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丨防治荒漠化让人类共享健康土地机遇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今年的主题为“恢复土地,释放机遇”,强调健康土地在提供食物、水资源、就业和安全保障方面的重要作用。荒漠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严重影响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消除贫困、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凭借多年的治沙努力,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同时,中国积极与国际社会开展荒漠化防治合作,从助力非洲“绿色长城”抵御撒哈拉沙漠南侵,到与中亚国家携手应对咸海生态危机,中国治沙智慧为全球防治荒漠化注入信心和动力。

荒漠化影响全球近一半人口

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是当今时代最紧迫的环境挑战之一,被称为“地球癌症”。荒漠化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人类活动包括农田和牧场扩张、工业和城市化、矿产和能源开发等。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秘书处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多达40%的土地已经退化,影响到全球近一半的人口。健康的土地不仅为人们提供食物、住所,也为全球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支柱。反之,荒漠化不仅严重威胁全球生态环境安全,也影响全球经济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荒漠化不仅会造成农业减产,威胁粮食安全,还会造成水质和水供应情况恶化,影响水安全。水安全状况恶化又可能导致传染病滋生,威胁人类健康。荒漠化还会加剧气候变化,森林砍伐、泥炭地变干、过度耕种和放养等都可能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加剧气候变化。

荒漠化还可能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生态系统失灵;增加沙尘暴、洪水和山体滑坡风险;让更多的人直接接触空气、水和土壤污染,影响人类身心健康;引发暴力冲突,破坏社会经济稳定……

多管齐下治理荒漠化

2015年,荒漠化防治纳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到2030年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形成了防治荒漠化的全球共识。在长期的摸索过程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草方格沙障是治沙技术中的典型代表,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方格状的挡风墙,增加沙地表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使之无力携走疏松的沙粒。低覆盖度治沙技术的理论依据则是“仿生学”与“点格局”原理,营造适宜当地自然植被覆盖度的固沙林。

在水资源紧缺的荒漠化地区,人们开发出多种水资源管理方式,如节水、净化水再利用、雨水收集、海水淡化或直接利用海水灌溉盐生植物等。

治沙的“终极目标”是把“沙”变成“土”,形成珍贵的“沙漠皮肤”——生物土壤沙结皮。当前,人工生物土壤结皮技术,即通过在沙面接种蓝藻、地衣、藓类等隐花植物促进生物土壤结皮形成,正成为土地荒漠化治理的前沿探索和有效的生物策略之一。

《公约》秘书处今年4月发布的公报说,恢复退化土地不仅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也将为人类社会带来广泛收益。《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易卜拉欣·蒂奥指出:“恢复后的土地蕴藏着无限潜力,现在正是我们释放这些机遇的关键时刻。”

中国治沙智慧惠及世界

作为荒漠化程度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积极推进荒漠化防治及“三北”防护林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在世界上率先实现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塔克拉玛干沙漠实现3046公里生态屏障全面锁边“合龙”,正是中国积极推进荒漠化防治的生动缩影。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荒漠化治理,推动中国方案、中国智慧造福世界。咸海处于亚欧大陆腹地,地跨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曾是世界第四大湖泊。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人类活动用水激增和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咸海面积急剧缩小。通过联合科学考察、盐碱地治理、建设节水棉田示范区等多种形式,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科学家合力探索咸海生态危机的解决之道。

非洲“绿色长城”是一条横亘非洲、阻挡世界第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向南侵袭的绿色防护带。近年来,依托位于肯尼亚的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中国为这一计划提供科技支撑,借鉴“三北”防护林工程成功经验,推动当地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展开荒漠化治理。

防治荒漠化,中国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开设培训班、举办国际沙漠论坛、成立跨国防沙治沙中心……中国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为全球荒漠化防治注入新动能,为建设美丽清洁的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2024年,蒂奥在沙特阿拉伯参观《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中国馆时,高度赞赏防治荒漠化的中国方案把长远规划目标与有效方法措施相结合,把生态效益与经济利益相结合,把现代技术与传统知识相结合,通过积极行动让土地真正恢复健康。

让我们以敬畏之心珍视每一寸土地,用节水灌溉的智慧守护生命之源,以植树造林的双手构筑绿色长城。从拧紧水龙头的日常,到参与治沙行动的热忱;从支持可持续农业的选择,到推动生态政策的践行,每个人的微小行动都是对抗荒漠蔓延的有力武器。今天的守护,是为明天的子孙留下青山沃土;此刻的担当,将汇聚成改写地球命运的磅礴力量。让我们携手并肩,以行动诠释承诺,共同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答卷!

本文由余杭科协重新排版编辑

原标题:《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丨防治荒漠化 让人类共享健康土地机遇》

THE END
0.中外现代节日简介(六月份)波黑(克)2018 世界献血日 医疗卫生邮票 1全 6.14.亲亲(亲吻)情人节 2018年列支敦士登邮票 绘画艺术 克里姆特 绘画 亲吻 2全 6.17.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2018年6月17日,是第24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主题活动。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21381686;15>36?:37a?5;>67458/uqyon
1.“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这些防沙治沙专利快来了解一下|机械|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它威胁着全球三分之二国家和地区、五分之一人口的生存与发展。它就如同一柄锋利的达摩克利斯剑,高悬在地球村的每一名村民头上,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难题。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今年“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的全球宣传主题是“恢复生态、保护土地、复苏经济”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396618=
2.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丨绿进沙退!看绿色版图不断扩大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丨绿进沙退!看绿色版图不断扩大新华网 06.1707:53 关注 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是造成沙尘暴灾害的主要原因。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启动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jvzquC41pg}t0|npc0io1ps14284/9;/395eg}fkn/on{uzux77;=7360j/j}rn
3.[中国新闻]今天是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中国53%的可治理沙化网络开小差了,请稍后再试 [中国新闻]今天是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 中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选集 更多 《中国新闻》 20251110 12:00 《中国新闻》 20251110 10:00 《中国新闻》 20251110 07:00 《中国新闻》 20251110 04:00 《中国新闻》 20251109 12:00 《中国新闻》 20251109 07:00 jvzq<84o0cvq0lhvx0ipo8{ugv|0fnyckn5D398581736n=g5f788<9;;g>52@i642gd3ok3585jpmjz0unuou
4.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一座金沙江畔小城的石漠化治理之变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这一天,毛拉曲心情特别好。他爬上山顶,俯瞰满身披绿的山坡,闭上眼睛,来一个深呼吸,用手机拍下这一片绿色。 从昔日光秃秃的荒坡、乱石,到如今郁郁葱葱的核桃树林,这位凉山州宁南县骑骡沟镇五四村党支部书记,亲自见证并亲身参与了一场历时数十年的石漠化治理,成果令人心甜。 jvzquC41ukiiwjs0ueum0lto0et0ip}y146339;17:798;;90jznn
5.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丨SEE基金会在行动值此第30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来临之际,6月15日,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在中国科学技术馆组织开展了一场以荒漠化防治科普为主题的青少年体验活动,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和互动,向大家传递荒漠和荒漠化相关知识点,从而关注荒漠化防治的相关工作。 jvzquC41jgg/eqnpc0ipo8ftvkimg87246673A4284636h6757;967mvon
6.荒漠化所联合承办第27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纪念活动青年学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前夕,第27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活动暨荒漠化防治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于6月17日在陕西西安举办,主题为“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此次纪念活动中,荒漠化所联合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联合承办了青年论坛。jvzquC41yy}/ejk0ce4dp8nphq524>;162?777mvo
7.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丨贵州石漠化治理成效Please use Chrome, Firefox, Safari or Edge to play the video 贵州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岩溶出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 61.92%,是全国石漠化面积大、程度深、危害重的主要省份。土地石漠化是制约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关键的生态问题,遏制土地石漠化已成为全省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 每一片新绿,都是“jvzq<84x0enjpj3eqo4dp872473188691euovnsva378;<72664iv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