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南疆=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天山山脉+帕米尔高原+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塔里木河水系。塔里木盆地≈40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昆仑山系
昆仑山,又称昆仑虚、中国第一神山、万祖之山、昆仑丘或玉山。亚洲中部大山系,也是中国西部山系的主干。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境内,全长约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宽130-20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昆仑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古人称昆仑山为中华"龙脉之祖"。古代神话认为昆仑山中居住着一位神仙"西王母",人头豹身,由两只青鸟侍奉。是道教正神,与东王公分掌男女修仙登引之事。
地貌情况
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山脉全长约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宽130-20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在中国境内陆跨青海、四川、新疆和西藏四省,最高峰是位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的公格尔峰(海拔大约7649米,另说7723、7719)。是高原地貌的基本骨架,是青海省重要的自然区划界线。昆仑河源头的黑海,这里海拔4300米,湖水清瀛,鸟禽成群,野生动物出没,气象万千。在昆仑河中穿过的野牛沟,有珍贵的野牛沟岩画,玉虚峰、玉珠峰经年银装素裹,山间云雾缭绕。位于昆仑河北岸的昆仑泉,是昆仑山中最大的不冻泉。形成昆仑六月映雪奇观,深几十米的天险奇观。
昆仑山北坡濒临最干旱的亚洲大陆中心,属暖温带塔里木荒漠和柴达木荒漠,山前年降水量小于100毫米,西部60毫米,东部20毫米,若羌仅为15~20毫米。年降水量随山地海拔增高而略增,暖温带荒漠被高山荒漠所取代,由特有的垫状驼绒藜与西藏亚菊组成。源于昆仑山脉北坡诸河流,源远流长,汇流于塔里木盆地与柴达木盆地内流水系。
山脉分段
昆仑山脉西高东低,按地势分西、中、东3段:位于西昆仑山海拔在7000以上的山峰有3座,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座,平均海拔为5500-6000米;中昆仑山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8座,平均海拔5000-5500米,北坡雪线5100-5800米;东昆仑山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座,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8座,平均海拔4500-5000米,积雪分布在5800米以上的山峰。
西段
西段从喀拉喀什河上游的赛图拉与叶尔羌河上游的麻扎通过的新藏公路,构成昆仑山脉西、中段的分水界。西段主要山口有乌孜别里山口、明铁盖山口、红其拉甫达坂及康西瓦等,为通往阿富汗及巴基斯坦的交通要道。位于西昆仑山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座,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座,平均海拔为5500~6000米。受重重山体阻挡,使喀拉喀什河谷中的年降水量仅为25~30毫米,雪线附近的降水量则达300毫米左右;北坡降水量大于南坡,主峰形成现代高山冰川作用中心,年均温0℃等温线大致沿4000米等高线通过,最高山带的年均温为-15~-7.5℃。
发源于西段的主要河流有叶尔羌河,主要靠冰雪融水补给,在盆地北部汇流成。
中段
中段位于新藏公路与车尔臣河九个大坂山即东经77°~86°,主脉向南略呈弧形;克里雅山口和喀拉米兰山口是该段联系新疆―西藏通道。
中昆仑山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8座,如乌孜塔格(6254米)、慕士山(6638米)、琼木孜塔格(6920米),平均海拔5000~5500米,北坡雪线5100~5800米。主要河流有喀拉喀什河、玉龙喀什河、克里雅河、尼雅河及安迪尔河,除和田河上源喀拉喀什河和玉龙喀什河水量较大,有利灌溉外,其他河流出山后很快没入塔克拉玛干沙漠中。
东段
东段向东略呈扇形展开,分为3支:北支祁漫塔格山,其南隔以阿牙克库木盆地,东延为唐松乌拉山、布尔汗布达山;中支阿尔格山,东延为博卡雷克塔格、唐格乌拉山与布青山,地形上与阿尼玛卿山相接;南支为构成青南高原上的主体山脉,东延与相接。昆仑山垭口是青藏公路必经之道。
昆仑山垭口一带的雪线高度,北坡5200米,南坡5400米。雪线附近的年均温-9~-8℃,山间谷地西大滩(4200米)一带的年均温低于-3℃,年降水量350毫米左右。山地顶部年降水量略有增加,青藏高原北坡现代多年冻土的下界在4200米左右。
主要河流有流入塔里木盆地中的车尔臣河;流入柴达木盆地的有那仁郭勒河、乌图美仁河、及柴达木河,前者由冰雪融水补给,属于塔里木内流水系;后四者由降水与湖水补给,属于柴达木内流水系。
地质特点
昆仑山脉与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间均以深大断裂相隔。昆仑山地区以前震旦系为基底;古生代时为强烈下沉的海域并伴有火山活动,古生代末期经华力西运动褶皱上升,构成昆仑中轴和山脉的中脊;中生代产生拗陷,经燕山运动构成主脊两侧4000米以上的山体。昆仑山脉与构成分隔中国南部与北部的纬向山脉。
气候特点
该山脉几乎完全不受印度洋和太平洋季风的气候影响。相反,其却处于大陆气团的持续影响之下,引起年气温和日气温的巨大波动。山系中段最干燥,而西部和东部的气候多少缓和一些。
该山最干燥的地区,年降水量在山麓不足50毫米,在高海拔区约为102~127毫米;在帕米尔和西藏诸山附近,年降水量增加到457毫米(18吋)。在山(与北部平原交界的山)的低层,7月平均气温是25~28℃,在1月不低于-9℃;然而在山的上部和西藏边界,7月平均温度低于10℃,在冬季则常降至-35℃或更低。
水系情况
昆仑山是中亚仅有内流水系地区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与北面的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及南面的西藏高原有关。只有黄河与长江源头所在的山系最东支脉有注入海洋的水系。
虽然昆仑山河流接纳一些雨水,但其主要由积雪和冰川供水。流量遂因季而异;60%~80%的流量出现于夏季月份,这时冰雪的强烈融化与最大降水结合在一起。雪和冰川的强烈蒸发导致浅盐湖的形成。
特色物产
整座山遍布着沙漠或至多可以名之为草原的地方的状况制约植被的发展。许多地区有岩石沙漠构成。偶见的死水塘为诸如藏羚羊和藏岩羚羊以及大群野驴(骞驴)和成群的野犛牛等数种野生有蹄动物提供水草。在较为潮润的西部山脉,大角野羊在高处的草原吃草。青绵羊、拉达克东方盘羊及高地山羊零星分布于整个西部山区上部的岩石上。水道附近的柳丛常有棕熊;狼为当地特有,但雪豹就为罕见。许多候水鸟在季节迁徙中常出没此处的湖泊。
当地居民
人文历史
与道教关系
文献记载
《山海经》中关于昆仑山的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大荒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而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海内西经)
神话传说
古人尊昆仑山为“万山之宗”、“龙脉之祖”、“龙山”、“祖龙”,因而编织出了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妇孺皆知的《嫦娥奔月》、《西游记》、《白蛇传》等都与昆仑山有关,是产生中华民族神话传说的摇篮。
相传昆仑山的仙主是西王母,在众多古书中记载的“瑶池”。形成昆仑六月雪奇观,水量大而稳定,传说是西王母用来酿制琼浆玉液的泉水,为优质矿泉水。发源于昆仑山的格尔木河中游,长期侵蚀千板岩,形成了峡谷绝壁相对,深几十米的一步天险奇观。奇峰亭亭玉立,传说是玉帝两个妹妹的化身。昆仑山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是明末道教混元派(昆仑派)道场所在地。是中国第一神山。根据《封神演义》记载,三清之一,阐教教主元始天尊的道场玉虚宫也坐落于昆仑山。
旅游景点
昆仑泉
昆仑山口地处昆仑山中段,格尔木市区南160公里处,海拔4772米,相对高度80~100米,亦称“昆仑山垭口”,是青海、甘肃两省通往西藏的必经之地,也是青藏公路上的一大关隘。昆仑山口地势高耸,气候寒冷潮湿,空气稀薄,生态环境独特,自然景象壮观。这里群山连绵起伏,雪峰突兀林立,草原草甸广袤。离昆仑山口不远的东西两侧,海拔6000米以上的玉虚峰和玉仙峰亭亭玉立,终年银装素裹,云雾缭绕,形成闻名遐迩的昆仑六月雪奇观。玉虚峰,位于昆仑山口东面。这是一座海拔6500多米的雪山冰峰,峰顶高耸巍峨,山体通坡冻封雪裹,山腰白云缭绕,看上去犹如一位银装素裹,亭亭玉立的女子,昂然挺立在群山之上。
昆仑桥
阿尔金山脉
地貌概况
(青石沟东西一带)地势明显降低,地形散漫,山峰高度在3500-4849米之间,没有现代冰川分布,该山地为阿尔金山的外围山地,再向此逐渐进入山麓地带,最后没于疏勒河下游。[1]
阿尔金山山脉蒙语意为"有柏树的山"。山脉地处藏北高原北缘,南北界于柴达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间,东西与祁连山和昆仑山两大山系相连,其山脉东西长约730公里,南北宽约60-100公里,近似东西走向。山脉东西部两端高,中部较低(海拔在4000-4200米之间)。海拔5000米以上的区段发育着现代冰川。
阿尔金山山脉西段、中段最高峰苏拉木塔格峰(6295米)、玉苏普阿勒克峰(6062米)由于较难进入和缺乏资料,仍是处女峰;东段山区相对易进入,最高峰也称为阿尔金山,海拔5828米,东距甘青公路约100公里是党金山口,此处是阿尔金山山脉与祁连山山脉的分界处。[1]
阿尔金山山脉东段北坡山麓处于疏勒河下游南岸,南坡在苏干湖附近,南北相对高差分别为3000米和4800米左右,主峰拔地而起直插云天,它处于阿尔金山深断裂线上,这与峰区高耸峻拔有直接联系。
岩溶地貌
气候特点
阿尔金山北对库木塔格沙漠,南靠柴达木盆地,位于西北荒漠,属青藏高原寒带气候区域。虽在暖温带的纬度之内,但因地处高原山地,海拔平均三千米以上,海拔高度对气温的影响已超过纬度位置作用。其特点是干旱少雨,四季温差大。冬季漫长酷寒,夏季短暂,多风、干燥。一般9月中旬开始飞雪结冰,冰雪期长达9个月。山下戈壁年平均气温3.5℃,1月平均最高气温-9.2℃,6月平均最低气温-10.8℃,7月平均最高气温16.7℃。年平均降水量为110.0mm,但分布很不均衡,海拔4000米左右的山地年降水200mm至250mm,海拔2900米左右的苏干湖年降水不足50mm。年平均蒸发量为2495.2mm,是年平均降水的20倍以上。年平均风速在3m/秒左右,月平均最大风速5m/秒。以冬春最多,强风多为西北风。自然灾害频繁,山洪、干旱、冰雹、大风、强降温对登山安全威胁较大。
河流水系
特色物产
在土壤垂直带中缺少山地淡栗钙土带;山地棕色荒漠土上升至2800米,山地棕钙土上限可达3800米。3800米以上分布亚高山草原土和高山荒漠土。谷地中发育有盐化高山荒漠土,沟谷底部则出现沼泽和大小盐湖,其周围分布有沼泽土与山原盐土,局部洼地可见龟裂土。
自然保护区
魔鬼谷
卡尔敦草原的湿地,海拔4200米
布喀达坂山峰戈壁滩地貌
阿尔金山,位于中国新疆贫瘠的南部地区,东端绵延至青海、甘肃两省,是由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曼塔格山托起的一块高原盆地.周边发育着现代冰川、岩溶等地貌;保留着原始生态环境和近300种的野生动物,因此被誉为“野生动物的天堂”.但是,阿尔金山平均海拔高达4600米,因海拔高,空气稀薄、道路艰险,天气恶劣,所以人迹罕至,曾被外国探险家、科学家称为“死亡之地”.
青海段阿尔金山东北段,海拔3000-4000米
沙子泉,海拔4200米
岩熔地貌在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的阿尔格山,海拔4990米以上
阿牙克库木湖,面积536平方公里,保护区内面积最大湖泊
那里有藏野驴、藏羚羊、野牦牛,那里有雪山、冰川、沙漠、沼泽、草原、湖泊。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若羌县境内,在新藏交界的阿尔金山脉的中段,海拔约为4000米,面积约为4.5万平方公里,它是我国最大的一个高山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内生活着许多濒临灭绝的高山珍贵动物,有野牦牛、藏羚羊、藏野驴等大型有蹄类动物,还有大量鸟类群集在各个高山湖泊中,数量不亚于青海湖。
这里依然保留着摄人心魂的原始粗狂之美,这里始终笼罩着亘古以来的神秘面纱,这里是一片人间净土,给人的感觉是心灵震撼,这里的美叫大美。
这里的有世界上海拨最高的积沙滩沙漠、高原内陆不冻湖——阿其克湖、“高原桂林山水”新青峰、冰川密布的木孜塔格冰峰,此外还有千泪泉、阴阳湖、魔鬼谷等景点;在山中还发现了不少用藏文刻在石头上的密宗咒语。
从19世纪开始,就有西方探险家进入阿尔金山这片“禁地”。在游记中,他们不无恐惧地写道:“亚洲干旱中心”、“不毛之地”、“死亡的土地”……
金秋十月,高原天气逐渐转凉,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入了一年中较为适合进入的季节。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有“八大奇景”,分别为木孜塔格峰、大九坝草原、库木库勒沙漠、沙子泉、鲸鱼湖、魔鬼谷、阿尔喀岩溶地貌和依协克帕提湖。
魔鬼谷 在整个保护区内,最具恐怖色彩的地方是:那棱格勒谷。
那棱格勒谷,俗称“魔鬼谷”、“死亡谷”,位于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东部的东昆仑山与祁曼塔格山的两山对峙之间,是一段长约100多公里的谷地。这里雨量充沛,气候湿润,牧草茂密,大小湖泊星罗棋布。
库木库里沙漠 在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内,库木库里沙漠绝对可以称得上是阿尔金山的“主角”。
沙山高度平均100米,最大达300米。绵延数十公里的沙山,在海拔3900米以上明净的天空背景下,端庄、秀丽,夺人魂魄。
沙子泉 除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危险,保护区内其实也有让人咂舌的美。比如,在库木库里沙漠上演的奇景——清澈的泉水,从沙山脚下喷涌而出,形成“沙子泉”。
沙子泉的泉水由沙山凝聚“基岩裂隙水和雪水”补给,然后依沙丘汇聚成一个个新月形水泊。夏季,水泊碧蓝清澈;冬季,封冻结冰,白如银月,可以和敦煌鸣沙山的月牙泉争奇斗艳。
阿雅克库里湖 那些从沙子泉底部的泉眼不断翻滚涌出的泉水,最后都去了哪里呢?那就是阿雅克库里湖。
阿雅克库木湖位于青藏高原的最北端,阿尔金山和昆仑山之间内陆流域的一个大型不冻咸水湖及向东一大片盐滩,一个海拔3800多米,湖面面积达800多平方公里,风光旖旎,景色秀美的湖泊。
面向草甸,湖边围了一圈因湖水蒸发而形成的纯白色盐碱堆。湖水清澈透明,既有翡翠般的绿色,也有硫磺般的红色,红绿交错,光艳动人。
鲸鱼湖 在九十年代出版的全国地图上,新疆、青海和西藏交界的地方有个无名蓝点,这个蓝点标记着一汪世界内陆罕见的“阴阳湖”。
这个湖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西部为咸水,东部为淡水,东湖鸟禽翩翩,西湖死气沉沉,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个高山湖泊的形态恰似一条肥大的鲸鱼,头向东尾朝西,我国地质测绘人员将其命名为鲸鱼湖。
鲸鱼湖虽以鱼命名,但因水冷其中不生长任何鱼类,只有盐蛆、乳虫等浮游生物,它们往往集群活动,黑压压的一团,除了鸟类以此为食外,棕熊常常蹒跚到湖边捞着吃。
鲸鱼湖位于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南部,地处青藏高原北部的高寒无人区。八十年代中期,经过卫星拍摄和地质工作者的实地调查,这个湖才被发现。
阿其克库勒湖 阿其克库勒湖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东南部,昆仑山北麓,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境内。
面积约350平方千米,湖面海拔4240米,平均水深8米,最深处达25米,有阿其克库勒河等注入。
人文历史
元代马可波罗曾在《马可波罗行纪》中对帕米尔高原记载如下:"……离开这个小王国,向东北方骑行三天,沿途都位于山中,登上去海拔很高,以至于人们认为这是世界上最高的地方。登上峰巅,会看见一个高原,其中有一条河。这里风景秀美,是世界上最难得的牧场,消瘦的马匹在此放牧十日就会变得肥壮。其中还有种类繁多的水鸟和野生绵羊。这种羊体形硕大,角上长有六掌,牧人把这种羊角割下来当做食盘,用来盛放食物;还有用它来做羊群晚上休息时的篱笆的,以保护羊群。这个高原叫帕米尔(Pamir),在上面骑行,整整十二天都看不见草木人烟,放眼处尽是荒原,因此行人必须携带其所需的足够的食物。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帕米尔高原始终无法有效统治。但中华民国政府始终将帕米尔高原西边的喷赤河视为是中国的极西点。在196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阿富汗签订边界条约,正式划定中阿边界,承认放弃瓦罕帕米尔。
史籍记载
旅游资源
古代丝绸之路的南道、中道都从这里越过,而后向西通往西亚、南亚及欧洲各地。世代聚居在高原上的塔吉克、柯尔克孜等民族,以其勤劳、勇敢、淳朴、豪爽的性格和多姿多彩的民风习俗而著称于世。
帕米尔高原是古代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当时从塔里木盆地到高原上,要沿高原东缘的峡谷溯河而上,再翻越高原上的几条山脉,经过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口,道路十分艰险。现今,从塔里木盆地的第一大城市喀什乘汽车只需一天便可到达帕米尔高原上的塔什库尔干,可谓天险变通途。沿途可观赏高原东缘海拔7649米终年积雪的公格尔峰,海拔7530米的公格尔九别峰和海拔7509米的慕士塔格峰。
马背叼羊/牦牛叼羊
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
盆地地貌呈环状分布,边缘是与山地连接的砾石戈壁,中心是辽阔沙漠,边缘和沙漠间是冲积扇和冲积平原,并有绿洲分布。塔里木河以南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沙漠,为居世界第2位的流动沙漠。塔里木盆地属于暖温带气候,年均温9~11℃,无霜期超过200天。自然灾害主要是风沙和干热风,以东北风和西北风为主,盆地边缘沙丘南移现象严重。
盆地水分主要来自西风气流,盆地降水稀少,盆地本身无法形成径流,较大河流有南部的叶尔羌、克孜勒、盖孜、和田、克里雅等河,北部的阿克苏、台兰、渭干、库车及开都(下游称孔雀)等河。盆地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河床、渠道及田间渗漏,地下水动储量为110~148亿立方米。
水系由来
人文历史
民族迁移
缘边地区居民
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汉代以前居住在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居民,主要是操印欧语系语言的塞人、月氏人或吐火罗人,他们属高加索人种。汉代,为了争夺西域地区,匈奴人、汉人等相继进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进而形成自东向西民族迁徙的第一次高潮。
汉代,大批汉人通过从军、屯垦、经商、任官、移民等多种途径进入包括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在内的西域地区,成为到达新疆很早的民族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频仍,不少汉人迁往河西,又从河西辗转到新疆。他们和汉代屯田士卒的后裔汇集于今吐鲁番地区,并使该地区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汉人在新疆聚居比较集中的地区。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460年)起,这里先后建立起了阚氏、张氏、曲氏等以汉人为主的地方政权,其中曲氏高昌王国传九世,历经140余年之久。
5世纪初,柔然势力深入到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在他强盛时,不仅控制了今吐鲁番地区,而且波及焉耆。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高车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不满豆伦可汗侵扰北魏沿边州郡,与其弟穷奇怒而率所属十余万落向西迁徙,在新疆建立政权,也曾一度控制高昌及鄯善地区3。高车副伏罗部是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进入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部落集团。
自7世纪下半叶时起,来自青藏高原地区的吐蕃势力进入西域南部,并从8世纪末时起,对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进行长期统治。期间,该地区不仅驻有大批吐蕃军队,建有戌堡,设置斥候,而且还分布着许多吐蕃部落,见于藏文文献及出土的吐蕃文简牍中的西域吐蕃部落名称就有60种,其中大部分来自吐蕃本土的六十一东岱(千户),是从吐蕃故有部落中分化出来的部落。
回鹘化
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居民的回鹘化,是从公元8、9世纪操突厥语族语言的回鹘族和其他民族大批进入该地区开始的。
突厥汗国的建立及其对天山南北的统治,虽然没有根本改变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居民的民族构成,但对以后该地区居民的回鹘化有着巨大的潜在影响。在突厥的统治下,居住在高昌地区的汉人不仅"兼用胡书",而且被迫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俗,和突厥人一样"披发左衽"。其他民族的居民,由此可略见一斑。
突厥对天山南北的统治及回鹘人在西域的早期活动,无疑为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居民的回鹘化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9世纪中叶,异姓突厥诸部落葛逻禄、样磨等在中亚地区建立政权,都八拉沙衮(在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附近),后人称其名为喀喇汗朝。与此同时,西迁的回鹘人在今吐鲁番地区和吉木萨尔一带建立高昌回鹘王国。经过百余年的发展,至11世纪初,塔里木盆地缘边绿洲地区分别被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汗朝所统治。由于操突厥语族语言的居民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总的人数上都占有优势,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的原住居民的回鹘化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回鹘人在放弃原来的游牧生活方式,而转入定居的农业生活的过程中,同时还接受继承了当地的绿洲农业文化,其中包括音乐、舞蹈和绘画等。关于这一点,只要我们重读一下唐代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描写西域乐舞的诗篇,在品味当今维吾尔族的音乐、舞蹈,谁也难以否认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共同的语言则是一个民族形成的重要标志。在高昌回鹘王国境内,以粟特文字母为基础拼写的回鹘文,逐渐被广泛使用,并代替了以前使用的古代突厥鲁尼文。随着城市生活和商业贸易的发展,回鹘语文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用它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典。直至11世纪下半叶,汉语文仍然是高昌回鹘使用的文字之一 。但是,最终汉字还是被回鹘文所代替。
在喀喇汗朝境内,突厥语为官方正式语言,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突厥文为官方的正式文字。至迟至11世纪末,突厥语族语言作为当地通用的语言基本上普及到了塔里木盆地周围广大地区,而原居民的语言逐渐消亡。至11世纪,和阗地区的原居民不仅皈依了伊斯兰教,而且也开始了语言的突厥语化的进程,
尽管如此,当时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的客观形势尚不具备形成统一民族的条件。以喀什噶尔为中心的喀喇汗朝于10世纪中叶前后接受了伊斯兰教,而北部以高昌为中心的回鹘王国则多为佛教徒。由于宗教信仰不同,而导致文化和心理状态各异,致使双方在政治上完全处于敌对状态。喀喇汗朝称高昌回鹘王国的居民"是最凶恶的异教徒",而高昌回鹘王国则支持信仰佛教的和阗李氏王朝反抗喀喇汗朝的入侵,甚至直接与其发生武装对抗。在喀喇汗朝灭亡和阗李氏王朝以后,双方以阿克苏为界形成对恃状态。所以直至14世纪,伊斯兰教传播的主要区域仍在阿克苏以西地区。这种情况,直到14世纪中叶的东察合台汗国时期才发生变化。当时,秃黑鲁帖木儿汗(1343-1363年)作为新疆地区的蒙古汗皈依伊斯兰教。在他的强制下,有16万蒙古人信仰了伊斯兰教。其子黑的儿火者亦热心传播伊斯兰教,并率军对吐鲁番地区进行"圣战",强迫当地居民成为穆斯林。此后不久,伊斯兰教便逐渐成为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居民普遍信仰的宗教,并占有统治地位。
塔里木盆地缘边地区居民的伊斯兰化,是维吾尔族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由于他们普遍信仰了伊斯兰教,不仅使不同民族之间便于通婚,而且凝聚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并使他们得以互相认同。所以说,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形成和发展起有重要作用。
塔里木河
塔里木河,在维吾尔语里、意为“无缰之马”和“田地、种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北部。发源于天山山脉及喀喇昆仑山,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穿过阿克苏、沙雅、库车、轮台、库尔勒、尉犁等县(市)的南部,沿最后流入台特马湖。塔河主干最早曾注入罗布泊、后由于河流水量减少、河道摆动而改道、1972年以前尾水可达若羌县城北的台特马湖、后终点进一步退缩到铁干里克的大西海子水库。21世纪初开始全流域治理后,开始有水流复达台特马湖。塔里木河,是南疆地区的母亲河,天山以南的绿洲基本都是靠塔里木河水灌溉。塔里木河,流域面积102万平方千米。全长2179千米(还有2327、1321之说,若以最长支流和田河为源,全长2376千米),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为世界第五大内陆河。
叶尔羌河
该河源头由拉斯开木、阿克塔盖两河在喀喇昆仑山口黑巴龙克汇合而成。全长996千米,自西南流向东北,流经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田地区和阿克苏地区。流域面积为10.8万平方千米,平均径流量74亿立方米。其年均向塔里木河输水1.7亿立方米。灌溉塔什库尔干、叶城、泽普、莎车、麦盖提、巴楚6个县和10个团场共433.34万亩耕地,是喀什地区的第一大河流。水源一是来自乔戈里峰的冰雪融水;二是河床西岸岩层中涌出的泉水;三是雨水。年径流量为64.5亿立方米,平均流量20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22.8立方米/秒。
一百多种鸟类
叶尔羌河中下游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有动物资源共219种。其中鸟类17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6种,植物资源共263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植物7种。
吐鲁番 - 盆地
吐鲁番市位于天山东部博格达山南麓,吐鲁番盆地中心,市区距乌鲁木齐市184公里。市域南北长约262公里,东西狭窄不规则,最宽处约90公里。地区南北宽约240公里,东西长约300公里,土地总面积70049平方公里(低于海平面的面积为2085平方公里),占新疆土地总面积的4.2%。地区的管理机构-行政公署设在吐鲁番市,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183公里。吐鲁番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曾经是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
吐鲁番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在北纬41°12′--43°40′,东经87°16′--91°55′之间。吐鲁番东临哈密,西、南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和静县、和硕县、尉犁县、若羌县毗连,北隔天山与乌鲁木齐市及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奇台县、吉木萨尔县、木垒县相接。
吐鲁番属独特的暖温带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因地处盆地之中,四周高山环抱,增热迅速、散热慢,形成了日照长、气温高、昼夜温差大、降水少、风力强五大特点,素有"火州"、"风库"之称。全年平均气温为14℃,夏季平均气温在30℃左右,全年气温高于35℃的炎热天气,平均为99天;高于40℃的酷热天气,平均为28天。
四季气候变化的特点是:春季短暂,平均为61天,开春早,升温快;夏季漫长,平均152天,高温酷热;秋季更短,平均57天,降温急促;冬季较短,平均95天,风小雪稀,天气晴好,寒冷期短。一年中,以一月份最冷,7月份最热。
吐鲁番盆地内干燥少雨,日照充足,全年日照时数3200小时,年积温5300℃以上,无霜期达270天。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 ?7.6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 32.2 ℃,年平均气温 14.4 ℃。优越的光热条件和独特的气候,使这里盛产葡萄、哈密瓜、反季节蔬菜等经济作物,被誉为“葡萄和瓜果之乡”。
旅游景区
葡萄沟
交河故城
坎儿井
现在,尽管吐鲁番已新修了大渠、水库,但是,坎儿井在现代化建设中仍发挥着生命之泉的特殊作用。临渠啜饮一杯“天然矿泉美容水”--坎儿井水,或入井下接待室品尝吐鲁番葡萄和哈密瓜,或饮一杯水冲泡的名茶,荡气回肠,妙不可言,到1990年吐鲁番坎儿井(出水)只有700条,流量2.94亿立方。目前,抢救坎儿井,让他恢复作用的工作正在进行中。
火焰山
哈密 - 盆地
哈密地区,其东部、东南部与甘肃省酒泉地区的安西县和敦煌县相邻,南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接界,西部、西南部与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县和吐鲁番地区的鄯善县毗邻,北部、东北部与蒙古国接壤,是新疆仅次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与和田地区的第三大地区。哈密地处天山尾部,东天山余脉横贯全境,将哈密分为南、北两个封闭式盆地。
山北的巴里坤盆地呈由北向西分布,盆地东部山势狭窄,形成伊吾盐池和巴里坤湖两个洼地;北部淖毛湖、三塘湖一带,又形成由西向北分布的封闭的山间盆地。
全境内陆势差异大,哈尔里克山主峰托木尔提峰海拔4886米,是地区之巅;是哈密最高处。在总面积中,丘陵占65.5%,沙漠占1.5%,平原、戈壁占27.9%,水面占0.1%,农业耕地占0.5%。
中石油土哈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区域为吐哈盆地,面积5.35万平方公里,预测石油资源储量15.75亿吨、天然气资源储量3700亿立方米。1990年以后相继发现了鄯善、丘陵、温吉桑、米登、巴喀、葡北、温西、神泉、吐鲁番、丘东、红胡、鄯勘、疙瘩台、恰勒坎等油气田。截至2001年底,在吐哈盆地共探明油气田14个。现已建成年产360万吨的生产能力。
地质特色
哈密盆地北从天山南麓(南山口、柳树沟等)南到哈顺戈壁北缘(雅满苏等),直线距离约 150多公里;东边从哈东丘陵边缘的山口、骆驼圈子和东庙儿沟一带;西到七克台,若只算哈密境内,西边则到十三间房西的大步,东西长约300公里,面积为3万多平方公里。高大的天山像一道长城屹立在哈密盆地的北边,它拦截了来自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和西伯利亚冷空气,这种对西风气流的屏障作用,使天山南北的气侯和生态环境及自然景观截然不同:温凉的山北巴里坤盆地属北疆型环境;干暖的山南哈密盆地,属南疆型环境 ,"一山之隔,两个天下"。有一首西域诗概括的极为恰当:"谁道天山界两疆,南疆天暖北疆凉,峰巅积雪明如玉,苍松翠村发古香。"天山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天山是西域大地的生命之源。天山在哈密境内由西向东山势逐渐增高,其中巴里坤山主峰月牙山(乌沟顶)海拔 4348米,哈尔里克山主峰托木尔提峰海拔4886米,是全地区的最高点。高于雪线3 900米的山岭则形成万年积雪不化的冰川。盛夏,虽骄阳似火、苦热难熬,但遥望天山高峻的山岭却是白雪皑皑,那里是童话般的冰雪世界,云雾绕绕也遮掩不住她的神秘,更加吸引登山探险者去涉足。冰川侵蚀形成的冰川地貌(角峰、仞脊、冰斗等)是哈密开展登山探险、科普考察特种旅游的好去处。全地区有226条冰川,哈尔里克山脉就有187条,巴里坤山有39条,"哈尔里克"是维吾尔语"雪山"之意也就不难理解。主峰托木尔提上面有一全国最大的平顶冰川,顶部平坦,登该山没有危险,是冰川考察、科普旅游的理想之地。冰川更有"固体水库"之称,它把大气降水以固体的冰雪形式储存在人迹罕至的高山上,夏日部分消融后,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潜流补给了灌溉水源。因此天山是 48万哈密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靠山,是绿洲生命之源泉,冰川万万破坏不得。
天山北坡植物繁茂、生态活跃,有着极其明显的五大立体景观带:
(1)海拔<1500米的绿洲带(山麓冲积扇);
(2)山地草原带(1500~2 000米);
盆地成因
许多盆地在形成以后还曾经被海水或湖水淹没过,像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都遭遇了这样的经历。后来随着地壳的不断抬升,加上泥沙的淤积,盆地内部的海、湖慢慢地退却干涸,只剩下一些河水或小溪了。但是那些曾经存在过的海、湖河流中,曾经生活过的大量生物死亡以后被埋入淤泥中,就会成为形成石油、煤炭的物质基础,这就是科学家们非常关注盆地研究的重要原因。盆地中的岩石沉积大多相对比较完整而连续,生活在那里的动物、植物死后也比较容易保存成化石,所以盆地也是古生物学家们寻找化石的好去处。
另外在一些地下有石灰岩发育的地区,常年流动的地下水会使那里的岩石溶解,引起地表的岩石塌陷,也会形成盆地,地质学家们把这类成因的盆地称为岩溶盆地。
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和广西等地就有很多这种类型的盆地。
在强烈的挤压或拉伸作用下,一些大型盆地的基底会发生断裂,形成一些"断陷盆地",在我国华北渤海湾、西南地区的横断山区等地壳活动剧烈的地区,这类盆地多见。
沉积盆地在发展过程中经常受到地壳构造活动的影响,这种活动性可以被盆地不断接受的沉积物记录下来,通过对这些沉积物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人们能够描述、反演出这些地域中诸如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对气候有重大影响的温室气体与大气圈发生交换作用以及由构造活动决定的地形变化等地球演化历史过程。
盆地地貌
哈密地形是四山夹三盆,从北往南共分8个地貌单元:
(一)东准噶尔山地 哈密地区北部,沿中蒙边界的小哈甫提克山、大哈甫提克山、呼洪得雷山、苏海图山、海来山,东至老爷庙,全长180多公里,是一带干燥的剥蚀山地。
(二)三淖盆地 西接克拉默里山以南的准噶尔盆地东端,北靠东准噶尔山地、最东在下马崖至苇子峡以西,即沿北山北麓的尤勒滚、克音、阿孜安、高泉、石坂墩、回塘、三塘湖,沿1000米等高线至喀拉赛尔克,此范围内属。东北为中蒙边界。
(四)莫钦乌拉山地 又称天山北山,西起马王庙、大红山以东,南沿红旗沟、板房沟、墙墙沟、前山、盐池、吐葫芦至苇子峡,北面自三塘湖、四塘、石坂墩至苇子峡。
(五)巴里坤盆地 西起苏吉,东至吐葫芦,北靠天山北山,南连东天山山地,西宽东窄, 好似斜放在桌子上的勺子。东部为牧区,西部为农区。
(六)东天山山地 西起七角井以北的色必口,东至上马崖,其中口门子以西称巴里坤山,口门子以东称哈尔里克山。巴里坤山主峰月牙山(平雪峰)海拔4308.3米,该山体起伏较大,呈不规则的不同走向带状分布,一般海拔2500米以上,山坡北侧为草原、森林垂直带状分布,南坡多为干燥裸露岩石的山体,山顶积雪较少。东部的哈尔里克山,主峰托木尔提海拔4886米,该山体比较陡峭,沟谷纵横,有带状山体分布其间,海拔4000米以上,终年积雪,其中托木尔提为现代平顶冰川分布地,北坡植被土壤垂直分布特别明显,由于风化和雨水作用,山麓两侧冲积扇和洪积平原分布广阔。
(七)哈密盆地 西起七角井,沿着东天山脚至沁城、黄山、翠岭、雅满苏往西基本直线穿过库木塔克沙垅中部至夹白山以北范围属。
(八)嘎顺戈壁 北起下马崖,沿着孔多罗山至中蒙边界的哈尔欣巴润乌蒙敖包,又沿新甘边界至白山,经哈密与巴州南部的边界,北连哈密盆地南界内属。即哈密市的东部和南部,该地带主要是古老的天山,现已成为干燥剥蚀移平的高原了,一般为石质戈壁。古老的库鲁克山起伏不大,只有高原东部的双井子、明水一带的马庄山,海拔2740米,高原南部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接界一带为新疆北山,又因东北紧接蒙古高原,受蒙古高原气压反气旋影响,终年气候干燥少雨、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