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十年马军:大气污染治理需要社会广泛参与

马军一直有着“环保斗士”的称号。

20世纪90年代的媒体从业经历让他开始关注中国的污染问题,2006年马军创立了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致力于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和污染防治。20多年来,已经成为生态环境部特邀观察员的他与伙伴们一直致力于收集、整理和分析环境信息,每天他都会坚持在社交平台上公布当天的空气情况、雾霾区域等。

马军认为,大气污染治理需要社会广泛参与,环保方面的监测数据大规模地公开,体现了中国向污染宣战的政治决心。

政府部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强环境治理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是因为什么契机开始进入环保行业?为什么决定成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

马军:20世纪90年代中期,媒体从业经历让我有机会到全国主要流域,开始关注到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受损等环境问题。1999年,我结合多年采访调研,写成《中国水危机》一书。在探寻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我感觉到大规模环境污染背后有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想要真正解决它,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作为公众深度参与的前提,信息公开就成为推进环境保护的一个关键因素。

2004年,互联网在中国快速普及,于是我判断,可以通过IT技术,更加高效地推动公众知情和参与。2006年,我创立了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第一个项目就是开发建立水污染地图公益数据库,里面收入了政府部门所发布的水质信息、排放量信息,还收集了污染源超标违规记录,结合地图呈现,希望便于公众理解。这也是现在“蔚蓝地图”的前身。之后,我们的环境数据逐渐扩展到空气、固废、危废、海洋、垃圾、塑料,近年还扩展到低碳、生态等更多领域,形成了蔚蓝地图环境数据平台。

新京报贝壳财经: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已成立16年,公众和企业对公共环境的关注和投入有什么变化?

马军:公众对环保的参与度提高了,企业最重视了,我们收集数据也比之前更容易。过去十年间,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部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治理,在政府主导下,企业也逐渐开始更多地发挥出主体作用,公众也有更多、更广泛的参与。我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成立之初,当时的中国正在面对着极为严峻的环境形势,环境污染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海洋污染以及生态退化、森林草原退化等,也包括了资源的不可持续利用。

从社会对环境问题的认知来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里也有若干标志性的事件。比如,2011年左右,雾霾在多个地区频频发生,广大市民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发声,表达对呼吸健康空气的渴望。中央回应民众的呼声,修订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开始监测和发布PM2.5和臭氧等重要污染物。有了强大的民意支撑,2013年我国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纳入了许多此前难以想象的强有力措施,在之后又发布了“史上最严”的新环境保护法,并开启蓝天保卫战。

新京报贝壳财经:近几年,我国的空气质量有何变化?

马军:十年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PM2.5平均浓度从2015年的46微克降到2021年的33微克,历史性达到世卫组织第一阶段过渡值。空气质量改善不仅反映在数据上,在我们和中国环境记协举办的“指尖上的环保”公益活动中,公众随手拍从反映雾霾和污染问题,到现在越来越多看到蓝天回归。目前共收集150万张带有空气质量水印的照片,从民众视角充分反映出,在我国许多城市和乡镇,蓝天正在一步步从奢望变成常态,公众的蓝天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开展绿色供应链和绿色金融,采用市场化手段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新京报贝壳财经:未来十年我们应该如何把握蓝天的主动权?

马军:未来十年是非常关键的。现在北京的空气质量以及周边的空气质量,改善幅度非常大,PM2.5年均浓度从2013年的每立方米89.5微克降至2021年的33微克,今年到目前的累计均值不到30微克,周边有的城市的年均值更是直降上百微克,这对公众健康保护和生活质量提升都有巨大作用。

但我们需要认识到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一些重点地区重污染天气还没有完全消除,一些不利的气象条件下,依然会出现雾霾这种空气污染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些地区,臭氧的问题有所加重。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需要去努力解决的。

问题的解决是需要借鉴前期十年大气污染治理的成功经验,以充分监测和发布作为基础,完善多元参与的治理机制,提升预警应急和健康提示能力。同时,从污染物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两个维度确定并披露污染源。

后期,我们还要和双碳行动结合起来,减污降碳要协同增效。借助双碳行动的结构调整,为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和低碳的转型提供的强大的动力,推减部分降碳,然后确保在2030年前实现高质量的碳达峰,同时实现空气质量的进一步改善。

通过更加广泛的社会参与,调动市场力量,推动产业、能源、交通、民用等领域的结构调整,经过测算,中国的绝大多数的城市都能够实现达成10微克以下的PM2.5,这样非常高的一个标准,就能够推动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

新京报贝壳财经:在一些发达国家气候政策回摆的情况下,我国应该如何去坚持应对气候变化?

马军:我国的大气污染有一个快速改进的过程,但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大气污染是在加重,像印度,空气污染是非常严重;全球气候形势也非常严峻,极端天气频发,包过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极端干旱、极端降水等几类,这也会使得很多地区空气污染加剧。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正通过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积极推进双碳进程。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全球很多经济体的重心也在确保粮食和能源安全,供应链安全稳定、经济增长这样的一个方向上,有些国家和地区对近期目标进行了调整,这些额外增加的排放会对巴黎协定所设定的控制全球的温升在2摄氏度以内、争取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带来巨大的压力。在我们收集的数据中可以看到,2021年全球碳排放出现了历史最大反弹,今年整体趋势依然不容乐观。

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更需要推动企业来发挥出它的主体作用。作为世界工厂,我国碳排放总量里有68%和企业的生产活动相关联。我们正在通过蔚蓝双碳地图的构建,协助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供应链和绿色金融,更多地采用市场化手段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从巴黎到格拉斯哥,越来越多的企业做出了零碳的承诺,但是否落实,需要加强监督。同时,我们也需要推动公众去广泛地参与治理大气污染、水污染,通过公众的广泛参与,支持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加强监管,提高气候治理力度。

同题问答:

过去十年你所观察行业最大的变化?

马军:党的十九大提出“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信息公开是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部分。在大方针的引导下,这些年,中国在环境信息公开方面,可以说是取得了一个历史性的进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在做水资源、水环境相关工作的调研时,最大的感受不是污染退化严重,更主要的是获取相关信息非常困难。我做完调研后只能到国家图书馆翻阅相关的专业期刊杂志,在一些文献中寻找蛛丝马迹。

2006年,我们建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在第一年,我们只能收集到2000条环境违规的记录,但如今已经累计达到260万条,还有大量的监测数据都在实时公开状态,包括环境监测的数据、污染源监测的数据,我们可以实时收集到这些数据,每天也在300万条以上。最初,我们的数据是完全来自于政府部门,现在,多个部门开始推动企业自行披露,这些都有助于促进未来更大规模的公众参与。

THE END
0.上海市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工作实践及体会胡晓兰居力AI期刊论文写作 >> 开具论文收录证明 >> 页面导航 摘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相关主题 摘要 较详细的介绍了上海市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等工作情况,并提出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今后的考核思路和设想,旨在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 著录项 来源 《干旱环境监测》 |2013年第1期|40-43|共4页 jvzquC41yy}/|qfpisobqtj{cp4dqv4cecjforh/lq{spjq/epebtri/gp|jtxsogpzbn6rqpkzptrsiavnfurx124624<72669847mvon
1.干旱气象杂志统计源期刊 主管单位:中国气象局 主办单位:甘肃省气象局 《干旱气象》是一本由甘肃省气象局主办的一本环境类杂志,该刊是统计源期刊,主要刊载环境相关领域研究成果与实践。该刊创刊于1958年,出版周期双月刊,影响因子为1.93。该期刊已被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优秀期刊)、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万方收录(中) jvzquC41yy}/i€~qq0ipo8vkmct0|qjpihgxgwxjk1rjuqnfkno0496224545B5450nuou
2.javaweb方面杂志环境方面比较好发的期刊全球环境类最好的期刊19、中国环境监测 想发表一篇关于环境方面的EI期刊,请问谁能推荐几个较容易发表的期刊 国内环境类刊物已经没有EI收录的了,中国环境科学和环境科学两个刊物自2009年就被踢了,目前,仅有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被SCI收录。 请问环境专业主要在哪些期刊上发表论文? jvzquC41dnuh0lxfp0tfv8|gkzooa<6463;738ftvkimg8igvcomu86369?19;:
3.2010年春季西南地区干旱遥感监测及其影响评估期刊摘要:利用国产环境减灾星多光谱、热红外数据以及美国中分辨率MODIS数据建立了2010年春季我国两南地区的干旱及其影响的遥感监测与评估方法.主要包括:1)旱情遥感监测,利用环境减灾星多光谱数据和热红外数据构建旱情遥感综合指数监测西南地区的旱情;2)地表可用水资源遥感监测,主要利用2010年3月中旬及去年同期的多光谱数据,对jvzquC41f0}bpofpifguc7hqo0io1yjtkqjjejq1fn~c496229613
4.气候变暖的危害范例6篇但是,随着气温的上升,将大大增加土壤的蒸发量,加重干旱程度。同时,暖冬可造成农作物病虫越冬基数增加、越冬死亡率降低,将增加来年的虫口密度,增加病原菌的繁殖能力,使农作物受害的几率增多,危害期延长,会加重农业病虫害的危害程度【3】。 2.降水量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根据气象与环境监测资料分析表明,气候变暖干旱jvzquC41yy}/dj~ycvii0ls1jcuxgw43328437mvon
5.“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空间观测数据共享和传递是DBAR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人员可以获得各类环境方面的相关数据。分析这些数据将有助于理解导致环境退化的区域性和全球性因素,这些评估结果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得到新的知识发现。新思想和新方法不仅可在一些具备突出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还可以成为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和决策系统的重要基础。jvzq<84yyy4cwuqgvkt/ejx0ep5CEJXaEJ5eqr4320776:=1l0otuw33226.59970Xumwvja544Ju|zga\7`5
6.环境微生物专栏|近期重要期刊最值得看的研究进展盘点(20210625)基于个体的模型揭示了在干旱土壤中由低碳输入导致的群落组成的系统变化,这种变化剥夺了常见物种相对于其他物种表现出的生理优势。我们发现,只有“精选的少数”常见物种在生物群落中形成细菌群落;而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它们的贡献则受到限制,因为这时大量稀有物种构成了土壤微生物群。jvzquC41yy}/ew2jgcrujlftg0ipo8ftvkimg€r142822?781euovnsv/3848=7;0jznn
7.干旱环境监测2025年02期干旱环境监测 2025年第02期 获奖 季刊 | ¥ 5.2 阅读本期 手机阅读 开通会员,期刊低至5折起 开通 期刊主页 发文趋势 发文热点 热门学者 更多 刊内搜索 本期目录 更多往期 2025年02期 2025年01期 2024年04期 2024年03期 2024年02期 2024年01期 全部往期 同类期刊 更多 中原工学院学报 铸造 造纸信jvzquC41ycv/ewpk0pku1}twej5xgk4Lqwxocu4Nkuz0IQOE727/2:3jvor
8.江西大旱气候警示,如何才能真正地“未雨绸缪”?而江西省气候中心MCI气象干旱监测显示,以庐山市为例,往年9到10月,月均会有一两个台风影响,但2022年登陆的台风基本没有。 从直接的气象因素来看,夏天的高温源于异常强大的副热带高压,但从更深层的因素来看,与全球变暖的趋势有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教授袁星在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的多篇jvzquC41yy}/ezhd0eun1|mkujokkwlygk532;8/233228:362:477mvon
9.基于气象和遥感的黄淮海平原干旱监测【摘要】: 为了更全面、系统的对黄淮海平原进行干旱监测。本研究采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以及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多角度分析了黄淮海平原的干旱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960—2016年,黄淮海平原有微弱的干旱化趋势,其中有12年发生年尺度干旱,且各地 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OVK723;662;50jvs
10.回顾2024,AI在环境领域都干了啥?人工智能新浪财经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强大、高效和灵活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和模式识别与预测能力,能够很好地适应复杂变化的环境系统,已成为环境领域备受关注的新兴工具。本文以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或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盘点了2024年人工智能技术在环境监测、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安全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及应用,并展望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kl|14286/98/355eql2kpgvo{ws6:3=63@3ujvsm
11.基于修正的遥感干旱指数提升区域干旱监测能力]王前锋,福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气候变化(尤其干旱)与遥感水文生态,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和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科研课题及行业委托多项横向课题,承担校级教改重点课题1项,在国际和国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论文,其中以第一作和通讯作者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jvzquC41yy}/e€sw0gjv0ls1kplp1:6541812A70jvs
12.胡德勇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4.胡德勇,乔琨,王兴玲,等.机载热红外相机应用于农业干旱监测的实验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03(38): 78-85, 2017. 5.曹诗颂,胡德勇,赵文吉,等.不透水地表盖度视角下中美城市群空间结构对比——以“京津冀”与“波士华”为例[J].地理学报, 72 (6): 1017- 1031, 2017. jvzquC41etku0lsw0gjv0ls1u|jx1sx13:?6293jvo
13.中国水科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水利部水环境监测评价研究中心)已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论文4篇、EI论文2篇、国际会议论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篇。 陈学凯,男,1990年2月生,中共党员。2019年6月毕业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获水环境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流域水环境过程模拟等研究工作,包括农业jvzq<84yyy4xc}jtgp|/k€mt0eun1|ml1lm{e8xjlirhj|4dot{e8|gdktgq87239515866:;64:;9466;59>3jvo
14.【IEEETGRS期刊封面论文】:北京大学遥感所任华忠团队在热红外【IEEE TGRS期刊封面论文】:北京大学遥感所任华忠团队在热红外遥感监测沙地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摘要】 沙地是荒漠化研究关注的重点对象。沙地的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是了解土地现状和治理情况的基础信息。目前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沙地空间分布的主要方法包括:基于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沙地表面反射光谱与沙地特征的经验关系法;基 jvzquC415urbd7umw0kew7hp1ktgq8624:523><0jvs
15.液液萃取气相色谱对水体中21种酚类化合物的测定5褚春莹;宣肇菲;房贤文;谭培功;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水质五氯酚[J];干旱环境监测;2009年03期 6肖小华;尹怡;胡玉玲;李攻科;水中酚类化合物的液-液-液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分析研究[J];分析测试学报;2007年06期 7李新纪环境水质中酚类优先监测物的气相色谱法测定[J];色谱;1996年01期 jvzquC41erle0lsmk0ipo7hp1Cxuklqg1EVGF]TVCN3ILPP423?1:95424?/j}r
16.党群工作会议讲话稿(通用14篇)省厅召开这次全省环境监测监控和信息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全国环境监测和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xx年主要工作,分析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研究部署今年重点工作任务,推动全省环境监测监控和信息工作再上新台阶。下面,我讲两个方面的意见。 一、20xx年主要工作情况 20xx年,环境形势严峻,大气环境空气质量没jvzquC41o0jj{rkcpyko0lto1hgoyns1fcthlrfpfcthynn1:;<93;7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