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刚过,农事正忙。巴彦淖尔市金伯利农场的连体大棚里一派忙碌的景象,农耕机械正加足马力在田里穿梭,农民抓紧时间进行翻地、起垄、覆膜等备耕工作,为甜瓜、南瓜等特色经济作物移栽定植做准备。
距离大棚200多米的育苗中心,技术员张静正在通过手机终端,操作灌溉机械为苗床上的种苗喷淋洒水。“我们中心联通物联网系统,土壤、水分、温度等数据指标都可以实时在手机上显示,一键操作就可以自动调温、浇水,农场种苗全部自繁自育。”
“4月初移苗,6月份就能够开园上市。”金伯利农场合伙种植人黄伟介绍说,番茄、西甜瓜、贝贝南瓜等产品主要以订单的形式通过盒马鲜生、百果园等渠道,直供国内一线城市中高端市场。
“天下黄河、唯富一套”,巴彦淖尔市位于黄河“几”字湾顶端,黄河流经345公里,是亚洲最大的首制自流灌区,这里曾被誉为“八百里河套”和“塞外粮仓”。近年来,巴彦淖尔市不断提高农牧业科技创新水平,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农牧业转型升级。5万亩盐碱地变身绿洲,2万亩高标准农田开工建设,巴彦淖尔市逐步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一粒种子的“使命”
此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种质基因库中期库一角(央广网记者 田凤元 摄)
巴彦淖尔市在推动农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种质资源是推动现代种业创新的物质基础、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
巴彦淖尔市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在3100-3300小时之间,在农作物生长季节的4-9月期间每日日照时数在10小时以上,光照充分,能完全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植被受气候与地形条件的影响,类型复杂,一般可分为山地植被、荒漠植被、沙地植被等。
天赋河套种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静介绍说,“依托这里的自然优势,收集、保存、开发利用粮食、瓜果蔬菜、野生沙生植物等种质资源,可以为新品种选育提供物质基础,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保障国家北疆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种质资源收集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已确定入库作物种子、地方特色作物种子2万份,土壤标本2万余份,植物标本1000份。计划到2025年,完成10万份河套地区农作物和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的收藏保存,10万份土壤样品收集保存。
5万亩盐碱地变身绿洲
“五原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230万耕地中,不同程度的盐碱化耕地达123.1万亩,占到总耕地面积的53.4%。这道‘硬伤’,严重制约着我们现代农牧业的发展。”五原县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二珍如是说。
2018年,五原县5万亩盐碱地改良项目园区破土动工,项目区涉及3个行政村4137人,有轻度盐碱地0.75万亩,中度盐碱地2.5万亩,重度盐碱地1.3万亩,盐碱荒地0.45万亩。一场盐碱地改良“土地革命”在这里打响。
改良前后的盐碱地对比(央广网发 资料图片)
李二珍介绍,项目实施以来,五原县与中国农科院等17家科研院所30位专家合作,开展22个研究课题试验;引进73家企业试验改盐新技术21项、改盐新产品36个;采取撒施脱硫石膏、明沙、有机肥、改良剂、种植耐盐作物“五位一体”技术改良土壤5万亩,叠加实施“上膜下秸”技术2000亩、“暗管排盐”技术5600亩。项目的独到之处在于将“改盐”和整地相结合,以盐碱地改良为起点,大面积盘活土地资源,着力破解农田碎片化、积土多、地力等级低等难题,力求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步到位。
通过项目建设,项目区新增可耕地4500亩,耕地地力提升1至2个等级,四控技术节肥327.6 吨;减药2.6吨,节水230万立方,农膜当季回收率达到85%以上,种植结构由4种作物调整为7种,清华等12所院校的科研团队的17个课题落地见效……亩均产值增收300元至500元,农民人均收入稳步增长7300元。项目区贫困户全部实现稳定脱贫致富。
截至2020年底,五原县依托各类项目完成盐碱地改良39.51万亩。据测算,全县123万亩盐碱地全部改良后,可新增耕地9万亩,年均实现增产3000万公斤,增收2.2亿元。
五原县为全区盐碱地改良探索出可借鉴、可示范、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 巴彦淖尔市现有耕地1072万亩,其中484万亩耕地呈现不同程度的盐碱化,占总耕地面积的45.1%。经中科院南京土壤所专家团队研究论证,河套地区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入3534元,可将耕地质量平均提高2-3个等级,可新增耕地50万亩,粮食产能从目前的70亿斤提高到120亿斤,相当于再造一个河套。
谈及盐碱地改造的瓶颈和困难,李二珍坦言:盐碱地改良工程技术含量高,而且是长久工作。急需引进培养相关人才更好进行现场指导。通过近年项目的实施,与各科研院所合作,明显感到人才的短缺,尤其是有实战经验的研究生、博士生。另外,项目区虽然引进企业较多,但产业带动和农企利益联结能力有限;同时,盐碱地改良并非一朝一夕方可彻底改良,尤其是重度盐碱地,仍需要继续改良。“重度盐碱地改良期为三年。项目虽已基本完工,移交乡镇后无后期管护经费,希望能将项目节余资金和管理费用作为关键管护补贴。”李二珍建议。
品牌建设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
“绿色、富硒小麦按照我们的质量标准优质优价收购,每公斤4—6元,比市场价每公斤高出1.2—3.2元,麦农平均亩纯曾收益近千元。”3月23日,内蒙古兆丰河套面业有限公司总裁白保林表示,兆丰有机面粉小麦原料来源于自有有机基地,公司与合作社或种植大户建立企农互作利益联结机制,签订小麦种植协议,建立了包括小麦收购标准在内的兆丰标准体系,真正做到了优质优价。
没有品牌,农牧业产业化难有出路。
“天赋河套”品牌产品(央广网记者 田凤元 摄)
在“天赋河套”品牌带领下,通过建设产品旗舰店、线上线下营销、组织参加高端会展等,巴彦淖尔市得天独厚的农牧业资源优势得以广泛宣传,绿色有机高端优质农产品被更多国内外客商、消费者了解认可,“天赋河套”品牌产品借此声名远扬、行销天下。“天赋河套”品牌全面打响,荣获2019中国农业最具影响力品牌、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等10项大奖。
截至目前,巴彦淖尔市已有12家企业53款产品被授权使用“天赋河套”品牌,它们中既有河套酒业、恒丰面粉这样的老牌劲旅,也有旭一牧业、三胖蛋、金草原这样的业界新锐,基本涵盖了粮油、乳肉绒、果蔬、蒙(中)药材、籽类炒货、酿造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
巴彦淖尔市打破行政区域,规划了粮油、乳肉绒、果蔬、蒙中药材、饲草、生物质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巴彦淖尔市委书记常志刚表示,未来,巴彦淖尔市将全面提升“天赋河套”品牌影响力,力争3年内品牌价值达到300亿元,2025年品牌价值达到400亿元。同时以品牌化倒逼农产品质量提升,力争3年内,授权产品质量保证保险履约率达到100%,农畜产品溢价30%以上。
(文/央广网记者 田凤元)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