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分析,三年饥荒的主要形成原因是什么公粮农业农村部自然灾害

这三年期间,中国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包括干旱、洪水和其他气候异常,这些灾害导致了农作物的大面积减产 。例如,1959年全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自然灾害,受灾面积达4463万公顷,主要集中在主要产粮区 。

干旱:这是最主要的灾害之一。

从 1959 年开始,中国农田连续几年遭受大面积干旱。如 1959 年 7-9 月,渭河、黄河中下游以南、南岭、武夷山以北广大区域普遍少雨,波及豫、鲁、川、皖、鄂、湘、黑、陕、晋等 20 个省区,受灾范围大。

1960 年北方持续爆发特大旱灾,鲁、豫、冀、晋、内蒙、甘、陕等 7 省区大多自去秋起缺少雨雪,有些地区旱期长达 300-400 天。

1961 年,大旱蔓延黄河、淮河和整个长江流域,河北、山东、河南三个主要产粮区的小麦比上一年最低水平又减产 50%。

洪涝:部分地区也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破坏。比如一些江河湖泊的水位上涨,淹没了大量农田和村庄,导致粮食减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台风:沿海地区受到台风的影响,强风、暴雨和风暴潮等灾害给农业、渔业以及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政策上的失误

在这一时期,中国实施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些政策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严重破坏。由于政策上的“左”倾错误,如过度强调钢铁生产、忽视农业发展、以及公共食堂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等,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粮食产量降低 。

生产瞎指挥:在 “大跃进” 运动中,一些地方不切实际地追求高指标,违背农业生产规律,进行不科学的生产指挥。

例如,过度密植、深翻土地等错误做法,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破坏了土壤结构,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

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问题: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片面追求 “一大二公”,搞平均主义,无偿调拨农民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公社食堂的管理不善,也造成了粮食的浪费和分配不合理等问题。

国家环境

当时的国际环境也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影响。中国在这一时期面临着恶劣的国际环境,包括与苏联的关系恶化,导致苏联撤走专家和援助,增加了中国的经济压力 。

苏联逼债:20 世纪 50 年代末,中苏关系逐渐恶化。苏联单方面终止了对中国的援助项目,并要求中国偿还之前的债务。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国的经济困难,使得中国在应对国内自然灾害和经济建设问题时面临更大的压力。

技术援助中断:苏联撤走了在中国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中断了对中国的技术援助,这对中国的一些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间接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因为工业对农业的支持能力下降,农业生产所需的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物资的生产和供应受到了限制。

粮食征购政策

政府从农村征购过多粮食,导致农村粮食短缺,这也是造成大饥荒的一个重要原因 。

征收标准通常会根据土地的产量、质量以及农户的家庭人口、劳动力等因素综合确定。

有的地区按照土地的亩数和预估产量来计算公粮的数量;有的地方会根据农户的家庭人口数量给予一定的减免额度等。

到1953年,粮食紧张的情况出现,原因包括工业建设使城镇人口增长、农民消费粮食增长、私商影响国营粮食收购以及自然灾害等。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央决定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农民生产的粮食在扣除自己的口粮、种子、饲料等之后,剩余的粮食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和数量出售给国家。

计划供应:对城市居民和农村缺粮户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城市居民根据家庭人口数量、年龄、职业等因素确定粮食供应的标准和数量,凭粮票等凭证购买粮食;农村缺粮户也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从国家获得粮食供应。

市场管理: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私营粮商只能作为国家销售粮食的代销店,私营加工厂只能接受国家粮食部门的委托加工。

195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迅速布置粮食购销工作,安定农民生产情绪的紧急指示》,决定在全国范围内以乡为单位试行定产、定购、定销(简称“三定”)的办法,后来又要求将“三定”定到农户。

定产即确定全乡每户的常年计划产量;定购是根据定产的情况确定国家向农户收购粮食的数量;定销是确定农村缺粮户向国家购买粮食的数量。

“三定”政策的实施使粮食征购和供应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顾虑,稳定了农民的生产情绪,也为国家粮食的合理调配提供了依据。

综上所所述,三年自然灾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其中包括自然灾害、政策失误、国际环境以及粮食征购政策等 。

推荐《红墙大事》

《红墙大事》详细记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不仅塑造了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对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涵盖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政治斗争等多个方面。

史料详实:读者们赞扬张树德在书中展示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档案和文献,这些资料的披露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新中国历史的机会。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

分析深入:读者评价中提到,作者不仅仅停留在事件的叙述上,更对事件背后的原因、影响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种分析帮助读者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维度,增强了书籍的学术价值。

叙述客观:许多读者认为,张树德在书中保持了客观和中立的立场,力求还原历史真相,而不是简单地进行道德评判或政治宣传。这种客观的叙述方式赢得了读者的信任和尊重。

通俗易懂:尽管《红墙大事》是一部历史研究著作,但读者普遍认为其文字流畅、通俗易懂,使得普通读者也能够轻松阅读和理解。这种写作风格使得书籍不仅适合专业的历史研究者,也适合广大普通读者。

THE END
0.蝗灾在我国是与水灾、旱灾并称的三大自然灾害之一。蝗虫给我国蝗灾在我国是与水灾、旱灾并称的三大自然灾害之一。蝗虫给我国人民造成的灾难真是罄竹难书,从公元前707年至1935年的2642年间,我国曾发生蝗灾796次,平均每三年发生一次。在我国历史上曾记载过较大的蝗灾有300多次,其情景极为悲惨:先是“遮天蔽日”,然后是“赤地千里”。“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面;牵衣顿足jvzquC41yy}/|‚gcpi4dqv4swgyukxs16;>79:7h77lc7>::;f=1h;82ed<:9:f:0jznn
1.光绪三年……光绪三年和四年灾难严重,三年为丁丑年,四年为戊寅年,故称“丁戊奇荒”。 临汾赵城镇上跑蹄村《上跑蹄碑》详细记述了光绪三年山西大旱灾出初期灾民饿死他乡的惨状。 青石碑身,高63cm,宽40cm.碑文: 从来世事之无考,古有乡人以礼处之也。今者赵城县仇池里上跑蹄村,日来外乡人等病故於村,侵占地基,倘有棍徒jvzquC41yy}/onnrkct/ew44x8}3jqj
2.一.选择题1.下列地理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有()①晋咸和三年.榆次一.选择题 1.下列地理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有( ) ①晋咸和三年.榆次:雨雹破瓦.折木.苗稼荡然 ②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大量强辐射物质泄露 ③1996年菲律宾坎拉翁火山爆发.造成4名登山队员失踪 ④1952年日本附近的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一座新的jvzq<84yyy422:5lkcpjcx3eqo5ukvzakfe2499;7:
3.党史上的常德应对三年自然灾害智慧党建1959年至1961年,常德地区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三年中,水、旱、虫、风灾相继发生。1959年6月,临澧、石门两县连降暴雨,导致山洪暴发。1961年,全地区蝗虫和螟虫危害面积达122.7万亩。专署一方面发动群众人工治虫,另一方面请求上级派出飞机519架次洒药灭虫,尽管采取多种措施减少虫灾,但仍损失粮食约1亿多公斤。 jvzquC41yy}/n}yy0ipo7hp1euovnsv1463385614<0;;8622:/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