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举办第三十六期研究生光华学术论坛

01|鲁芮伶 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U型死亡格局及其影响因子

首先报告的是来自夏建阳老师课题组的鲁芮伶同学,她的口头报告题目为《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U型死亡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研究提出了四种树木大小-死亡格局的判别方法,并从物种水平解释了群落水平呈现出的U型死亡格局。表明在探究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树木死亡的影响时需考虑树木径级的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树木大小-死亡格局。呼吁与树木死亡相关的未来研究需更加关注群落水平的树木大小与死亡关系,并充分考虑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相对贡献。

生环学院鲁芮伶同学

02|汪永金 薜荔异形叶的形态与光合差异

第二位做口头报告的是来自陈小勇老师课题组的汪永金同学,他的报告题为《薜荔异形叶的形态与光合差异》。报告拟解决的两个科学问题分别是:薜荔异形叶存在怎样的形态差异及产生的原因?薜荔异形叶存在怎样的光合特性差异?最终得出结论薜荔出现繁殖叶与营养叶的分化是对自身发育过程中物质需求变化的适应性结果。

生环学院汪永金同学

03|李磊 淡水蓝藻铜绿微囊藻的耐盐能力取决于水体氮可获得性

第三位报告人是来自由文辉老师课题组的李磊同学,报告题目是《淡水蓝藻铜绿微囊藻的耐盐能力取决于水体氮可获得性》。随着2017-2018年崇明东滩出现蓝藻的趋势增加,研究了氮可获得性对微囊藻耐盐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氮可获得性能显著增加藻细胞的耐盐能力。提出了关于微囊藻耐盐能力提高的全新机制,即低氮可获得性引起的糖积累,可以缓解盐胁迫引起的藻细胞内生理过程紊乱,从而增强微囊藻的耐盐性。相关成果整理成论文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生环学院李磊同学报告

04|王博 Drought effects on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dynamics in global natural ecosystems

第一位进展快报的报告人是来自周小奇老师课题组的王博同学,他的报告题为《Drought effects on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dynamics in global natural ecosystems》。报告介绍了干旱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土壤碳氮动态的影响。总结了干旱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受生态系统类型、干旱强度和持续时间的调控;干旱会改变微生物群落、可利用碳氮含量以及土壤碳氮排放;干旱强度和持续时间会加剧其影响,特别是对总CO2排放的影响。

生环学院王博同学

05|李越 Biotic resistance to invasion is ubiquitous across ecosystems of the United States

第二位快报的是来自黎绍鹏老师课题组的李越同学,她的报告题为《Biotic resistance to invasion is ubiquitous across ecosystems of the United States》。报告发现:在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地区,外来物种的发病率较高,但仍存在生物抗性。

生环学院李越同学

06|杨阳河山 广食性动物的食谱灵活性与环境适应

第四位口头报告的同学是来自斯幸峰老师课题组的杨阳河山同学,他报告的题目是《广食性动物的食谱灵活性与环境适应》。研究选取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广布种--高原鼠兔和大河狸为对象,发现灵活的食谱是广食性哺乳动物适应环境的重要方式,且在物种扩散和演化历史中扮演不同角色。

生环学院杨阳河山同学

07|田中平 濒危植物新疆野苹果的潜在地理分布及其保护策略

第五位口头报告人是来自张健老师课题组的田中平同学,报告题目是《濒危植物新疆野苹果的潜在地理分布及其保护策略》。针对目前的研究目标:(1)当前潜在的适宜生境在哪里?未来哪些地方会有合适的生境流失或增加?(2)环境变量在当前和未来的重要性是什么?(3)保护区是否能有效保护适宜的生境?展开研究,得出了“生态保护项目如原位和迁地保护野生苹果林计划可能缓解21世纪日益加剧的气候变暖、干旱和人类活动的压力。”等结论。

生环学院田中平同学

08|孟亚妮 演替过程中不同空间尺度上植物群落稳定性的驱动机制

第六位口头报告的汇报人是来自黎绍鹏老师课题组的孟亚妮同学,她的报告题为《演替过程中不同空间尺度上植物群落稳定性的驱动机制》。介绍了植物群落在局部社区(alpha)的稳定性没有显著变化,而元社区(gamma)的稳定性由于空间异步的保险效应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不同尺度下,系统发育和功能多样性比分类学多样性更能预测群落的稳定性。

生环学院孟亚妮同学

09|王潇然 Plant traits predict inter- and intraspecific variation in susceptibility to herbivory in a hyperdiverse Neotropical rain forest tree community

第三位进展快报的汇报人是来自张健老师课题组的王潇然同学,她报告的题目是《Plant traits predict inter- and intraspecific variation in susceptibility to herbivory in a hyperdiverse Neotropical rain forest tree community》。通过植物性状预测了高多样性新热带雨林乔木群落中草食易感性的种间和种内变异情况。

生环学院王潇然同学

10|张康 生物物理自组织过程增大盐沼湿地弹性

最后一位报告人是来自刘权兴老师课题组的张康同学,他的报告题目是《生物物理自组织过程增大盐沼湿地弹性》。发现裂纹可以截留碱蓬种子和改善土壤条件(即低盐度、低硬度和高含水量),有利于碱蓬生长。碱蓬的生长使裂缝存在的时间更长。解释了碱蓬多边形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这种生物物理自组织过程可以增强盐沼湿地的弹性,是盐沼湿地应对环境变化的长期恢复能力的基础。

生环学院张康同学

各位同学汇报结束后,张健老师组织现场投票,在场同学积极参与,现场选出了杨阳河山、汪永金、张康三位同学获得第三十六期光华论坛“最佳汇报奖”。

THE END
0.极端干旱区土壤呼吸动态特征及对水热因子的响应确定极端干旱生态移民区日变化动态范围内土壤呼吸代表性时段,探究非生物因子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可提高土壤呼吸数据反映真实水平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为后续准确评估该地区碳排放奠定坚实基础。在腾格里沙漠南缘选取4种典型地貌利用LI-COR 8100土壤呼吸观测系统进行土壤呼吸速率的长期测量,并探究不同土地利jvzquC41ktxjijyg0ynv0niw0et0l|li1ET0393345?71sxii0814>56;
1.中亚地区干旱变化及其影响分析设计“去趋势”数字试验定量解析干旱指标对气候变化中各项因子的敏感性,发现气温对中亚干旱化趋势影响较大,降水变化加大了干旱的变率。从不同干旱亚类来看,中亚地区极端干旱区和干旱区面积以0.02×104和0.22×104km2/a的速率增加,主要集中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北缘和哈萨克斯坦南部等地区。同时,平原荒漠区的植被蒸腾和土壤jvzq<84yyy4bfnftvj4be7hp1ET039333:<81s3kuut/3953/:77877243424=
2.极端干旱区旱生芦苇叶水势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期刊气候变化背景下新疆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柴经纬;当代农机;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影响研究百年进展 张强等;气象学报; 2025 干旱胁迫对黑河湿地典型植物芦苇生理特性的影响 王宏霞等;寒旱农业科学; 云南农业干旱灾害演变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 jvzquC41f0}bpofpifguc7hqo0io1yjtkqjjejq1ecuzgg423815973
3.宁夏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基于MODIS数据以及宁夏生态系统类型数据,分析2000-2017年宁夏不同生态系统WUE的变化特征,探讨了NPP和ET两种因子对WUE年际与年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全区陆地生态系统的年均WUE为1.03 g·C/kg·H2O,值域在0.55-2.98 g·C/kg·H2O之间,总体上呈现南北高、中部低的特征。(2)不同生态系统的WUE差异较大,由高到jvzquC41yy}/gltnqiodc7hp1uzyd8hj1jznn8723;5368xvzd813A6249843?3jvo
4.干旱区土壤水盐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的遥感反演和GIS分析9侯李敏;房产测绘与地理信息系统(GIS)集成研究[J];居业;2025年01期 10齐猛;基于GIS技术的海绵城市雨污分流排水管网规划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5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前10条 1姜红涛;干旱区土壤水盐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的遥感反演和GIS分析[D];新疆大学;2014年 jvzquC41efse0lsmk0ipo7hp1Cxuklqg1EJNF66297;.39665:939<3jvo
5.干旱区生态环境调控理论与管理研究(豆瓣)《干旱区生态环境调控理论与管理研究》在系统论述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及调控理论体系上,结合具体实例,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南部地区生态环境时空变化特征、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子,如绿洲与地学因子相关性分析、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绿洲生态环境变化、气候环境变化及其人地关系等,利用传统多学jvzquC41yy}/fxzdcp4dqv4kudt0;@=/9/64/973977.88
6.文献摘录0617时间降尺度据我们所知,相对较少的研究评估了全球变暖对区域气候特征的影响(即,包括对长期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涉及在区域尺度上取决于区域气候带的潜在干旱风险的联系。在本研究中,我们研究了气候变化对亚洲季风区区域气候特征和干旱的变暖影响。 此外,利用耦合模式比对项目(CMIP6)第六阶段基于多地球系统模式(ESM)的最新jvzquC41dnuh0lxfp0tfv8|gkzooa=947;;348ftvkimg8igvcomu865;9:499>
7.西北旱区近50年气候变化分析AnAnalysisofClimateChangein对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影响机制的研究,有助于预测未来气候,减少气候变化所造成的灾害。气候变化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影响更加显著 [14] [15] [16] [17] [18] 。我国西北旱区位于中纬度地带,地域宽广,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是全球同纬度地区中最干旱的地区之一 [19] [20] 。全球变暖背景下,明确西北旱区的气候jvzquC41koghg7mcpuvvd7tti1nuou45/4:22=95a3?25?3j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