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编辑:刘青泉、孙洪广、王晓亮
每月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新闻报道
◆人才招聘
◆学术会议
◆论文成果
◆学术期刊
======================================================
新闻报道
--------------------------------
2024年地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达创纪录水平
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报告称,2024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创下历史最大增幅,使浓度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据WMO报告,2023年至2024年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激增了3.5 ppm(百万分之一),达到423.9 ppm。这是自1957年开始现代测量以来的最大增幅,远远高于2022年至2023年2.3 ppm的增幅。
这标志着二氧化碳年度增幅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增至3倍。地球上一次经历如此之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还要追溯到500万至300万年前。
WMO警告称,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将在未来数百年内持续对地球产生增温效应。该组织科学家Ko Barrett在声明中指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锁住的热量正加速气候变化进程,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据WMO称,化石燃料持续排放、野火排放激增,以及世界陆地和海洋碳吸收量的下降,是去年碳排放创纪录飙升的主要驱动因素。
研究人员预计,由于近期厄尔尼诺天气模式导致全球气温上升,并通过在亚马孙等关键地区引发高温、火灾和干旱而削弱碳吸收能力,2024年海洋、森林及其他生态系统的碳吸收量将下降。科学家今年早些时候指出,2024年热带森林损失量是2023年的两倍。英国雷丁大学的Richard Allan表示:“在2024年这样的温暖厄尔尼诺年,部分热带地区变得更干燥,碳储存更少,属于正常现象。”
但有人担心,地球(尤其是陆地)碳吸收能力的下降是一个长期趋势的一部分,可能意味着气候变化正在削弱地球吸收过量碳的能力。
美国“突破研究所”的气候科学家Zeke Hausfather说:“有迹象表明,即使是厄尔尼诺年,2023年和2024年的陆地碳汇也特别低。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陆地碳汇的减少趋势令人担忧,尤其是热带以外的北半球地区。简言之,有令人担忧的迹象表明陆地碳汇正在减少,但如果没有未来几年的数据,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英国利兹大学的Piers Forster说,与此同时,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需要遏制化石燃料的排放。“(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上升的最大原因是化石燃料的排放量一直处于历史高位,而且尚未下降。”
--------------------------------
科学家研究揭示干旱与放牧对植物群落功能结构及入侵强度的影响机制
外来植物入侵是全球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其影响涉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退化和农牧业生产安全等多个方面。干旱与放牧是干旱区生态系统的主要环境胁迫因子,它们如何共同作用影响入侵植物的扩张机制,一直缺乏系统量化的实证研究。
针对这一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干旱区生态过程与生物适应团队在读博士生石凯研究揭示了干旱与放牧通过削弱植物群落的功能互补性,降低生态系统抵御外来入侵的能力,从而促进入侵植物黄花刺茄(Solanum rostratum)扩张的生态机制。近日,相关研究发表于《功能生态学》。
研究团队沿中国北方约3000公里的地带,从吉林至新疆共设置了40个样地,系统调查了植物群落结构、功能性状、系统发育谱系及入侵强度。结果表明:群落的功能性状互补性是决定入侵强度的重要因素——当群落中植物间的性状差异更大、资源利用方式更互补时,入侵植物的扩张受到显著抑制。相反,在干旱或高放牧强度区域,这种互补性明显降低,群落结构趋于同质化,从而为黄花刺茄的入侵提供了“生态空窗”。
进一步分析发现,干旱与放牧通过改变群落的功能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多样性,间接削弱了生态系统的“生物抵抗力”。这些结果不仅验证了经典的“生物抵抗假说”(Biotic Resistance Hypothesis),也从性状层面阐明了气候与人类干扰对生态稳定性的双重影响机制。
本研究系统揭示了本地植物群落的多样性与结构在抵御黄花刺茄入侵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物种丰富度、系统发育多样性和功能性状互补性越高的群落,越能通过提升植被密度、盖度、生物量以及资源保守型性状来增强“生态防线”,从而有效抵御入侵。而干旱与放牧等环境胁迫会削弱这种防御机制,导致多样性丧失、功能互补性降低,使群落对入侵的抵抗力下降。
本研究支持埃尔顿的生物抗性假说,并强调了在入侵管理与生态恢复中保护和恢复本地植物多样性、尤其是系统发育多样性与资源保守型性状的重要性。这不仅有助于遏制黄花刺茄的扩张,也为全球干旱区外来物种管理提供了关键的生态学依据。
--------------------------------
气候变化使亚马孙雨林树木长得更加高大
随着二氧化碳水平的上升,亚马孙雨林中树木的平均尺寸一直在稳步增加,这意味着这些更大的树木在决定森林能否保持碳汇功能方面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发表于《自然-植物》。
森林将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例如,有一种假设认为,大型树木的数量将会减少,因为它们更容易受到干旱或大风等气候相关现象的影响。了解其未来走向对预测未来气候的模型至关重要,因为森林从大气中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将其固定起来,从而减缓全球变暖。
英国剑桥大学的Adriane Esquivel-Muelbert和她在亚马孙森林调查网络的同事一直在测量亚马孙流域188个、平均面积1.2万平方米的样地中树木的直径。监测周期各不相同,但有些长达30年。在此期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了近1/5。
“我们追踪的是森林中的一些空间,在这些空间里,树木的平均尺寸变大了,这意味着树木现在能在同样空间内固定的碳比过去更多。”Esquivel-Muelbert说。研究人员发现,树木的直径平均每10年增长约3.3%。
“亚马孙森林的结构在整个流域范围内发生着相当一致的变化。”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Rebecca Banbury Morgan 说,“我们有了更多的大树和更少的小树,所以平均尺寸已经向上偏移,更偏向那些更大的树木。”
她说,在未受干扰的原始森林区域,树木的平均直径通常会大致保持不变,因为树苗会取代倒下的大树并生长起来。研究人员认为,亚马孙的树木正在通过加速生长和积累更多生物量来应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赢家是那些大树,它们在争夺光照和水分方面更具优势。”Esquivel-Muelbert说。
她说,这意味着大树对于森林固碳能力的重要性是超乎比例的,而失去它们所带来的后果也将是极其严重的。
“重要的发现是,二氧化碳一直起着肥料的作用,促进了树木的生长,这在很多方面是令人安心的,因为木材是一个全球重要的碳汇。”英国杜伦大学的Peter Etchells说。“然而,随着气候持续变化,可能打破生长、养分、温度和二氧化碳之间的平衡,这种情况还会持续下去吗?”
--------------------------------
嫦娥六号新发现:首次揭示月表及次表层水的分布特征
我国嫦娥六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的就位光谱探测取得突破。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春来、刘建军研究员联合国内外团队利用嫦娥六号就位探测数据,首次揭示了月球表面及次表层水的分布特征,为月球水的形成机制与未来利用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相关成果已于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发表。
嫦娥六号着陆区的探测数据显示,该区域月表水含量约为嫦娥五号着陆区的两倍。研究还发现,探测器着陆过程中,发动机羽流会将月表以下毫米至厘米级深度(次表层)的细粒月壤“翻耕”并重新分布,形成独特的温度与水含量梯度:距离着陆点越近,温度越高、水含量越低;距离越远,则温度越低、水含量越高。
此外,次表层平均水含量低于月表,且月表水会随月面地方时变化而变化,越接近正午水含量越低。上述观测结果表明,月表及次表层水的分布与月壤成分、颗粒大小、深度和地方时均密切相关,进一步证实太阳风注入和撞击翻耕在月表水形成与演化中起关键作用。
--------------------------------
5600万年前谜团解锁,北极气候命运生变
在5600万年前的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中,地球经历了剧烈变暖与海洋酸化。这一与当代气候变化高度相似的“远古实验”,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焦点,然而其背后的碳循环机制却始终未解。如今,我国科研人员在解决这一难题方面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9月25日,《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一歌团队同合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发现,海洋硫酸盐浓度变化犹如一个控制全球气候的“化学开关”,直接调控甲烷氧化路径,致使北极海洋从碳汇逆转为碳源。
“该研究不仅解决了PETM碳循环机制的科学难题,更重要的是为理解现代北极快速变化提供了历史参照。”论文通讯作者张一歌对《中国科学报》表示,随着北极海洋持续变暖和淡化,类似的甲烷氧化机制转变可能重现,这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预警意义。
甲烷氧化路径的“分水岭”
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多以水合物“可燃冰”的形式储藏在海底。以往人们担忧其大规模、快速释放会加剧全球变暖,近年研究发现,绝大部分海底释放的甲烷会快速溶解并被微生物“消化”,但消化方式不同,产生的影响也大相径庭。
在现代海洋中,约90%的甲烷会被沉积物中的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利用。这一过程就像一个“慢燃发电厂”,以硫酸盐作为“燃料”,高效转化甲烷能源,同时产生碱性物质,缓解海洋酸化。然而在PETM时期,北极海水硫酸盐浓度不到现代的三分之一。
“硫酸盐严重不足,就像燃料短缺一样,‘发电厂’无法正常工作,甲烷只能进入海水。”张一歌解释道,“这时,另一类喜欢氧气的细菌开始‘快速燃烧’甲烷,它们直接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如同高温燃烧释放大量废气。”
“海底甲烷释放一直在进行,但绝大多数被微生物的厌氧氧化过程消耗。”张一歌意识到,关键或许不在于某些特殊原因导致巨量海底甲烷的突然释放,而在于甲烷被如何处理:厌氧氧化产生碱性物质缓解酸化,而好氧氧化直接产生二氧化碳加剧变暖和酸化。
“我在美国学习、工作、生活17年后,于2024回国加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在美国读博期间,我就关注到这一问题,2011年还写成了课程论文,但当时缺乏实证支持。”张一歌说:“如果能找到PETM或其他地质历史上甲烷出现以及被氧化的实证,很可能就来自这些‘分子化石’。”
PETM事件与当前气候变化有颇多相似之处,是古气候研究的热点。30年来,科学界对其大量碳来源说法不一,经典假说缺乏确凿证据。为此,张一歌团队联合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夏威夷大学和北京大学等科研人员组成攻关团队,历时近5年,致力于从古老沉积物中寻找甲烷相关分子痕迹。
“在研究中,我们首次发现了5600万年前PETM超强变暖事件背后的全新机制。”张一歌介绍,关键在于甲烷在海洋中的氧化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导致北极海洋从碳汇变为碳源,引发海水酸化,为新生代最显著的短期暖化、酸化事件提供了全新的机制解释。
远古微生物的“身份证”
“该研究最大的困难是从古老沉积物中寻找甲烷相关的分子痕迹,犹如大海捞针。”张一歌指导的博士生、论文第一作者Bumsoo Kim(金泛寿)说。
据介绍,海底甲烷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被微生物消耗:缺氧沉积物中古菌和细菌合作厌氧氧化,以硫酸盐为氧化剂;富氧水体中细菌好氧氧化。不同微生物代谢产生特有脂类分子,成为“分子化石”,这让研究人员能够识别数千万年前起作用的微生物类型。
“我们不可能找到任何一个事件一个地点的沉积物样品就去做生标,期望能有所发现。”Bumsoo Kim说。幸运的是,张一歌团队意识到了前人报道的数据的重要性,开发了从已发表生物标志物数据中挖掘新思路的大数据方法,构建了相应的数据库,并发表了一系列相关研究作为技术储备。
海水硫酸盐浓度很有可能是控制甲烷氧化方式的关键因素。当PETM期间北极海水硫酸盐浓度降至现代水平的1/3时,甲烷无法在沉积物中被及时厌氧氧化,转而在水体中进行好氧氧化,使北极海洋从碳汇转变为碳源。
“我们的发现有一定的偶然性。”张一歌介绍,荷兰科学家Schouten等在2007年对PETM期间北极沉积物的研究中就报道了hop-17(21)-ene这种分子化石的出现,但他们没有深入探讨其意义。“我们读到这篇文章以后,立即申请样品进行重新分析。”
研究团队不仅确认了该生物标志物的存在,还通过单分子同位素技术证实了其与甲烷氧化的关联。研究证实,PETM期间北极海洋确实发生了甲烷氧化方式的根本转变,从以厌氧氧化为主转向好氧氧化占主导,这为理解PETM碳循环机制提供了直接证据。
“我们的创新在于将分子化石、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数值模拟相结合,建立了从分子尺度到全球碳循环的完整证据链。”张一歌对《中国科学报》表示。
他们通过检测化合物hop-17(21)-ene及其碳同位素组成,成功“复原”了5600万年前的甲烷氧化过程。这些分子痕迹如同古代细菌留下的“身份证”,显示在PETM事件时期,进行“快速燃烧”的甲烷分解细菌活动显著增强并达到高峰。
“我们通过读取这些‘身份证’,可以准确知道当时哪类微生物在工作,是慢燃发电还是快速燃烧,工作强度有多大。”Bumsoo Kim说。
北极变暖或重演历史“剧本”
“地球系统犹如精密的化学工厂。”张一歌总结说,“理解这些‘分子开关’的运作机制,是我们预测未来气候的关键钥匙。”
基于海洋浮游植物分子化石重建的二氧化碳浓度显示,PETM恢复期北极海洋的二氧化碳浓度水平比全球平均值高200-700 ppm,这表明北极海洋从原本吸收二氧化碳的“海绵”变成了排放二氧化碳的“烟囱”。
“因为海水变淡、硫酸盐减少,甲烷只能通过‘快速燃烧’的方式分解,直接制造了大量二氧化碳。”论文共同作者、北京大学研究员沈佳恒表示,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北极在全球碳循环中的角色,使其变成温室气体排放源。
研究进一步揭示,地质活动,如地壳运动和岩石形成、大陆风化、火山喷发等,会直接影响海洋硫酸盐含量,进而决定甲烷分解的方式。在数亿年前的中生代(恐龙时代)至数千万年前的新生代早期的远古海洋中,硫酸盐含量长期较低,这一特征可能对全球碳循环和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就像地球系统过程控制着海洋的‘燃料供应系统’,进而影响甲烷能源的利用方式和整个气候系统。”沈佳恒强调,该研究提醒我们,当北极海水变淡、化学环境改变时,可能重演5600万年前的故事,即甲烷从高效利用转向快速燃烧,需要密切关注这一区域的变化。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教授Gordon Inglis在审稿意见中评价称:“这是一篇令人兴奋且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论文,相信会在PETM和更广泛的古气候学界引发广泛讨论。”
--------------------------------
中国科学院团队三大盐碱地改良及利用技术落地见效
中新网松原10月17日电(记者郭佳)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获悉,科研人员在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实施的三项盐碱旱田改良及利用技术取得初步成果,测产结果显示出相关技术的潜在推广价值。
吉林省西部是全国盐碱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该区域约有2000万亩土地受盐碱影响,其中重度盐碱地约300万亩。盐碱化导致土壤结构破坏、作物难以生长,限制了农业生产。为解决这一问题,科研人员历经多年研究,研发出三项改良及利用技术:预埋秸秆沃土增碳技术、铁尾矿改良盐碱旱田技术,以及玉米水肥一体化稳产高产种植技术。
预埋秸秆沃土增碳技术利用当地农作物秸秆替代化学改良剂,通过粉碎并翻入土层,在自然腐解过程中改善土壤结构并提升有机质含量。数据显示,未改良盐碱地玉米未形成有效产量,经过两年改良后,玉米产量达459.37公斤/亩。科研人员表示,该方法成本低、环境风险小,适合在重度盐碱地推广应用。
铁尾矿改良盐碱旱田技术将工业副产物转化为改良材料。科研团队与鞍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合作,将铁尾矿与腐殖酸、硫酸铝等物质混合,用于降低土壤pH值和改善理化性质。改良后玉米产量达到597.94公斤/亩,是未改良的三倍多。
第三项技术——玉米水肥一体化稳产高产种植技术——通过“324”宽垄双行密植耕作配合浅埋滴灌、肥料助剂产品,实现精准施肥和高效保墒。测产数据显示,实施该技术玉米产量由709.56公斤/亩增至920.61公斤/亩。
科研人员认为,这些成果为盐碱旱田治理及利用提供了可行的技术路径。相关专家指出,盐碱地被视为中国重要的“潜在耕地资源”,其改良和利用对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
警惕不可逆:全球草原面临极端干旱挑战
“如果未来干旱的持续时间和强度继续增加,生态系统可能会发生根本性转变。”北京林业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教授庾强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这一发现具有重要警示作用。”
10月17日,《科学》发表了庾强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这支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国际团队研究发现,当干旱达到极端程度时,全球草原和灌丛生态系统会从逐步适应转向生产力急速衰退,并有可能导致不可逆的生态系统转变。
区域性实验引出更大科学问题
“其实这篇论文是上一篇在《自然》发表的研究的延续。”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庾强说,故事要从2013年说起。当时,庾强还在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得知博士后导师等人正在美国建设草原干旱观测点,觉得这项研究有合作空间。于是,他和自己的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韩兴国沟通,在中国也建设草原干旱观测点,并一起筹备中美合作的草原研究项目。
庾强的建议很快得到了双方团队的认可。“我们当时商量在中国和美国各选6个点进行干旱实验,对比两国草原对干旱的响应。”庾强回忆道,他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与Melinda Smith教授合作,决定共同发起这个国际合作项目。
2014年,实验正式启动。中美两国科研人员在12个草原站点建立了统一的干旱模拟设施,连续4年观察草原生态系统对干旱的响应。
论文共同作者、北京林业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讲师柯玉广告诉《中国科学报》,干旱模拟设施就是一种特制的遮雨棚。其采用钢管支撑,顶部搭建弧形拱棚结构,上方覆盖透明的聚碳酸酯板,在允许阳光透过的同时,将降水偏导到实验区外,减少地表接收到的降水量,从而模拟干旱。
结果令人惊讶,经历4年极端干旱后,中国草原的生产力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呈现出明显的干旱受损“累积效应”,即草原生产力逐年下降;而北美草原的生产力到了第三、第四年却不再下降,甚至受影响程度减弱,表现出“适应效应”。
“我们发现北美草原的生物多样性提高了,所以有了很好的补偿效应。而中国草原的生物多样性是下降的。”庾强解释道,“就像锻炼身体一样,相同强度的锻炼,有的人越来越强,有的人可能吃不消。不同区域的植物对干旱‘锻炼’的承受能力不同。”
这一发现2025年发表于《自然》。但一个更宏大的问题随之而来——全球范围内的草原和灌丛生态系统如何响应干旱。
“关于干旱时长与强度如何影响陆地生态系统,此前的研究多聚焦于特定区域,全球性影响尚不明确。”论文共同通讯作者Melinda Smith说,这使他们产生了在全球范围内对这一问题作出系统性解答的想法。
建全球网络探寻干旱响应规律
为了回答这个全球性问题,研究团队发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国际合作项目——在全球建立干旱联网实验站点。“我们发起全球干旱联网实验的初衷是探求一个基本的科学问题——干旱强度和时间如何共同影响全球生态系统。”庾强强调,“我们完全是以问题为导向,规划实验并发起合作的。”
这个国际合作的诞生完全基于自愿原则,所有参与者都没有报酬,纯粹出于科学兴趣自发加入。“我们通过邮件联系全球同行,邀请他们加入项目。”庾强说,“令人惊喜的是,国际上的科学家积极响应,最终有接近30个国家100多家单位的近200位科研人员参与进来。”
这个全球性实验网络最终涵盖了全球六大洲的100多个草原和灌丛生态系统。“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手册,包括棚子怎么建、挖多深,用什么材料隔水等。”庾强说,每个站点都遵循统一的实验设计和方法标准,确保了数据的可比性。
2016年底,庾强决定回国,并很快着手建设中国的实验站点。最终,他带领团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西藏那曲等地建立了12个站点。
然而,研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团队最初期望从地域分布上找到规律,比如每个洲是否有统一的响应模式。庾强回忆道,“结果没找到。实际上,一个洲内部区别也非常大。”
转折点出现在团队调整分析思路后。当他们将站点按干旱程度而非地理位置重新分组时,规律终于浮出水面。“我们将站点按干旱程度分组后,通过区分达到极端干旱和未达到极端干旱的站点,我们才发现了清晰的模式。”庾强说。
方法论上的精进是另一个关键突破。团队意识到,早期发表在《自然》上的中美对比研究采用了统一的极端干旱标准(所有站点都减少66%的生长季降水),但在全球尺度上,由于各地降水的历史差异巨大,必须调整方法。
论文共同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博士后徐翀介绍,在发表于《科学》的论文中,他们根据当地百年降水数据,定义了基于统计学的极端干旱标准(百年一遇或更严重的干旱)。这种统一的标准使得全球数据具有可比性,解决了跨区域研究的核心难题。
展望未来,这个全球网络将继续拓展研究维度。团队计划探索干旱后的恢复过程,并引入微生物、昆虫等新研究方向。“这个全球网络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还将研究干旱遗留效应、生物多样性互作等问题。”论文共同通讯作者Timothy Ohlert表示,这种自愿协作模式已经催生了5个新的国际合作项目,展现了基础科学研究的持久生命力。
极端干旱的警示与应对
经过多年数据收集和分析,研究团队得出了令人警醒的结论。
科研人员通过国际干旱联网实验,在覆盖全球六大洲的74个草原和灌丛生态系统中采用统一的干旱处理实验模拟了连续3至4年的干旱,并使用一致的指标体系和测定方法。
“我们发现生态系统在多年干旱中总体上表现出一定的‘适应’能力,但当干旱达到极端程度,即百年一遇或更严重时,这种适应性便不复存在。”Smith说,连续4年的极端干旱造成的生态系统生产力损失比第一年增加了2.5倍。这一结果意味着,如果未来干旱的持续时间和强度继续增加,生态系统可能会发生根本性转变。
庾强举了个生动的例子:“就像跑步,每天适度锻炼会让跑步能力越来越强。但如果一天让你跑个不停,腿都抽筋了,第二天跑步能力就会下降。”
研究还揭示了生物多样性在应对干旱中的关键作用,提高生物多样性有助于增强生态系统对干旱的抵抗能力。该研究首次在全球尺度上系统揭示了干旱强度与持续时间的交互作用,突破了长期以来干旱生态学领域将二者独立考量的研究局限。
Smith强调,这项研究破解了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强度更强、持续时间更长的干旱如何驱动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的核心科学难题。极端干旱会驱使生态系统从适应状态转向崩溃状态这一发现具有示警作用,即极端干旱会压垮生态平衡,导致生态系统退化风险骤增。
《科学》论文审稿人说,这项研究“通过全球联网实验量化这些关系,为未来干旱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的研究提供了基准”。
“我们要警惕连年极端干旱可能引发的灾难性突变,提前调整生态应对策略。”庾强说,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对干旱的响应,还为草原和灌丛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碳汇评估和干旱防灾等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这个全球性实验网络仍在不断扩大,今年已经发展到140多个站点。未来,该平台将继续为全球科学家服务,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
人才招聘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25年度“可桢-秉维青年人才”招聘启事
地点:中国 北京;发布时间:2025 10. 10
根据中国科学院整体部署,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简称地理资源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中国科学院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了进一步推动抢占地理资源科技制高点、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青年人才引进力度、提升研究所人才储备能力,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2025年度“可桢-秉维青年人才”。
一、招聘条件
1. 诚实守信、学风正派、严谨治学、尊重他人,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政治思想等综合素质好,德才兼备;
3. 拟开展的研究工作符合地理资源所创新目标与研究方向;
4. 在本学科领域科学与技术研究上取得了突出成绩并作出重要贡献;近5年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每篇论文只按一个作者类别计)在本学科领域发表2篇及以上Nature(含子刊)/Science(含子刊)/PNAS/NSR/The Innovation期刊论文,或发表1篇Nature(含子刊)/Science(含子刊)/PNAS/NSR/The Innovation期刊论文和5篇及以上一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升级版)期刊论文;
5. 对非地理资源所在编职工申请者,实行聘用回避制度,不受理与地理资源所在编职工具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者的应聘申请;
6. 已获得过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的申请不予受理。
二、资助方式与待遇
1. 2025年度“可桢-秉维青年人才”计划拟支持10个项目,所内申请者(在编职工及博士后)支持5项,所外申请者支持5项,每个项目资助科研经费80万元,项目执行期为3年,中期考核后视执行情况确定是否继续资助;
2. 获资助者,将聘至地理资源所副研究员一级专业技术岗位;
3. 非地理资源所在编职工,获资助后需全职到地理资源所工作,并遵守中国科学院统一规定,实行岗位聘用、合同管理,享受地理资源所事业编制工作人员的相应待遇(含“可桢-秉维青年人才”计划相关支持和待遇)。
三、应聘材料要求
1. 电子版材料
(1)《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岗位应聘申请表》(附件1);
(2)《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科研岗位应聘信息表》(附件2);
(3)《可桢-秉维青年人才计划项目建议书》及其附件材料(附件3,建议书及附件请合成一个PDF)。
以上电子版材料请务必按时发送至联系人邮箱(两个邮箱均须发送),邮件命名格式为:“应聘可桢秉维人才-应聘人姓名”。
2. 纸质版材料
(1)《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岗位应聘申请表》(双面打印、并本人签名);
(2)岗位应聘附件材料:包括大学本科学历证明在内的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发表论文首页复印件(在右上角标明文章类型:SCI、SSCI、CSCD等);主持科研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证明;获奖证书复印件;
(3)《可桢-秉维青年人才计划项目建议书》(双面打印、末页本人签字)及其附件材料。
以上纸质材料(一份)提交或寄送至: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地理所A1129房间。纸质材料一经提交,恕不退还。
注:所内在编职工申请时只需提交《可桢-秉维青年人才计划项目建议书》及其附件材料。所外申请者需提前联系所内研究团队,在应聘申请表和应聘信息表中填写应聘部门,在建议书首页填写合作研究团队。
四、重要时间节点
五、联系人
--------------------------------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2026年校园招聘
地点:中国 广州;发布时间:2025. 10. 15
一、研究所简介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地处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广州,也是我国地理科学研究的重镇。研究所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性地理研究机构为目标,坚持国家需求与科学前沿双重导向,突出华南热带亚热带岭南地域特色,重点围绕岭南地域人地关系复杂系统,致力于全球变化与区域环境演变、城市与区域发展、地表过程与灾害防治、资源安全与调控机制、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东南亚地理等领域的研究。拥有南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广东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地理科学数据中心等科研条件平台。
为满足研究所发展的需要,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各类优秀青年人才。我们秉承“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理念,愿为有志于投身地理科学事业发展和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科技工作者提供共赢未来的发展平台,努力建设我国地理创新研究华南重地和科技型高端智库。
人才招聘引进工作常年进行中,诚挚欢迎海内外优秀人才加盟!
二、需求专业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摄影测量与遥感、城乡规划、土地资源管理、自然灾害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环境科学、林业、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海洋科学、水文水资源、水文地质、管理等相关专业。
三、招聘岗位及待遇
1. 青年拔尖岗5人
引进条件:
海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优秀博士,原则上年龄不超过35周岁,且近五年科研成果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
(1)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中科院二区以上或在本专业领域顶级期刊发表论文不少于5篇(其中中科院一区论文不少于2篇);
(2)在专业领域内取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学术水平与条件(1)相当的人才。
薪酬待遇:
(1)首聘期3-5年,年薪税前50万元起,并根据业绩享受绩效奖励,上不封顶;
(2)可申请入住人才公寓;
(3)支持自由探索,根据研究计划提供一定的项目启动经费;
(4)子女教育配套:省一级优质学位。
2. 青年创新岗10人
引进条件:
毕业于海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优秀博士(后),原则上年龄不超过35周岁。
薪酬待遇:
(1)首聘期3年,年薪税前35万元起,并根据业绩享受绩效奖励,上不封顶;
(2)可申请入住人才公寓;
(3)子女教育配套:省一级优质学位。
3. 博士后10人
引进条件:
毕业于海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优秀博士,原则上年龄不超过35周岁;
薪酬待遇:
(1)聘期2年,年薪税前35万元起,并根据业绩享受绩效奖励,上不封顶;
(2)可申请入住人才公寓;
(3)子女教育配套:省一级优质学位。
4. 应用服务岗
科研助理5人,规划师/规划助理20人,市场经理5人。
5. 实习生15人
引进条件:
在读本科生或研究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对地理科学研究有浓厚兴趣。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掌握GIS/遥感基础操作者优先;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责任心和团队协作精神;能保证连续实习时间大于2个月。
岗位收获:
(1)深度参与科研项目,接触学科前沿课题;
(2)导师一对一指导,提升科研能力与学术素养;
(3)体验高水平科研平台,与知名学者交流学习;
(4)提供实习补贴,获得实习证明。
四、招聘流程
2. 综合评议,不定期安排面试;
3. 审核录用,毕业后入职。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周老师
电话:(020)37656971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中路100号大院之一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科研助理等岗位招聘启事
地点:中国 广州;发布时间:2025. 10. 16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因工作需要,现需招聘科研助理等工作人员4名。
一、招聘岗位:
岗位1:科研助理,1名(深地过程与战略矿产资源全国重点实验室)
岗位职责:
1. 负责完成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相关的实验工作;
2. 协助完成项目进展汇报、成果整理以及老师交办的其他工作。
应聘要求:
1. 年龄30岁以下,本科及以上学历,地质学相关专业;
2. 熟练掌握大型分析仪器的操作与维护,优先考虑能熟练使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人员;
3. 学习能力强,能够快速掌握新型测试设备及软件使用,优先考虑具有矿物学研究经历的人员。
岗位2:科研助理,1名(深地过程与战略矿产资源全国重点实验室)
岗位职责:
1. 负责实验室样品、仪器设备、材料的整理和管理;
2. 负责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3. 完成高温高压实验,负责实验数据、项目资料的整理与归档,协助科研项目管理和对外合作对接;
4. 完成团队老师安排的其他科研支撑任务。
应聘要求:
1. 年龄40岁以下,博士学历,高温高压实验模拟相关专业;
2. 有科研项目管理或多部门协调经验,能够承担实验室日常管理和项目资料整理工作;
3. 熟悉高温高压仪器及微区分析仪器的基本原理,具备至少三年的相关仪器操作经验;
4. 做事认真有责任心、动手能力强,具有良好的沟通服务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岗位3:实验助理,1名(深地过程与战略矿产资源全国重点实验室)
岗位职责:
1. 负责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包括实验耗材的清洗、采购与管理,试剂的配制与管理,废弃物的收集与处理,确保实验室安全、整洁、有序运行;
2. 完成实验样品的归纳与整理,协助实验室仪器的运行及例行维护和检查;
3. 协助完成学科组内相关实验任务,参与野外样品采集工作;
4. 完成学科组老师交办的其他工作。
应聘要求:
1. 年龄35岁以下,硕士及以上学历,海洋科学、地球化学、地质学等相关专业;
2. 熟悉该领域科学实验的流程和大型仪器操作规范;
3. 从事过实验室的管理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具有有机地球化学实验经历的优先考虑;
4. 具有良好的安全责任意识,做事认真有责任心、动手能力强。
岗位4:科研财务助理,1名(深地过程与战略矿产资源全国重点实验室)
岗位职责:
1. 协助学科组落实科研项目资金管理要求,统筹调配预算资金,规范资金支出;
2. 协助做好学科组各类经费的预决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审计和项目验收等工作;
3. 配合资产财务处按相关制度要求负责学科组的相关经费审核和报销;配合资产财务处落实学科组政府采购计划与预算的编制申报工作;
4. 协助学科组做好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相关辅助工作。
应聘要求:
1. 年龄40岁以下,大专及以上学历,会计相关专业;
2. 熟悉国家关于科研经费管理的各项政策,具备3年以上财务工作经验;
3. 做事认真细心有责任心、动手能力强、熟悉办公软件,具有良好的沟通服务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应聘材料: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岗位应聘申请表》、《应聘人员基本信息表》(见附件)
2. 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扫描件;
3. 能够证明本人能力和水平的其他材料。
请按要求一次性将应聘材料发送至上述邮箱。
三、工资待遇及其他:
按照研究所相关制度,缴纳社保和公积金,签订劳动合同(实施劳务派遣),薪酬面议,每周5天工作制。有意者请将个人简历发送至上述邮箱,并注明应聘岗位。
四、单位信息:
工作地址:广州市天河区科华街511号
联系人:人事教育处周老师,020-85290059
======================================================
学术会议
--------------------------------
关于召开“第五届环境污染与治理国际学术会议”的通知
重要信息:
大会地点:中国 青岛
联系方式:
联系人:Nora Lee
电话:+86-19880960280
--------------------------------
关于召开“第23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的通知
重要信息:
大会地点:中国 武汉
联系方式:
联系人:周冬冬, 黄敏生, 朱亚新
电话:010-62559209, 15902760510, 18164008162
--------------------------------
关于召开“中国力学学会第134次青年学术沙龙活动”的通知
重要信息:
大会地点:中国 长沙
联系方式:
联系人:周冬冬, 王圣业
电话:010-82543909, 15575820523
======================================================论文成果
--------------------------------
Stability analysis on the angular dynamics of a spheroid in simple shear flow: influence of slip-induced fluid-inertial torque
作者信息:
Cui Zhiwen, Jiang Xinyu, Qiu Jingran, Zhao Lihao
文章地址:
Cui Z, Jiang X, Qiu J, et al. Stability analysis on the angular dynamics of a spheroid in simple shear flow: influence of slip-induced fluid-inertial torque[J].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2025, 1021: A1.
ABSTRACT:
We investigate the angular dynamics of a single spheroidal particle with large particle-to-fluid density ratio in simple shear flows, focusing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fluid-inertial torque induced by slip velocity. A linear stability analysis is performed to examine how the fluid-inertial torque, viscous shear torque and particle inertia affect the various stable rotation modes, including logrolling, tumbling and aligning modes. As particle inertia increases, bistable or tristable rotation modes emerge depending on initial conditions. For prolate spheroids, three distinct stable-mode regimes are identified, i.e. logrolling, tumbling and tumbling–logrolling (TL). The presence of these modes depends on particle shape and inertia. For oblate spheroids, when the Stokes number is small, we observe monostable modes (logrolling, tumbling and aligning) and bistable modes (TL, aligning–logrolling) varying with different factors. As Stokes number increases, the tristable mode (aligning–tumbling–logrolling) of oblate spheroids appears. These results of the stability analysis further highlight the intricate and significant effect of fluid-inertial torque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in the absence of fluid-inertial torque. When we apply fluid-inertial torque to the point-particle model, we reproduce the stable rotation modes observed in particle-resolved simulations, which validates the present stability analysis.
--------------------------------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study on reservoir sediment flushing through an initially covered bottom tunnel
作者信息:
Xu Huan, Cao Zhixian
文章地址:
Xu H, Cao Z.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study on reservoir sediment flushing through an initially covered bottom tunnel[J].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Computational Fluid Mechanics, 2024, 18(1): 2421000.
ABSTRACT:
Sediment flushing through bottom tunnels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to alleviate reservoir sedimentation. However, there is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whether flushing can be accomplished once the tunnel intake is covered by deposited sediment. Here,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is used to resolve the hydro-sediment-morphodynamic processes and reveal the physical mechanism for the occurrence of reservoir sediment flushing through an initially covered bottom tunnel.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reservoir water level and initial cover layer thicknes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pressure difference between tunnel inlet and outlet and the resistance of tunnel walls, determining the momentum of the water-sediment mixture. If water level is low or cover layer is thick, the pressure is not sufficient to overcome the resistance. The momentum tends to zero, and tunnel blockage occurs. If water level is high or cover layer thickness is small, the scour hole depth will exceed the cover layer thickness and the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n tunnel decreases. The resistance is reduced significantly, and sediment flushing is accomplished. The present work facilitates enhanced understanding of sediment flushing, thereby informing reservoir engineers and managers of potential approaches to benefit maximization and sustainable sediment management.
======================================================
学术期刊
--------------------------------
Journal of Hydrology, Volume 664, Part A, January 2026
Full Paper
--------------------------------
部分期刊最新目录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Environmental Research:
Water Research: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Journal of Hydrology: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Fluid Mechanics: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Climate Chan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