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期粮情快讯

八月份上旬福州市场粮油价格小幅上涨

品种

等级

上月平均价

本月上旬平均价

涨跌率

早籼谷

(15-17)中等

2400

2400

持平

晚籼谷

(15-17)中等

2500

2500

持平

早籼米

(15-17)中等

3840

3840

持平

晚籼米(江西923)

一级

6000

6000

持平

晚籼米(安徽)

一级

4360

4360

持平

浦城晚籼米

一级

4380

4400

0.46%

东北米

一级

4800

4800

持平

江苏粳米

一级

4680

4740

1.28%

红小麦

江苏中等

2780

2780

持平

白小麦

河南中等

2800

2800

持平

玉米

中等

2530

2520

-0.40%

大豆

中等

4800

4900

2.08%

豆粕

一级

3060

3160

3.27%

籼糯米

一级

6580

6620

0.61%

麦皮

中粗

2300

2300

持平

大豆色拉油(散装)

一级

8500

8600

1.18%

大豆色拉油(20L)

一级

8900

9000

1.12%

市场动态

小麦市场进入平稳期 八月份有无惊喜?

近段时间以来,国内小麦市场进入阶段性平稳期,消息面乏善可陈。麦价虽然震荡频繁,但涨跌空间狭小,行情依旧缺乏明显的方向性,基本围绕政策区间“打转转”,8月份小麦市场行情又将何去何从?

监测显示,7月31日,主产区制粉企业国标二等普通小麦进厂价为2430~2450元/吨,周环比持平,部分地区有10元/吨的小幅回落。目前小麦市场多空因素交织,阶段性购销博弈持续。综合考虑政策导向、供需格局及市场心理等,预计8月上中旬麦价仍将以区间震荡为主,上下突破缺乏持续性动能。8月下旬后受需求回暖等影响,市场可能出现阶段性机会,但期望值不宜太高。

产区小麦价格稳中小幅调整

据反映,过去一周,小麦市场仍以稳中偏弱震荡为主,降价区域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北等地。然而,小麦托市收购持续,收购库点继续增加,对小麦市场底部形成有力支撑,限制麦价跌幅,市场基本呈现“稳中有降、局部微调”的特征。

7月31日,制粉企业新普麦净粮进厂价:河北邢台1.215~1.225元/斤,山东菏泽1.22~1.228元/斤,河南新乡1.213~1.228元/斤,江苏徐州1.215~1.22元/斤,安徽亳州1.218~1.235元/斤,部分地区周环比回落0.002~0.005元/斤。

主产区优质小麦价格平稳运行,当前“藁优2018”河北收购价2660元/吨,“济南17”山东收购价2580元/吨,“郑麦366”河南收购价2590元/吨,周环比均持平。目前优普麦价差处于高位,优麦相比普麦显得更有机会。

7月30日,石家庄益海竞价采购2025年产“师栾02-1”数量1000吨,全部成交,底价2930元/吨,成交价2925~2930元/吨;同日,兴平益海嘉里竞价采购2025年产普麦1500吨,底价2450元/吨,全部成交,成交价2450元/吨,成交差价高达475~480元/吨。

据了解,近日河南、安徽、河北产区最低收购价预案持续推进,托市收储库点不断扩容。截至7月底,主产区托市收购库点累计已超360家,政策稳价、稳市意愿依然强烈。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29日,河南已收购最低收购价小麦超429万吨,占全国最低收购价小麦收购量的74%。截至7月31日,安徽已收购最低收购价小麦163万吨。加上河北收购的20多万吨,主产区最低收购价小麦收购量已超过600万吨。

储备小麦轮换购销持续进行

新麦上市以来,各级政策性储备采购积极性较高,补库进度较快。目前,主产区部分企业采购已进入收官阶段,销区及部分未完成任务的产区企业补库仍在持续。据了解,由于部分地储企业出价较低,流拍现象较多,迫于架空期临近,近期不得不提升底价以提高成交率。7月28日,湖北武汉长江粮油储备有限公司竞价采购2025年新产小麦3.44万吨,全部成交,底价2560元/吨,成交价2495~2500元/吨。7月29日,北京市密云区储备粮竞价采购2025年国产硬质白小麦4120吨,全部成交,底价2440元/吨,成交价2410元/吨。7月30日,广东省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委托采购2025年国产白麦1.1万吨,全部成交,底价2600元/吨,成交价2550元/吨。8月1日,天津市北辰区粮食购销有限公司竞价采购2025年产国标三等及以上硬质白小麦6400吨,全部成交,底价2460元/吨,成交价2415元/吨。

据反映,近期各级储备小麦销售持续,投放以地方储备居多,中储粮轮出销售较之前大减,成交价也有所回落。7月28日,中储粮公司竞价销售小麦1.4万吨,成交量1.3万吨,成交率96%。其中,内蒙古公司全部成交,成交价2245~2275元/吨;兰州公司成交率50%,成交价2430元/吨。7月29日,河北省军粮供应储备库有限公司竞价销售2021年产一等小麦980.35吨,底价2400元/吨,全部以底价成交。7月30日,山东省烟台市粮油储备库有限公司销售小麦952.48吨,全部成交,成交均价2420元/吨。7月31日,广州市白云粮食储备管理有限公司委托销售2022年江苏、安徽白麦9039.38吨,全部成交,底价2400元/吨,成交价2410~2470元/吨。

8月小麦市场惊喜仍不会多

7月份,小麦市场购销活跃度一般,麦价总体平稳偏弱,虽然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因市场供需不同而震荡,但波动空间较小,基本上在1.20~1.23元/斤之间微幅调整。

8月份,小麦市场需求存有边际改善的预期,开学季备货或带动面粉消费小幅增长。不过,从近几年开学季补库情况来看,制粉企业阶段性小麦采购虽会有所增加,但也不能有太多期待。

从供给端看,夏收小麦收购虽进入中后期,但新麦集中上市叠加陈麦轮出常态化,市场流通粮源仍然充裕。尤其是贸易商市场情绪低迷,对后市行情的方向性判断较为模糊,抛售存粮者不在少数,阶段性供应压力仍然存在。

从需求端看,面粉消费处于传统淡季,终端走货不畅导致制粉企业开工率维持低位,加工需求有限。多数面粉企业以“随用随采”的刚需采购为主,建库态度谨慎。饲用需求方面,随着进口玉米连续拍卖及南方春玉米上市,市场对玉米供应的担忧缓解,饲料企业因玉米价格波动而调整采购策略,对小麦的需求阶段性收缩。

从政策端看,托市政策的持续推进及收储范围扩大,为价格提供较强底部支撑,但托市收购库点到货量持续处于高位。同时,随着收购持续推进,政策收购对市场的实际拉动效应呈边际递减趋势。

从天气因素看,8月份高温多雨天气仍然对小麦安全存储不利,基层粮点的粮源不仅要经受价格的煎熬,还要面对不确定天气带来的考验,部分贸易商为规避风险,出货积极性较高。当然天气也是一把“双刃剑”,大范围降雨天气也使得流通受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粮源上量。

供需矛盾已弱化 玉米新季题材热度渐涨

新季玉米焦点:天气扰动与成本下移的多空博弈

近期市场对新季玉米的交易关注度显著提升,核心矛盾集中在天气影响与种植成本两大方面。7月以来,黄淮、江淮、江汉等地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降雨持续偏少,土壤失墒加快,部分地区旱情快速发展。气象部门预计,未来10天上述地区还将有阶段性35℃以上高温天气,且降雨偏少,高温干旱可能持续发展,对秋粮生产带来不利影响。近日,农业农村部对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北5省启动农业防高温干旱三级应急响应,并派出工作组赴河南、安徽等重点省份,指导抗旱灌溉保秋粮丰收。

市场对新季玉米产量的担忧有所升温,成为潜在利多题材。与此同时,新季玉米对应合约走弱明显,因种植成本同比进一步下移,为盘面提供了下跌空间。在近月端市场供需矛盾不突出的阶段,远月新作成本下移的交易热度相对提升;叠加去年进口玉米拍卖持续至12月,市场对今年四季度政策粮供应仍有预期,这两重因素共同拖累了盘面心态,形成新季玉米市场的利空压力。

年度供需格局:供应缩量与需求结构分化下的偏紧预期

从当前年度供需角度看,玉米市场呈现“供应端缩量明显、需求端整体增加”的格局。供应端,当季玉米产量同比下降,同时进口谷物数量大幅减少,双重因素导致供应总量收缩;需求端,尽管深加工消费预期同比下降,但饲料需求的同比增量足以覆盖这一缺口,使得年度内供需预期仍相对偏紧。这种供需格局决定了玉米价格下行空间有限,短期难以出现大幅下跌行情。

多空因素交织:利空预期与利多支撑的平衡制约

当前玉米市场的利空与利多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制约着价格走势。利空预期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三季度供需偏紧局面可能不及预期,7月底早熟玉米将陆续上市,叠加储备粮轮出及政策粮投放,供应端有望增加;二是新季玉米种植成本下移,为后续盘面下跌提供了空间。利多支撑则包括:一是宏观情绪提振,近期市场氛围向好,股指上行及大宗商品“反内卷”反弹热情,间接带动玉米市场情绪;二是新季玉米生长期及收获期可能出现的利多交易机会,如天气扰动加剧;三是供应趋紧预期带来的价格上涨动力,但需注意的是,较大规模的进口玉米、糙米等政策性粮源库存,将限制价格上行空间。

后市展望:区间震荡格局下的短线交易机会与变量关注

综合来看,玉米市场涨跌空间均相对受限,短期将以区间震荡为主,适合短线交易策略。后续需重点关注两大核心变量:一是当前年度末期供应态势是否趋紧的预期变动,这将直接影响近月合约的价格走向;二是新增变量带来的情绪端交易机会,如新季玉米天气问题的发酵、政策粮投放政策调整、宏观市场氛围变化等。在多空因素平衡的格局下,市场对信息的敏感度将进一步提升,投资者需密切跟踪各类变量的边际变化,以把握短期交易机会。

优质再生稻米市场走势分析及要点把握

本文主要根据前期对2025年再生稻的种植面积、品种结构的调研结果,结合近期对各产区再生稻的产情和品质调研,对优质再生稻品种市场走势进行综合分析,以及经营中要点把握和风险防控,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参考!

一、优质再生稻米走势分析

1、优质再生稻米市场供需关系的

由于2024/25年度优质稻米供需持续维持异常紧张的局面,早籼稻香稻仅对两广地区的稻米加工企业进行了一定补充;而华中地区经营优质稻米的加工企业的库存仍然不足,原粮供应普遍紧张。

因此,中部省份加工优质大米企业,将会积极采购优质再生稻补充库存,一是维持这一阶段的市场供应,二是选择品质合适的品种,改善企业生产的优质大米产品的口感。

2、优质再生稻米的价值

优质再生稻品种因其种植季节的原因,相同品种的再生稻米和中晚籼稻米,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和口感及出米率都存在一定差异,这就决定了优质再生稻品种的价值所在。

3、优质再生稻恰逢其时

2025年优质再生稻之所以比上年更受稻米加工企业青睐,主要还是优质稻米市场供应紧张,优质再生稻上市的时间,恰好对本阶段优质稻米的供应形成补充。

二、优质再生稻操作要点把握

1、高温天气导致稻米品质出现一定差异

由于7月份再生稻成熟的关键阶段又遭遇了持续高温天气;如扬花和结实期在高温阶段完成,对单产和出米率会造成一定影响;如腊熟期和完熟期在高温阶段完成,对稻米品质形成和整精米率会造成一定影响。

2、合理制定收购价格

再生稻优质品种收购定价,首先还是要考虑因气候条件因素,优质再生稻会因品种自身抗高温的能力,决定了稻米受影响的程度。因此,大家在收购过程中,一定要针对不同品种,首先出糙率和整精米率进行测试,而不是单纯测试综合出米。

其次要考虑再生稻优质品种的特性,再生稻优质品种本身的品质,很难达到生产优质大米产品主要原料的标准,其主要功能是配料或主要原料的临时替代品;

再结合实际出糙率和整精米率的结果,评估其市场价值,综合核算成本,合理制定收购价格。

3、收购节奏和库存把握

再生稻优质品种仍延续早籼稻香稻和早优高开走势,但由于九月份、十月份的中晚籼稻陆续上市,供应量不断增加,造成阶段性供大于求,优质稻米将呈现整体偏弱运行的格局。

因此,针对优质再生稻的经营,宜采取随进随出的策略,不宜久存。

三、优质再生稻风险把控和可能出现的变化

1、理性安排购销节奏

由于2024年香稻类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大幅下降,导致2024/25年度香稻类优质稻米供应异常紧张,市场购销价格创历史新高;2025年优质再生稻基于这个前提,在八月份有一个补充市场的短期需求,由于南方第一批中晚籼稻九月份开始上市,如九月份上市的中晚籼稻品质和出米率均达到正常水平,需求方均会转向优先采购中晚籼稻米,届时优质再生稻将会轮为次选品种。而且随着中晚籼稻上市量不断增加,各种香稻和优质水稻的市场供应量也会越来越多,香稻和优质水稻市场购销价格也会从高位逐级回调至理性区间。

2、合理规划库存

经营优质再生稻品种的烘干企业应合理掌握成本,操作时保持顺畅流通,不宜批量积压;稻米加工企业则根据企业对相关品种的实际需要适量采购,对于非品牌产品刚需的优质品种,根据市场行情随行就市,并保证能顺价销售,本阶段非生产香米产品刚需品种,尽量不要建立库存。

部分地区或择机启动早籼稻托市收购

2025年普通早籼稻种植面积和单产增长,叠加高温天气导致再生稻米品质分化,目前早籼稻市场仍有一定规模等待消化,稻米加工企业只挑选米质稍好的再生稻生产大米销售,部分产区早籼稻品质一般的再生稻价格已低于最低收购价。据市场消息,为了稳定市场,保证农民种粮合理收益,预计8月上中旬,部分地区或择机启动早籼稻托市收购。

由于近期气温持续偏高,烘干企业的仓储保管条件普遍较差;建议持粮主体应加强管理,避免因保管不当人造成不必要损失损坏。

迎立秋,豆市盼好转

随着气温升高和大豆市场供大于求现状的持续以及传统豆制品消费淡季的来临,国内大豆现货价格始终处于低迷的状态,并且大豆市场购销也是非常缓慢,大豆贸易商外发走货也是异常艰难,业内认为立秋之后会短暂出现一波行情,后续多看市场走货进度。

关内豆价依旧高位湖北豆质越发优良

由于东北产区陈豆流入市场鱼龙混杂,关内大豆在质量上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市场需求一直保持相对良好的状态,而关内的贸易商也同样是抓住了不可替代以及粮源供应紧缺的要点开始小幅抬价销售,目前外发装车价格在2.75-2.85元/斤不等。除此之外,前阶段湖北新季早熟豆质量极差也是未能形成制约的关键因素之一,水泡的烂豆不在少数都是择优销售。但近期由于天气转好高温天气不断,早熟品种的质量也出现了明显的好转,优质豆源受到市场青睐,目前价格也出现了涨幅,现外发装车价格在3.0-3.2元/斤不等优质优价,中熟豆还需等到9月初前后上市,中熟上市后湖北地区的上量才是最大的时间段。

按质定价豆源分流,价格趋稳走货好转

首先,随着秋季的到来和降水的增多,南方地区的高温干旱的情况有所缓解,这对于南方大豆主产区来说无疑不是一件利好的消息,然而目前南方地区的大豆价格依旧较为低迷,主要还是以按质定价为主,安徽和河南地区的大豆报价比较杂乱,质量上佳的种转商和一级豆源受到大豆市场的青睐,虽然其库存余量有限,但是市场需求也很旺盛,从而导致其价格呈现出坚挺的状态,目前南方地区二级豆购销成为大豆市场的主流,根据其质量和规格的不同,分别流向不同的分销市场,其中饲料豆和肥料豆的购销也成为区域分流的一小部分,目前农户手中大豆余粮不多,大多数优质豆源都集中在大中型贸易商手中。

其次,对于25年新季大豆而言,湖北早熟豆已于7月初“粉墨登场”,但是由于零星上市,蛋白含量较高等因素,致使湖北新季大豆开秤价远高于实际大豆市场现货价格,由于受到二级豆低廉价格和大豆市场供过于求的影响,很多贸易商对早熟豆持观望态度,并且也是随采随走不增仓囤货,随着湖北中晚熟大豆的陆续上市,新季大豆价格会出现下调的倾向,届时新季豆和陈豆价差逐渐缩小,最终新季豆价格趋稳而且其价格更容易被贸易商所接受。

最后,东北大豆产区在经历一番降雨的“洗礼”后,部分干旱的地区有所缓解,但这影响不大,因今年气温过高,部分地区依旧会出现减产情况,而且也给该地区的大豆外销带来一定的困难,由于临储大豆拍卖的“轮番轰炸”导致同类豆源分销渠道受阻,然而高蛋白大颗粒大豆价格凭借其自身优势依旧呈现出稳中略强的态势,随着豆制品需求淡季的即将结束,高校开学季的来临或会给市场上大豆库存带来一定消耗,大豆市场购销或将日渐活跃,贸易商走货情况与之前相比大有好转。

综上所述,目前来看大豆价格均将保持相对稳定的行情,且后续市场用量增加走货情况将出现明显好转,也算是熬过了有价无市的阶段也有了盼头,但是长远来看还是要警惕整体大幅落价的风险,国储拍卖的动向以及湖北新豆的上市情况等。进口豆方面目前价格暂未有明显变化,只不过国内市场上供应显现紧张状态。建议贸易商保持理智,随行就市,及时锁利出货。

豆油出口受关注 油脂板块整体高位震荡

上半年,中国豆油出口迅猛增长。近日,关于印度罕见采购15万吨中国的豆油的消息备受市场关注,并成功将豆油期货推升至逾半年新高。国内三大油脂强势联动,整体保持高位震荡状态。

豆油性价比提升,上半年国内豆油出口增长迅猛

近期,受进口大豆压榨量维持高位影响,国内豆油库存不断升高,但豆油价格却并未因此承压走弱,反而呈现节节攀升状态。以豆油期货2509合约为例,目前已升至2024年11月初价格高点附近,且有蓄势冲高的可能。豆油市场之所以能够不顾库存压力持续上涨,与豆油出口大幅增加有关。

本周二有贸易商透露,印度采购15万吨中国豆油,预计将于9月至12月期间交付。这笔豆油的成交价格较传统南美供应商报价每吨低20美元,凸显中国豆油价格竞争力。从海关公布的数据来看,中国历年豆油出口量都不高,但2025年1-6月国内豆油出口量累计达到138725.61吨,较去年同期增加98037.73吨,累计同比增幅240.95%,增长可谓迅猛。目前中国大豆压榨企业正在积极降低豆油库存,而国内豆油也已具备出口竞争优势,预计下半年豆油出口有望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

马来西亚棕榈油供强需弱,棕榈油价格涨势受限

市场调研机构ITS和AmSpec Agri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1-25日马来西亚棕榈油出口环比降幅分别为9.2%和15.2%。南部半岛棕榈油压榨协会(SPPOMA)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1-25日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环比增加5.52%。马来西亚棕榈油出口放慢、产量增加引发库存升高预期,从而导致国内外棕榈油市场高位滞涨。

印尼棕榈油出口激增,生柴需求前景保持乐观

印度尼西亚棕榈油协会(GAPKI)近日表示,印尼5月棕榈油及精炼产品出口量达266万吨,较4月飙升近50%,同比增幅达35.64%,主要受印度和中国需求增长推动。出口激增导致印尼5月棕榈油库存环比下降4.27%至290万吨。

此外,有机构指出,印尼政府正准备实施B50生物燃料法规,如果2026年B50政策落地实施,预计可增加该国300万吨棕榈油消费需求,将使国际棕榈油供给受到较大影响。尽管马来西亚棕榈油涨能不足,但来自印尼的出口需求和生物燃料需求正在为棕榈油价格提供抗跌支撑。

近期国内油脂市场展望

当前正值美豆产量形成最为关键时段,美豆优良率维持高位将进一步压缩美豆减产预期,资金减持天气升水令美豆基准合约继续向1000美分关口靠近。中美双方同意推动关税休战协议再延长90天至11月12日,进口美豆关税成本仍高于其他地区,国内进口商对新季美豆采购依然会保持谨慎。

随着进口大豆到港高峰期结束,油厂开工率将逐步下降,叠加四季度是国内豆油的消费旺季,国内豆油库存将迎来拐点。国内豆油凭借价格优势,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为化解国内高库存提供重要渠道。

三大植物油市场因在供需基本面上存在差异,阶段性走势有所分化,但相互间联动效应明显,呈现交替领涨局面,有望整体保持强势震荡状态。

政策动态

中央财政下达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4.55亿元积极应对洪涝干旱灾情 助力加快恢复农业生产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近日,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下达中央财政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4.55亿元,支持受灾地区积极应对洪涝、干旱等灾害影响,加快恢复农业生产。一是支持北京、河北、内蒙古等地做好洪涝灾后救灾工作,重点对农作物改种补种、农田积水抢排、农牧渔业生产设施修复等救灾措施给予适当补助。二是支持山东、河南、湖北等地做好干旱救灾工作,重点对增肥保苗、灌水补墒等救灾措施给予适当补助。

综合信息

战旱情、保秋收多部门多管齐下守护粮食安全

当前正值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农业灾害呈现“南北涝 中间旱”,秋粮生产面临较大旱涝灾害叠加的风险挑战。农业农村部印发《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保秋粮丰收工作方案》,分区域分灾种分作物制定34条防灾减灾救灾措施。

黄淮地区重点是防高温干旱。7月以来,黄淮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加之降水较常年偏少,局地旱象露头,目前农作物缺墒受旱面积多于上年同期和常年。预计8月,黄淮地区仍将高温少雨,局部地区旱情可能进一步发展,要千方百计保障抗旱水源,落实关键措施促生长。

华北、东北地区重点是抗暴雨洪涝。预计8月,北方大部降水仍偏多,洪涝灾害风险仍然较大。要坚持“排、散、管、促”多措并举,及时抢排积水,恢复土壤透气性,养根护叶,促进受涝作物生长。

长江中下游重点是防高温热害。高温热害易影响作物正常开花授粉,造成高温逼熟。目前,南方晚稻处于苗期,中稻进入孕穗期,预计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局地中稻高温热害风险较高,可能影响灌浆结实。要坚持“以水调温、叶面喷施、防止早衰”的技术路线,加强水分管理,调节田间小气候,缓冲高温影响。

河南7月平均气温破64年来同期最高纪录

连日来,河南的旱情牵动着许多人的心。7月以来,河南持续晴热、高温、少雨,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旱情,驻马店、周口、商丘、信阳等地部分站点,连续超过30天没有有效降雨。7月,河南全省平均气温达30.5℃,较常年异常偏高3.2℃。根据气象数据,这样的高温已经达到64年来的同期最高值,全省41%的气象监测站点出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目前,河南旱情主要分布在豫南和豫东地区的驻马店、周口、南阳等地,特别是驻马店旱情比较严重,农作物受旱面积达到了176.2万亩。

河南省的秋作物主要是玉米和花生

据了解,河南省的秋作物主要是玉米和花生,当前,玉米处在抽雄吐丝到灌浆结实的时期,花生处在开花下针到果实膨大的时期,水分需求量大,也是反应最为敏感的时期。目前,在河南驻马店的遂平县,全县70万亩玉米田急需浇灌。来看总台央视记者稍早前发回的报道。

记者来到遂平县玉米地,据了解,有6万亩的玉米田出现了干旱,其中1.6万亩比较严重,因为连续一个多没有有效降雨,遂平全县的70万亩玉米田都急需用水。目前,遂平从县城到田间发起了“抗旱冲刺”,启动抗旱应急响应,目前全县11座水库全部开闸放水。记者了解到,汝河遂平段水位急剧下降,部分河床已见底。当地的一位80多岁的老人家告诉我们,从来没见过汝河的水位这么低过。

遂平县当前的旱情下,在普遍应用喷灌这样一种节水技术,一台单程300米的喷灌机一天可浇地100多亩,相比大水漫灌可节省60%—70%的水。同时,全县每天出动喷灌滴灌设备1000多台,日浇灌面积达3万余亩,确保玉米生长正常。另外,农业农村局组织农技人员全部分散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喷灌、滴灌技术。可以说是全县上下齐动员,现在每多浇一亩地,秋收就多一分指望。

此轮旱情具有极端温度高、水位下降快等特点

根据河南政府部门发布的消息显示,今年遭遇的旱情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极端温度高。7月以来,全省大部地区最高气温超过38℃,局部超过40℃;7月15日,全省111个县(区)最高气温超过40℃。二是过程雨量小。7月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81毫米,较常年同期少五成以上,其中驻马店7月降水仅有6毫米。三是持续时间长。周口、漯河、驻马店、商丘等地部分站点35℃以上日数达15—32天,突破历史极值;驻马店、周口、商丘、信阳等地部分站点连续超过30天没有有效降雨。四是水位下降快。由于春夏连旱,抗旱浇灌贯穿春季、夏播和7月,受此影响,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平原区平均地下水位12.15米,较上年同期下降3.81米,一些地方出现机井出水量减少甚至不出水的情况。

打井抽引河水 多部门全力抗旱保秋收

针对当前旱情,河南农业、水利、气象、财政等多部门正积极采取应急举措,农业农村部门统筹用好115万眼机井,周口、驻马店两市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打应急井1.29万眼,水利部门6月下旬以来组织大中型水库引水11亿立方米,并调引黄河水支援周口等地抗旱浇灌。省农业农村厅派出18个秋粮工作指导组和9个抗旱督导组,分赴分包地市田间地头,实地查看秋作物墒情、长势和灌溉情况,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抗旱所需问题。

全力以赴保秋粮安全

“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作为全年粮食生产大头,秋粮距离大面积收获还有两个月,正处于产量形成关键期。

入汛以来,我国气象条件总体偏差,华东华北等地持续遭遇强降雨,黄淮等地持续高温干旱,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业内专家表示,下半年极端气候事件偏多,旱涝、台风等威胁并存,夺取秋粮丰收还要过多道关口,需着力强化农业防灾减灾。

应对不利影响,各地各部门绷紧抗灾夺丰收这根弦,落实落细各项措施,全力以赴保秋粮安全。

降雨呈“南北多、中间少”,各地抢前抓早应对风险

“雨量大,好在水排得快,玉米基本没受影响。”7月24日14时至25日11时,陕西省定边县出现持续性强降雨,堆子梁镇降雨量突破100毫米,庙湾村4000多亩低洼农田进水。庙湾村种植户王小琴今年种了100多亩玉米和辣椒,都是抗倒伏品种,播种前按照农技人员指导抬高了垄沟。

雨刚停,村支书赵宝峰就带着村民扛着铁锹、抽水泵赶到地头,挖沟、架管、抽水……他介绍,村里吃过洪水的亏,今年早早就制定了防汛预案。“年初我们组织村民清理了3公里排水沟,这次降雨前又加固河道,对两岸易涝点加强巡逻,及时封堵低洼口,护住了全村七成以上农田。”

聚焦防汛保粮,今年定边县采取“人防+技防”联防模式,建设了18套山洪灾害预警水量水位一体站,下拨淤地坝、水库防汛专项资金,提前购置抽水泵、发电机等防汛物资。目前,全县农技人员正指导农户对农作物追施叶面肥,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气象信息显示,今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我国主汛期降雨呈现“南北多、中间少”分布,极端天气偏多。

“5月以来,黑龙江省气温略高于往年,且全省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中国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曹立勇说,目前黑龙江水稻生长进入关键中后期阶段,整体长势较好,但部分6至7月干旱严重的地区可能出现阵性强降雨、大风等极端天气,这会造成水田不同程度受淹,尤其是低洼易涝稻区、内陆河流沿线稻区等,面临威胁很大。

洪涝前后,如何应对?曹立勇介绍,雨前要疏通排水沟渠,检修排灌设备;雨后一旦出现内涝,受淹田块须酌情排水露田1至3天,促进根系恢复活力,防止倒伏或早衰。水分管理上,应灌一次浅水,待其自然渗干后,再灌下一次浅水。

“面对高温高湿的田间环境,还要密切监测重大病虫害动向。”曹立勇说,要结合水稻长势和生育进程喷施杀虫剂、叶面肥等,加快籽粒灌浆速度,助水稻安全成熟。

5省启动应急响应,水利设施助力应对旱情

“水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专家指出,当前,对秋粮影响更大的气象因素是持续性高温干旱威胁。

7月以来,黄淮、江淮、江汉等地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目前这些地区的夏玉米进入小喇叭口至抽雄散粉期,春玉米则处于灌浆期,持续高温干旱对秋粮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受高温干旱影响,土壤失墒较快,部分地区出现玉米叶片卷曲和生长进度滞后现象。从田间探查情况看,不同灌溉条件下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差异较大。”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李从锋举例介绍,豫中南玉米地块浇水2到4次的处于抽雄散粉期,浇水1到2次的处于即将抽雄,无灌溉条件的基本不能正常生长。

目前,农业农村部对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北5省启动农业防高温干旱三级应急响应,并派出工作组赴河南、安徽等重点省份,指导抗旱灌溉保秋粮丰收。

在不少粮食产区,农田水利设施助力有效应对旱情。

“水来了——”7月29日下午,河南省永城市蒋口镇洪楼村,民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冯雷拧开主管阀门,遍布农田的贴片式滴管逐渐鼓胀,水珠均匀滴落,玉米迎来解渴“甘霖”。

今年,该合作社种植了6000余亩玉米并布设水肥一体化滴灌装置,打开主管阀门便能精准滴灌特定地块。“这段时间基本每周都要普浇一遍。”冯雷介绍,一体化滴灌七八个小时可浇透一块地,相较传统灌溉模式节约水肥超30%。

算好“用水、节水”两笔账。旱情下,永城市持续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到田,充分发挥农渠、机井、泵站、坑塘等农田水利设施调节作用,分作物、分区域、分环节落实落细节水灌溉和田管关键技术,确保全市174.5万亩秋粮作物生长。

“早浇一亩是一亩。受旱玉米田应结合当地条件,利用一切灌溉设施和水源,应浇尽浇。”李从锋建议,根据玉米长势,尽量选择早晚时段,进行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受旱地块的玉米,还要及时追施穗肥,增强植株抗逆性。高温干旱条件下,还需重点防治玉米螟、草地贪夜蛾、蚜虫等虫害,以及南方锈病、叶斑病、茎腐病等病害。

针对部分受干旱影响严重、基本绝产的玉米地块,李从锋提示,农户可及时采取青贮措施或种植蔬菜、小杂粮等短季作物,减少损失。

受灾地区农业生产加快恢复,保险赔付有序进行

目前,前期受灾地区的农业生产正在加快恢复,相关农业保险赔付也有序进行。

7月26日,北京密云、怀柔、平谷、延庆部分地区出现大暴雨,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第一时间组织开展抢险救灾,督促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机构全面启动应急响应机制。27日中午,中华财险北京分公司开展细致排查,在社交平台发现密云区冯家峪镇保峪岭村一农户受损严重后,立即与对方联系。次日中午,按照先赔付后补材料的方式,公司将20万元预赔款支付给了农户。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二级巡视员侯福强介绍,农户如遇财产受损,可第一时间拍照留证,并尽快拨打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机构服务热线报灾,或通过承保机构公众号进行线上报案。相关机构按照“快查勘、快定损、快理赔”要求,提高赔付速度。截至8月4日,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已完成赔款支付403.2万元。此外,全市已储备调拨救灾备荒种子11.25万公斤、动物疫病防控物资5万余件,统筹各区储备农田排涝设备1266台/套,组织多批农业专家队伍赴受灾地区指导农业恢复生产工作。

近期,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下达中央财政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1.97亿元,支持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贵州、云南等7省份受灾地区积极应对洪涝、台风等灾害影响,开展农业生产救灾相关工作。重点对农作物改种补种、灾损农业设施修复、农田疏渠排涝等救灾措施给予补助,减少农业生产损失,助力夯实秋粮丰收基础。

“近年来我国极端气候事件偏多,病虫害呈加重发生态势,抗灾夺丰收已日渐成为粮食生产常态。”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入汛以来,各地全力抗旱浇灌、抢排积水,有效降低了灾害影响。接下来将继续紧盯干旱、高温热害等灾害风险,加密研判,尽早发布灾害预报预警,提高先进适用技术覆盖面和到位率,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环环紧扣跟进抓好在田农作物管理。

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保秋粮丰收工作方案》,共制定34条防灾减灾救灾措施。

“着眼长远,还将进一步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沟渠修复整治等,持续增强农业气候韧性。”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说。

中国突破!小麦品种抗病寿命有望延长至10年以上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单位,在解决小麦条锈病菌不断变异的世界性难题上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绘制全球首张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全景图谱,构建了小麦条锈病“综合抗源”核心资源库。

这项研究为小麦育种提供“基因导航”,标志着我国在小麦病害防控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引领性突破。相关研究成果于7月22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遗传学》上。

小麦条锈病被称为“小麦癌症”,导致全球小麦年减产约10%。研究团队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康振生表示,这项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百年来小麦抗病基因与病原菌变异之间的规律。

研究团队历时5年,通过对近4.7万份田间数据的深度挖掘,构建了涵盖2191份全球小麦种质的小麦条锈病“综合抗源”核心资源库。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首次绘制出覆盖431个遗传位点的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全景图谱,清晰展现出抗性基因在全球麦区的时空分布特征。

康振生介绍,在筛选后的559个与抗条锈病相关的候选基因中,研究团队成功验证了3个突破性抗条锈病基因的应用价值。其中,Yr5x基因对当前流行的新型强毒菌株表现出显著抗性;Yr6/Pm1基因首次实现条锈病与白粉病的双重防控,揭示了作物广谱抗病的新机制;YrKB基因在抵御条锈病和叶锈病的同时,首次实现了抗病性与产量的协同提升。

“这张图谱破解了困扰学界百年的抗病基因布局难题。”康振生介绍,研究发现的抗条锈病基因组合,有望将小麦品种的抗病寿命从当前的3至5年,延长至10年以上。目前,携带新基因的育种材料已在多个小麦主产区开展田间试验,为减少农药使用、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别把“陈粮”与“陈化粮”混为一谈

时值夏粮收购旺季,各级储备企业正在科学有序开展轮换工作,将储存期满的陈粮轮出市场,再轮入同数量、同品种、同质量的当季新粮。然而,许多人对轮出的陈粮存在误解,将“陈粮”与“陈化粮”混为一谈,担心轮出的粮食不安全。可以很肯定地说,陈粮不是陈化粮,每一粒轮出的储备粮都经过严格质检,完全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消费者可以完全放心。

陈粮和陈化粮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存在严格的技术边界与品质鸿沟。陈粮是指储存时间超过1年,虽新鲜度有所降低,但粮食品质良好,营养成分、卫生指标依然达标,可安全用于食品加工或饲料生产。陈化粮是指因储存条件不当或储存时间过长,出现霉变、黄曲霉素超标等问题,不符合食用标准,须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定向处理,仅能用于燃料乙醇生产等非食用用途。在现代储粮技术保障下,只要管理规范,陈粮自然演变为陈化粮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陈化粮是我国粮食储备发展历程中一个特定历史概念。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较多,由于当时储备粮轮换机制尚不健全,仓储设施简陋,储粮技术落后,部分库存粮食品质劣变,陈化粮问题凸显,储备粮宜存率一度降至60%左右。本世纪初,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入,我国建立起科学严格的储备粮轮换机制,高大平房仓、浅圆仓和立筒仓等现代粮仓成为主流仓型,绿色储粮技术和智能监测系统广泛应用,储备粮宜存率大幅提升,中央储备粮宜存率从60%提升至95%以上。2006年,随着稻谷、玉米、小麦储存品质判定规则国家标准的颁布实施,“陈化粮”这一概念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粮食是有生命的,在储存过程中面临虫害、霉变、品质下降等多重风险。粮食品种不同,轮换周期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稻谷2年至3年轮换一次,小麦3年至5年轮换一次,玉米2年至3年轮换一次,年度轮换数量控制在储备总量的20%至30%。考虑到地域气候差异,南方高温高湿地区可缩短轮换周期,北方干燥寒冷地区可适当延长轮换周期。储备粮承储企业根据粮食储存年限、品质指标和市场供需,制定年度轮换计划,有序轮出,均衡收购,避免集中轮换对市场造成冲击。

在储备粮轮换过程中,严把粮食出入库质量关。在入库环节,严格检测水分、杂质、容重、不完善粒等指标,全面评估品质指标和食品安全指标,对重金属、农药残留等食品安全指标实行“一票否决”,确保入库粮食完全符合国家标准。每批次粮食留存备份样品,确保可追溯复查。在存储期间,建立动态监测体系,在每一个粮仓内部署几百个传感器,实时采集粮温、湿度数据,采用AI图像识别技术监测虫害发生情况,运用近红外设备定期检测粮食品质变化,发现问题立即启动处置预案。在出库环节,再次检测粮食质量,有的粮库实施双盲检测,或者由第三方检测机构独立取样,杜绝人为干扰,不让每一粒不合格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建立质量追溯系统,每批粮食都配有“电子身份证”,完整记录从收购到出库的全链条信息,确保每批粮食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轮换出的陈粮流向哪里?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轮换出的粮食通过多元渠道实现有序流转。优质轮换粮通过各级粮食交易平台竞价销售或者通过定向供应重点食品加工企业,转化为消费者餐桌上的优质粮油制品。对临近保质期的粮食,经严格检测后,或用作饲料原料,或用作工业原料,实现物尽其用。这样既保障食物安全,又杜绝资源浪费,形成从储备到消费的良性循环。

新粮与陈粮有序轮换,一出一进间,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国家急需时调得动、用得上。

THE END
0.2025年6月旱情能否缓解?哪些灾害性天气需防范?2025年6月旱情能否缓解?哪些灾害性天气需防范? 新华社图表,北京,2025年5月29日 目前,全国农业生产已进入“三夏”大忙季节。进入6月,会有好天气助力“三夏”吗?一些地区的旱情能否得到缓解?有哪些灾害性的天气需要防范?中国气象局5月29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进行了解答。jvzquC41pg}t0rkgpi4dqv4e1:pm3lxIm{St
1.2025年可能平均气温偏高总降水量偏多根据前期大气、海洋发展状况,预计2025年厦门年平均气温21℃~22℃,较常年偏高0.1℃~1℃,年总降水量达1300~1500 毫米,较常年偏多1~2成。 气象专家表示,年度气候特点为后冬(2025年1月至2月)至早春温高雨少;雨季温高雨多,洪涝偏重;夏季高温日数偏多;台风影响接近常年同期。 jvzquC41yy}/zvyx0et0zvyx14637653/280co;:28i3cm;7d4:40qyon
2.关注2025各地防汛抗旱各地新闻人民网来源:人民网-广东频道(2025-09-23 10:06) 人民网广州9月23日电 (王雅蝶、宁玉瑛)据广东省应急管理厅消息,鉴于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正在逼近广东省,预计未来24小时以强台风级或超强台风级在广东省中西部沿海地区登陆,将给全省带来严重的风雨浪潮影响。根据《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防冻应急预案》和省防总有关规jvzquC41wpt/rntrng4dqv3ep1jjhjsi1IH05A<85;54;=84;1
3.旱情澎湃新闻中国政库2025-08-04 水利部:守住防汛抗旱安全底线,确保人员不伤亡、重要堤防不决口 绿政公署2025-05-22 甘肃多地发生旱情,三大骨干工程已累计调水2.45亿立方米 绿政公署2025-05-21 陕西旱情实探:大中型灌区农业供水有保障,大旱之年无旱象 绿政公署2025-05-14 jvzquC41yy}/vqjrcrks0ls1vcm05B5;57
4.二、2025年1.春旱①高温少雨2025年的旱情在年初就现出端倪。3月初2025年的旱情在年初就现出端倪。 3月初,淅沥沥的春雨匆匆结束后,直到5月底6月初麦收结束,全省都再没有大范围的有效降雨。 3月,土壤墒情仍较为充足,但是比往年偏高的温度和持续的大风天气却让土壤快速失墒,进入4月,气温进一步升高,墒情加速缺失,到4月中旬,全省大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部分地区已经出现重度jvzquC41zwkrk~3eqo528<784798988769>1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