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文署名中,“一作”是最常被提及的行话之一,它指的就是“第一作者”。按照大多数期刊的规定,第一作者一般意味着对研究贡献最大,通常承担了研究设计、实验实施、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修改等主要工作。
由于科研越来越复杂,单靠一个人完成所有环节已不现实,很多期刊开始允许作者声明“这些作者贡献相等”。
在实际排序中,共同作者一般是按顺序占据前几个位置,通过特定符号(如*,†, ‡)或脚注标明“共同第一作者”(Th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to this work)。
引人注意的是,《Advanced Materials》在2021年刊发的一篇综述论文:Structure,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of Two-Dimensional Hexagonal Boron Nitride,作者多达42位,而且全部被标注为共同一作。
从内容来看,综述类文章更容易出现“多人共同一作”的情况。因为每位作者可能负责不同章节或部分,最终整合成一篇完整的综述,于是团队选择用集体署名来平衡贡献。
相比之下,实验研究类文章虽然也可能有多位共同一作,但人数通常有限,否则很难在实际操作上明确“等量贡献”。
国内评职称,如何判定?
值得注意的是,在青椒们的职业发展与评价体系中,这一署名方式并不总能得到统一认可。国内在这方面的差异尤其明显,越来越呈现出“三认三不认”的趋势。
“三认”:只认第一作者、只认第一作者单位、只认通讯作者;
“三不认”:不认非第一作者、不认非第一作者单位、不认非通讯作者。有时共同第一作者也不能作数。
例如:阜阳师范大学在2024年高层次人才引进公告中明确写到,公开发表的论文要求是第一作者(不含共同一作),同一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仅使用1人次。
北京2023年发布的《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规定则明确:“共同第一作者仅认定排名第一位”。
不可否认,“共同一作”它确实有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这种署名方式也带来了挑战:如果共同一作人数不断扩张,那么“第一作者”的辨识度就会下降,有人评论道:这好像一篇科学报告变成了“汉语拼音展销会”。
在国内职称晋升、科研奖励等环节,不同省份、不同机构的认定标准不一,这也会使得青椒们处境复杂,有时甚至会因为署名排序而影响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