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龙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坐落于武汉市武昌南湖之滨,是湖北省政府直属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历史可溯源至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南湖农业试验场,历经中南农业科学研究所、华中农业科学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1978年元月更为现名。

全院设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植保土肥、畜牧兽医、果树茶叶、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生物农药、中药材和农业经济10个研究所(中心),院机关9个处室,以及后勤服务中心、南湖、蚕桑试验站等4个直属单位。研究领域涉及全省农业各个方面,是全省...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是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是种植业、畜牧业、特产业相结合的综合性农业研究机构,是全省农业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其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院属各研究单位开展农业科学的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高我省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

(二)组织院属各单位对我省农业资源、生态资源等进行综合性考察、研究、试点,积累科学资料,为国家、省有关农业和经济发展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全院现有科技人员1000人,高级职称科研人员419人,博士360人,专技二级岗1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1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0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3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名,新世纪高层次人才第一层次4人、第二层次16人。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拥有岗位专家10人、综合试验站长18人。

2019.11-至今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08.9-2012.6山东农业大学草业科学学士

2012.9-2019.6华中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

2016.3-2017.9美国德州农工大学阿马里洛生命研究与推广中心联合培养博士

1.水稻干旱逆境栽培生理基础研究

2.水稻高产高效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

3.农业技术推广

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2018YFD0301301),“稻麦周年培肥机械化高效栽培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2018.7-2020.12,参与;

2.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BBA229), “直播水稻无人机智能播施轻简化栽培关键技术集成研发”,2021.10-2023.12,参与;

3.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0CFB285),“水稻孕穗期干旱胁迫对生育后期光合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2020.3-2022.3,主持;

4.粮食作物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20lzjj03),“直播模式对不同类型水稻温室气体排放和产量的影响”,2020.3-2022.3主持;

5.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青年科学基金(2022NKYJJ01),“孕穗期干旱胁迫下6-BA延缓水稻叶片早衰的生理机制研究”,主持;

2.湖北省地方标准(DB42/T 1606-2020),“稻虾共作模式下优质稻机插栽培技术规程”,排名第九;

3.湖北省地方标准(DB42T1635-2021),“麦茬稻机械旱直播栽培技术规程”,排名第八;

4.湖北省地方标准(DB42T1874-2022),“水稻育秧中心建设技术规范”,排名第七;

5.发明专利(CN202210511197.X),“一种小型无人机便携式水稻螺旋精量播种机”,排名第一;

1.专著-《虾稻优质高效绿色生产模式与技术》,参与编写,2020,长江出版传媒、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专著-《湖北“稻”路2016-2020年湖北水稻产业发展纪实》,参与编写,2022,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8.杨晓龙, 汪本福, 陈亮, 曹凑贵, 李萍. 抽穗期干旱对水稻生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稻米, 2015, 21(4):137-141.

9.杨晓龙, 程建平, 汪本福, 李阳, 张枝盛, 李进兰, 李萍. 灌浆期干旱胁迫对水稻生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2021, 35(1): 38-46.

10.杨晓龙, 王彪, 李阳, 汪本福, 张枝盛, 张作林, 杨蓝天, 程建平. 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旱直播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2023, 37(2).

THE END
0.省部共建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24年开放基金课题申请指南省部共建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甘肃农业大学建设。实验室紧密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种业振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甘肃省乃至西北寒旱区作物抗逆种质创新和生产系统调控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为发挥实验室的学科优势和公共研究平台作用,促进对外合作交流,推动干旱生境作物学领域科学研究的jvzquC41yy}/i|fw0gjv0ls1kplp1:79;191;A50jvs
1.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科研进展NATCOMMUN|徐凌课题组与合作者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徐凌教授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Devin Coleman-Derr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Genome-resolved metagenomics reveals role of iron metabolism in drought-induced rhizosphere microbiome dynamic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植物与根际微生物在干旱下的互作机制。 jvzquC41edy/ejz0gf{/ew4ctv532;6191=0c{ya57;47h<924?30qyon
2.肖军研究组合作揭示氮肥驱动小麦旱后恢复的分子机制    该研究系统阐明了氮素驱动小麦干旱后恢复的分子机制,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对植物环境适应智慧的理解,更为设计“抗逆-高效”协同提升的作物新品种提供了关键靶点,有望在保障干旱胁迫下粮食稳产的同时,推动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发展。该研究由山东大学白明义教授和樊敏副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肖军研究员共同jvzq<84yyy4hgwjvkey/cl3ep1juz€4m{l€049772;5u49772;69a@>855990qyon
3.[中国科学报]一作博士答辩前两天,论文被接收!他们9年攻关终收获[中国科学报]一作博士答辩前两天,论文被接收!他们9年攻关终收获 12月初的湖北,上午8点的油菜田,霜露浸透了裤脚。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研究员刘立江和团队成员们弯着腰,一株接一株地拔起油菜苗,手指冻得通红——这是他们筛查抗根肿病油菜材料的第三年。300多份材料,共计约9万单株样本,3年重复鉴定下来,jvzquC41yy}/ejfu0et0z€z1ozyy8i;99i17A=;ch:d;9gc:gk44A89dck89?3jvo
4.基金委发布“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科学计划”项目指南—新闻—科学网其次,针对联合国2030可持续目标开展气候安全、生态安全、农业安全、水安全、能源和资源安全问题的研究,提供实现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科学策略和途径。 (一)典型社会-生态系统动力学与可持续发展。 选择生态脆弱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喀斯特地区、高原山地,以及人类活动强烈的滨海城市区,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压力影响下的 jvzquC41pg}t0|hkgpifpny0ep5ivvqpgyy049761;564B:330yivv
5.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获得的3个候选基因及3个潜在代谢物可能有助于Mu快速可逆ROS损伤的恢复和氨基酸生物合成。本研究为复杂干旱条件下小麦的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认识,为阐明其生物功能及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我所吕亮杰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C2020301004)、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科技创新专项(jvzq<84yyy4idu~u0eun1qyon17068=192553A:0jvsm
6.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学术科研MolecularPlant|农学院水稻研究近日,中国农业大学水稻研究中心李自超/李金杰教授团队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正式发表了题为“The OsNAC41-RoLe1-OsAGAP module promotes root development and drought resistance in upland r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水、旱稻稻种资源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挖掘到一个调控根系发育与抗旱性的新基jvzquC41ech/ejz0gf{/ew4ctv532;9132591jwva6>29;d325?:2;3jvor@wri?:572:/ucigTvoF7
7.我院段会军团队在玉米干旱胁迫适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近日,河北农业大学段会军团队在Fronteirs in Genetics在线发表了题为“Global Transcriptome and 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es of Growth-Stage-Specific Drought Stress Responses in Maiz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结果证实了玉米干旱胁迫适应是一个阶段特异性反应过程,有助于阐明调控玉米干旱胁迫反应的基本生jvzquC41pqthz~j0jghbw7jfw0io1rshq1717:43237/j}r
8.旱作农业——不让农田再“喊渴”“过去,玉米的优势产区只有东北、华北、黄淮海和西南,随着旱作技术的不断完善,如今西北也成为了最适宜种植玉米的四大区域之一,发挥出了产区优势。”薛吉全认为。 起垄覆膜,看似只是增加了一张膜,但其背后的机理却不仅仅是一张膜这么简单。在西北农林大学专门成立的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记者看到了位于地下的奥秘。 jvzquC41yy}/hjwogt4dqv3ep1813A4341681€fra;?8;A<74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