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World Day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从 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旨在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一、什么是荒漠化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提出的定义是: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包括盐渍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植被荒漠化等。
据联合国统计,全球四分之一的土地严重荒漠化,而且每分钟都会新增11公顷荒漠。全球三分之一的干旱区处于荒漠化边缘,困扰着100多个国家的9亿多人口,荒漠化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20亿美元。
三、我国防治荒漠化措施和成效
“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发出“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时代号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防沙治沙牵挂在心,深入多地调研,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多次做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在荒漠化治理的道路上为世界荒漠化治理贡献出了中国智慧。
1、《防沙治沙法》施行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出台,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荒漠化防治专门立法的国家。
2、退耕还林
1999年,四川、陕西、甘肃3省率先开展了退耕还林试点,由此揭开了我国退耕还林的序幕。
3、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1978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正式启动,揭开了我国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序幕。工程建设期限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工程区横跨北方13个省(区、市)的551个县(旗),总面积达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
4、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1989年,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启动,这是全球第一个进行大江大河全流域治理的世界超级生态工程。工程实施30多年来,累计完成造林1184万公顷。
5、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200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工程区西起内蒙古的达茂旗,东至内蒙古的阿鲁科尔沁旗,南起山西的代县,北至内蒙古的东乌珠穆沁旗,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及内蒙古等五省(区、市)的75个县(旗)。工程区总人口1958万人,总面积45.8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0.12万平方公里。
6、建立沙漠科学研究站
1954年,我国第一个沙漠科学研究站在宁夏中卫建立,麦草方格治沙技术被首次提出,有效阻止了沙漠扩张。
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林草局)统计显示,中国荒漠化和土地沙化持续“双缩减”,与2009年相比全国荒漠化土地净减少5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净减少4.33万平方公里。中国沙区林草植被明显改善,与2009年相比,沙区平均植被盖度上升了2.6个百分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20年间林草综合植被盖度由39.8%提高到45.5%,“三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5.05%提高到13.84%,重点治理区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中国防沙治沙取得了显著成效,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此外,中国积极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加强国际合作,为全球生态治理不断贡献“中国方案”,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
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健全“三北”工程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体系,强化生态用水等各项支撑保障,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国际交流合作,支持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荒漠化防治,建立健全防沙治沙责任考核机制,将防沙治沙工作纳入“林长制”考核。
四、防治荒漠化我们能做些什么
1、节约用水
选用新型的节水马桶,并定期检查抽水马桶、水池、水龙头或其他水管接头以及墙壁或地下管路是否有漏水的现象;洗衣服水用来冲厕所,刷牙时改不间断放水为口杯接水刷牙,等等。
2、低碳生活,绿色出行
非远距离出行,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比如骑自行车,不仅响应国家低碳生活的号召,还能强身健体。
3、在日常生活中理性消费,节约资源
比如在饮食方面,节约粮食;在穿着方面,只买刚需;在居住方面,节约电力;在办公方面,节约用纸。
4、少用塑料袋,减轻白色污染危害
5、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播撒一片绿意
节能减排,响应绿色低碳号召!从我们做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绿色生活。我们每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与地球生态息息相关,爱地球,从每一个小行动开始。美丽地球,关乎你我她!让我们一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携手共建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