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最新研究:干旱半干旱区造林可有效增加土壤碳氮储量绿政公署澎湃新闻

科技日报讯 你信吗?在干旱半干旱区荒地植树造林,0到30厘米的表层土壤中,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在造林后分别显著提升了131%和88%,荒地造林后土壤碳、氮储量的增幅要显著大于农田造林和草地造林。

这一研究结果可以为新疆在内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肥力的恢复与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于制定有效的固碳减排措施以遏制全球变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土壤是一个巨大的有机碳库,其中27%的土壤有机碳储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这些区域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有机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造林或增加植被覆盖,可以改变土壤中有机碳和全氮储量。

研究成果显示,干旱半干旱地区0到30厘米的表层土壤中,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在造林后显著提升。造林前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土壤碳、氮动态的最主要因素,其中荒地造林后土壤碳、氮储量的增幅要显著大于农田造林和草地造林。造林树种也会对碳、氮动态造成影响,栽植落叶阔叶树种后土壤碳、氮储量的增幅最大,且效果要显著优于栽植常绿阔叶树种。相比之下,不同造林后时间长度下的土壤碳、氮动态并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这意味着造林在短期内就能发挥出巨大的固碳和固氮潜力。

李兰海介绍,经过对比分析,在荒地上栽植落叶阔叶树种具有巨大的固碳和固氮潜力,今后科研人员将对研究结果进行进一步验证。

THE END
0.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所长:将就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国际合作|新疆|生态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正在进行。新京报记者了解到,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生地所)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共同启动“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合体(BCAA)”。 干旱区生物多样性有什么样的特点?联合体将开展哪些工作?对此,新京报记者采访了正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参jvzquC41pg}t0|npc0ipo7hp1q532;7/343298iqe/onz€~hrx<94>=960yivvq
1.干旱区水循环与水利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申请指南领域中的关键问题,开展降水-冰雪径流过程、水耗散和转化过程、水文过程的尺度转化及不确定性、水环境污染与修复、跨境河流水安全等方面的野外观测与理论研究,重点开展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影响下水资源形成与转化过程以及水资源和水环境安全研究,揭示干旱区水循环各要素相互作用机理,实现干旱区内陆河水循环与水利用研究的jvzq<84yyy4fir3ecu4dp8y|ii81494v|im`3?8589532;9291z32;92929`9;5;24?/j}rn
2.中科院院士:不必居高临下就南北差距说事,也不要鼓励部分地区向国家要东部季风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5%,人口和经济总量却占全国94%左右。西北干旱与半干旱区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约30%,人口占4%左右。青藏高原区平均高度在4000米以上,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部分河谷地带,人口占比不到1%。 学术界及社会方面,一说到我国发展规划时就强调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xo8724331:66:1fud/rpsehtde<;3:;?60|mvonEdtnk?el
3.ISWCR:青藏高原江河源区水沙分布格局及其主控机制近期,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环境变化与多圈层过程团队通过系统研究上世纪6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八个主要江河源区(黑河、疏勒河、叶儿羌河、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图1)径流深和输沙模数的分布特征、影响因子及主控机制,揭示了高寒流域产流和侵蚀输沙的特性。 jvzq<84yyy4jvyhcu0gd0ls1pg}`m‚hi1pkxat~l|1814:621v814:6244e74;;;:34ivvq
4.业内新闻中科院已经做过一些关于碳收支项目的研究。现在认为,我国目前地表碳储量相当于363亿吨二氧化碳,每年固碳速率是10到40亿吨二氧化碳,我们估计森林在2060年以前将会达到固碳的峰值,之后固碳速率就会降低。干旱半干旱区的土壤还很难估计。图6就是用不同的方法测算出来的碳源,数据差别比较大。 jvzq<84yyy4{l‚uz|z4dqv4e14634654/3<06B<4234tj}rn
5.最高科学技术奖,李兰娟院士在列科学技术奖中国科学院程国栋长期从事冻土学和干旱区生态水文和生态经济研究,先后获得各类奖励3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际冻土协会终身成就奖,并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杰出科技成就奖、自然科学奖等。 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87;2<:4B9a35l7en=8g27:29yp5p4ivvq
6.科学网—中科院浑善达克治沙记:一个生态项目的生存样本2000年,中科院植物所数名专家驱车进入浑善达克沙漠腹地,沧桑粗犷的沙地生境景观让他们动容。 “浑善达克”在蒙语中是“黄色马驹”的意思。严重退化的沙地如同一块块疮疤,嵌在这片离北京最近的沙尘暴源头。 为了驯服这匹“黄色马驹”,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与其科研团队,在2700公顷的生态恢复试验区内,在一个名jvzquC41pg}t0|hkgpifpny0ep5ivvqpgyy0496313604>972:4tj}r
7.地球化学分析中心主要研讨内容:近年来,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技术已成为干旱区生态水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其主要应用集中在干旱区水循环过程和干旱区水-土-气-生耦合过程,特别是在干旱区降水演化、水汽来源及组成、蒸散发过程、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形成转化、植物水分来源及利用效率评估、冰川冻土的水文效应、土壤水运移等方向具有突出的优势并jvzq<84yyy4mkp3ecu4dp8mwcz{fhnszk1~xf}44249148y424914:3jvor
8.中国地貌区划理论与分区体系研究应中国地理国情普查等国家专项任务的需求,对较大尺度、多级地貌区划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梳理中国地貌区划的理论,包括板块构造与地貌圈特征、地貌形态与内外营力体系、地貌形态的类型组合与区域分异的基础上,基于2013年提出的中国地貌二级区划的新方案,归纳了全国多级地貌区划分的原则,提出了基于“大区—地区—区—亚jvzq<84uejupn7ktggqbq‚fp0eun1ko1kiyot{4424703;24;17769<:;56:3>66457/uqyon
9.天山深读丨中国科学院新疆院所负责人答四大“核心任务”成效中国科学院新疆生地所科研人员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片区采样(资料图片)。图/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提供 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突破 问:在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答:干旱区生物物种具有抗旱、耐盐碱、耐高温、抗辐射和耐低温等多种抗逆性生物学特性,有些是栽培作物和家畜的近缘种,有些是栽培jvzq<84yyy4uno|0pgz0uƒ4424:148y424:14;8a3;9599:90jznn
10.国外最新研究:华北地区因高温将不再宜居专家回应:结论有不确定性华北平原占地30万平方千米,依据《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介绍,该地区大部分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冬、春季少雨干旱,夏季多雨湿润,适宜发展农业生产。但该地区旱涝灾害频繁,尤以旱灾最为突出。因降水不够充沛,使得华北地区成为重要的灌溉农业区。 以往,有许多研究探讨了城市人口密度较大、汽车持有量高等因素引发的城市热jvzq<84gpx4qgxung0ipo7hp1p70496:12>158h3236.5972:2780qyon
11.历史沿革当年年底,新疆分院职工人数达到814人,分院院部行政管理机构设立有办公室、人事保卫处、业务计划处和行政管理处四个处(室);下设单位有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研究所(编制在自治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地质研究室、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生物研究组、中国科学院jvzq<84zld4dc|3ep1mch‚lm1ihmu‚l1
12.历任所长1997-2000承担“九五”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亚洲季风气候变迁与全球变化,历史时期自然环境背景与人类活动效应”研究。 2000-2004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研究,绿洲形成及演变过程研究”。2000-2003承担国家科技部中比合作项目,“横贯西藏东部和华南缝合带的火山作用特征”。jvzq<84yyy4jip3ecu4dp8lmll5mtui1
13.新疆生地所主办中文期刊影响因子再创新高近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发布了2021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指标(CSCD-JCR)》,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主办中文期刊《干旱区地理》和《干旱区研究》影响因子稳步上升,再创历史新高。《干旱区地理》影响因子达1.8687,较2020年提升24%,位居天文学、地球科学领域Q1区。《干旱区研究》影响因子达1.6917,再创历史最jvzq<84yyy4fir3ecu4dp8}yfv5{j|a38948;442481;8y42481;;7a87773@>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