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汉蹲在田埂上,盯着日历直皱眉。
手机里天气预报说下周升温,地头的玉米苗才冒两寸高。“白天立夏旱死牛”,村头老槐树底下,几个老汉凑一起嘟囔,今年立夏落在5月5日下午1点56分,正是大白天。老辈人传下来的农谚,像刻在骨子里的记号。
记得十年前有年立夏赶在夜里,那年河里水满当当,水稻插得顺溜,秋收囤子都冒尖。可如今气象卫星满天飞,手机上随时看云图,年轻人早不信这套。村东头的小李子去年刚承包百亩地,天天捧着平板查数据:“墒情够不够,还得看实时监测。
”矛盾就这么来了——老规矩和新法子,到底该信哪头?翻翻日历,农历四月初八的立夏,在公历里踩着5月的尾巴。
”我个人觉得,老辈人的话像陈酿,越品越有滋味,但新时代的种地经,也得跟着太阳走。眼下田里的活计等不得,不管旱涝,该浇水的浇水,该排水的排水,手底下的功夫才是真把式。
末了再想想,农谚里藏着的,不只是天气密码,更是老辈人对土地的敬畏心。
今年夏天到底啥光景?且看玉米拔节时的雨水,且看稻穗灌浆时的太阳。地是老伙计,你信它的脾气,它才给你好收成。
至于那些争论,就像立夏的风,吹过田埂,留下的是该弯腰干活的人。今年的三伏天,会不会热出个新名堂?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