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专访】李孜沫:坚守科研初心 稳扎稳打前行
【编者按】科研工作是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国家社科、自科、艺术基金项目申报工作,在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学校进一步完善科研体制机制,积极动员、精心培育、重点打磨,项目申报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立项数量稳步增加,科研创新取得新成效。为更好宣传总结我校科研工作亮点,充分发挥科研创新对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学校特开辟【科研专访】栏目,通过我们的采访,了解奋进中的南师院科研力量。今天让我们走近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李孜沫老师。
李孜沫,男,汉族。现为南昌师范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讲《旅游文化学》《旅游接待业》等专业课程。华中师范大学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医学地理、旅游地理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级课题3项,校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余项。在《地理学报》《地理研究》《经济地理》《江西社会科学》《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1.李老师,您什么时候开始关注疫灾的环境机理这一领域的研究?关于这个领域的研究兴趣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最早关于这一领域的论文(成绩)有哪些呢?可否举例说明?
2011-2018年,我就读华中师范大学期间,师从知名地理学者龚胜生教授攻读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即始终关注疫灾地理研究,但直至2017年才发表了第一篇相关学术论文。不过,在此期间阅读了大量文献著作,并撰写了几十本、约百万字的读书笔记,成为迄今都最为珍视的“宝贵财富”,也正是因此才在此后相继发表相关论文18篇,其中CSSCI10篇,CSCD或中文核心8篇。同时,我的硕士和博士毕业论文均选题疫灾地理研究,并获得华中师范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湖北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华中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在您平时开展的科研工作中,如何成功立项“近300年中国疫灾流行的环境机理及其社会系统传递”这一国家级课题呢?
师从龚胜生教授后,我逐步成长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医学地理学研究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与另外两位师兄共同参与导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课题。我们的博士论文选题均来源于这些国家课题,并成为我们日后的主攻研究方向,两位师兄也分别于2018年、2021年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关于这一课题的开展,可以说有两个契机。一是学术积累使然。个人长期从事人文地理学分支历史健康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发表了多篇有关中国历史疫灾地理研究的系列文章,并有著作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即将付梓。二是疫情肆虐使然。“新冠疫情”爆发后,社会大众对于历史传染病的认知有了新的深度需求,为疫灾地理研究提供了“机遇”。同时,践行“健康中国”战略,需要深入开展健康地理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需要“人类健康共同体”的塑造。
3.在开展研究期间有哪些让您特别印象深刻的事情呢?
第一件事是课题申报书的撰写过程。课题申报书的撰写是在寒假期间进行的,为此将自己完全封闭在房间中整整十天,撰写过程中,由于压力巨大,曾几度心态崩溃,是家人的支持、同事的开导,才得以平复心态继续坚持下去,最终完成申报书主体部分的撰写工作。可以说,春节期间万家灯火的团圆,映照的恰是我孤灯奋战的背影。
第二件事是课题申报书的匆匆提交。在我的奶奶去世当天,因为要返回老家奔丧,便不再执着于申报书的进一步修改完善,只能匆匆完成了系统提交工作。实在是事发突然,没有仔细再三打磨。当时我就想,科研人是怎样一种人?科研人在追求什么?即使背负巨大的悲痛,仍然要完成既定的研究工作。这是人生的意难平,科研人的意难平。此后的梦境中总是奶奶的音容,直到半年后给奶奶扫墓,才稍稍缓解,次日国自科放榜得中课题后,又再次到墓前报喜。我想,科学研究一种人生追求,对个人而言,著书立说未尝不是“青史留名”的另一番隐喻;对国家而言,更是对“科学家精神”的深刻践行。
4.李老师,此次您的项目获得国家自科基金项目立项,得知此消息后您心情如何呢?就做好高水平科研工作,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国自科申报书完成系统提交后,是漫长的评审等待过程,此间完有一种石沉大海、渺无消息的感觉。国自科放榜之日得知喜中课题,的确是意外之喜,是一种难以置信、大喜过望、欢呼雀跃、踌躇满志等心路历程交织的复杂情绪,我甚至开玩笑称真有一种“范进中举”之感。同时,这也是一种勉励之喜,是对过往十余年来的学术积累、论文创作的再勉励,是对长期孤灯、书卷、冷板凳生活的再鞭策,更是个人长期以来追求的“上好一门课、立项国家课题、每年发表几篇C刊”夙愿的得偿所愿。
我认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是一项“讲基础、重创新、求完美”的综合过程。科研人员应立足自身实际,锚定研究方向,持续纵深推进,夯实基础;通过深耕研究领域,结合新材料、新方法、新理念,融合创新;申报书大到行文逻辑结构、小到标点符号排版,都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力求完美。
5.李老师,通过研究“近300年中国疫灾流行的环境机理及其社会系统传递”,为以后中国在面对疫灾之时提供预警和应对措施时有哪些参考价值和意义?
疫灾的流行机理是复杂的、变化的,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医学仍然无法完美解释诸如“非典”“新冠肺炎”等传染病究竟从何而来?最后又到哪里去?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历史传染病的地理规律和流行机理就失去了价值。因为,在疫情防控中采取的人员隔离、交通阻断、预防注射等措施,无不可以在历史长河中觅得其身影。从这个角度来看,研究历史疫灾恰恰显现出历史的借鉴价值更加显著和必要。
6.李老师,该课题将来如何进行科研成果转化?
课题科研成果转化主要在于历史借鉴价值和深度文化思考。课题设计立足历史文献、回归历史语境,基于地理规律、医学原理,基于“激发-约束”机理,揭示疫灾流行的环境因素及其影响强度,针对典型疫种探讨适生范围、危险分区、影响因素及地理边界;基于“冲击-响应”机制,构建疫灾、环境、社会系统序列集,以序列化、计量化、可视化方式阐释疫灾流行的社会系统传递路径及其内在机制。通过课题研究,为阐释疫灾流行规律提供地理学角度解读;为完善疫病防治体系提供历史依据,为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历史借鉴;为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染病流行,反击西方将疫灾“中国化”的“污名化”倾向,有力提升中国“文化自信”。
7.李老师,您有考虑到让学生参与到您的研究过程吗?您觉得什么样的学生可以参与到您的研究项目中?
一直以来,我都尽力吸纳部分有科研潜力的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之中,并长期以500元/月的补助标准,聘请个人科研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