,谁付费( Polluter Pays Principle 简称 PPP) 的原则; 随后又推行了谁受益,谁付费( BeneficiariesPay Principle 简称 BPP) 的原则; 1994 年又提出谁保护,谁受益( Provider gets Principle 简称 PGP) 的原则。20 世纪 90 年代后生态损害补偿进入到运用和实践阶段。从国外生态损害和补偿的研究与实践来看,PPP 是作为生态损害和补偿的基本原则; BPP 是生态损害和补偿的发展方向; PGP 是生态补偿的激励机制。从国外生态补偿的实践方面来看,1992 年联合国《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表明了,应利用经济杠杆来调整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的观点。之后生态补偿开始被更多国家所认识,很多国家开始进入到生态补偿的实践过程。在 20世纪初,爱尔兰对所破坏的林地就要求开发者采取分期补偿,以弥补林地减少的事态; 而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在生态损害补偿方面,确立了生态服务付费的政策和法律,建立了生态补偿交易平台,实施公共补偿、慈善补偿和产品生态认证等制度框架; 英国、法国等在生态补偿方面采用了优惠贷款; 巴西采用立法的方式,要求开发者在亚马逊河流域内恢复森林植被覆盖率在 80% 以上; 哥斯达黎加则利用国家碳汇市场对森林碳汇进行出售,所得收入补偿于林主。不难看出,国外对生态环境损害的补偿的路径主要是通过国家制度措施和法律规制来实现的,而对生态环境损害的补偿的筹集资金主要有四个渠道: ( 1) 受益者支付。( 2) 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和补贴。( 3) 市场交易。( 4) 通过国际货币资金组织贷款或国际环保组织的捐助。( 二) 国外生态损害补偿的借鉴鉴于在资源开发利用中,开发者有大量破坏生态的问题,不同国家从国情出发采取了不同的方案来解决生态补偿问题。例如,法国在 1960 年采用法律规定,在自然区域和生态敏感区域征收费用,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土地; 德国对资源开发项目征收资源保护特别税,对砍伐树木的企业和个人征收植树税; 美国为解决植被和土壤的破坏问题,要求开发者恢复被破坏的植被与土地,并征收开采税; 日本对在保安林开发的企业和个人,以森林法形式规定缴纳生态补偿费用。总之,国外对生态破坏,原则上是以恢复生态复原状为主,无法恢复的才以赔付方式对生态损害实施补偿。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生态损害也日趋加重。20 世纪 80 年代末,为保护植被生态环境屡遭损害,中央出台政策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暂时缓解了森林资源继续恶化的趋势。然而资源开发的力度并未减弱,1993 年国家开始征收矿产、土地、旅游、自然资源、药用植物和电力等开发的破坏恢复费。但是,我国在生态补偿的政策、法规方面,全国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体系,补偿标准的制定也未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因此,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和避免自然状况的进一步恶化。[5]从四川民族地区水电企业开发的现实来看,由于水电企业对被淹的山体植被进行了破坏,因此补偿不仅涉及到被淹农户的房屋、承包土地及其作物,更重要的是补偿还涉及到被淹山体植被的生态补偿,这不仅关系到当地生态平衡的问题,更关系到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和全国民众的整体利益。但目前水电企业的补偿只限于对当地农民的补偿以及水电开发中对山体破坏后的植被恢复的生态补偿,这远远是不够的,只有对沿江河两岸被淹的植被进行生态补偿,才能最终保证流域的生态平衡以及流域内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与传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生态补偿制度”,这为我国生态补偿制定了原则。森林植被作为一种公共碳汇产品,不仅需要保护和建设,还需要相应的投入。作为水电开发企业既是开发者,更是受益者②,所以水库淹没的山林植被,理当由水电开发企业给予同等面积的种植或补偿。而作为当地政府应实行政企分开,履行好监督职能,③从保证森林公共碳汇产品和全体公民利益出发,作好环保警察。可见,借鉴国外生态损害补偿的成功经验,需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用制度来保护生态环境; 构架生态环境利益补偿机制、探索生态补偿标准体系; 明确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补偿渠道、补偿方式、保障体系和监督职能,尽快恢复民族流域地区的森林植被环境,这才是解决好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平衡,保护与传承当地传统医药文化的根本之道。四、民族医药文化传承的几点思考生态学家认为,人类的存在与发展,除了需要自然生态环境,还需要有人文生态环境。人文生态环是历史形成的,是劳动创造的智慧结晶,是前人留给后人代代传承发展的宝贵财富。西部经济143( 一) 充分认识少数民族医药文化的价值医药文化的重大意义就在于维持和保护社会活动最基本单位元素的生存与发展。生命、生活、健康、价值实现与个人发展主题成为每一个人最关注的问题,维持健康,尊重生命,繁衍发展这是人类历史发展永恒的法则。而每一个繁衍至今的民族,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都有保护自身免受疾病的侵害、保持健康、追寻生存和繁衍的经验,这些经验通过长期的积累,逐渐形成了治疗疾病、解脱痛苦、健康长寿的医药知识。中华民族医药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的医学宝库中,民族医药的精髓是由各民族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取的,四川民族医药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民族医药文化作为各少数民族群众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它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民族的宗教、艺术、意识和观念中,在民族自觉意识中源远流长,同民族的生产、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民族医药文化不仅为少数民族维系生存、传承延续以及自身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还在攻克疑难杂症方面屡建奇功,为中华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今天人们许许多多生产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都是围绕解除病患、保持健康、维系生存而展开的。然而纵观世界传统医药学发展史,任何一门医学知识无一不是由原始的医用经验,通过不断积累得以丰富与完善,并从感性认识不断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再逐步形成相当完整的医药理论体系,达到较高的医疗水平,最终走向社会给人类带来福音。四川民族医药文化折射着我们这个民族博大精深的精神传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DNA,如果我们能增强民族医药的保护意识,就能把更多的有形物质和无形的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延绵不息。因此,充分认识少数民族医药文化的价值,通过保护、传承、弘扬,四川民族医药文化才能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二) 以恢复、再造流域植被生态为契机,重塑“西川药山”四川民族流域地区有着丰富、特色的羌族医药资源,这不仅是发展流域经济的优势前提,也是发挥我国传统医药和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流域区内海拔高、强紫外线及氧气稀薄等特殊的自然环境,使药用动植物天生具备抗高寒、抗缺氧、抗疲劳的生物特性,同时也造就了民族地区动植物优于其他地区生物而具有活性强、药用成分含量高的特点。四川民族流域地区正是凭借独有的地理环境条件,创造出了独特的医药文化。“药材好,药才好”朴实地道出了四川民族流域医药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四川流域的资源开发从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使民族医药文化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但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四川各民族逐步地建立起自己的医学文化,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创造必备的医疗基础,是不可颠覆的,这也是四川民族流域医药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虽然四川民族流域地区的生态植被的恢复可能需要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然而,民族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不会终止的。目前,民族流域的群众需要坚定民族医药文化的自信心,以恢复、再造流域植被生态为契机,重塑“西川药山”的声誉。群众力量能够对民族医药文化提供最直接、最强大的保护和传承。当地失地农民中出现了专职药农就是民众保护民族医药文化自觉意识的启唤,以科学种植中草药来换取青山绿水,维护当地的生态平衡,便是再塑“西川药山”声誉的起点。因地制宜、适地种植、时节采集、科学炮制是保证药性、药效的关键节点,也是让四川民族医药文化得以市场认同的重要环节。如果让更多的群众加入药农的行业,采用科学种植、培育、采集、加工,“西川药山”这个丰茂地道的药材资源地,回到现实就为时不晚了。( 三) 民族医药文化传承路径的选择在四川民族医药文化的传承中有着多种传承模式,从实践上看虽有优势但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见下表) 。传统民族医药传承模式优劣分析从上表可以发现四川民族医药传承文化模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使许多好的民族医药文化因保守而失传,同时言传身教的医药文化传承内容也不够全面、详细和完整。在信息社会发展的今天,只有突破传统文化的传承模式,才能让民族医药文化发扬光大。第一,通过医药学校进行传承。学校被认为是文化传递的中心,也是育人的重要场所,这是传统医药文化传承无法比翼的,通过教育方式大规模培养民族医药人才,是知识和经验传承中最有效的模式。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羌族医药,学校教育理应成为传承民族医学文化的首选场所。第二,利用网络进行传承。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遍及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说,现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和传播都需要网络技术为基础,民族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不例外,网络能让民族医药文化的传承更加快捷而广泛的传播。第三,通过书籍、文章进行传播。著书立学是创建医药学理论体系,展现民族医药文化魅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著作权不仅能很好地保护民族医药的知识产权,更重要的是民族医药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真正地福泽苍生。例如 2005 年,第一本学术专著《羌族医药》的出版,标志着四川民族医药进入了历史舞台。第四,建立民族医药文化档案。民族医药档案是反映民族医药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传承和弘扬民族医药文化的基础和条件。通过建立民族医药档案,可以将散落在民间的药方收集后,进行甄别、筛选、整理、分类,认真总结民族医药文化,这不仅可以了解民族医药的发展历程,同时对民族医药文化的传承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第五,通过学术交流平台进行传播。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积累,是交流与融合的结晶,文化学术交流是民族医药文化相互弥补、整合、提高的有效过程。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传统文化变则生,不变则亡,可见民族医药文化存在多样性是好事,尊重这种多样性,才可能更好地促进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与相互交流。因此,通过学术交流平台保护和传承四川民族医药文化,才能更有效地使医药文化在传承中得到保护,在保护中得到发展,这也是四川民族医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者简介: 吴铀生( 1955 - ) ,男,四川成都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研究员,研究方向: 民族资源开发。四川成都610041 注释:①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得民族流域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据资料记载,岷江上游在宋代时森林覆盖率在 50%以上,1947 年为39.15%,到了20 世纪80 年代初,下降到18.18%,出现了连片的荒山秃岭。汶川县境内海拔1800 米以下森林破坏殆尽,而且部分地区破坏区还在向高山深谷内的原始林区延伸。岷江上游水电掠夺式开发,又间接对该地区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的影响,部分地区河流退化、水位降低、生态失衡。②根据网易财经近期的调查显示,2011 年电力企业员工平均工资最没有地域差异,各个省电力公司在职员工平均工资均在100000 元左右波动。四川电力在职员工平均工资为 127403 元。资料来源: 北极星电力网新闻中心,2012 -8 -24。③根据我们的调查得知,当地政府在水电开发移民与赔偿中充当了企业的代言人,并在水电企业中占有股份。这种持股的做法不知是当地政府直接参与了水电开发的投资,还是利用当地的水利资源作为的投资,或是将水电开发企业进行的流域植被生态补偿费用转化为分红的手段? 如果是直接参与投资这便是典型的政企不分; 若为利用当地全民资源和当地农民的土地资源进行的入股,这是对全民利益和当地农民利益的窃取; 若是流域植被生态的补偿费用,则存在流域植被生态补偿费用的到位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用于流域生态补偿的资金十分有限,致使流域生态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并且用于生态补偿资金不能及时用在补偿方面,极容易使之成为产生腐败的温床。因此,根据政企分开的原则,当地政府应监督水电开发企业履行生态植被补偿的义务,当好绿色植被恢复的监护人,这才是当地政府的所为之处。 参考文献: [1]郭圣铭,王晴佳.西方著名史学家评价[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2]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修订本) [M].北京: 民族出版社,1999.[3]周兴维.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四川省甘孜州实施天然林“禁伐令”后经济社会状况的调查和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0( 8) .[4]侯保灯,朱晓旭,梁川.岷江上游典型河段水电梯级开发水环境累积影响[J].人民长江,2010( 7) .[5]杨从明.浅论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及原理[J].林业与社会2005( 1) .]]>

THE END
0.第六届全国资源科学青年科学家论坛会议通知(第一轮)本次论坛得到《自然资源学报》《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资源科学》《地球信息科学学报》《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中国生态旅游》等期刊编辑部的大力支持,参加论坛交流的优秀论文或新颖观点,可以作为专栏或笔谈文章发表。 十一、论坛报名与联系方式 jvzq<84yyy4ji|stt0ibu7hp1pkxu8y|ii532;8331z32;8332=`8B68337/j}rn
1.区域经济学学术硕士专业简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世界资源研究分会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生态经济教育委员会理事、内蒙古财经大学-蒙古国科学院地理与地质生态研究所“草原生态文明联合研究中心”研究机构负责人、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编辑部匿名审稿人、《财经理论研究》编辑部匿名审稿人。jvzquC41yy}/kvzhg0kew7hp1|il8nphq522@8154=40qyo
2.为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建诤言献良策联盟中国加强县(市)区的基层阵地建设,做好心理排查和干预,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要重视心理教育师资培训,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培训考核机制,让教师们成为合格的心理咨询师;要用好市内心理服务资源,积极主动地加强与社会心理服务机构之间的有效合作,将高校与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心理服务资源很好地纳入到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去jvzq<84wpkuo0lmkpc4dqv3ep1€iwjsvk1zyv872423178671euovnsva6727<;380nuou
3.期刊订阅《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1979年创刊,是教育部主管、长安大学主办的地学综合类学术期刊。 本刊刊登内容主要有基础地质、矿床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含生态地质和灾害地质)、资源勘查、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及地学领域的边缘学科, 突出西部大开发中资源勘查、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地质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国家重要jvzquC41lgyf0lmf0gjv0ls1Eqxq1<;220gtr
4.第十二次资源环境论坛顺利召开!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内外10余名学者及知名期刊出版人针对水环境治理、水资源循环调控、水文预报等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学术报告及深入交流。 上午的学术报告环节由郑州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副院长窦明教授、郑州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张伟副教授主持。 图1郑州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副院长窦明教授主持jvzquC41yy}80ƒw0gjv0ls1{grmq€wkxgx0kwkq13768867234ivv
5.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SES敏感性与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社会要素、经济发展水平等密切相关相关,与暴露指标多为自然因素不同,在山地市域水文气候条件相似的背景下城市内部SES敏感性的差异很大程度体现为社会发展的分异,经济与人口指标需要更为重视。例如较高的经济实力与经济效率可以使区域社会发展更为稳定,而健康的人口与产业结构可以有效jvzq<84uejupn7ktggqbq‚fp0eun1ko1kiyot{4424703;24;17769<:57973>5873
6.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史记》卷八八《蒙恬列传》记录了蒙恬临终有关于主持修筑长城、直道工程“绝地脉”,可能“罪于天”的感叹,司马迁就此亦有议论。考察直道的意义与“地脉”说体现的以“大一统”为基本标志的帝制时代初期的政治地理观,应当有助于深化秦史研究和交通史研究。 jvzquC41ufyeyt}d0etv0niw0et0itqn14628w44247e6zd6c:=12=7fh5=55nj:;3<13jiee4=b8B71gfg23B662;he6;:3:f=1::k82ek4::=e0jzn
7.三支一扶帮扶乡村振兴个人总结范文(通用13篇)化处理,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围城”的出路,我县于20xx年投资1800万元在垃圾填埋场西侧建设日处理生活垃圾300吨的大型垃圾中转站,20xx年1月份建成投入使用,全县生活垃圾全部转运至盱眙县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现库区内全面停止填埋生活垃圾,经统计,20xx年全年共外运全县城乡生活垃圾量达63810吨,降低了环境污染,减少了资源jvzquC41o0xvk€jp0eun1ƒtpilof1?67:;68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