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家运用单项或综合指标来划分区域,从而在地图上确定区域之间划分的界线,对区域界线的理解是区域认知的重要方面。
但地球表面没有这些界线,界线两侧的地理差异也没有特别明显。
区域界线所处的位置往往表现为具有一定宽度的过渡地带,地理差异具有渐变性。
02
秦岭淮河一线的过渡性
第一个是降水量,通过对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分析发现,“秦岭—淮河”线与我国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重合,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指标。
第二个是温度,“秦岭—淮河”线也基本上是我国1月份零度等温线,零度等温线的意义决定了河流冬季是否结冰,“秦岭—淮河”以南区域1月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上,冬季基本上不结冰,而在“秦岭—淮河”以北1月平均气温低于零摄氏度,冬季一般结冰。
03
地理事物分布过渡性的表现
许多地理事物分布具有过渡性的特点,主要是因为其影响因素的分布是渐变的。在自然地理事物分布上有非常多的例子。
如太阳辐射是地理事物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是渐变的。
如降水量的变化,由沿海到内陆是渐变的。
植被从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依次渐变。从热带雨林带到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就是过渡带;从阔叶林带到针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就是过渡带等等。
▲我国植被分布图(图源 | 星球研究所)
04
案例探究——甘肃省
在分界线附近的区域,位置上往往具有过渡性。在过渡位置上,该区域有何特点?我们以甘肃省为例来归纳总结。
▲甘肃省在我国的地理位置
甘肃省处于
我国第一阶梯向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结合部
▲中国地形图
甘肃省处于
我国季风区向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
▲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示意图
甘肃省地跨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
▲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甘肃省地跨
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三个温度带
▲我国温度带分布图
甘肃省处于
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交接过渡地带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我国三大自然区分布图
甘肃省处于
从湿润区依次向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的过渡地带
▲甘肃省干湿区分布图
▲我国水资源分布图
甘肃省处于
从森林向草原、草原向荒漠的过渡地带
▲我国植被类型分布图(图源 | 星球研究所)
区域的过渡性
为何在高考中很重要?
过渡性地带的区域环境条件复杂多样,能体现出区域内部差异性显著。过渡性的地理特征差异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类活动方式多样。
(2)生物多样性显著
(3)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原因:位于过渡地带,自然条件不够稳定)
以上为个人肤浅认识,欢迎批评指正~
真题感悟
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很多中药材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阴,有的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盐碱……。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之称。近年来,依托中药材,甘肃省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业蓬勃发展。
(1)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8分)
(2)分析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区位优势。(12分)
(3)说明依托中药材发展工业对甘肃省的积极影响。(12分)
参考答案:
(1)大致位于32°N-43°N,92°E-109°E,地处亚热带到中温带的过渡带;深居内陆,地处湿润区到干旱区的过渡带;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结合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交汇处;地处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经济走廊(“丝绸之路”、“亚欧大陆桥”要道),毗邻新疆、青海、四川、陕西、宁夏、内蒙古并与蒙古国接壤,蒙、维、藏、回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结合部。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多样性的特点。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产品质量好,中药材用途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地处西北交通要道;中药材加工技术进步;政府政策引导,推动中药材种植。
(3)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促进中药材专业化种植,调整种植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中药材附加值,带动贸易、物流、科技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实现脱贫致富,弘扬传统医药文化,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解析:
(1)描述地理位置一般主要从经纬度范围、半球位置、温度带、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包括自然区、地形区、相邻地区等)描述即可。
(2)区位条件主要从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两大方面进行分析。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水源、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技术、资金支持等,结合具体地区分析即可。
(3)依托中药材发展工业对甘肃省的积极影响主要从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入手。经济方面,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中药材附加值,带动贸易、物流、科技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方面,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促进中药材专业化种植,调整种植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社会方面,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实现脱贫致富,弘扬传统医药文化,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
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地理中的一个重要地理概念,目前已知的最早论述由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提出。
秦岭-淮河线是中国地理区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地理分界线。在此线的北面和南面,自然条件、地理风貌、农业生产或是人民生活习俗,均有明显不同。
广义的秦岭是横亘于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与昆仑山脉分界。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秦岭山脉全长16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面积广大,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狭义的秦岭是秦岭山脉中段,位于陕西省中部的一部分。在汉代即有“秦岭”之名,又因位于关中以南,故名“南山”。
秦岭东边的淮河是中国的一条大河,全长1252公里,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县境内的桐柏山,之后向东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流经之处多为平原,河道宽阔、水势平缓,两岸人民尽得淮河滋养,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淮河两岸的地形、河流及水文特征的差异不如秦岭南北的差异明显,在很大程度上淮河作为南北分界线提出主要是依据其地理分区的意义。
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
气候上的分界线
中国半湿润区与湿润区分界线
中国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
(活动积温不同,作物熟制不同)
中国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一月0°C等温线
(冬季河流是否结冰)
年平均降水800mm等降水量线
河流水文特征上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以北——水量小,汛期短,含沙量大,有结冰期;秦岭淮河以南——水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土壤类型上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以北多肥沃的褐土(黄壤)。秦岭淮河以南多贫瘠的红壤。
自然植被类型上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以北——温带落叶阔叶林;秦岭淮河以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农业生产上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以北——耕作制度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花生为主;秦岭淮河以南——耕作制度一年两熟到三熟,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农作物以水稻、小麦、棉花、油菜为主。
试题链接
1. 我国习惯上以秦岭—淮河一线为集中供暖分界线。近年来,随着南方异常寒冷天气频频出现,居民对供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集中供暖分界线经过( )
A. 湘 B. 冀
C. 赣 D. 陕
(2)南方部分城市冬季温度低,却一直未实现集中供暖的原因可能是( )
A. 供暖设施占地面积大,挤占大量生活空间
B. 南方冬季湿度大,导致供暖系统稳定性差
C. 南方冬季低温期短,供暖设施的利用率低
D. 南方地势起伏大,供暖设施建设工程量大
(3)南方部分地区实行集中供暖后,可能会( )
A. 加剧当地能源供应紧张状况
B. 吸引大量外地劳动力迁入
C. 促进管道运输的普及与扩展
D. 推动当地城镇化快速发展
【答案】 1. D 2. C 3. A
【解析】
(1)秦岭—淮河一线,经过陕西,D正确;
湘、赣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A、C错误;
冀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B错误。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
(2)供暖设施占地面积不大,也可以设置地暖,A错误;
供暖稳定性与湿度关系不大,B错误;
南方冬温较高,低温气短,供暖设施的利用率低,C正确;
供暖设施主要是在居住区内,特别是室内,工程量与地势起伏关系不大,D错误。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
(3)集中供暖会耗用能源,南方部分地区实行集中供暖后可能会加剧当地能源供应紧张状况,A正确;
外地劳动力迁入主要是寻求就业机会,供暖条件改善对其影响较小,B错误;
管道运输主要是天然气和石油等矿产资源的输送,与集中供暖关系较小,C错误;
城镇化的发展往往是通过工业化或第三产业发展来推动的,D错误。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
2.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秦岭位于我国中部,是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也是我国南方与北方的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秦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秦岭位于陕西省中南部,介于关中平原与汉水谷地之间,东西长400~500千米,南北宽100~150千米,海拔多在1000~3000米之间,主峰太白峰海拔3767米。北侧断层陷落,山势雄伟,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南坡长而平缓,海拔高度逐渐降低。广义的秦岭西起甘、青两省边境,东到河南省中部,包括西倾山、岷山、迭山、终南山、华山、崤山、伏牛山等,东西延伸千余千米。秦岭山地南北地理差异十分显著,是我国南方与北方的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
(1)“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秦岭—淮河一线两侧,除了气候和农业生产方面的差异外,在社会文化方面差异也很明显,请举例说明。
【答案】
(1)主要是因为淮河两岸的气候不同,尤其是积温不同,淮河以北积温较低,淮河以南积温较高。
(2)如北方人戏剧唱腔嘹亮,刚毅雄壮,而南方人的戏剧唱腔柔和委婉;北方人善骑马,南方人善行船;北方人以面食为主,南方人以大米为主等。
【解析】
题目通过我国我的自然分区及秦岭—淮河一线的介绍,考查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地理分区中的南北差异。
(1)“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气候的差异。因为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为暖温带,以南为亚热带,是中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暖温带地区积温较少,农作物可以两年三熟,亚热带地区积温较高,可以一年两熟。
(2)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戏剧、饮食、民居等方面,举例说明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