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研究

为促进学术交流,推动成果转化,《植物研究》在2022-2024年度刊文中遴选代表性论文。依据选题特色、学术影响、服务贡献(基于同行评议、读者反馈及中国知网、CSCD、Scopus 2024年度期刊引证指标等)等,共遴选10篇优秀论文(* 通信作者),遴选结果如下:

1. 混交对杉木和山杜英混交林生长、结构和生产力的影响周浩然, 孙洪刚, 张鹏*, 韩媛媛, 李文华植物研究, 2024, 44(2): 307-3202. 五个杨树品种生长、光合生理及根尖离子流速特性比较分析张婧, 张伟溪, 丁昌俊*, 苑正赛, 代丽蕊, 苏晓华, 沈应柏, 曲冠证植物研究, 2024, 44(1): 96-1063.超氧化物歧化酶在植物响应干旱、盐碱和冷害中的作用郭迦南, 赵倚澎, 杨元植, 管清杰*植物研究, 2024, 44(4): 481-4904.荒漠植物“肥岛”效应对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影响那尔格孜·阿力甫, 肖钰鑫, 宋泊沂, 庄伟伟*植物研究, 2023, 43(6): 868-8805.雅鲁藏布江下游地区兰科植物濒危程度和优先保护序列研究杨欣欣, 谷文乾, 张淑钧, 邢萌, 屈兴乐, 罗建*植物研究, 2023, 43(2): 169-1786.水曲柳和蒙古栎光合特性和生长对不同氮素形态的响应李婷婷, 杨柳, 李晓霞, 王奕淞, 王秀伟*植物研究, 2023, 43(2): 207-2177.苦马豆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及其特征分析苏丹丹, 刘玉萍, 刘涛, 郑长远, 张雨, 王亚男, 秦娜, 苏旭*植物研究, 2022, 42(3): 446-4548.不同转化条件对3种农杆菌GFP基因在本氏烟草中瞬时表达的影响张悦婧, 李颖, 王娟娟, 庞海龙, 贾凌云, 冯汉青*植物研究, 2022, 42(1): 121-1299.呼伦贝尔盐生藜科植物不同器官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苏宇航, 宋晓倩, 郑晶文, 张衷华*, 唐中华植物研究, 2022, 42(5): 910-92010.发根农杆菌介导的尾巨桉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罗萍, 张昊楠, 徐建民, 胡冰, 王晓萍, 李光友, 范春节*植物研究, 2022, 42(3): 512-520论文作者(团队)介绍张鹏,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学科带头人,国家林业草原红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国际林联(IUFRO)森林培育学部“食用非木材林产品培育(1.08.00)”工作组副协调员,中国林学会珍贵树种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林学会森林培育分会、松树分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森林培育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项目20余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林业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省部级科技奖10项。丁昌俊,博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入选国家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批“青年英才工程”杰出青年创新人才培育计划,获得林草青年科技奖、朱之悌奖励基金优秀青年科技奖。主要从事林木遗传育种与高效培育理论和技术研究。先后主持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揭榜挂帅项目课题等。获得辽宁省、安徽省、教育部、梁希等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Plant, Cell & Environment》《Nucleic Acids Research》《林业科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篇;获得授权国际和国家发明专利15件、国家和省级林木良种及植物新品种权30余项、鉴定成果10项、软件著作权6件,出版标准5部、学术专著2部。管清杰,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取得东北林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博士学位。2010.03-2011.04到日本东京大学访学;2012.10-2014.10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从事水稻抗逆性育种和突变体博士后研究。现就职于东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东北盐碱植被恢复与重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从事植物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是东北盐碱植被恢复技术体系构建与抗逆性功能基因挖掘及分子机制的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多项,取得抗逆性相关的发明专利3项,获省、市级科技奖各1项,带领博/硕研究生团队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学术兼职于中国林学会盐碱地分会理事。庄伟伟,新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入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英才”。主要从事干旱区荒漠植物营养与生理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等项目近20项,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自治区级、校级奖项15项。曾获得新疆师范大学青年拔尖人才、科研先进个人、优秀研究生导师、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党员育人先锋岗等荣誉,多次获得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指导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自治区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自治区及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罗建,西藏农牧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植物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花卉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西藏自治区藏药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植物生态和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与教学工作。长期在西藏高原,特别是藏东南的东喜马拉雅—横断山区、藏南喜马拉雅南麓和雅鲁藏布江流域中下游进行重要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植物区系地理和物种多样性格局变化等研究,分析探讨植物区系组成、物种分布式样、多样性随生态因子、环境梯度变化而呈现的分布特征,对重要植物资源的濒危状态进行评价。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西藏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2项、西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项目1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加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西藏自治区科技计划重点研发项目等相关学科的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先后在《Horticulture Research》《Evolutionary Applications》《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林业科学》《园艺学报》《植物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参编专著2部。获得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王秀伟,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资源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树木生理学和森林植物保育和利用领域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2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了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各1项。苏旭,教授,博士生导师,青海省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青海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三等奖、青海省科学成果创新驱动奖章和“青海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项目培养领军人才,青海省高教领域“昆仑英才·教学名师”,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高山植物系统发育、物种形成及适应进化机制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子课题1项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等科研任务;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编写学术专著5部;授权发明专利10余件。冯汉青,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植物研究所所长。中国商业联合会西北高原生物资源开发与生物制品重点实验室建设负责人。入选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人才计划、科技部“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甘肃省科技特派员,担任《植物生理学报》《西北植物学报》《广西植物》等核心期刊编委;甘肃省草业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植物学会、生态学会理事;长期从事植物学理论及应用研究工作。迄今为止,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甘肃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甘肃省高等学校产业支撑计划项目、甘肃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New Phytologist》《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Planta》《BMC Plant Biology》《Bioresources and Bioprocessing》《Analytica Chimica Acta》《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植物学报》《植物研究》《植物生理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中国环境科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2次,并为《Plant Cell & Environment》《New Phytologist》《Plant Physiology》《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等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林草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创新团队”依托东北林业大学植物学国家重点学科、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资源生态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由唐中华教授组建,核心成员包括郭晓瑞教授、王洪政副教授、李德文副教授、张衷华副教授、罗雄飞副教授、曹宁副教授等;聚焦抗盐碱和林下经济植物种质资源挖掘、保护与利用,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黑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等;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2004年)、教育部高校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2006和2007年)等;提交5份资政报告,其中3份被黑龙江省委及中央有关部委采纳;授权发明专利7项,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开展刺五加、五味子等中药材繁育技术推广,建成药用植物工厂化繁育中心1座,中药材推广种植面积15 000余亩。范春节,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俄勒冈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任务等,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Crop Industrial and Products》等发表论文20篇,获得发明专利3项,作为《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Planta》《Physiologia Plantarum》等期刊审稿人。主要从事桉树主要栽培良种的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和抗虫、抗除草剂等转基因和基因编辑育种技术研究,同时通过生物信息学等挖掘出桉树等木本植物材性、抗性等优良功能基因,利用反向遗传学进行基因功能鉴定,筛选出具有潜在育种价值的重要功能基因。

1. 混交对杉木和山杜英混交林生长、结构和生产力的影响

周浩然, 孙洪刚, 张鹏*, 韩媛媛, 李文华

植物研究, 2024, 44(2): 307-320

2. 五个杨树品种生长、光合生理及根尖离子流速特性比较分析

张婧, 张伟溪, 丁昌俊*, 苑正赛, 代丽蕊, 苏晓华, 沈应柏, 曲冠证

植物研究, 2024, 44(1): 96-106

3.超氧化物歧化酶在植物响应干旱、盐碱和冷害中的作用

郭迦南, 赵倚澎, 杨元植, 管清杰*

植物研究, 2024, 44(4): 481-490

4.荒漠植物“肥岛”效应对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影响

那尔格孜·阿力甫, 肖钰鑫, 宋泊沂, 庄伟伟*

植物研究, 2023, 43(6): 868-880

5.雅鲁藏布江下游地区兰科植物濒危程度和优先保护序列研究

杨欣欣, 谷文乾, 张淑钧, 邢萌, 屈兴乐, 罗建*

植物研究, 2023, 43(2): 169-178

6.水曲柳和蒙古栎光合特性和生长对不同氮素形态的响应

李婷婷, 杨柳, 李晓霞, 王奕淞, 王秀伟*

植物研究, 2023, 43(2): 207-217

7.苦马豆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及其特征分析

苏丹丹, 刘玉萍, 刘涛, 郑长远, 张雨, 王亚男, 秦娜, 苏旭*

植物研究, 2022, 42(3): 446-454

8.不同转化条件对3种农杆菌GFP基因在本氏烟草中瞬时表达的影响

张悦婧, 李颖, 王娟娟, 庞海龙, 贾凌云, 冯汉青*

植物研究, 2022, 42(1): 121-129

9.呼伦贝尔盐生藜科植物不同器官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苏宇航, 宋晓倩, 郑晶文, 张衷华*, 唐中华

植物研究, 2022, 42(5): 910-920

10.发根农杆菌介导的尾巨桉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罗萍, 张昊楠, 徐建民, 胡冰, 王晓萍, 李光友, 范春节*

植物研究, 2022, 42(3): 512-520

论文作者(团队)介绍

张鹏,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学科带头人,国家林业草原红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国际林联(IUFRO)森林培育学部“食用非木材林产品培育(1.08.00)”工作组副协调员,中国林学会珍贵树种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林学会森林培育分会、松树分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森林培育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项目20余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林业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省部级科技奖10项。

丁昌俊,博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入选国家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批“青年英才工程”杰出青年创新人才培育计划,获得林草青年科技奖、朱之悌奖励基金优秀青年科技奖。主要从事林木遗传育种与高效培育理论和技术研究。先后主持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揭榜挂帅项目课题等。获得辽宁省、安徽省、教育部、梁希等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Plant, Cell & Environment》《Nucleic Acids Research》《林业科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篇;获得授权国际和国家发明专利15件、国家和省级林木良种及植物新品种权30余项、鉴定成果10项、软件著作权6件,出版标准5部、学术专著2部。

丁昌俊,博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入选国家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批“青年英才工程”杰出青年创新人才培育计划,获得林草青年科技奖、朱之悌奖励基金优秀青年科技奖。主要从事林木遗传育种与高效培育理论和技术研究。先后主持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揭榜挂帅项目课题等。获得辽宁省、安徽省、教育部、梁希等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Plant, Cell & Environment》《Nucleic Acids Research》《林业科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篇;获得授权国际和国家发明专利15件、国家和省级林木良种及植物新品种权30余项、鉴定成果10项、软件著作权6件,出版标准5部、学术专著2部。

管清杰,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取得东北林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博士学位。2010.03-2011.04到日本东京大学访学;2012.10-2014.10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从事水稻抗逆性育种和突变体博士后研究。现就职于东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东北盐碱植被恢复与重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从事植物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是东北盐碱植被恢复技术体系构建与抗逆性功能基因挖掘及分子机制的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多项,取得抗逆性相关的发明专利3项,获省、市级科技奖各1项,带领博/硕研究生团队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学术兼职于中国林学会盐碱地分会理事。庄伟伟,新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入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英才”。主要从事干旱区荒漠植物营养与生理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等项目近20项,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自治区级、校级奖项15项。曾获得新疆师范大学青年拔尖人才、科研先进个人、优秀研究生导师、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党员育人先锋岗等荣誉,多次获得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指导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自治区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自治区及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管清杰,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取得东北林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博士学位。2010.03-2011.04到日本东京大学访学;2012.10-2014.10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从事水稻抗逆性育种和突变体博士后研究。现就职于东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东北盐碱植被恢复与重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从事植物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是东北盐碱植被恢复技术体系构建与抗逆性功能基因挖掘及分子机制的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多项,取得抗逆性相关的发明专利3项,获省、市级科技奖各1项,带领博/硕研究生团队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学术兼职于中国林学会盐碱地分会理事。

庄伟伟,新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入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英才”。主要从事干旱区荒漠植物营养与生理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等项目近20项,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自治区级、校级奖项15项。曾获得新疆师范大学青年拔尖人才、科研先进个人、优秀研究生导师、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党员育人先锋岗等荣誉,多次获得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指导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自治区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自治区及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罗建,西藏农牧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植物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花卉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西藏自治区藏药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植物生态和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与教学工作。长期在西藏高原,特别是藏东南的东喜马拉雅—横断山区、藏南喜马拉雅南麓和雅鲁藏布江流域中下游进行重要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植物区系地理和物种多样性格局变化等研究,分析探讨植物区系组成、物种分布式样、多样性随生态因子、环境梯度变化而呈现的分布特征,对重要植物资源的濒危状态进行评价。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西藏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2项、西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项目1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加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西藏自治区科技计划重点研发项目等相关学科的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先后在《Horticulture Research》《Evolutionary Applications》《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林业科学》《园艺学报》《植物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参编专著2部。获得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

王秀伟,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资源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树木生理学和森林植物保育和利用领域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2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了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各1项。苏旭,教授,博士生导师,青海省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青海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三等奖、青海省科学成果创新驱动奖章和“青海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项目培养领军人才,青海省高教领域“昆仑英才·教学名师”,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高山植物系统发育、物种形成及适应进化机制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子课题1项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等科研任务;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编写学术专著5部;授权发明专利10余件。冯汉青,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植物研究所所长。中国商业联合会西北高原生物资源开发与生物制品重点实验室建设负责人。入选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人才计划、科技部“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甘肃省科技特派员,担任《植物生理学报》《西北植物学报》《广西植物》等核心期刊编委;甘肃省草业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植物学会、生态学会理事;长期从事植物学理论及应用研究工作。迄今为止,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甘肃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甘肃省高等学校产业支撑计划项目、甘肃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New Phytologist》《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Planta》《BMC Plant Biology》《Bioresources and Bioprocessing》《Analytica Chimica Acta》《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植物学报》《植物研究》《植物生理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中国环境科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2次,并为《Plant Cell & Environment》《New Phytologist》《Plant Physiology》《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等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林草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创新团队”依托东北林业大学植物学国家重点学科、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资源生态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由唐中华教授组建,核心成员包括郭晓瑞教授、王洪政副教授、李德文副教授、张衷华副教授、罗雄飞副教授、曹宁副教授等;聚焦抗盐碱和林下经济植物种质资源挖掘、保护与利用,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黑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等;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2004年)、教育部高校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2006和2007年)等;提交5份资政报告,其中3份被黑龙江省委及中央有关部委采纳;授权发明专利7项,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开展刺五加、五味子等中药材繁育技术推广,建成药用植物工厂化繁育中心1座,中药材推广种植面积15 000余亩。范春节,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俄勒冈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任务等,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Crop Industrial and Products》等发表论文20篇,获得发明专利3项,作为《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Planta》《Physiologia Plantarum》等期刊审稿人。主要从事桉树主要栽培良种的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和抗虫、抗除草剂等转基因和基因编辑育种技术研究,同时通过生物信息学等挖掘出桉树等木本植物材性、抗性等优良功能基因,利用反向遗传学进行基因功能鉴定,筛选出具有潜在育种价值的重要功能基因。

王秀伟,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资源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树木生理学和森林植物保育和利用领域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2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了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各1项。

苏旭,教授,博士生导师,青海省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青海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三等奖、青海省科学成果创新驱动奖章和“青海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项目培养领军人才,青海省高教领域“昆仑英才·教学名师”,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高山植物系统发育、物种形成及适应进化机制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子课题1项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等科研任务;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编写学术专著5部;授权发明专利10余件。冯汉青,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植物研究所所长。中国商业联合会西北高原生物资源开发与生物制品重点实验室建设负责人。入选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人才计划、科技部“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甘肃省科技特派员,担任《植物生理学报》《西北植物学报》《广西植物》等核心期刊编委;甘肃省草业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植物学会、生态学会理事;长期从事植物学理论及应用研究工作。迄今为止,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甘肃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甘肃省高等学校产业支撑计划项目、甘肃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New Phytologist》《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Planta》《BMC Plant Biology》《Bioresources and Bioprocessing》《Analytica Chimica Acta》《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植物学报》《植物研究》《植物生理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中国环境科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2次,并为《Plant Cell & Environment》《New Phytologist》《Plant Physiology》《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等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林草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创新团队”依托东北林业大学植物学国家重点学科、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资源生态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由唐中华教授组建,核心成员包括郭晓瑞教授、王洪政副教授、李德文副教授、张衷华副教授、罗雄飞副教授、曹宁副教授等;聚焦抗盐碱和林下经济植物种质资源挖掘、保护与利用,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黑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等;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2004年)、教育部高校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2006和2007年)等;提交5份资政报告,其中3份被黑龙江省委及中央有关部委采纳;授权发明专利7项,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开展刺五加、五味子等中药材繁育技术推广,建成药用植物工厂化繁育中心1座,中药材推广种植面积15 000余亩。范春节,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俄勒冈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任务等,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Crop Industrial and Products》等发表论文20篇,获得发明专利3项,作为《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Planta》《Physiologia Plantarum》等期刊审稿人。主要从事桉树主要栽培良种的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和抗虫、抗除草剂等转基因和基因编辑育种技术研究,同时通过生物信息学等挖掘出桉树等木本植物材性、抗性等优良功能基因,利用反向遗传学进行基因功能鉴定,筛选出具有潜在育种价值的重要功能基因。

苏旭,教授,博士生导师,青海省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青海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三等奖、青海省科学成果创新驱动奖章和“青海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项目培养领军人才,青海省高教领域“昆仑英才·教学名师”,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高山植物系统发育、物种形成及适应进化机制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子课题1项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等科研任务;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编写学术专著5部;授权发明专利10余件。

冯汉青,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植物研究所所长。中国商业联合会西北高原生物资源开发与生物制品重点实验室建设负责人。入选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人才计划、科技部“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甘肃省科技特派员,担任《植物生理学报》《西北植物学报》《广西植物》等核心期刊编委;甘肃省草业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植物学会、生态学会理事;长期从事植物学理论及应用研究工作。迄今为止,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甘肃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甘肃省高等学校产业支撑计划项目、甘肃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New Phytologist》《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Planta》《BMC Plant Biology》《Bioresources and Bioprocessing》《Analytica Chimica Acta》《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植物学报》《植物研究》《植物生理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中国环境科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2次,并为《Plant Cell & Environment》《New Phytologist》《Plant Physiology》《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等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林草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创新团队”依托东北林业大学植物学国家重点学科、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资源生态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由唐中华教授组建,核心成员包括郭晓瑞教授、王洪政副教授、李德文副教授、张衷华副教授、罗雄飞副教授、曹宁副教授等;聚焦抗盐碱和林下经济植物种质资源挖掘、保护与利用,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黑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等;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2004年)、教育部高校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2006和2007年)等;提交5份资政报告,其中3份被黑龙江省委及中央有关部委采纳;授权发明专利7项,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开展刺五加、五味子等中药材繁育技术推广,建成药用植物工厂化繁育中心1座,中药材推广种植面积15 000余亩。范春节,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俄勒冈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任务等,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Crop Industrial and Products》等发表论文20篇,获得发明专利3项,作为《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Planta》《Physiologia Plantarum》等期刊审稿人。主要从事桉树主要栽培良种的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和抗虫、抗除草剂等转基因和基因编辑育种技术研究,同时通过生物信息学等挖掘出桉树等木本植物材性、抗性等优良功能基因,利用反向遗传学进行基因功能鉴定,筛选出具有潜在育种价值的重要功能基因。

冯汉青,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植物研究所所长。中国商业联合会西北高原生物资源开发与生物制品重点实验室建设负责人。入选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人才计划、科技部“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甘肃省科技特派员,担任《植物生理学报》《西北植物学报》《广西植物》等核心期刊编委;甘肃省草业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植物学会、生态学会理事;长期从事植物学理论及应用研究工作。迄今为止,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甘肃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甘肃省高等学校产业支撑计划项目、甘肃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New Phytologist》《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Planta》《BMC Plant Biology》《Bioresources and Bioprocessing》《Analytica Chimica Acta》《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植物学报》《植物研究》《植物生理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中国环境科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2次,并为《Plant Cell & Environment》《New Phytologist》《Plant Physiology》《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等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

“林草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创新团队”依托东北林业大学植物学国家重点学科、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资源生态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由唐中华教授组建,核心成员包括郭晓瑞教授、王洪政副教授、李德文副教授、张衷华副教授、罗雄飞副教授、曹宁副教授等;聚焦抗盐碱和林下经济植物种质资源挖掘、保护与利用,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黑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等;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2004年)、教育部高校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2006和2007年)等;提交5份资政报告,其中3份被黑龙江省委及中央有关部委采纳;授权发明专利7项,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开展刺五加、五味子等中药材繁育技术推广,建成药用植物工厂化繁育中心1座,中药材推广种植面积15 000余亩。

范春节,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俄勒冈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任务等,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Crop Industrial and Products》等发表论文20篇,获得发明专利3项,作为《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Planta》《Physiologia Plantarum》等期刊审稿人。主要从事桉树主要栽培良种的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和抗虫、抗除草剂等转基因和基因编辑育种技术研究,同时通过生物信息学等挖掘出桉树等木本植物材性、抗性等优良功能基因,利用反向遗传学进行基因功能鉴定,筛选出具有潜在育种价值的重要功能基因。

范春节,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俄勒冈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任务等,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Crop Industrial and Products》等发表论文20篇,获得发明专利3项,作为《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Planta》《Physiologia Plantarum》等期刊审稿人。主要从事桉树主要栽培良种的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和抗虫、抗除草剂等转基因和基因编辑育种技术研究,同时通过生物信息学等挖掘出桉树等木本植物材性、抗性等优良功能基因,利用反向遗传学进行基因功能鉴定,筛选出具有潜在育种价值的重要功能基因。

THE END
0.赵韬(2)兰州交通大学青年基金项目,共和—玉树高速公路冻融变形及稳定性能研究,2023-2025,在研,主持。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U21A2012,寒旱区重大引水工程致害机理与关键防治技术研究,2022/01-2025/12,子课题:寒旱区水工混凝土性能劣化机制与提升技术研究,在研,参与。 jvzquC41vomdz‚3n|lzv0niw0et0kwkq137978=7644ivv
1.董泽蛟通讯地址(Address):哈尔滨工业大学二区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邮政编码(Post code):150090 电话(TEL): 0451-86282120 传真(FAX): 0451-86283090 E-mail:hitdzj@hit.edu.cn 所属学科 Discipline 道路与铁道工程 研究方向 Research Interests 沥青路面智能监检测技术 jvzquC41lv~z0qnv0gjv0ls1av=8487234517<61e8693j6726651yfig0nuo
2.公路岩土工程前沿技术论坛地点(Room):北楼三层会议室N12(Room N12, 3rd Floor, North Building)方向:公路工程主持人(Moderator):包含 长安大学(Bao Han, Chang'an University) 日程安排/Program 高速改扩建项目建设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与创新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speed jvzquC41oo4xvl2eqplftnseg0ipo8kqtws0r:6520nuou
3.刘涛大型海藻生物技术研究及其应用,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6完成人;完成人:戴继勋,张学成,崔竞进,包振民,欧毓麟,刘涛,隋正红,韩宝芹,孙建华,徐加元。颁奖时间:2001年1月3日,证书编号:J-203-2-02-R06,颁奖单位:国务院 海藻工具酶及其应用研究,2002年,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第6完成人;完成人:戴继勋,刘万顺,jvzq<84ogn8/zvz0gf{/ew4uvclga}~rg0gtrHykf?755A+ruaoe?=
4.交通运输学院河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高速公路LED安全照明智能控制及节能应用综合评价体系研究(2013-2-10),2013-2014,主持。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车-路-中心智能协同安全控制技术研究,2013-2014,主持。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五子课题二“跨境通道营运管理jvzquC41vtgou7glvw4ff~3ep1lbe~qv{1Tks|f5DQlcƒULM74ivvq
5.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 预切槽法黄土隧道预衬砌受力特性研究, 2016-2020 北京交通大学: 地铁工程复杂环境条件和特殊结构形式及施工工艺安全风险控制技术研究, 2017-20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高地应力千枚岩隧道大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 2017-2020 北京交通大学: 软弱地层大跨双联拱公路隧道修建技术研究, 2015-2020 jvzquC41ek|jn7glvw4ff~3ep1lbe~qv{1;95A3jvor
6.刘涛讲师刘涛,男,汉族,1992年3月生,陕西西安人,八级教讲师、工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学科:油气田开发地质与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电子邮箱:lt2019310174@163.com 联系电话:13992854766 二、个人经历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三、研究方向和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致密/页岩储层提高采收率,致密/页岩储层 jvzq<84|{ii/z|~w0gjv0ls1kplp1:665192;A3jvo
7.农业资源与环境系刘涛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石河子大学科研项目3项,主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1项、兵团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2项、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子课题2项、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企业横向课题2项。 研究成果:发表和参与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专著2部,授权国家发明2jvzquC41pz/uqw0gjv0ls1428419>2;1i23B67c3?2:A81rcmf0qyo
8.道路结构与材料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道路结构与材料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西安)获批认定于1999年,立足于国家公路交通科技需求及学科发展前沿,针对国家重大需求,定位于应用基础科学研究和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以揭示并解决公路交通领域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为目标,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渗透,以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与应用为主要任务,为我国公路交通建设与jvzquC41jkmiyj~0ejj/gmz0ep5jpot135?71:99884ivv
9.——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7年10月获得批准建设,2009年12月通过验收,其前身为1989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植被数量生态学开放研究实验室”。 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方精云院士,实验室主任为张文浩研究员。jvzq<84nxgi/kkhcu0gd0ls1{lyk{8guufy04977285u49772885a>=9737/j}rn
10.横向项目轨道交通工程信息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刘涛 20210101-20230130 20 9 基于实测重力异常数据的重力场模型精化研究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0七研究所 李伟 20201101-20211130 20 10 半干旱区生态脆弱型城市森林生态效应评价研究——以兰州市南北两山为例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韩惠 20191101-20211031 2 11 丝绸之路jvzquC41ef~z0ulvw4ff~3ep1jrllz1m~zl8pg{cty1q}zo0nuo
11.2018年度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建议授奖项目公示资讯中心导读:2018年度甘肃省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已经结束。 2018年度甘肃省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已经结束。现将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建议授奖项目完成人员和完成单位,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奖建议授奖单位以及优秀科技创新企业家奖建议授奖人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jvzquC41yy}/kwxvtwsfp}3eqo4dp8sgyu532:=342906@;4:54tj}rn
12.刘杰新疆高寒高海拔交通基础设施健康与安全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干旱荒漠区公路工程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新疆农业大学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电话:0991-5280753 邮政编码:830000 电子信箱:hfutliujie@163.com 二、个人概述 刘杰,工学博士,博士后研究经历,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自治区天山英才、自治jvzquC41vnk/zsfw0gjv0ls142841:73:1i55B7c;38468ucig4ivv
13.刘杰博士现任新疆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新疆高寒高海拔交通基础设施健康与安全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干旱荒漠区公路工程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新疆农业大学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 硕士研究生导师,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博士生导师。 jvzquC41ejif0ocw0kew7hp146378572;5d5A:3c3693@=1rcmf0qyo
14.刘杰博士现任新疆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新疆高寒高海拔交通基础设施健康与安全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干旱荒漠区公路工程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新疆农业大学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 硕士研究生导师,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博士生导师。 jvzquC41ejif0ocw0kew7hp146378572;5d5A79c3693@=1rcmf0qyo
15.赵韬(2)兰州交通大学青年基金项目,共和—玉树高速公路冻融变形及稳定性能研究,2023-2025,在研,主持。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U21A2012,寒旱区重大引水工程致害机理与关键防治技术研究,2022/01-2025/12,子课题:寒旱区水工混凝土性能劣化机制与提升技术研究,在研,参与。 jvzquC41vomdz‚3n|lzv0niw0et0kwkq137368=43:4i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