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影:金沙江中下游环境记忆》②海拔米:稻谷的善意水稻种植稻米谷子粮食产量

全文共5900+字,阅读预计15分钟

/杨青 /

自然之友玲珑计划二期伙伴、三期导师

1996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

1996-2015年就职于多家媒体,历任《生态经济》编辑部主任、《人与自然》执行主编。

1999-2011年,共同发起“昆明电影学习小组”;担任多届“云之南纪录影像展”组委会工作人员。

2016年至今,执行多个公共文化、社区发展与气候变化应对项目。

2018年创立云之南公益影像行动,历任梦南舍理事、 云南协力副理事长。

编著有《云南十三人诗选》(2011)、《流动的山地智慧:金沙江纳西社区的气候变化适应之道》(2018);拍摄制作了《回去》(2001)、《入地记》(2014)、《石头城宣言》(2016)等多部纪录片。

开栏语

2016-2023年,历时8年,从云南丽江、楚雄、昆明到昭通,峰谷间万里逡巡,以此赘语为气候变化领域添加环境记忆、地方知识、小农应对话题,并将非人类生命、景观纳入共生、互构的整体叙述之中。

春天的谷种,左三把、右三把,撒进了海拔1860米他留河边的水田里。这是社区自组织“他留稻作文化学习群”恢复传统种植的一块试验田,选取的老品种是白吊谷。

73岁的兰友英带着两位妇女,穿戴好他留人的传统服装,赤着脚,迈上田埂,手持簸箕,歌声响起,散花般撒下提前三天浸泡、已经冒出芽点的稻谷。

撒谷种

不同于肥床细土的旱育秧或两段育秧等方法,他留人将这一传统劳作方式称作“撒水秧”但在追求作物产量的今天,已少有人采用。习俗里,这必须由年长女性来完成。还要邀请村里的老人坐镇,哪里做得不到位、搞不明白的地方,现场指点。

女性、种子、土地,生命照护与繁衍,农作物生长周期所决定的生产活动时序安排及其观念……这一系列事物联结在一起,描绘出他留稻作的生态文化属性,以及乡土社会的一面。

“他留村”出现在《明正德云南志》《永胜府志》等文献中(图中黄色处)

他留山地貌

他留稻作的特质

他留人,自称“他鲁”或“他鲁苏”,被认定为彝族支系。族群源自当地世居者,也在不同时代融入外来人口。目前的主要聚居地为他留山,2021年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约有4600多人。

他留山是滇川通往藏彝地区的重要交通节点,也是南诏至明清王朝不同地缘观念中的边地要塞,留下了他留城堡、坟林等历史印记。它位于滇西北永胜县六德乡,山谷交错、峰峦连绵,有河谷区、半山区、山区。他留山距永胜县城车程45公里,距六德乡政府所在地6-10公里。有营山、双河、玉水三个村委会,总面积150平方公里,海拔1500—2300米,呈温带大陆性气候至寒温带气候。海拔3953米,保留有他留人游牧时期生活遗址的永胜县最高峰——他尔布子山,他留河发源于此,在他留山脚穿行而过。

他留稻作文化不仅仅是社会生命的容器或展演平台,也是一种生产实践场域,他留人置身其中的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形成的自然经验。在千年历史时间的尺度里,稻作与他留人的族群起源紧密相关。在地理空间的尺度里,它并不孤独。滇西北高寒粳稻区,被称作“水稻世界屋脊”——高海拔水稻种植的代表性区域。

他留人的稻作田块大致分布在海拔1500—2100米。离此不远,有海拔2680米的小米田、海拔2650米的宁蒗县永宁坝、海拔2680米的维西县攀天阁,是目前中国水稻种植的海拔极限。而中国主要的稻米产地,占水稻种植面积90%以上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乃至其余集中产区如东北黑土地及西南山地平原、河谷地带,少有高于2000米海拔的稻作地形。

谷类作物——稻,喜温喜水,适应性强、生育期较短。生长发育要求最低温度在10°C 以上,抽穗扬花期温度在22°C以上。凡温度适宜,水源充足的地方,均可种植。

他留山营山村年平均气温20℃,年均降雨量约790毫米,气候条件满足高寒粳稻。但有人形容这里“山陡、树少、水缺、人穷”。原生植被凋残,村落周边满目桉树,山间有这些年来慢慢恢复起来的云南松林,难以涵养水分,以至于水资源较为匮乏,早年间的各处溪涧、泉眼大多干涸。由他留河上游而来的几条大沟是营山村最为重要的生命沟渠,其中最长一条约40公里,灌溉面积1460亩,2023年5-6月的高温、干旱时节,已出现供水紧张的状况;饮用水源远在38公里外的小米田一带,架设了钢管,但日久失修,存在连年人畜饮水困难的情况;村民在高海拔处修建的鱼塘、水窖、水池等,因涉嫌占用耕地,正处于可能被填埋、复耕的压力之下,“没有水,雨水下不透,什么地都耕不了。”

集体薅草

收获吊谷

高海拔、干旱、水资源不足等气候条件决定了稻谷种植较为困难。特定的环境需要特定的品种,而经过千百年选育的当地农家种无疑是最适宜的。

多种多样的农家种,经过千百年一代代人的选育,是小农的传家宝、命根子,并由此产生了一整套相关的地方性知识、经验和技能,这是小农适应时代,应对气候变化,维系食物安全,实现可持续生活的“家底”。同时,农业种质资源作为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优质、高产新品种的物质来源。更不用说,多年以来不断上涨的种子价格,已经成为小农的一种经济负担,且未来势必付出越发高昂的代价。有村民说:“玉米种子价格,今年比去年翻了一番,稍好的种子约每公斤135元。”

收集和整理种子,保护种质资源多样性,作为一种保护策略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它在人类农业文明以来一直在确保食物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一直在保障着小农的生存权益。遗憾的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的农业种质资源多样性加速衰落,超过90%的稻谷品种消失了。

清光绪年间刊行的《永北直隶厅志》载境内有香谷米、红粘谷、白粘谷、麻粘谷、玉谷米、乌脚粘、半边粘、鱼眼糯、鼠牙糯等23种稻米。目前,他留山仍存大白谷、红吊谷、白吊谷、高脚糯米、矮脚糯米等。

红吊谷(即红米)、白吊谷被研究人员视为野化的水稻,颖壳黑化,存在返祖现象,也可以说是野性回归。野化的吊谷生命力极强,甚至可以让周边的其他品种也感染上它们的性状。这些地方老品种与自然的关系仍然十分密切。相对而言,新品种就像是与自然割裂的生物孤岛,往往栽种数年后就出现退化,产量、抗病虫害能力等降低,由此需要隔一段时间就换种,也增加了村民的负担。

作为有色稻中古老的珍贵稻种——红米,是一类特异水稻种质资源。其色彩由不同色素沉积在水稻种子的种皮、颖壳中形成。

有色稻具有悠久的食用历史。虽然不同研究者对其营养成分的分析结果不尽相同,但多数认为红米富含蛋白质、氨基酸、植物脂肪、纤维素和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如Fe、Zn、Ca等,以及丰富的维生素和烟酸,尤其是含有一般稻米缺乏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而Fe铁元素含量明显高于白米和紫米等,因此红米又有补血米、长寿米的美誉。同时,红米中抗氧化剂——花色素苷含量比较高,具有保健作用;还可以为食品提供诱人的天然食用色素,为化妆品工业提供很好的着色剂,有无毒、无副作用等优点。

药食一体的红米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曾备受豪族珍视。《红楼梦》第七十五回,贾母问:“有稀饭吃些罢?”尤氏捧过一碗,说是红米粥。贾母接来吃了半碗,便吩咐将这粥送给凤姐儿吃。一粥之微,郑重如此。大概是因为这种米得来不易,且有补血的功能。凤姐正值小产后病体未愈,所以贾母特地送给她吃。

除去稻谷的日常食用,他留人还有多种方剂,奉献出一种稻作文化观念和日常生活实践。如兰恒荣提供的两则稻谷药用方:

其一,治人肚子疼,或拉肚子。舂碎带着彩色霉菌,案桌上用来祭献祖先的糯米粑粑,拌猪油服用。

其二,治牛拉肚子。截取稻秆(稻穗尖往下五寸后的部分,约15厘米以下),烧成黑炭,加糯米,拌猪油服用。

稻作与社区生活

他留民族史诗《阿边捋阿术秋》(《讲述粑粑来历的经文》),主要用于丧葬仪式。在追述亡者一生后,重申养活他留人的首要物质——稻米的由来。如歌的缓缓吟唱中,讲述谷种来源、生长及其劳作过程:

修沟打坝、疏导灌溉用水、烧火土、泡田、打埂、育种、撒秧、拔秧、栽秧、薅秧、割谷子、打谷子、背谷子、入仓,以及相关农具制作、谷种种类辨别、粑粑制作等知识和技能。

其中这样唱到:

“今天是一个悲伤的日子,就像竹林生出了新竹。您已经完成了养儿育女的使命,从此就要去享受儿女的祭祀了。

祭祀要用粑粑献祭,献祭的粑粑从哪里来?粑粑是用大米做成的,大米是儿女们辛苦劳作得来的,不劳作就不可能有大米。

当天气还不冷不热的时候(指11月左右),儿女们就要拿着柴刀去刺栎林砍刺栎。

砍刺栎的时候,左边砍来放左边,右边砍来放右边,左边右边交叉砍,左边右边交叉放。

刺栎晒干要拿绳子去背,刺栎背在背上累得人喘粗气,刺栎要背到田地里去。

早早出门去劳作,要把泥土火上烧。

要把泥土切成坨。左边捡来的泥坨围左边,右边捡来的泥坨盖“凤翅”(指捆扎好的刺栎枝叶,因人背在路上时闪动如凤凰的翅膀,故作类比)。

泥坨盖好刺栎后,才好用火烧刺栎。田里烧起火,火把刺栎烧。

泥土烧好了,泥坨烧好了。左边提锄捶左边,右边提锄敲右边,泥土捶好了,泥坨敲碎了。”

(《阿边捋阿术秋》意译节选,译者陈蛟龙)

这一幅他留稻作的生活风俗画,完整而生动。

而在当下,对此需要思考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是:这一套传统文化与地方知识的现代适应性。其中有哪些失效了,哪些还在发生作用,对于地方、当地人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用于各种活动中不同形态的他留粑粑

农业是他留人的文化景观,也是最主要的生计方式。他留梯田分水旱两类,水田主要轮作水稻和蚕豆,而老品种红吊谷、白吊谷有不同的分布,红吊谷的种植海拔较高;旱地,主要种植玉米、小麦、马铃薯等,曾经有耐寒耐旱的荞麦。因食物供给逐渐充足,消费引发的外部依赖增强,而产品缺少经济收益,再加上气候变化——气温逐年升高,冬春干旱常见,雨季推迟到来并提前结束,荞麦现在几乎绝迹,马铃薯种植海拔越来越高,而川滇砂梨的代表性地方种、声名在外的“他留梨”也渐渐衰微。

他留梨老树普遍老化,缺少照护。“经常是卖一筐坏一筐,一斤也就一两元。”随之淡去的,还有他留梨所蕴含的文化,以及相关的特产,如梨醋。醋的食用量本来有限,一家人做一坛,也够吃一年。不认同原生文化及本土食物观念的人,并不以为是好东西,超市里有大量的廉价醋,“梨醋卖不上价”。

农业既有助于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又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幸而,近年来创出国家地理标志品牌,被称为“他留三宝”的“他留黑猪”“他留乌骨鸡”“他留吊谷”这一系列农产品传统上在丽江、永胜地方较受欢迎,有一定市场收益。2010年,他留乌骨鸡继黑猪之后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

他留稻谷,一直在提供本地民生服务。当地人普遍认为用白吊谷做的粑粑(饵块)、米线、凉粉口感优于桂朝米等新品种。他留白吊谷在六德乡、永胜县一带的价格在每市斤2.7-2.8元,有时可达每市斤3元,高于每市斤2.4-2.5元的新品种大米,且相对容易实现销售。吊谷亩产800—900斤,在满足家庭粮食供应、馈赠亲友的前提下,只有极少量能流入市场。

作为土地和包括生物多样性在内的各种自然资源的管理者,他留人创造了一种高海拔稻作文化。稻米及其制品不仅是生存资料,也是信仰物质,有一整套相应的仪式传统。例如,“他留妇女在筛糠时常常要吹口哨,以此祈求风神来帮忙”;“在天干水少的年头,将装有糯米和酒水的小碗置于井口,以此请求龙王打雷下雨”。

他们看重家庭、家族,敬奉祖先,尊老爱幼。“信仰灵魂不灭,认为人死后,都要回到祖先来的地方生活。死去的人在远方看得到亲人,会时时护佑或者责难、搅扰活着的亲人。”每当粑粑节、中秋、春节等节日,婚丧嫁娶或看望亲友的时候,要制作多种形制的粑粑用于祭祀和馈赠。由此与死去的、活着的搭建起生命与魂灵共存的网络。

老品种稻米的种植面积这两年在恢复,甚至超过了新品种种植面积。“家里老人、娃娃爱吃,吃了新品种大米消化不好,所以年年要种老品种。”

他们还普遍认为,老品种稻米“长饭”,与新品种相比,同样一碗米能多煮出一两碗饭,而且扛饿。

此外,老品种吊谷生长期一致,群体性地经受野鸟的啄食,而新品种灌浆或前或后,容易被野鸟单独照顾。吊谷高秆,垂吊而下的谷穗浑身芒刺,不易被鸟袭扰。老品种由此更有可能获得高于新品种的产量。

老品种还有不少优势。不耐肥,复合肥使用量1块田也就1盆,多了反而光长茎叶不结穗,产出的稻米更加绿色、生态、健康。吊谷比起新品种稻谷更容易脱粒,轻轻敲打便掉落,而新品种需要大力对付,或者用上脱粒的机器。

他留梯田里也养鱼,优质的稻田鱼基本为自家食用。

田地分“大春” “小春”两季种植,以往作物产量低、劳动力充足的情况下,基本不会有闲置。据近两年来的观察,田地有一些被抛荒,多数属于玉水村人,家里老人往返数公里耕作变得越来越艰难。

猪、鸡、牛、羊,大多数家庭有一定量养殖,提供肉蛋,更是主要的经济来源。禽畜粪便与收集来的植物做供应田地的堆肥。猪为圈养,鸡则散放在庭园周边,牛羊就近去河边或山里放牧。牛是劳动力,有的家庭养着耕田的水牛。

他留人还保留着互助稻作的传统,打田、播种、插秧、收割等活动,亲友间彼此帮忙,共同参与。近两年来在公益机构协作下渐渐活跃起来的社区自组织,能够借此运作,也因而找到了社区的文化脉络和根基。

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原来通过采火草、捡蘑菇、挖草药、砍刺栎等与森林相连接的采集、放牧类活动在减少,除了保护山体植被,大家也寻求更便捷地获得燃料、堆肥的原料——自家地里的桉树。每年轮伐,枝干用作薪柴,熬制桉油后的渣滓用来堆肥、烧草木灰。

桉油前些年最高峰时收购价格达到120元/公斤,2022年降到50-60元,目前永胜境内的2家收购大户在环境保护的社会要求下处于闭门歇业状态。有的村民考虑今年不熬桉油。

桉树也在损害当地生物多样性,其负面环境影响,更多在于大面积单一种植,取代了原生植物。联想到周边干涸的沟箐,灌溉用水和饮用水的输水系统延绵数十公里,5-7月以来的高温让作物生长困难,也许是时候考量土地是否被过度使用,会带来怎样的生态风险,这样的生计是否可持续?

他留山上的桉树

据《丽江县志》、历年《丽江市气候公报》等报道,1951年,丽江有了气象记录,全境年平均气温为11.8℃。气温突变在2000年以后非常显著。2021年,丽江全市平均气温为15.8℃,与2014年并列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二高年份;平均降水843.8毫米,较正常年偏少127.1毫米,偏少13.1%,位列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九少年份。

70余年间,丽江年平均气温升高了4℃。

陆地之上,气温升高对高海拔地区的影响更为显著。玉龙雪山的冰川和积雪在逐年萎缩;当地生物多样性风险增加。

2022年10月下旬至2023年6月上旬,丽江全境没下过一场透雨。

5月8日,丽江市应急管理局发布信息称,丽江大部地区陷入重度至特重度气象干旱,是近5年来干旱最重的年份,2021年次之。

天气模式已经发生剧变,自然的平衡被打破,给当地人及所有其他形式的生命带来了危机。冬春旱情连年恶化,雨季推迟且提前结束,降雨量减少,高温天气增多,让他留山上的人们增加了应对事务、生产成本、灾害损失、健康危害及未来忧虑。

气候变化和农业本身的逆向影响,加之生产生活越来越 “现代化”,围绕土地构建起来的他留稻作文化在侵蚀中已显得有些没落,生物多样性及其所哺育的地方文化的改变也促成了人与人、人与地方、人与自然等关系的变迁。

营山村他留人希望基于稻作文化的社区行动能摸索出一条道路,土作、土生、土食,提供现代系统之外的更多选择,增强实现可持续生活的本土能力。

祭谷神

致谢:

本文得到了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YGF)、社区组织——“他留稻作文化学习群”,以及兰金荣、兰友英、刘晓雁、陈蛟龙、兰金祥、陈跃华、海绍华、兰德红、兰亚帅、兰羽、兰龙等人的协作与支持。

《山河影:金沙江中下游环境记忆》往期回顾

最近微信公众号又双叒叕改版了,没有加 “星标★”的订阅号,读者收到的推送仅有标题和小图(甚至有可能长时间收不到该号的最新推送)。

如果您希望每天都能第一时间看到自然之友的最新动态、不错过我们的每一篇文章,现在就请按照以下步骤星标★我们吧: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第六届全国资源科学青年科学家论坛会议通知(第一轮)本次论坛得到《自然资源学报》《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资源科学》《地球信息科学学报》《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中国生态旅游》等期刊编辑部的大力支持,参加论坛交流的优秀论文或新颖观点,可以作为专栏或笔谈文章发表。 十一、论坛报名与联系方式 jvzq<84yyy4ji|stt0ibu7hp1pkxu8y|ii532;8331z32;8332=`8B68337/j}rn
1.区域经济学学术硕士专业简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世界资源研究分会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生态经济教育委员会理事、内蒙古财经大学-蒙古国科学院地理与地质生态研究所“草原生态文明联合研究中心”研究机构负责人、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编辑部匿名审稿人、《财经理论研究》编辑部匿名审稿人。jvzquC41yy}/kvzhg0kew7hp1|il8nphq522@8154=40qyo
2.为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建诤言献良策联盟中国加强县(市)区的基层阵地建设,做好心理排查和干预,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要重视心理教育师资培训,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培训考核机制,让教师们成为合格的心理咨询师;要用好市内心理服务资源,积极主动地加强与社会心理服务机构之间的有效合作,将高校与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心理服务资源很好地纳入到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去jvzq<84wpkuo0lmkpc4dqv3ep1€iwjsvk1zyv872423178671euovnsva6727<;380nuou
3.期刊订阅《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1979年创刊,是教育部主管、长安大学主办的地学综合类学术期刊。 本刊刊登内容主要有基础地质、矿床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含生态地质和灾害地质)、资源勘查、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及地学领域的边缘学科, 突出西部大开发中资源勘查、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地质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国家重要jvzquC41lgyf0lmf0gjv0ls1Eqxq1<;220gtr
4.第十二次资源环境论坛顺利召开!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内外10余名学者及知名期刊出版人针对水环境治理、水资源循环调控、水文预报等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学术报告及深入交流。 上午的学术报告环节由郑州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副院长窦明教授、郑州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张伟副教授主持。 图1郑州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副院长窦明教授主持jvzquC41yy}80ƒw0gjv0ls1{grmq€wkxgx0kwkq13768867234ivv
5.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SES敏感性与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社会要素、经济发展水平等密切相关相关,与暴露指标多为自然因素不同,在山地市域水文气候条件相似的背景下城市内部SES敏感性的差异很大程度体现为社会发展的分异,经济与人口指标需要更为重视。例如较高的经济实力与经济效率可以使区域社会发展更为稳定,而健康的人口与产业结构可以有效jvzq<84uejupn7ktggqbq‚fp0eun1ko1kiyot{4424703;24;17769<:57973>5873
6.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史记》卷八八《蒙恬列传》记录了蒙恬临终有关于主持修筑长城、直道工程“绝地脉”,可能“罪于天”的感叹,司马迁就此亦有议论。考察直道的意义与“地脉”说体现的以“大一统”为基本标志的帝制时代初期的政治地理观,应当有助于深化秦史研究和交通史研究。 jvzquC41ufyeyt}d0etv0niw0et0itqn14628w44247e6zd6c:=12=7fh5=55nj:;3<13jiee4=b8B71gfg23B662;he6;:3:f=1::k82ek4::=e0jzn
7.三支一扶帮扶乡村振兴个人总结范文(通用13篇)化处理,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围城”的出路,我县于20xx年投资1800万元在垃圾填埋场西侧建设日处理生活垃圾300吨的大型垃圾中转站,20xx年1月份建成投入使用,全县生活垃圾全部转运至盱眙县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现库区内全面停止填埋生活垃圾,经统计,20xx年全年共外运全县城乡生活垃圾量达63810吨,降低了环境污染,减少了资源jvzquC41o0xvk€jp0eun1ƒtpilof1?67:;68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