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一条最新消息,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四省区多地面临极端高温天气。6月12号,河南省极端高温路面温度62度,河南全省大部分地区将出现40度以上的高温天气,郑州市区可到达到41度,其他三个省也好不到哪里去。普遍面临极端高温和严重干旱的困境。山东德州地面温度已超过45度,气相温度39度到41度,就连一贯凉爽的的胶东半岛莱阳,气温也已突破了40度,整个北方大地就像笼罩在一个巨大的火炉之中。
四十多度的极端高温,让人想想都害怕,这说明了地球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人类生存了,我们挣再多钱,盖再高的楼,造再快的高铁都没有用,如果环境恶化了,自然环境被破坏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何以立足呢?我们奋斗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四月份到六月份这个时间,中国南方的两广、闽、浙、湘、赣等省阴雨绵绵,尤其是两广一带,由于暴雨连绵,珠三角一些地势低洼地带经常发生洪涝灾害,上个月严重的时候洪水都把清远市给泡起来了。
我么中国的地理形势逼得我们不得不艰苦奋斗,全国自西向东分为三个阶梯,大部分地区为山地高原,世界第一极最高的青藏高原就在我们中国境内,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我们开展战略防御,但是适合人们生活的平原面积太少,全国只有120 万平方公里,甚至不如印度。更要命的是,中国大部分平原集中在中国干旱的北方,常年面临缺水的威胁,而雨水充沛的江南平地少见,山岭起伏。
所以,生在中国,除了艰苦奋斗别无他法,我们老祖宗又特别喜欢生育,相对于我们的巨大人口存量,我们的土地资源已被挖掘到极限。有些地方过度开垦、工农业生产及城市化带来的严重污染,对气候产生了很大的副作用,导致我们的气候经常失去平衡,极端恶劣天气越来越多。就像华北平原的山河四省,在上世纪几乎很少听到有超过40度的高温。然而,这几年各地经常传出超过40度的严酷高温。
由此可见,我们的地球已经越来越不适宜人们生存了。如果我们为了挣钱把大地上建满了楼房,盖了很高的楼,挣了很多的钱,结果发现我们的地球环境被破坏了,那我们依然是历史的罪人!
山河四省,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我们华夏民族的祖先一开始主要就在这块土地上世代繁衍,开垦耕作,咱们汉民族主要就是从这几个省发源的。
我们勤劳的中国人民,尤其是山河四省的先人们,为了给子孙后代开垦出更多的土地,到处开荒,几乎把每一个角落都开发完了,可是大地失去了森林的庇护,盲目过度开环,带来的是严重水土流失和极端气候越来越多。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勤劳并不见得都是好事。
按照地理教科书的定义,山上只要超过25度以上的坡度就不适宜开荒,然而,只要有土地,哪怕是有60度以上的坡度,我们都要想方设法把它改造成梯田,就连公路边上绿化的地方也把草坪挖掉种上庄稼或蔬菜。咱们这个民族对土地、房子和祖宗的感情最深。
结果是人口越来越多,房子越来也多,钱越来越多,气候环境却越来越差。
在南方洪涝灾害不断的时候,中国北方地区干旱非常严重。尤其是以山河四省为中心的黄淮海平原一带,干旱极为严重。最近几天这几个省都会出现40度以上的极端高温天气。
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古时候这些地方水草丰茂、森林密布、沃野千里,四季分明,咱们老祖宗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因为咱们的小农经济最适合在这块肥美的大平原上发展。
我们的祖先很多时候不讲科学,只顾眼前,又加上生育的人口太多,所以到处毁林毁草开荒,竟然成了一种时尚和能干的标志。我们这个民族敢想敢干,缺乏信仰和底线,向往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艰苦奋斗!
有时候我想,我们应该感谢那些藏族人民,在气候生态系统极其脆弱的青藏高原上,他们都有着崇高的信仰,从来不胡乱开荒,甚至连湖里的鱼儿都不吃,很好地保护了雪域高原,维护了整个亚洲的水生态平衡。这里面 有藏传佛教的功劳。如果青藏高原被破坏了,那将是整个亚洲的灾难,因为青藏高原是亚洲水塔,水塔没水了,大伙都会渴死。
越是高温天气地面蒸发量越大,按道理说中国夏季南北同热,但是这个热确实有些过了头,这几个省区的气温多地超过了40度,这种高温天气加重了当地的旱情。尤其是河南、山东、河北省,是中国著名的农业大省,山西是著名的矿业大省,大地干裂,稻田里也没有了水,一些山坡野草枯黄,人在太阳底下带几分钟就大汗淋漓,现在的民族摇篮山河四省,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人类生存了。
就在四十多年以前,咱们还没改革开放的时候,那时候气候比这好多了,夏天也热,但不过37度左右,基本上没超过38度,也就是这十年左右,夏天经常出现超过四十度的高温,让人感到十分无奈和焦虑。以前的很多湖泊和沼泽因为干旱都消失了。
令人不安的是,现在连莱阳前几天也达到了40度以上的高温。我在烟台工作多年,莱阳正儿八经属于胶东半岛,靠近海阳。胶东半岛深入大海,受海洋气候影响,气温从没有这么高过。
干旱缺水,一直是只约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山东自古十年九旱,而今严重的极端高温天气,极大的蒸发量又加速了这种干旱气候。这些老人迫不得已,才被迫跪在地上祈祷上苍下雨的。
山东民间一般都相信泰山老奶奶,好像是道教的一尊女神,就是碧霞元君。我很小的时候听裹着小脚的老奶奶经常念叨这些。那个时候堂屋门前豆哥香台,做什么好吃的要先给神仙上供。每个村庄都有一个小庙,不过后来很多都拆完了。
然而,山河四省,山东偏北地处暖温带,降雨受到区位限制,河北、山西、河南地处内陆,高温干旱严重,缺水严重。
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全世界所有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一般都位于大江大河岸边或者入海口,一定要有充足的水源,才能满足城市的需求。这些江河不仅为城市提供优质的淡水资源,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航运的便利,非常有利于促进城市的发展。这些大江大河两岸或者入海口一带,一般都地势低平,土地肥沃,非常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这为整个城市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全国共有超大城市8个,分别为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武汉。
我们看到全国八大超大城市北方只有一个,即我们的首都北京。北方之所以很少有超级大城市,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缺水造成的,山河四省全都是水资源短缺的大省,没有像样的内河航道,甚至连起码的工农业生产用水都无法满足。靠过度开采地下水过日子,根本无法承载起一个超级特大城市的用水量。哪怕就是北方唯一的超级特大城市北京,也要依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来解决城市用水问题。华北平原很多地方因为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底线出现了严重的漏斗,地下水位下降严重。
我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老家位于华北平原的边缘,济南南部华北平原和泰山丘陵地带连接到的地区,地下挖七八米就有水了,现在很多地方要挖到十几米才有水,在有的山区要打井的话,需要几百米才能有水。
为什么山河四省普遍干旱缺水呢?因为这些地方大都被过度开垦,随着人口大量增加,人们不断向大自然索取。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口选择迁徙到南方发展。在今天,江西、广东、福建的很多祠堂里,看到很多大姓都是从中原地区迁入的。我们这个民族强调人定胜天,自古流传家天下,把传宗接代当成人生的第一大事。所以,我们的人口繁衍速度很快,如果不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计划生育的话,我估计现在得有20亿人口了。而且还重男轻女,女人不入族谱,不仅祠堂,包括到今天,孩子一般都随父姓。
西方发达国家没有这种观念,我们的儒家文化创建了一种等级分明的文化,士农工商,西方基督教文化衍生出一种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他们跪上帝,我们跪皇帝。
其实西方在十七世纪的时候人口也发生过一次大爆炸,不过由于他们产生了现代工业革命,开始向全世界发展寻找建立殖民地,疯狂压榨原住民,有的直接灭完了。我们没有向外扩张,而是向山上发展,大量开垦农田,四处毁林开荒,这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今山河四省的森林覆盖率都很低。如果没有足够质量的森林面积,就无法吸引天空中云层的凝结核,形成有效降水。
整个山河四省,除了山西山区面积广大之外,其他三省区基本上以平原为主,地势较为平坦。在山东的很多山区,层层梯田修到了悬崖峭壁下面,哪怕只有一捧土,也要想法设法种上一棵庄稼。不仅森林面积很少,而且大量湖泊沼泽被开垦为良田,山上好不容易长了一些灌木,也赶紧砍光,拿回家烧火做饭,靠山吃山,吃个精光。现在山东很多山上都是光秃秃的,有些森林的质量也不高,无法起到涵养水源的生态保护功能。
正是由于观念影响、人口过度增长,对大自然过度索取与破坏,加上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空气污染、土地污染、水源污染越来越严重,所以才导致山河四省的气候越来越恶劣,极端气候越来越多。
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四省的森林覆盖率分别是:
山东的森林覆盖率为17.51%。
山西的森林覆盖率为20.5%。
河南的森林覆盖率为11%。
河北的森林覆盖率为9%。
这些数据反映了中国不同省份之间的森林覆盖率差异。山东省以其较高的森林覆盖率位于前列,而河南省和河北省的森林覆盖率相对较低,显示出中国各省在森林资源分布上的不均衡。山西省的森林覆盖率也处于中等水平,显示出中国北方省份在森林保护和恢复方面的不均衡进展。
山东的森林覆盖率不仅很低,森林质量更差,一般都是耐旱的柏树、松树、槐树等树种为主力绿化树木。和南方高大茂密的森林根本不能同日而语。很低的森林覆盖率根本无法吸引空中的有效降水,所以,干旱连年发生。
革命老区沂蒙山区,一片片荒山秃岭之间,有一座小庙,干旱缺水,大地开裂,水库干涸,几十个农村老人跪在小庙前,虔诚祈祷上天,赶紧降下甘霖,拯求四方百姓,富泽万千生灵!
我觉得,沂蒙山区磕头求雨的老人们与其在哪里求雨,不如认真在山上多种点树,把自己脑子里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观念转变一下。认真保护山上的树木,我以前在沂蒙采访的时候,经常看到放羊的老汉把志愿者刚种下去的小柏树啃个精光,把山上的灌木全部砍光烧柴做饭。照这样下去,就算他们把膝盖跪断老天爷也不会下雨的。看看小庙旁边那一片片光秃秃的山坡就知道了,他们干了多少荒唐事,有修庙的那个钱早就让这一片山绿起来了。
中国的平原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这些地方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中国南方以山区为主,平原很少,平地不多,但是水资源丰富,森林密度较高,尤其是福建省,为全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省份,森林覆盖率达到66.7%。当然,这是建立在本省降水量大、山区占全省面积90%基础之上的。
虽然我们喜欢山区的风景,在崇山峻岭和云山雾罩中寻找诗和远方,但是真正适合人们生活的地方还是一马平川的平原。中国从总体上来说属于人多地少,我们目前的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土地面积承载能力的极限。南方地区虽然发展的速度很快,不过由于本来土地面积就少,再加上高度城镇化和许多基建占用大量耕地,土地捉襟见肘。而天价房地产让很多企业不堪重负,让许多人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所以,有些企业感到中国生产成本太高,就转移到了越南和印度生产,当然,这里面也有美国故意打压中国的需要。一些生产线的转移,导致了一批工人可能面临失业。
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几乎已经全部城市化,想找一块土地都很困难。
那么,为什么平原面积广大的北方经济还不如山区广大的南方经济发展的快呢?
中国北方平原地区不如南方山区发展的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经济结构、营商环境、地理位置、农业和工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
北方国有企业比重较高,而南方民营企业比重较高。国有企业的包袱沉重,体制机制改革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北方经济的发展。此外,南方地区受上海、深圳两大股票市场的深刻影响,资本活动非常活跃,而北方地区缺乏大型开放的资本市场。
北方经济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民营经济不发达,市场缺乏活力,南方民营经济较发达。北方人的兴趣在于考公务员,南方人的兴趣在于挣钱当老板,老板多的地方,社会经济自然就会发达一些。
北方人做生意喜欢通过联络感情喝酒来解决问题,南方人做生意喜欢喝茶用利益把对方和自己联系到一块儿。酒越喝越迷糊,茶越喝越明白。
南北地区的营商环境和金融环境存在显著差异。南方的营商环境更为优越,金融活动更加活跃,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相比之下,北方地区的营商环境和金融环境相对滞后,影响了经济发展速度。
北方地区虽然矿产资源丰富,但近年来主要依赖进口,导致本地资源的重要性降低。同时,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缺乏,积温不足,农业利润低。而南方地区地处亚热带、热带,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适合种植价格高的经济作物。在工业方面,南方沿海地区的物流便利、便宜,而北方地区沿江、沿河的城市因缺乏运河而成为内陆城市,导致企业不愿意在北方投资。
北方平原地区虽然土地广阔,但人均耕地面积少,气候干旱缺水,农业利润低。相比之下,南方地区人均耕地少,尽管积温充足,但可以种植高价的经济作物。这种土地和人口资源的差异也影响了南北经济发展的速度。
北方地区在改革开放以来多处于学习借鉴状态,而南方地区的开放发展思想已经根植于广大老百姓的内心深处。这种历史和文化上的差异也导致了南北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同。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交替演变。
综上所述,中国北方平原地区不如南方山区发展的快的原因涉及到经济结构、营商环境、地理位置、农业和工业发展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因素。
唯物主义者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和自然界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人类在同自然的斗争中生产、生活、发展。中华文明强调要把天地人和社会发展一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我国最高领导人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