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  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形势与任务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加剧,全球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发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2019)》显示,绝大多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指标迅速下降,评估的动植物组别中平均约有25%的物种受到威胁,这意味着大约有100万种物种已经濒临灭绝。同样令人担忧的是,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状况依然不容乐观。根据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201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次缔约方大会确立的20个“爱知目标”仅有6个目标“部分实现”,没有1个目标“完全实现”,亟需进行转型变革。

2021年10月在中国昆明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以及2022年12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第二阶段会议,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重振了雄心,凝聚了共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展示了各缔约方对加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政治承诺。该框架结合了雄心和务实的平衡,设定了一系列目标,包括到2030年转变人类社会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以及到2050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一框架的制定标志着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入了新的阶段,将为未来直至2030年和更长时间内的工作提供指引。

全球干旱、半干旱区的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41%,养活了世界34.7%的人口。其中,中亚和非洲是全球干旱区的主要分布区域,也是不发达和欠发达人口的集中分布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生态环境改善是维持当地居民生计的重要途径。然而,自上个世纪以来,干旱区生物多样性日益受到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中亚干旱区过去30年里消失了11种鱼类、12种哺乳动物和26种鸟类,目前有155种陆地和淡水物种处于易危、濒危和极危状态。自1990年起,主要受人类农业活动的影响,咸海水体面积急剧萎缩,导致原来生存于咸海流域的物种有一半以上消失。另外,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5)报告称21%的中亚特有物种被认为是受威胁物种,其中11%被列为严重濒危物种。

1.干旱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特殊价值

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区位,干旱区孕育了丰富而特殊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加之独特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人类生计和社会福祉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保障。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干旱区的生物区系既古老又独特,在起源、组成和生态特征方面独具特色,是多种生物区系成分的交汇区。如中亚干旱区巨大隆升的山脉拥有中亚区域75%的维管植物,是全球3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干旱区特殊的气候背景和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多样的植被和生态系统类型,包括高山垫状植被、森林、草原、荒漠、湿地等多种类型,具有极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以荒漠化防治为核心)和保障人类生计和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干旱区具有独特的物种多样性特征,特有属和特有种丰富。据不完全统计,世界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至少有20000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资源。中亚干旱区有维管植物161科1288属9341种,其中珍稀濒危维管植物共87科384属1010种,占维管植物总数的11%;脊椎动物900多种,无脊椎动物超过10万种,其中昆虫约占50%。非洲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独特,以撒哈拉-萨赫勒地区为例,该区域共有维管植物2800余种,其中四分之一是特有种;陆生脊椎动物1147种,列入IUCN红色名录的有79种,特有种高达125种。

2.干旱区生物多样性面临诸多挑战与危机

全球干旱区范围内的多数国家(特别是亚欧大陆内陆和非洲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和民生是其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经济发展与包括生物多样性在内的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人类活动加剧加之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叠加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威胁。当前,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主要面临着以下挑战和危机:

(1)人口增长、农业用地和城市化的快速扩张,造成水资源利用透支诱导的干旱生态系统退化和物种消失。最典型的实例是咸海危机,农田扩张和大量引水灌溉导致目前90%以上的湖面消失,咸海已蜕变成为阿拉尔库姆沙漠,湿地生物多样性几乎消失殆尽,给区域生态安全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2)对生物资源的滥采滥挖和过度狩猎、捕捞等人类不合理的利用行为,导致物种种群数量骤减、濒危甚至灭绝。如过去50年间,中亚准噶尔荒漠建群种梭梭种群减少60%;天山野果林新疆野苹果种群减少50%;在中亚地区不可持续的开发利用中,药用植物新疆阿魏(Ferula sinkiangensis)现有种群面积仅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1/20;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由于人类过度狩猎导致的普氏野马(Przewalski’s horse)野外灭绝,成为中亚地区现代物种丧失的重大事件。

(3)大型工程建设与矿产能源开发造成的栖息地破碎化和生境丧失,导致重要旗舰种种群数量锐减或物种消失。如曾经广泛分布于中国新疆和中亚广大区域的里海虎(Caspian tiger),因人类森林砍伐和工程建设的强烈干扰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灭绝。

(4)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导致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丧失、建群种数量骤减和一些物种濒临灭绝。如在亚欧内陆干旱区,气候变化和环境压力是导致赛加羚羊(Saiga antelope)种群数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5)外来种入侵导致生态系统改变和物种种群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相比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干旱区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脆弱,生物多样性受外来种入侵更为严重,如中国西北干旱区的外来入侵物种有165种,包括88种植物,57种动物,20种微生物,对当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影响,仅在新疆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12.49亿元。

(6)自然保护地建设政策法规缺失、管理体系不完善,导致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不系统、不全面。目前中亚五国各类保护地总计286个,仅占国土总面积的8%,远低于发达国家。例如美国的自然保护地占其国土面积的12%,并计划在2030年扩增到国土面积的30%。

(7)干旱区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信息共享严重不足,阻碍跨国、跨境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如中亚五国陆地面积为566万平方公里,而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GBIF)收录的有关中亚的标本数据只占到其总数据的0.076%,不足中亚标本馆馆藏标本量的1.46%,严重制约了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开展。

3.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应对与应采取的行动

中国作为COP15的主席国,也是落实“爱知目标”最具成效的国家之一,愿联合相关团体和组织,共同应对干旱区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挑战和危机,为建设干旱区生命共同体贡献力量。为此,特提出如下战略举措和行动计划倡议:

3.1 战略应对包括:

(1)将生物多样性纳入整个政府和社会的主流(mainstream),是解决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的重要保障。

(2)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压力并促进可持续利用。

(3)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带来的惠益。

(4)确保干旱生态系统在保护区计划中得到充分的支持。

(5)制定法律法规,确保在开发或改变干旱土地生态系统之前进行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估,并防止种植非本土和潜在的入侵物种。

(6)扩大资金渠道,加大中亚干旱区生物多样性合作投入。

(7)通过参与式规划、知识管理和能力建设加强履约工作。

3.2 应采取的行动计划包括:

(2)加强干旱区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和信息化工作,建立共享数据库,纳入国际主流信息库,以期达到全球共享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信息的目的。

(3)发展伙伴关系,解决非洲和亚洲之间干旱区物种贸易的不可持续利用问题。

(4)帮助制定指导方针,防止不可持续的发展和干旱生态系统的改变,并向决策者和其他行动者提供教育,以了解对这些系统进行可持续管理的需要。

(5)建立“干旱区生物种质资源保育与研究中心”,有效保育珍贵生物种质资源,并在遗传资源挖掘和抗逆新种质培育方面提供更多适应性强的新品种,以适应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产生的胁迫效应。

(6)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和评估,注重跨区域、跨境合作保护,尤其是提高对入侵物种的监控能力;提升自然保护地、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植物园建设和管理能力。

(7)充分挖掘当地居民和社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的传统知识,促进社区(community)参与式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的形成,将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有机融合。

(8)采取积极措施,联合政府机构、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力量,开展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普及、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尤其是对决策者和政策制定者产生积极影响。

(9)有效利用遥感数据,探索将遥感信息与地面数据收集整合的新模式,实现干旱生态系统跨时空的更有效监测。

(10)建立一个多元网络,以加强在干旱生态系统中制定有效指标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能力。

THE END
0.【高考生物】大二轮:考前特训专项二(七)生物与环境机环境,即c→a,次级消费者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至无机环境,即d→a,A错误;图甲中b表示生产者,图乙中Ⅰ也表示生产者,B错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乙表示食物网,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调查结果显示,一段时间内种群Ⅰ和Ⅴ同化的总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71272786217;96@944a726=::75?50|mvon
1.根际微生物介导的植物响应干旱胁迫机制研究进展摘要: 干旱作为目前全球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灾害之一, 严重制约着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仅仅依赖于植物自身应对干旱的生理响应开发作物抗旱策略是远远不够的。关注干旱胁迫下适应性微生物的定殖以及微生物对植物的有益协助, 对改善植物生长并提高作物抗旱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 与植物紧密互作的根际微生物在jvzquC41yy}/gltcito/cl3ep1io1jwvkerf1ri158k2c:6;/dhg:69ed33b8mg/feke9;>hf5jf
2.第4章人与环境(专项训练)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期末)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空中所有物种及其基因的总称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C.自然保护区具有科研、科普、旅游等功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建立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三jvzquC41o0€yzt3eqo5tqoy175=3:;>50jznn
3.非洲干旱环境下生长的金合欢,是具有长达10厘米尖刺的高大树种生物的进化 >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题型:单选题-1个小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3 题号:29401532 分享 非洲干旱环境下生长的金合欢,是具有长达10厘米尖刺的高大树种,尖刺减少水分散失的同时又可抵御动物的啃食。长颈鹿有长达45厘米的舌头,柔软细长的舌头加上长长的脖子可以轻松吃到被尖刺覆盖的金合欢嫩叶。下列jvzquC41|wpvcw3zmy4dqv437s8:6967544ivvq
4.【高考生物】大二轮:考前特训专项二(七)生物与环境(七)生物与环境1.(2023·黄山高三检测)下列有关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A.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 冠的郁闭度B.温度是影响许多植物种子萌发的主要非生物因素C.蚊虫在寒冷季节到来时一般会死亡的原因是气温降低D.干旱缺水常常导致东亚 jvzq<84yyy4489iqe0ipo8iqewsfp}4471623>4321;6:=<644e23=97:88877xjvor
5.从“烂石”到“好茶”:岩石风化驱动的土壤土壤- 生物协同进化的研究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国外研究侧重于从生态系统功能角度,分析土壤微生物与植物根系之间的共生关系及其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构建微生物 - 植物互作模型,模拟不同环境条件下土壤 - 生物系统的动态变化,揭示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对植物养分获取和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 。国内研究则更注重结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712;3986918?28::2;a727=7242930|mvon
6.【生态环境部】专家解读|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形势与任务此外,这些野生近缘种为培育适应气候变化和极端环境的新品种提供了重要的遗传资源。 2.干旱区生物多样性面临诸多挑战与危机 全球干旱区范围内的多数国家(特别是亚欧大陆内陆和非洲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和民生是其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经济发展与包括生物多样性在内的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人类活动jvzq<84yyy4fir3ecu4dp8}yfv5nv|r142852=4v42852=6;a9736;::0jznn
7.2020C.品系1和品系2的形成说明这两个海岛的上涉禽都发生了进化 D.物种1和物种2的形成是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 组卷:28引用:4难度:0.7 解析 15.丝虫病的病原体的寄生部位是淋巴。丝虫病的传染源主要为血液中含微丝蚴(丝虫的幼虫)的早期患者及无症状的带虫者,通过蚊虫叮咬进行传播,受感染病人严重时导致毛细淋巴jvzquC41yy}/l‚jqq0ipo8xl1c5g
8.生态学和气候变化RNA病毒气候变化噬菌体微生物病毒与细菌的比率(VBR)也因土壤类型、土壤深度和环境条件而有很大差异,已知土壤pH和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土壤因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微生物活性有影响,并且可能也影响病毒活性。植物的存在也会影响DNA和RNA病毒,根际土壤中与非根际土壤中不同的病毒群落结构证明了这一点。影响病毒类型和活动的土壤环境的另一个重要jvzquC41yy}/ew2jgcrujlftg0ipo8ftvkimg€r142842;621euovnsv/3;1:?<80jznn
9.国开电大农村环境保护形成性考核册答案A.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 B.生物相克 C.食物链 D.物质循环再生 3.水产立体养殖、多层次立体种植利用的是(D)原理 A.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 B.生物相克 C.食物链 D.生态位 4.适用于新疆、甘肃、内蒙古中西部、宁夏等地的生态农业模式是(B )。 A.西北干旱区节水环保型生态农业模式 jvzquC41yy}/fm|m349/ew4ctenjxnx182:37;
10.招生简介利用极端生境下特殊的生物材料,围绕在个体、种群和物种对环境的进化与适应等进化生态学领域的基本问题,采用分子、细胞以及宏观的生态控制实验;利用进化生态学的原理,采用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的交叉手段来综合研究青藏高原地区物种多样性的形成过程、极端环境下物种的生存适应机制、种群动态式样、种间竞争与共存机制以及生理jvzq<84yyy4oyrud0egt0ls1l{5{uso1
11.城市园林绿化中有害生物的防治分析深圳市病媒生物防制协会植物材料的选择应以植物区系分布规律为理论基础,以乡土树种为重点,以适应城市生态环境,如抗干旱,耗水少,耐瘠薄和土实,抗污染,抗冻害,抗病虫,耐粗放管理等7个方面为树种选择的首要标准。 3.2加强养护管理,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 加强养护管理就是人为地调整适合目的植物生长,而不适合有害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使目的植物jvzquC41yy}/uƒuec0io1zguj{kkjtnkw52;:3jvor
12.2023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名单公布导读:共资助906项项目,其中面上项目757项、面上专项项目20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29项,资助项目经费16988.59万元。 近日,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发布2023年度面上及青年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资助决定的通知。 2023年度共资助906项项目,其中面上项目757项、面上专项项目20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29项,资助项目经费16988.59万元。 2023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jvzquC41yy}/kwxvtwsfp}3eqo4dp8sgyu532:8264;08>>:834tj}rn
13.生态系统理论论文通用12篇余谋昌在《环境伦理学》第六章中着重探究协同进化的基本原则,他认为协同进化是一般生态规律,既符合达尔文“进化论”的规律,又与系统科学中“协同学”的原理相适应;国内其他学者也运用系统哲学的思维方法研究生态文明和生态伦理,如秦书生用整体性的视野研究生态系统的内涵和特征。周鑫在《系统论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一兼jvzquC41|lrz0zguj{/exr1jcuxgw4:49?50qyon
14.环境科学基本原理(精选5篇)在过去,高校基本原理课程的改革重在政治性、工具性和知识性,这是当时的环境决定了的,这种改革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因此,原有的马克思基本原理课程改革的模式就越来越凸显出不足的方面。特别是jvzquC41yy}/3vnujw4dqv4jcq}fp87953890qyon
15.科学家发现土壤微生物能记住干旱,并将记忆传递给下一代植物土壤深处隐藏着一个令科学家震惊的发现——微生物群落能够"记住"过去的干旱事件,并将这种环境记忆传递给植物,影响它们的生存策略。堪萨斯大学研究团队在《自然微生物学》杂志发表的最新研究揭示了这一土壤生态系统中前所未知的"遗传记忆"机制,为理解植物如何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同时为发展更具韧性的农业系统开辟jvzq<84j70oggwl0eqs0e8{kxq5w297[sHQwmwwFIz_[u{^:mX:Zx62VhKlte^P6f6wICo9Zw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