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生态屏障矢志向绿而行——写在第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之际

甘德尔生态治理区,原来的荒山如今已经披上绿装。 (赵政宇 摄)

盛夏时节,乌海大地满目葱茏。

在乌海市珍稀植物保护繁育基地阳光育苗棚,工作人员正忙着给种苗浇水,育苗钵里,四翅滨藜、霸王、白刺等耐旱型沙生植物种苗长势喜人。这些防风固沙的绿色“卫士”,不久后将被移栽到乌海市“三北”工程项目区的补植补造工程项目区。

铺设草帘、更新滴灌设施……连日来,在海南区拉僧庙镇图海山南侧,一支支防沙治沙队伍顶着风沙分散在一座座沙丘上弯腰劳作,铺设草帘固定流沙,更新滴灌系统为新植苗木“解渴”,绿色在这里逐渐蔓延开来。

走进甘德尔生态治理区,蒙古莸、四合木、绵刺等植物深深扎根,生机勃勃。这些有着乌海本地基因的植物,正为乌海市荒漠化治理开出独特“药方”。

绿色是美好生活的底色。

今年6月17日是第31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也是《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通过31周年纪念日。

今年以来,乌海市深入实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工程,具体实施乌海市库布齐—毛乌素沙漠沙化地综合治理、乌海市“三北”工程林草荒一体化保护修复治理2个项目,共3.881万亩。逐个项目地块制定时间表、责任表,实行日调度机制,专人专班提供技术指导,加强巡回检查督导,自加压力完成原计划2026年—2030年的治理任务,将攻坚战打成歼灭战。

因地制宜 科学防沙治沙

荒漠化治理是一项难度高、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系统工程。乌海市从干旱少雨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适地适树”原则,采取差异化防沙治沙模式,合理配置林草植被类型和密度,广泛选用耐干旱、耐瘠薄、抗风沙的乡土树种、草种,推进形成适应乌海地区水热条件的、稳定的植被种群。

乌海市按照“以水定绿、适地适种”原则,科学选择本土超旱生植物,加大绵刺、霸王、蒙古莸等本土苗木的培育力度,降低防沙治沙成本。同时,引入土壤墒情监测、泵房远程控制系统,加大节水灌溉和智慧节水技术应用,制定节水保墒、精准灌溉措施,为项目实施提供科学精准指导,确保成本低、耗水低,进一步降低生态建设养护用水和养护成本,提高治理成效。

一个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定位准确、区划科学合理的荒漠化防治体系逐渐清晰。在全面推进防沙治沙过程中,我市着眼于建立健全长效保障机制,坚持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摸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

项目支撑 筑牢绿色屏障

“三北”防护林工程作为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要举措,在乌海市的防沙治沙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乌海市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为依托,对沙化、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地区进行了集中治理,相继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甘德 尔山生态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矿山生态修复等一批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因地制宜实施了海勃湾区东山生态园、海电生态园、乌达黑风口生态区、乌达西山等一大批林业生态亮点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地区生态环境,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此外,乌海市积极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通过与内蒙古农业大学携手合作,开展矿山生态修复试验研究,编制完成相关技术规范和产业发展规划。通过覆土绿化、植被恢复等措施,昔日满目疮痍的矿山逐渐披上绿装,生态功能得到有效修复。

目前,全市林地面积15.04万亩、草地面积128.05万亩、湿地面积17.7万亩,荒漠化面积和沙化土地分别从2009年的147.15万亩、53.55万亩减少到2019年的120.45万亩、34.62万亩,荒漠化面积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减少”,先后被评为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

健全制度 共绘生态底色

乌海市组建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全市推进“六个工程”工作专班及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专项组,印发《乌海市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实施方案(2024—2030年)》,制定《乌海市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造林技术措施及苗木质量管理的指导意见》,成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项目技术指导小组,为科学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乌海市与巴彦淖尔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签署《内蒙古自治区“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区域联防联治合作协议》,建立深化合作、区域联动、齐抓共管的联防联治机制,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协力推进“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五盟市交界区域生态治理。

乌海市系统性出台《乌海市绿化成果长效巩固实施方案》《关于加强林草生态建设贯彻落实“以水定绿”工作的通知》《乌海市2025年推进草原禁牧工作实施方案》等,为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只此青绿,久久为功。如今,乌海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43%、41.2%,全市沙化荒漠化土地明显减少,林地面积、植被盖度不断增加,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情况得到遏制,有效减缓了乌兰布和沙漠东侵南移的速度,保护了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书写了“绿进沙退”的生态奇迹。接下来,乌海市将持续深入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蝶变,为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贡献乌海力量。(刘洋)

[责任编辑:朱国义]

手机客户端

正北方网新闻热线:0471-6651113传真:0471-6635129广告合作热线:0471-6635225

THE END
0.中外现代节日简介(六月份)波黑(克)2018 世界献血日 医疗卫生邮票 1全 6.14.亲亲(亲吻)情人节 2018年列支敦士登邮票 绘画艺术 克里姆特 绘画 亲吻 2全 6.17.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2018年6月17日,是第24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主题活动。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21381686;15>36?:37a?5;>67458/uqyon
1.“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这些防沙治沙专利快来了解一下|机械|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它威胁着全球三分之二国家和地区、五分之一人口的生存与发展。它就如同一柄锋利的达摩克利斯剑,高悬在地球村的每一名村民头上,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难题。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今年“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的全球宣传主题是“恢复生态、保护土地、复苏经济”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396618=
2.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丨绿进沙退!看绿色版图不断扩大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丨绿进沙退!看绿色版图不断扩大新华网 06.1707:53 关注 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是造成沙尘暴灾害的主要原因。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启动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jvzquC41pg}t0|npc0io1ps14284/9;/395eg}fkn/on{uzux77;=7360j/j}rn
3.[中国新闻]今天是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中国53%的可治理沙化网络开小差了,请稍后再试 [中国新闻]今天是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 中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选集 更多 《中国新闻》 20251110 12:00 《中国新闻》 20251110 10:00 《中国新闻》 20251110 07:00 《中国新闻》 20251110 04:00 《中国新闻》 20251109 12:00 《中国新闻》 20251109 07:00 jvzq<84o0cvq0lhvx0ipo8{ugv|0fnyckn5D398581736n=g5f788<9;;g>52@i642gd3ok3585jpmjz0unuou
4.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一座金沙江畔小城的石漠化治理之变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这一天,毛拉曲心情特别好。他爬上山顶,俯瞰满身披绿的山坡,闭上眼睛,来一个深呼吸,用手机拍下这一片绿色。 从昔日光秃秃的荒坡、乱石,到如今郁郁葱葱的核桃树林,这位凉山州宁南县骑骡沟镇五四村党支部书记,亲自见证并亲身参与了一场历时数十年的石漠化治理,成果令人心甜。 jvzquC41ukiiwjs0ueum0lto0et0ip}y146339;17:798;;90jznn
5.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丨SEE基金会在行动值此第30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来临之际,6月15日,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在中国科学技术馆组织开展了一场以荒漠化防治科普为主题的青少年体验活动,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和互动,向大家传递荒漠和荒漠化相关知识点,从而关注荒漠化防治的相关工作。 jvzquC41jgg/eqnpc0ipo8ftvkimg87246673A4284636h6757;967mvon
6.荒漠化所联合承办第27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纪念活动青年学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前夕,第27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活动暨荒漠化防治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于6月17日在陕西西安举办,主题为“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此次纪念活动中,荒漠化所联合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联合承办了青年论坛。jvzquC41yy}/ejk0ce4dp8nphq524>;162?777mvo
7.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丨贵州石漠化治理成效Please use Chrome, Firefox, Safari or Edge to play the video 贵州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岩溶出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 61.92%,是全国石漠化面积大、程度深、危害重的主要省份。土地石漠化是制约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关键的生态问题,遏制土地石漠化已成为全省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 每一片新绿,都是“jvzq<84x0enjpj3eqo4dp872473188691euovnsva378;<72664iv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