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地理考试中经常出现的中国地理分界线,它可以帮助同学们在学习地理时做到有的放矢,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1.南疆与北疆(流动沙丘与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线):天山。
2.湖北省与重庆市:巫山。
3.福建省与江西省:武夷山。
4.广东省与湖南省:南岭。
5.西藏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昆仑山脉
6.甘肃省与青海省:祁连山脉
7.四川省与陕西省:大巴山脉。
二、中国的人口分界线
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三、中国的地形分界线
1.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
2.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地形区分界线
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横断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地: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大巴山脉
1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淮河
四、中国的气候分界线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5.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大致通过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6.太阳能分界线:大兴安岭-北京西-兰州-昆明-折向西北到西藏南部。
7.中国的五个温度带分界线
8. 中国的四类干湿地区分界线
10.中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分界线
五、中国的河流分界线
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一秦岭
3.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4.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5.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六、中国的三大自然区分界线
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长城
2.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横断山脉
获取高中政治资源
3.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大体从昆仑山向东经过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
七、中国的自然区分界线
1.东部季风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①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界线(华北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秦岭一淮河(1月0℃等温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4500℃等值线)。
2.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的活动积温3200℃等值钱
3.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7500℃等值线
4.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的界线:贺兰山一线,相当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八、中国的农业活动分界线
1.草场、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阴山-吕梁山-横断山
2.水田区与早作区的界线:秦岭一淮河
九、中国的综合地理分界线
1.秦岭一淮河一线
气候:
①大致是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
②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③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
④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
⑤温带季风与亚热带季风的分界线
⑥≥10℃积温4500℃等值线经过地方
地形:
①黄土高原与汉水谷地的分界线
②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
河流:
①河流有无结冰期、流量大小、水位高低的分界线
②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土壤:棕壤与黄棕壤的分界线 植被及自然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及对应自然带的界线
农业:
①农业水田与旱地
②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
③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
2.大兴安岭
①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③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④牧区与农耕区通过的地方的界线
⑤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
⑥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通过的地方
⑦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通过的地方。
区域地理学习中
对区域的划分往往需要
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地理界线
地理界线
可能是山脉、河流
也可能是人为划定的一些标准
这些地理界线把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勾勒或者分隔出不同的地域色彩
胡焕庸线
1935年,胡焕庸提出
黑河(瑷辉)—腾冲线
即胡焕庸线,
首次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规律
该线东南半壁36%的土地
供养了全国96%的人口
西北半壁64%的土地
仅供养4%的人口
二者平均人口密度比为42.6:1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地势阶梯分界线
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
西起昆仑山脉
经祁连山向东南到横断山脉
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
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地形区分界线
二、三级阶梯分界线上
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
则依次构成了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
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界线
昆仑山横亘在
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之间
一面黄沙,一面雪山
横断山脉
则横断了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
以及四川盆地之间的联系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隆起的山脉
也阻挡了风的前进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由此而生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等降水量线
风在携带着水汽
往内陆挺进的过程中不断消耗
形成了一条条
近乎平行的等降水量线
进而
形成了以降水量为划分依据
的干湿分区
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
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
(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
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
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200 毫米等降水量线
(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
大致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
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内流区与外流区
地形和降水的分界
最终也影响了河水的终归处
内流区和外流区由此产生
一边奔流入海,一边湮没黄沙
当我们把尺度缩小
山脉还影响了各地区径流流向
最终成为了不同水系之间的分水岭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
巴颜喀拉山脉-秦岭
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
南岭
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
武夷山
黄河水系与海河水系的分水岭
太行山
汉江与渭河的分水岭
秦岭
温度带分界线
水有变化
“热”当然也会有变化
从南到北,各个温度带依次登场
热带蜷缩在
雷州半岛、海南岛、云南和台湾南部
亚热带和暖温带以秦岭-淮河为界
暖温带和中温带分界线则从鸭绿江口出发
沿着长城一路
向西一直到祁连山和天山一线
寒温带则在黑龙江北部保留着最后的倔强
水和热的组合
最终又决定了不同气候分区的界线
秦岭-淮河以南
主要以热量决定了气候区界线
秦淮淮河以北
则主要考虑了降水的因素
青藏高原则一直是个特殊的存在
气候又影响了
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
三大牧区
大致位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西北
东南一侧则主要为耕地
再以秦岭淮河为界,
以南主要为水田
以北主要为旱地
地形、气候以及
最终形成了我国三大自然区
在东部季风区内
由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差异明显
便一分为二
最终形成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
在上述界线划分中
我们会发现一些山脉和河流
出镜率非常之高
常提到的是
秦岭-淮河线和大兴安岭
以秦岭-淮河线为例
它是一月份0℃等温线、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
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分界线
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分界线
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分界线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分界线
大兴安岭两侧的景观也多有差异
它是地势二、三级阶梯分界线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季风和非季风区分界线
内流区和外流区分界线
森林和草原植被景观分界线
有些界线
有的界线则变化很快
例如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
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一年两熟的界线北移
以秦岭-淮河为界已经不符合事实
这些地理界线
往往是我们分析地理背景的主要抓手
掌握地理界线及其形成背景
在不同时空尺度运用它
至关重要
1.摩尔多瓦边界——离海洋最近的内陆国
1940年苏联为建立“东方战线”,向罗马尼亚强索了比萨拉比亚地区(摩尔多瓦前身)。后将之大部并入德涅斯特河东岸的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而南部滨海区则划归乌克兰管辖。如此摩尔多瓦彻底和黑海出海口拜拜啦。
摩尔多瓦距离德涅斯特溺谷的最短直线距离仅2km。溺谷是因地壳沉降和海水倒灌而形成的漏斗形狭长三角湾,应属海洋范畴,且德涅斯特溺谷着实同黑海相通。
2.德国比利时的芬邦铁路边界
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使德国丧失了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占其欧陆领土的13.5%。西部的煤铁运输通道芬邦铁路亦在此列。
由此铁路西边的5块土地成为德国飞地,总面积不足25平方公里。2007年底芬邦铁路遭废弃,被改造为徒步旅行和自行车道。游走在比利时的道路上,两边却尽是德意志风光,着实别有一番趣味。
3.波黑出海口界线
波黑仅有的海岸线位居濒临亚得里亚海的内乌姆地区,只有25km。
1699年,拉古萨共和国(以现今杜布罗夫尼克为统治中心的商业国度)为减缓北部威尼斯共和国步步紧逼的态势,将内乌姆地区作为缓冲带割予奥斯曼土耳其。此后波黑在附属奥匈帝国时期(1878-1918)、南斯拉夫时期(1945-1992)均据有此出海口。
但悲催的是波黑出海口直面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半岛,外部还有众多小岛环绕,通行功能大打折扣。而克罗地亚也因内乌姆被分割为互不连通的两部分,所以克方计划建造沟通佩列沙茨半岛的大桥,以绕开内乌姆直通杜布罗夫尼克市。此举显然要波黑的老命,故以影响其舰船通行而强劲反对。
4.马凯特岛边界
自1809年起瑞芬两国即分治该岛(当时沙俄自瑞典夺取芬兰)。
1885年芬兰在该岛建造了一座无名灯塔,落成后却发现在瑞典一侧。1985年瑞芬达成协议,将原本笔直的界线更改为七拐八拐的“之”字型路线。如此变动的主要依据是两国在岛上的离岸点不能变动,且需交换相同面积的土地,故形成此奇葩边界。
5.赞比亚、博茨瓦纳的赞比西河边界
两国仅在赞比西河接壤150m,堪称最短的国家陆地边界。此边界的形成主要源于列强间的争斗和妥协。1890年英德达成划分殖民地协议,德国放弃桑给巴尔(德属东非以东40km处的群岛),以换取原属英国的卡普里维地带。卡普里维地带是德属西南非洲东北方向深入非洲腹地的长条形触角。
获得卡普里维地带后,理论上德国可使其非洲两端的殖民地,通过赞比西河-希雷河-马拉维湖而互通有无。
一战后德属西南非洲连同卡普里维地带统归南非管辖,随着1964和1966年赞、博两国的独立,世界最短的国家边界诞生啦。
6.多哥、贝宁的濒临大西洋边界
多哥是前德国殖民地,一战后分属英法。1957年英属西部多哥并入加纳共和国;1960年法属东部多哥独立,也就是现在的多哥共和国。
多哥的海岸线只有55km,细查之下即发现其中端倪。邻国贝宁有一奇葩海岸线,深入多哥境内20.5km,这条海岸线北靠多哥,南邻大洋,南北之间的平均直线距离仅1km左右。该段界线是依照某条旧河道划分的,应该与列强分割非洲势力范围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