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环境研究所等组织的中亚新生代气候与环境变化专辑在《古地理学,古气候学,古生态学》出版青藏高原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宋友桂研究员联合兰州大学聂军胜教授、宋春晖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昝金波研究员,在地学SCI学术期刊《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共同组织的中亚新生代气候与环境变化专辑“Cenozoic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Central Asia”论文全部正式出版。

该专辑收录了中、德、法、美等多国科学家在构造地质、沉积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和古气候模拟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30篇研究论文和3篇综述论文 (图1),分上下卷。专辑论文基于黄土、湖泊、泥炭等地质记录,结合数值模拟探讨了新生代不同时间尺度的中亚气候与环境变化过程及机制(Song et al., 2022)。这些论文包括以下6个主题: (1)中亚核心干旱区粉尘的来源、黄土分布和年代学研究;(2)中亚全新世千年至百年尺度气候变化; (3)中亚末次冰期古环境变化及其可能的强迫因素; (4)中亚和东亚季风区更新世轨道尺度气候变化过程; (5)柴达木盆地及其邻区新生代构造与古环境演化; (6)不同外部强迫对亚洲干旱气候和沙尘循环影响的数值模拟。该专辑的出版,为研究亚洲内陆新生代构造和气候变化过程和驱动机制提供了新的认识。

图1 本专辑论文研究区域/剖面分布图

地环所在本专辑中有11篇研究论文,主要集于亚洲内陆干旱区的古气候重建和古气候模拟方面。中亚黄土研究团队联合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塔吉克、伊朗、德国等国学者根据近十年来的野外调查和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中亚黄土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将中亚分为三个分区(Song et al., 2021),分析了天山北麓(吉尔吉斯和哈萨克斯坦)黄土的粉尘来源和沉积过程(Li Y. et al., 2020),指出中亚地区黄土堆积不但与大尺度的大气环流有关,而且与区域地形地貌、地表风向、植被覆盖度和可供物源等密切相关,这为中亚黄土古环境重建释提供了重要依据。从重矿物、粒度、色度、沉积速率和蜗牛种类及碳同位素重建了伊犁盆地末次冰消期以来气候变化历史,探讨了其可能的驱动机制(Cheng et al., 2020; Sun et al., 2020; Zong et al., 2020)。赵家驹博士等(Zhao et al., 2022) 通过新疆巴里坤湖全新世叶蜡脂肪酸的浓度和单体稳定碳同位素研究,重建了全新世C4植物的相对丰度变化。常宏研究员等(Chang et al., 2020)通过对青藏高原北缘阿尔金索尔库里盆地分辨率的磁性地层和沉积环境研究揭示了晚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北部地壳缩短和变形历史。赵辉博士等(Zhao et al., 2020)利用黄土高原黄土-红粘土沉积的岩石磁学、光谱学和地球化学重建了晚渐新世以来东亚夏季风演化历史。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亚洲干旱化环境形成,粉尘产生和季风-西风季风的影响是研究新生代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在本专辑中地环所有三篇论文模拟了亚洲内部不同的外部强迫对亚洲气候和沙尘循环的影响。李新周正研级高工等(Li X. et al., 2020)通过一个包含末次间冰期在内的过去150ka长期瞬变数值试验,分析了轨道尺度春季中国北方沙尘循环特征及其受高空西风的可能影响。解小宁团队(Shen et al, 2020)利用改进的大气模式(CAM4-BAM)研究了末次盛冰期青藏高原沙尘冰雪反馈效应对区域气候和东亚春季沙尘循环的影响。沙莹莹博士等(Sha et al., 2020)通过系列数值试验模拟了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天山和蒙古高原对夏季中纬度西风急流的相对影响。

该专辑是多国科学家多年联合协作、共同努力的成果。相关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和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实验室等多个相关项目的资助。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即“古地理学,古气候学,古生态学”简称“三古”,系创刊于1965年的老牌地球科学类国际性知名学术期刊,由爱思唯尔(Elsevier)公司出版发行,2021年的影响因子为3.318,JCR分区为Q1区,被中科院分区2021年升级版列为地球科学大类2区TOP期刊。

扫描二维码查看专辑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极端干旱区土壤呼吸动态特征及对水热因子的响应确定极端干旱生态移民区日变化动态范围内土壤呼吸代表性时段,探究非生物因子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可提高土壤呼吸数据反映真实水平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为后续准确评估该地区碳排放奠定坚实基础。在腾格里沙漠南缘选取4种典型地貌利用LI-COR 8100土壤呼吸观测系统进行土壤呼吸速率的长期测量,并探究不同土地利jvzquC41ktxjijyg0ynv0niw0et0l|li1ET0393345?71sxii0814>56;
1.中亚地区干旱变化及其影响分析设计“去趋势”数字试验定量解析干旱指标对气候变化中各项因子的敏感性,发现气温对中亚干旱化趋势影响较大,降水变化加大了干旱的变率。从不同干旱亚类来看,中亚地区极端干旱区和干旱区面积以0.02×104和0.22×104km2/a的速率增加,主要集中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北缘和哈萨克斯坦南部等地区。同时,平原荒漠区的植被蒸腾和土壤jvzq<84yyy4bfnftvj4be7hp1ET039333:<81s3kuut/3953/:77877243424=
2.极端干旱区旱生芦苇叶水势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期刊气候变化背景下新疆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柴经纬;当代农机;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影响研究百年进展 张强等;气象学报; 2025 干旱胁迫对黑河湿地典型植物芦苇生理特性的影响 王宏霞等;寒旱农业科学; 云南农业干旱灾害演变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 jvzquC41f0}bpofpifguc7hqo0io1yjtkqjjejq1ecuzgg423815973
3.宁夏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基于MODIS数据以及宁夏生态系统类型数据,分析2000-2017年宁夏不同生态系统WUE的变化特征,探讨了NPP和ET两种因子对WUE年际与年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全区陆地生态系统的年均WUE为1.03 g·C/kg·H2O,值域在0.55-2.98 g·C/kg·H2O之间,总体上呈现南北高、中部低的特征。(2)不同生态系统的WUE差异较大,由高到jvzquC41yy}/gltnqiodc7hp1uzyd8hj1jznn8723;5368xvzd813A6249843?3jvo
4.干旱区土壤水盐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的遥感反演和GIS分析9侯李敏;房产测绘与地理信息系统(GIS)集成研究[J];居业;2025年01期 10齐猛;基于GIS技术的海绵城市雨污分流排水管网规划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5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前10条 1姜红涛;干旱区土壤水盐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的遥感反演和GIS分析[D];新疆大学;2014年 jvzquC41efse0lsmk0ipo7hp1Cxuklqg1EJNF66297;.39665:939<3jvo
5.干旱区生态环境调控理论与管理研究(豆瓣)《干旱区生态环境调控理论与管理研究》在系统论述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及调控理论体系上,结合具体实例,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南部地区生态环境时空变化特征、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子,如绿洲与地学因子相关性分析、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绿洲生态环境变化、气候环境变化及其人地关系等,利用传统多学jvzquC41yy}/fxzdcp4dqv4kudt0;@=/9/64/973977.88
6.文献摘录0617时间降尺度据我们所知,相对较少的研究评估了全球变暖对区域气候特征的影响(即,包括对长期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涉及在区域尺度上取决于区域气候带的潜在干旱风险的联系。在本研究中,我们研究了气候变化对亚洲季风区区域气候特征和干旱的变暖影响。 此外,利用耦合模式比对项目(CMIP6)第六阶段基于多地球系统模式(ESM)的最新jvzquC41dnuh0lxfp0tfv8|gkzooa=947;;348ftvkimg8igvcomu865;9:499>
7.西北旱区近50年气候变化分析AnAnalysisofClimateChangein对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影响机制的研究,有助于预测未来气候,减少气候变化所造成的灾害。气候变化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影响更加显著 [14] [15] [16] [17] [18] 。我国西北旱区位于中纬度地带,地域宽广,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是全球同纬度地区中最干旱的地区之一 [19] [20] 。全球变暖背景下,明确西北旱区的气候jvzquC41koghg7mcpuvvd7tti1nuou45/4:22=95a3?25?3j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