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享为什么光靠种树,拯救不了地球生态修复的碳汇潜力,远没想象的那么大~植被生态恢复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国际湿地城市

2025年7月底,《Nature Geoscience》刊发了题为 “Limited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from global ecosystem restoration”(全球生态系统修复的碳汇潜力有限) 的研究论文。该文由匈牙利塞格德大学(University of Szeged)Csaba Tölgyesi 博士领衔,国际科研团队合作完成。

论文聚焦于当前全球高度关注的“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对大规模生态系统修复的碳汇潜力进行了系统评估。研究提出:虽然生态修复能够在区域尺度带来显著效益,但其在全球范围内对缓解气候变化的贡献可能被高估,难以单独承担全球碳中和的重任。

摘要翻译

生态系统修复正日益被视为气候变化减缓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的一些全球尺度研究提出,生态系统修复可能抵消自工业革命以来相当大比例的人类碳排放。然而,全球碳汇潜力仍存在高度不确定性,部分原因在于某些模型过度依赖“以树木为中心”的视角,同时在不同生态系统类型间模拟修复效应也存在困难。

在本研究中,我们应用了基于模型的预测流程,评估了到2100年恢复森林、灌丛、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捕获潜力。结果表明,其最大固碳潜力为 969 亿吨碳,相当于迄今人类累积排放量的 17.6%;若考虑到2100年之前的未来排放,则仅相当于 3.7%–12.0%。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在全球范围内同步推进向可持续、低排放经济的全面转型,生态系统修复在气候变化减缓中的潜力仍然有限。此外,如果在制定修复目标时考虑与未来气候条件的匹配,以及自然生态系统在气候变化作用下可能发生的状态转变,那么与生态系统修复相关的“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的潜力几乎为零。

因此,我们建议,生态系统修复应当主要以恢复生物多样性、支持人类生计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的韧性为目的,而非过度依赖其气候减缓效益;因为修复带来的减缓作用将高度依赖于不同植被类型之间可能发生的状态转变。

导读

研究团队指出,大规模恢复森林、草地和湿地固然能增强碳汇功能,但受到土地资源有限、植被恢复速率差异、气候反馈和社会经济因素等多重制约。 以森林恢复为例,新造林需要数十年才能形成稳定碳库,而气候变化加剧的干旱、火灾、病虫害等风险又可能抵消修复成效。

这并不意味着生态修复不重要。相反,修复的最大价值或许在于多重效益的协同:提升水源涵养、减少土壤侵蚀、恢复野生生境、改善区域生计等。研究提醒我们,未来政策不应只把修复等同于“碳汇工程”,而要把它作为综合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抓手。

研究独特性与创新点

1.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定量评估:结合多源数据,系统量化全球生态系统修复的碳汇潜力,纠正了此前过度乐观的估计。

价值重塑:提出修复的意义不仅在于碳汇,而应纳入生态系统服务和社会效益整体框架。

风险揭示:强调气候风险和人为干扰对修复长期成效的制约,为政策制定提供更现实的参考。

2. 未来研究与创新方向:

聚焦福祉:系统评估修复对人类福祉的贡献,如改善水资源安全、减少灾害风险、提升粮食和生计保障。

多目标耦合:研究如何在修复过程中平衡气候减缓、生态恢复、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寻找多赢路径。

跨尺度研究:在区域与地方尺度开展更细致的实证研究,推动修复方案与具体社区需求、文化背景相结合。

主要图表

小玗的生态圈

(生态修复网)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华南植物园对喀斯特碳循环模式的研究取得新进展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在国际科学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Biogeosciences上发表了“中国陆地碳酸岩盐碳吸存”(Yan et al, 2011)研究成果之后,受到欧、美学者的广泛关注。近日,欧洲学者François Bourges et al.(2012)撰文对该研究进行评论,认为中国西南的喀斯特是岩溶地区的典型代表,该研究是为数不多的对岩溶jvzquC41ykqj0jsvrgjjc7hqo1gsvrhng/835;74/;6
1.“大中亚地区干旱地植被恢复与可持续发展”专题国际培训班在中国2025年7月12日至18日,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组织(APFNet)联合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局,在大中亚林业合作机制(GCA-FCM)框架下,依托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支持,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成功举办“大中亚地区干旱地植被恢复与可持续发展”专题国际培训班。来自蒙古国和乌兹别克斯坦的9名林业jvzquC41yy}/cykpgv4dp8hp1eumwvs47;5dquzop4=21ltnwot39@4359:/j}rn
2.科研应用新闻在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该设备定期采集不同林龄、不同树种群落的NDVI数据,结合气象、土壤等环境因子,构建植被生长模型,揭示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机制。这些模型不仅服务于学术研究,其输出结果更可直接转化为林业管理部门的决策依据,例如预测森林碳汇潜力、评估火灾风险或指导植被恢复工程。在草原生态jvzquC41yy}/kwxvtwsfp}3eqo4dp8jwvo0c68683671wjyu0nuou
3.四川三农新闻网6月3日,天府永兴实验室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发布《四川省生态系统碳汇资源资产评估报告》,全面剖析四川省生态系统碳汇资源的现状、增汇潜力和资产估值,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及助力“双碳”目标提供科学支撑。卫星遥感影像结合光能利用率模型,测算精度超90% 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jvzq<84ue5t/exr1kpjfz8sgyu5uqyneu1oe1B3jvor@rjlg?86
4.2024届高考地理答疑什么是碳源、碳汇、碳库、碳中和、碳达峰、碳知识点扫盲 专练22:碳源碳汇碳排放碳中和 01碳源、碳汇、碳达峰、碳中和等 1.碳汇(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 ①概念: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②碳汇(carbon sink)完整定义: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 2.碳源 ①概念 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51684@4938:28>5622663<;0ujzn
5.林草碳汇让绿色生态有“钱”景天山网在具体实施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把碳中和理念融入造林设计、生态修复设计当中,搞清对气候变化所产生的作用,有多少碳汇量可以交易。通过“系统治理+国土绿化治理+林草碳汇”,真正让绿色生态有“钱”景,实现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换。 新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造林种草、荒漠化治理、提升林草发展质量始终是新疆的重点jvzquC41yy}/v|3ep1~x|4llz}04975285u49752882a:9464>867xjvor
6.碳中和助推文化和旅游业绿色发展新浪财经考虑到文化和旅游业的特性,结合笔者机构的经验,将文化和旅游业碳中和之路概括为林业碳汇+技术革新+碳定价+社会治理。以林业碳汇为基础,积极拥抱碳中和技术革新,创新文化和旅游业碳定价,全方位的提升文化和旅游业的社会治理深度。 积极参与林业碳汇 林业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fup44247.2B2251jpe6nmv|wu{}89;28427xjvor
7.青藏高原所高寒荒漠和草原土壤固碳微生物研究获进展固碳微生物是一类与植物相似将大气CO2转化为有机质的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固碳功能的重要性最近几年才逐渐被认识,但土壤固碳微生物群落特征、固碳潜力及其环境因子驱动机制尚未被认识。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41%,该生态系统植被生长受到包括土壤水分在内的多jvzquC41ykqj0jsvrgjjc7hqo1gsvrhng/837<665/<1
8.重视草地固碳功能,促进草地在国家碳中和战略发展的对策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导致我国草原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有机碳库发生很大变化,以退化草地为主,土壤增碳潜力巨大。要减缓全球变化的影响,坚持走生态系统管理的途径、遵守国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和行动,需要在对天然草地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碳储量及其碳汇功能科学评估的基础上,通过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增强陆地生态系jvzquC41ukye0xwi0et0gutguy0gutguy6;:3jvor
9.习近平与美丽中国建设丨“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持续干旱势必会影响草原植被自然恢复。除了气候变化挑战外,人为活动也会影响草原生态。 此外,内蒙古的草原面积大、类型多,修复难度大,修复成本较高。内蒙古退化草原分布在从北纬37度到53度的广大区域内,八大类型的草原各具特点。草原修复要适地适草,而适合内蒙古草原近自然jvzq<84pgyy/ewmwdgo/exr1eqtugwy14286/9=1275dqwygpve2;<>4:29/j}rn
10.肖文发:森林碳汇助力碳中和的几点认识森林恢复过程是重要的碳汇固持过程,但不能仅仅监测和计算地上植被生长的碳储量,“固碳速率”更需考虑其稳定性和持久性(图2)。同时,土壤碳库是碳汇计量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之一,我国不同类型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为44~264t·hm-2,平均碳密度为107.8t·hm-2(https://www.wenmi.com/article/pxbhgm03dg5n.html)jvzq<84yyy4junsnkp4dp8xha6LE5J:G3CLB8=6C9DKF4=7299=5:;:4Ga81;hG3F6GDFJ=64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