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保护修复和生态系统碳汇座谈会暨盛乐国际生态示范区项目十周年活动成功举行生态保护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

7月25日至26日,内蒙古保护修复和生态系统碳汇座谈会暨盛乐国际生态示范区项目十周年活动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行。本次活动由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指导,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主办,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协办。

内蒙古自治区在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屏障作用。而和林格尔县位于内蒙古中部呼和浩特市以南,属于生态系统类型较为复杂的农牧交错带,也是森林和草原的过渡带,是生态脆弱区。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这里将成为南北两个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之间物种迁移最重要的潜在廊道,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深远的意义。

为此,2010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的指导下,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等在此共同启动盛乐国际生态示范区项目,开展了以维持北方生态屏障功能为基础的内蒙古生态修复与保护行动,旨在以区域的气候变化趋势为大背景,以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为基础,以绿色循环产业模式为发展核心,通过政府—企业—科研机构—NGO等多方社会力量的参与,实践干旱半干旱区关键生态系统的重建和保护,构建适应于气候变化的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充分结合的示范区域,并将示范区的成功经验推广到更广大的干旱半干旱区。

从2012年林业碳汇项目获批至今十余年的时间,气候变化形势更加严峻,国家和地方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构筑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相继出台了诸多的相关政策法规,开展一系列的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值此背景下,为了维护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和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更多力量,在新形势、新背景下更好地发挥多方参与优势,内蒙古保护修复和生态系统碳汇座谈暨盛乐国际生态示范区项目十周年活动在呼和浩特召开。

开幕致辞

在致开幕辞时,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碳汇专班负责人康宏表示,盛乐国际生态示范区项目以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大背景,探索干旱半干旱区关键生态系统的重建和保护,在和林格尔县建成了适应气候变化的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的示范区域。如何发挥好内蒙古生态资源优势,拓宽碳汇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是我们当前认真思考研究的重要现实问题,亟需专家智慧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此次研讨会的召开不仅有利于共同探索创新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建设模式,实现原创经验与国际视野的融合,也是促进深入合作的良好开端。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理事长杨超指出,当时,在和林格尔曾经漫天飞沙的荒山荒地上、纵横交错的沟壑里,通过多轮的科学评估和规划,项目团队因地制宜地编制了实施方案。通过各方努力,恢复了近4万亩退化沙化土地,种植了300多万株当地的适生树种。项目成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生态保护修复示范项目,也是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第一个成功开发并交易的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CDM)林业碳汇项目。十年磨一剑,政府、社会组织、国际机构、科学研究团队和当地社区多方参与,共同合作,取得了沉甸甸的成绩,实属不易。

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创始人牛根生先生通过视频致辞。他表示,曾经的和林格尔“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地下没有宝”,荒凉的景象令他深感生态修复和保护的必要。在各方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下,盛乐国际生态示范区十年来取得显著成就,从植被恢复、水资源管理,到发展碳汇交易、绿色循环产业和社区可持续发展,我们为这些成绩感到非常欣慰。然而,盛乐国际生态示范区只是一个点,而全球生态问题需要人类共同面对,在这一挑战过程中没有旁观者。对于整个生态环境保护而言,十年只是短暂的一瞬,未来还将走过一个又一个十年。需要我们继续合作,携手前行,共同守护人类的美好家园。

TNC中国项目主任朱达博士指出,经过十余年的摸索,项目团队逐渐形成一整套系统的生态修复与保护模式,即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通过科学规划、合理修复及可持续管理,实现退化土地修复及生态服务功能恢复的持续发展。此模式也在内蒙古的不同区域,结合实际条件进行推广,如在锡林郭勒上推广草地智慧管理、在赤峰推广气候智慧型农业等。保护自然环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而自然保护工作离不开政府、企业、公益组织、社区和公众各方参与,多方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高质量共同推进绿色发展。感谢政府相关部门持续的帮助与指导,感谢老牛基金会及其他合作伙伴对TNC中国内蒙古项目一直以来的信任与支持。希望本次论坛能给大家对如何保护好草原生态、应对气候变化下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主题演讲

在主题演讲环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彪带来《重要生态空间靶向生态修复技术及应用》的报告。他分别讲解了我国重要生态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进展、靶向生态修复技术,并介绍了典型应用案例。他指出,靶向调节生态修复是针对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关键靶点,通过针对性人工干预调控,精准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与功能,以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这一修复技术致力于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一种近自然的修复方式,具有轻干扰、外观影响小等优势特点。

成果汇报

TNC中国内蒙古项目总监林阔成汇报了盛乐国际生态示范区项目十年来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他通过图片的形式直观地展示了项目地十年间植被恢复和沟壑治理的状况,并以详实的数据介绍了项目造林面积及生物多样性等指标变化。最后,他对项目所取得的经验模式——系统修复工程和可持续发展进行分享。对于项目来说,生态修复的主要策略是搭建一个防止生态持续恶化的基础,然后慢慢进行自然演替,逐步达到一个近自然状态,这样,就可以长时间存在并持续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这也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的一种形式。

圆桌对话

在圆桌对话环节,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原一级巡视员东淑华,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副秘书长侯远青,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首席科学家、副总裁王德智,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李青丰和白彦图村原书记杨拴桃共同回顾了项目的发展历程,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参与项目的实践经验,并展望了项目的未来发展。

颁奖仪式及总结发言

本次活动还设置了颁奖环节,先后颁出社区合作奖、最佳向导奖和最佳支持奖。

社区合作奖由杨拴桃、李拉庆获得。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项目经理兰科其为两位获奖者颁奖。

最佳向导奖由王慧获得,最佳支持奖由马俊代表项目一线工作者家属领奖。TNC中国内蒙古项目副总监胡杨为两位获奖者颁奖。

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安亚强对于会议进行总结发言。他将项目取得成果的主要原因提炼为四个“离不开”:首先,离不开政府对项目的支持和指导;其次,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和实施;第三,离不开各方的密切合作;最后,离不开项目团队持续的关注和投入。他表示,十年是重要的时间节点,项目到了迭代升级的重要阶段,探讨下一阶段如何扩大项目成果,并复制、引领和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开展可持续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工作中来。

实地探访(多图)

专题研讨会(26日)

内蒙古蒙古族源博物馆原馆长孟松林带来《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类的发展》的专题报告。他介绍了呼伦贝尔草原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状况,从历史视角讲述了自然环境的变化为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带来的可能,以及草原各民族对于保护自然环境的文化基因。

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碳汇专题研讨中,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李玉娥带来《农业生态系统减排固碳》的报告,讲解了农业生态系统减排技术的筛选原则,并对于减排固碳潜力和成本进行了评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朱建华的报告题目为《中国森林碳汇现状与潜力预测》,介绍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分析了森林碳汇现状评估存在的问题,讲解了森林碳汇潜力预测的基本理论以及中国森林碳汇的提升路径。

在生态保护与修复专题研讨中,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处李永红的发言题目为《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典型案例》,介绍了自治区生态保护修复的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山水工程的总体情况等内容。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杨方义带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与生态保护恢复典型案例》的报告,对于NbS的定义、NbS主要干预措施与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等挑战的关系、NbS的全球及我国典型案例等进行介绍和讲解。

在草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专题研讨中,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白永飞的发言题目为《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问题、对策与实践》,重点讲解了草地的战略定位和国家需求、不同类型草地的生态保护恢复现状和对策、草地生态保护恢复技术示范等内容。北京林业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董世魁带来《退化草地生态恢复理论与技术》的报告,从草地生态恢复背景、草地退化分级评价和退化草地分类分级恢复三方面展开介绍。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宝音陶格涛的发言题目为《多目标下因地制宜退化草地修复措施的选择》,介绍了退化草地的概况及概念、退化草地生态恢复技术、退化草地修复原则等内容。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监测规划院刘爱军带来《天然草原放牧强度预警——遥感模型构建》的报告,从工作实践出发讲解了遥感模型构建的过程和所取得的效果。

研讨会的最后,在TNC中国内蒙古项目顾问李青丰教授的主持下,与会专家还就草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及服务功能维持展开进一步讨论。

十年,对于漫长的生态过程,只是一个开始,我们仍需砥砺前行!未来,我们希望继续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北方生态屏障中重要的生态区域,进行保护与恢复。通过示范实践,与政府、企业、NGO等合作伙伴合作,达到经济增长和生态平衡的双重目的,为当地社区增收的同时,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同时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华南植物园对喀斯特碳循环模式的研究取得新进展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在国际科学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Biogeosciences上发表了“中国陆地碳酸岩盐碳吸存”(Yan et al, 2011)研究成果之后,受到欧、美学者的广泛关注。近日,欧洲学者François Bourges et al.(2012)撰文对该研究进行评论,认为中国西南的喀斯特是岩溶地区的典型代表,该研究是为数不多的对岩溶jvzquC41ykqj0jsvrgjjc7hqo1gsvrhng/835;74/;6
1.“大中亚地区干旱地植被恢复与可持续发展”专题国际培训班在中国2025年7月12日至18日,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组织(APFNet)联合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局,在大中亚林业合作机制(GCA-FCM)框架下,依托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支持,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成功举办“大中亚地区干旱地植被恢复与可持续发展”专题国际培训班。来自蒙古国和乌兹别克斯坦的9名林业jvzquC41yy}/cykpgv4dp8hp1eumwvs47;5dquzop4=21ltnwot39@4359:/j}rn
2.科研应用新闻在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该设备定期采集不同林龄、不同树种群落的NDVI数据,结合气象、土壤等环境因子,构建植被生长模型,揭示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机制。这些模型不仅服务于学术研究,其输出结果更可直接转化为林业管理部门的决策依据,例如预测森林碳汇潜力、评估火灾风险或指导植被恢复工程。在草原生态jvzquC41yy}/kwxvtwsfp}3eqo4dp8jwvo0c68683671wjyu0nuou
3.四川三农新闻网6月3日,天府永兴实验室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发布《四川省生态系统碳汇资源资产评估报告》,全面剖析四川省生态系统碳汇资源的现状、增汇潜力和资产估值,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及助力“双碳”目标提供科学支撑。卫星遥感影像结合光能利用率模型,测算精度超90% 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jvzq<84ue5t/exr1kpjfz8sgyu5uqyneu1oe1B3jvor@rjlg?86
4.2024届高考地理答疑什么是碳源、碳汇、碳库、碳中和、碳达峰、碳知识点扫盲 专练22:碳源碳汇碳排放碳中和 01碳源、碳汇、碳达峰、碳中和等 1.碳汇(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 ①概念: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②碳汇(carbon sink)完整定义: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 2.碳源 ①概念 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51684@4938:28>5622663<;0ujzn
5.林草碳汇让绿色生态有“钱”景天山网在具体实施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把碳中和理念融入造林设计、生态修复设计当中,搞清对气候变化所产生的作用,有多少碳汇量可以交易。通过“系统治理+国土绿化治理+林草碳汇”,真正让绿色生态有“钱”景,实现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换。 新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造林种草、荒漠化治理、提升林草发展质量始终是新疆的重点jvzquC41yy}/v|3ep1~x|4llz}04975285u49752882a:9464>867xjvor
6.碳中和助推文化和旅游业绿色发展新浪财经考虑到文化和旅游业的特性,结合笔者机构的经验,将文化和旅游业碳中和之路概括为林业碳汇+技术革新+碳定价+社会治理。以林业碳汇为基础,积极拥抱碳中和技术革新,创新文化和旅游业碳定价,全方位的提升文化和旅游业的社会治理深度。 积极参与林业碳汇 林业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fup44247.2B2251jpe6nmv|wu{}89;28427xjvor
7.青藏高原所高寒荒漠和草原土壤固碳微生物研究获进展固碳微生物是一类与植物相似将大气CO2转化为有机质的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固碳功能的重要性最近几年才逐渐被认识,但土壤固碳微生物群落特征、固碳潜力及其环境因子驱动机制尚未被认识。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41%,该生态系统植被生长受到包括土壤水分在内的多jvzquC41ykqj0jsvrgjjc7hqo1gsvrhng/837<665/<1
8.重视草地固碳功能,促进草地在国家碳中和战略发展的对策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导致我国草原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有机碳库发生很大变化,以退化草地为主,土壤增碳潜力巨大。要减缓全球变化的影响,坚持走生态系统管理的途径、遵守国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和行动,需要在对天然草地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碳储量及其碳汇功能科学评估的基础上,通过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增强陆地生态系jvzquC41ukye0xwi0et0gutguy0gutguy6;:3jvor
9.习近平与美丽中国建设丨“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持续干旱势必会影响草原植被自然恢复。除了气候变化挑战外,人为活动也会影响草原生态。 此外,内蒙古的草原面积大、类型多,修复难度大,修复成本较高。内蒙古退化草原分布在从北纬37度到53度的广大区域内,八大类型的草原各具特点。草原修复要适地适草,而适合内蒙古草原近自然jvzq<84pgyy/ewmwdgo/exr1eqtugwy14286/9=1275dqwygpve2;<>4:29/j}rn
10.肖文发:森林碳汇助力碳中和的几点认识森林恢复过程是重要的碳汇固持过程,但不能仅仅监测和计算地上植被生长的碳储量,“固碳速率”更需考虑其稳定性和持久性(图2)。同时,土壤碳库是碳汇计量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之一,我国不同类型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为44~264t·hm-2,平均碳密度为107.8t·hm-2(https://www.wenmi.com/article/pxbhgm03dg5n.html)jvzq<84yyy4junsnkp4dp8xha6LE5J:G3CLB8=6C9DKF4=7299=5:;:4Ga81;hG3F6GDFJ=64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