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山湖渔业资源的急剧变化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静悄悄的,弹着我心爱的土琵琶……”这首动听的歌,至今还在无数人的记忆中。人们因为这首歌而认识和喜欢微山湖。然而,时代变了,微山湖也变了今天的样子,包括本文重点介绍的微山湖渔业资源。
微山湖与微山湖相连,南阳湖、昭阳湖、独山湖,面积1266平方公里,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平均水深1.5米,河道深约5米。水深造成以下水质迅速恶化的隐患。
20世纪70年代,尤其是80年代初期,整个微山湖的渔业产量下降到1.5万吨左右,比高峰期下降了42%。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并不复杂。60、70年代,我国人口激增,解决新生儿口粮问题是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一股围湖造湖热潮席卷全国,微山湖也未能幸免。
另外20年到30年,微山湖的鱼虾靠天吃饭,都是靠自然生长繁殖。这期间也有短期进食,但强度小,时间短,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连续捕捞多年,超过了每年的增长限度,减产成为必然。
转折点发生在19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增强了微山湖周边群众的市场意识。同时,为了增加渔业资源,国家在微山湖畔投资兴建了许多淡水养殖场。围网养殖也有零星出现,但渔获量不高。.除了偷猎和电鱼,微山湖水质恶化是导致渔获难以繁殖的主要原因。
在围网养殖遍地开花的同时,化工厂、冶炼厂、造纸厂等生产加工企业或在微山湖附近,或在微山湖支流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烟囱排放废气笼罩了整个厂区,排放的废水在当时的环境下未经任何处理就排入江河湖海。
微山湖水污染在2000年前后达到顶峰:流入微山湖的河流多达53条,微山湖周围分布着4000多个排污点。据统计,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微山湖每年接收污水超过10亿吨,大量鱼虾死亡或消失。“微山湖三宝,臭鱼、臭虾、烂草”这句话在湖区广为流传。这无疑是对当时微山湖局势最真实的反馈和莫大的嘲讽。附近一位老渔夫是这样形容的:连草都臭,鱼肚白。人们不敢靠近,躲得远远的。
干旱缺水是将微山湖渔业推向深渊的又一重要原因。2000年的夏天,微山湖整个湖底都暴露在阳光下。大块粘土干瘪开裂。不时有一两只死鱼和贻贝散发出恶臭。经历过大旱灾的老人回忆说,他可以骑着电驴从微山湖的一边到另一边。有的地方因为经常被车辆碾过,留下了又深又硬的车辙。这场干涸,彻底毁掉了微山湖仅有的水草和鱼类。
巧合的是,2014年干涸的时候,我们又去了微山湖。55万多亩鱼塘因缺水停产,10多亩鱼塘因极度缺水“无收成”。有的渔民聘请专业打井队,从地下抽水填鱼塘,每户至少要为此花费5000元。
自2003年起,微山湖成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蓄水湖和输水通道。微山湖迎来了快速变化的第一个契机。济宁关闭了微山湖周边一批污染严重的工厂,特别是附近的煤炭、焦化企业,倒逼他们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以水中的COD含量为例,需要达到20mg/m3,这个标准比国家标准高出2倍以上。
事实上,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相比,微山湖的鱼类种群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蟹类和虾类养殖。以河蟹养殖为例,微山湖主要实现池塘养殖和围网养殖。池塘养殖相对封闭,对微山湖水质影响不大,但围网养殖却几乎戳中了微山湖的伤口。
2.微山湖的出路
上图,南水北调被视为微山湖剧变的第一个契机。那么近年来,国家的政策和对河湖水质管理的重视,就是第两个契机。比如长江水域,包括大微山湖,正式打响了2020年以来10年全水域长期禁渔的第一枪。年初的一篇知名文章也指出了微山湖治理的难点和难点。
首先是工业废水治理,微山湖污水治理这几年确实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离根除还很远。湖边的一些工厂仍然从湖中取水,废水排入与微山湖相连的一条支流河中,以“掩人耳目”。一些河流湖泊的角落里漂浮着大片大片茂密的绿色浮萍,甚至湖水都是黑色的。
此外,农田和生活污水源源不断地排入微山湖。微山湖周边至少有60万亩水稻,采用传统的漫灌方式。秸秆还田后被浸湿腐烂。再加上农药化肥的残留,污染物浓度高的水体每年都会向河流、湖泊集中。.与此同时,不时有长长的货船从湖面上驶过,但货物并没有遮挡住。
最后,微山湖的统一管理面临诸多困难。微山湖属山东省济宁市管辖,但界线“以水为界”,即湖所到之处,管理界线就在那里,湖水随季节、岁月的变化而变化。沿湖区县有从微山湖获取资源和利益的冲动,这无疑加大了治理难度。因此,除了厘清和固化边界,统一协调治理才是最终出路。
正所谓“爱之深,责之深”,微山湖是老一辈人心中美好的回忆。相信在以后的不断管理下,微山湖的美景一定会重现。