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在全面掌握和综合分析农业生产信息(农业数字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和实施农业生产的过程。
这是一个以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为特色的农业信息过程。以色列的滴灌农业也可归为此类。
信息农业具有宏观决策信息化、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农业资源临测管理信息化、农业科研教育信息网络化、农业生产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农业投入品和产出品交易网络化、和劳动生产率高、资源产出率高、产品质量高、经济效益高等特征。
08
立体农业
基于山地(水体)不同空间位置的光、热、水、肥等的差异,根据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特性及其对外界生长环境要求各异的特点,在同一单位面积的土地或水域等空间,最大限度地实行种植、栽培、养殖等多层次、多级利用的一种综合农业生产方式。
如基塘、菜园、花园、庭院的立体种养等;林地的株间、行间混交和带状、块状混交等;水体的混养、层养、套养、兼养等均属于。
一般把立体农业划分为三种类型。
①空间多层利用型:指地势起伏的高海拔山地、高原地区,农、林、牧业等随自然条件的垂直地带分异,按一定规律由低到高相应呈现多层性、多级利用的垂直变化和立体生产布局特点的一种农业。
②食物链循环利用型:根据生物间营养供求关系,选择适当物种结构,使之组成食物链,从而促进生物间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使农业生物间得以循环利用;
③复合立体利用型:上两种类型的组合,既有垂直空间的多层利用,生物间又构成食物链,互补互惠。立体农业以中国珠江三角洲的桑基、果基、蔗基鱼塘等最为典型,具有多层次、多级利用的特点。
立体农业最早产生于农作物的间作套种。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利用江河低洼地挖塘培基,水塘养鱼,基面栽桑、植蔗、种植瓜果蔬菜或饲草,形成“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或“果基鱼塘”等种植和养殖结合的生态农业系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立体农业。但对中国立体农业的研究仅10多年历史,其理论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其他国家,如坦桑尼亚、斯里兰卡等也常见立体种植,美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正在兴起与中国立体农业相类似的混合种植、多层利用和农林牧渔结合的种植、养殖业。
09
循环农业
通俗地讲,循环农业就是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
循环农业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农作方式,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0
生态农业
简称ECO,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11
河谷农业
在河谷地区发展的农业称为河谷农业。高山地区的河谷地带,由于地势较高山地低,气温较高,无霜期比山地长,降水条件较好,河水又可作为灌溉水源,河谷之间的山岭一般都有森林,使谷地土壤的腐殖质较丰富,土壤比较肥沃,是山区适宜耕作的地区,河谷地带的农业发达,被称为河谷农业。
我国著名的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就是典型的河谷农业区。
12
绿洲农业
亦称为“绿洲灌溉农业”。指干旱荒漠地区呈孤岛状、带状或环状分布于河、湖沿岸或山麓地带等局部有水源灌溉区的农业。
有些处在于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之下,以我国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等地区最为普遍。多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旱作物,局部地区亦可种植水稻。
13
迁移农业
是一种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这种耕种方式没有固定的农田,农民一般先把地上的树木全部砍掉(或是把较大的树割去一圈树皮,让它枯死,然后再砍倒),然后将枯树焚烧用作肥料,最后农民就在林中清出一片土地,用掘土的棍或锄,挖出一个个小坑,投入几粒种子,再用土埋上,靠自然肥力获得粮食。
如果农民们周围的土地充裕的话,就等待植被基本恢复以后再行刀耕火种;如果土地不充裕,就只好加速其更替的速度,不等植被恢复,就再行刀耕火种。
这样,火烧后留下的灰分营养就逐步减少,维持生长的年限就不断缩短,更替的速度就更快。如此恶性循环,最后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农民们只好迁往他处。
在过去这种农业分布比较广泛。如今在南美、非洲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中的低地与丘陵地区还能见到,是由一些土著部族中进行着的一种农业耕作类型。
我国海南岛和云南的某些少数民族也还有采用这种耕作方式的。我国称这种生产方式为 “刀耕火种”,它生动而又形象地表述了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